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仿品上老玉皮色与古沁色状之别(祥云轩玉说之102)(总1207篇)

            仿品上老玉皮色与古沁色状之别

                (祥云轩玉说之102)

                    (总1207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由于人们喜欢剔透的古玉,喜欢艳丽的古沁之色,所以当代仿家在带有天然皮色的老料上,找到能够满足大批藏家收藏愿望的精美皮色。带有天然皮色的原料来源丰富,可以源源不断地达到收藏阅历欠丰的藏家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玉矿中都有带皮色的毛料,尤其碎小的或卵石状的玉石块上,都有千百万年形成的皮壳,皮壳之内都包裹着各种精美的天然沁色,经过抛磨之后,其色之鲜艳,之丰富,之亮采,远比古玉受侵之色具有瞬间撞击或攫取藏家眼球的优势。

   多年来带有皮色的仿品,颇受藏家、拍家、专家们的青睐,甚而有的竟以带皮色的仿品为精品、国宝大批收藏。

   祥云轩已经写了多篇关于如何鉴别带有皮色的仿品的文章(博文),此篇将从目视,即直观方面,如何观察仿品皮色的特征。

   仿品的皮壳,因为玉品造型的要求,即根据片雕或圆雕的造型,进行切割,刮削,抛磨,天然的原始皮色都要经过剥皮,天然的原始皮色有的削去较多,较厚,有的位置则较薄,较少,所以,留在玉品上的原始沁色,就有多少、深浅、浓淡之分。收藏经验欠丰的藏家,就马马虎虎信以为古玉真品。

如何辨析此类仿品?

一看反差。

   仿品上的沁色与无沁色之处,反差极大。沁色极艳丽,极凝聚,原玉质的地子极透,极净,极鲜,极新。因为这是剥去皮壳所留下的特征。

   真品古玉的沁色,丰富多彩,因为皮壳上保留土侵、盐碱沁、金属沁的微痕,沁色不会过于艳丽,原玉质之上不会丝毫没有其他沁色沁状,因而不会过于剔透,过于纯净,二者的反差与仿品的反差有明显区别。

二看过渡。

   古玉受侵的皮色部分与受侵较轻的部分或看来似乎未有受侵的部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会是截然分明,一定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地带。这是所有出土古玉存在的普遍现象。

    原因有二:

   1.因为古玉埋在地下,全部接触掩埋物,全部要受侵,古玉表面全部要留下受侵的痕迹,哪么细微的痕迹。即使受侵薄弱的地带,也要留下受侵的痕迹或微痕。

   2.即使古玉受到墓内完好条件的保护,也不会全部与空气、与水分隔绝,与所有侵蚀物质全部隔绝,所以,古玉的某个部分都会留下受侵的迹象,即沁色或沁状。这处沁色或沁状,或以斑片状,或以点簇状存在。受侵的规律都是以某处或某点为中心点,逐渐向周围扩散,由内至外,由重致轻,由浓致浅,由多至少。这就是受侵重处与受侵轻处(或似无侵处)之间的沁色与沁状,沁色显现有过渡地带的原因。

由于古玉普遍受侵,致使受侵重处与受侵轻处二者之间的差别会减少或缩小,即会产生渐变的区域,而使得二者之区别不会像仿品那样,具有甚为鲜明的反差。

   仿品的沁色部分与未有沁色的部分,由于在加工时,本来存在于浅表皮壳上的过渡的皮层已经被剥去,因此,过渡地带不甚明显,或似不存在。

三看凹窝。

   利用原始老料所做的古玉仿品,所有圆雕制品,经过剥皮之后的保留之色,在玉器表面上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即是,玉器表面的最高处,原始沁色浓艳,面阔,片大,色深;在较低的玉面,原始沁色则较淡,面狭,偏小;在玉器的深处,裆处,腋窝处,棱角的凹处,凸棱的底部,原始沁色更淡,稀少,或甚至没有原始沁色。这种原始沁色,由高至低,渐淡,致无的分布与规律,说明原始皮壳在加工时,高处剥削的皮层较薄,低处剥削的皮层较厚,深处挖削的玉块更深厚,原始皮壳上的沁色完全被剔除干净。这就是新工玉品加工的程序,以及不同深度所呈现的状态与规律。

   古玉真品的沁色,没有这种规律,往往在古玉的低洼处,深处往往受侵更重,沁色更深。

四看微痕。

   带有原始皮层的远高古玉仿品,玉面被当代器具抛磨精光,崭亮,颇似包浆。有原始沁色之处,鲜明,艳丽;未有沁色之处,玉质剔透,崭新。未有收藏经验者,便以为此状是古玉之精采彩沁。

辨别此种仿品皮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需要进行微痕观察与验证。运用20-30倍放大镜(放大镜倍数小,往往观察不清)倾斜45度放大镜观察,所有古玉上的微细沁纹,同时都是古侵形成的微细的线状沁沟或沁凹;所有的深色沁点,或沁花的中心点,同时大多都是古侵形成的沁坑;大片的沁斑上,往往出现集簇状的沁坑或沁疤,有的其中伴有沁孔。这些低于玉面的沁沟、沁坑、沁孔、沁疤,都是古玉表面受侵而异化、疏松玉质脱落之后,出现的不同状态的凹陷。祥云轩经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认为这些凹陷,就是沁色渗入玉理的沁门。这就是真品古玉沁色、沁纹之上的受侵的真实状态。

   仿品上大多没有这些微妙、微小的受侵状态,而是磨光的玉表上大都留有当代磨具的细腻痕迹。

五看特殊仿品。

   有两种更高级的仿品,藏家需要提防:一种是在皮壳上基本保留老料上的原始状态,沁坑、沁孔基本保留,这就需要在整体上搜索新工所留下的痕迹;另一种则是人工所做的沁沟、沁孔、沁坑,这需要搜索人工所做的刀痕。祥云轩认为,这种辨伪,是更加深入的甄别,不是任何鉴定高手望一眼即可定真伪的那种功夫所能奏效的。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器盘变未必是古玉真品(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二祥云轩玉说之五十九)
玉器有橘皮纹未必是古玉真品(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三 祥云轩玉说之六十一)
古玉鉴定:大神教你“一招鲜,吃遍天”的古玉鉴定秘籍
古玉灰皮沁有三种状态?祥云轩商周玉器收藏与研究148
红山玉器老玉新工仿品的特征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和田玉的色皮(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