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什么让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答案竟藏在一本日历里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18世纪中期由乾隆皇帝发起、宫廷机构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选取魏晋至明末135位作者300多件作品,共32卷,为后人保留了系统而珍贵的书法资料,堪称国家重宝。


清宫旧藏《三希堂法帖》原装封面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笃好书法的乾隆皇帝特谕儒臣,据内府所编书画精品目录《石渠宝笈》选择法书真迹,编刻《三希堂法帖》,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成。乾隆皇帝曾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爱不释手,恭藏于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并命名所藏之室为“三希堂”。《三希堂法帖》因此得名。

 

乾隆是最爱在书画名迹上盖印的皇帝,

这是他的常用印“乾隆御览之宝”


《三希堂法帖》乾隆御序言

 

《三希堂法帖》内页

 

紫禁城养心殿百年前旧影

 

“书为心画”,书法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具有异乎寻常的地位,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符号”之一。在现代出版业诞生之前,《三希堂法帖》为后世保存、传播中国书法经典、促进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三希堂法帖》所用495条帖石列嵌于北海阅古楼至今,供后人学习和瞻仰。


北海阅古楼近影

 

在举国上下倡行文化自信之际,我们历时三年将《三希堂法帖》制成日历,由故宫博物院碑帖研究专家王祎先生略作解说,冀望弘扬汉字艺术。


《2019中国书法日历:三希堂法帖》是中国首本以《三希堂法帖》为主要内容的日历。日历各帖排序和名称,主要依据著名学者容庚先生编撰的帖目著作《丛帖目》,并据其他专著和论文进行了校正。每帖只选原作部分,而且是缩小版,短的选全作,长的选局部,题跋则一律不选。此举除受日历版面限制外,也意图让现代读者回到艺术的原点,直面古代作品本身,独赏书法之美。对于大多数作品,解说力求简要。我们认为,这本日历侧重提供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路径。有需要深度阅读的读者,可以再择专门论著和全帖阅读。

 

在《三希堂法帖》的340余件作品中,以下十件最为精彩,不仅因为字好,还因为书法背后蕴含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和自信。

   


01

《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兼善各体,创新汉魏笔风而自成一家,奠基中国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被后世尊为“书圣”。乾隆皇帝对他的书法喜好有加,收得《快雪时晴帖》和另外两件东晋书法,合称为“三希”。《兰亭序》本是王羲之的名迹,唐太宗李世民获得真迹后命褚遂良等人摹写数本。相传,《兰亭序》最后做了唐太宗的陪葬品,存世的都是摹本。在所有存世的《兰亭序》临摹本中,冯承素的摹本被公认为是最贴近原作形神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现在,《兰亭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02

《韭花帖》


(五代)杨凝式,楷书


唐宋乱世之际最伟大的书法家非杨凝式莫属,其行为纵诞,外号“杨疯子”。他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在于,将欧阳询和颜真卿这两种水火难融的笔法融为一体,运用自如。某年农历七月一日,杨凝式早上醒来肚子正饿,正巧友人寄来一盘韮花。饕餮之后,他满意地写了一封感谢信。于是,《韮花帖》诞生。此帖以一种行书笔法书写楷书,结构错落,章法稀松,是得魏晋楷书真传的杰作。

   


03

《寒食帖》


  (北宋)苏轼,行书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化领袖,在文学、书画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书法论,它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居于首位。在世时,他就影响了一代人的书风;去世后,他成为“书如其人”的新典范。在苏轼存世的所有作品中,《寒食诗帖》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寒食诗帖》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五言古体诗。诗既悲壮,字更豪放。展卷欣赏,始平中起,后入婉转,复又高,亢而结,仿佛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宋四家”都长于行书,但是,相较而言,蔡襄水平稳定但没有特别突出的代表作;米芾有代表作但都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年作品,黄庭坚有代表作但作品背后故事模糊。总之,水平既高,又有故事的只有《寒食诗帖》。这可能就是它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的主要原因吧。



04

《花气薰人帖》


 (北宋)黄庭坚,草书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是苏轼的得意弟子之一。黄氏自有天才,青出于蓝。他不但是开创“江西诗派”的诗坛领袖,更是行草书大家。这件七绝诗作乃黄庭坚为友人王诜(字晋卿)而作,是其草书小品杰作,笔力恍惚,出神入鬼,借此与张旭、怀素并立可矣。当然,诗也好,录如下:“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05

《紫金砚帖》


   (北宋)米芾,行书


米芾是“宋四家”中最有意思的书家,为人怪癖多,对文房用品有一种罕见的痴迷,尤其忠爱石砚。他曾获得一方王羲之家乡石砚(“右军乡石”),苏轼晚年曾过访米芾并“携”去这方珍贵的石砚,去逝前嘱其子以砚陪葬。米芾听闻后要回了这方砚,理由是:“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不过,这可能只是借口,米芾还是太爱砚了。这便是《紫金砚帖》的故事,是米芾和苏轼之间的故事。

 


06

《召饭帖》


(北宋)薛绍彭,行书


薛绍彭是世家子弟,精于翰墨和书画鉴定。他与米芾为友,世称“米薛”。薛绍彭的作品入选《三希堂法帖》有三件之多,而且都是草书,足见乾隆对他的看重。在《三希堂法帖》收入的薛氏三帖中,两帖都与米芾有关。《召饭帖》即是米芾(元章)请吃饭、薛邀请友人同往的信札,其中提及要带密云小龙团茶前往试喝,携晋人法书同观,还嘱另一位书画道中好友刘泾(巨济)最好不要缺席,好不逍遥,正可谓“古今吃货是一家”啊!

 


07

《与尊妗令人书》


(北宋)范成大,草书


范成大是诗人。但是,他还是一位高水准的书法家,位列“南宋四家”(范成大、陆游、朱熹和张即之)之首,就鲜为人知了。范成大的太外公是位列“北宋四家”之首的蔡襄。他克绍家学而又有创新。他的行书学米芾和黄庭坚,劲健可观。他的草书学习五代杨凝式,字密行疏,时有横斜,天才英发,不可一世。这件《与尊妗令人书》笔端变幻,如龙腾云,有不可穷尽之势,置于中国历代草书作品中都属一流。

 


08

《与中峰和尚书十一札》


(元)赵孟頫,行草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少数集大成者中,王羲之后,就属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因为受到乾隆皇帝的推崇,在32 卷《三希堂法帖》中,18 至22 卷全部为赵孟頫书法,约占全帖1/6,是被收入作品卷数最多的书家。赵孟頫及其妻管道昇共尊的精神导师是元代高僧中峰明本。从延祐六年(1319 年)五月管道昇病逝到至治二年(1322 年)赵孟頫病逝的三年多间,晚年居乡的赵孟頫给中峰写了九封信,有时寄托哀思,有时奉请超度,有时交流佛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九札再加上早些时候赵致中峰的两封信被后人合为一册,名为《致中峰和尚书十一札册》,堪称赵孟頫所有行书作品中“人书俱老”的精彩华章。

 


09

《乱泉七律》


(元)鲜于枢,草书


元代书家论实力能与赵孟比肩的不多,鲜于枢(字伯机)是一位。他们同样主张复古晋唐古法,二人互为知音,彼此评价极高。鲜于枢成就最高的书体是草书。赵孟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收入《三希堂法帖》的四件鲜于枢作品全为草书。有人曾向鲜于枢请教书法秘诀,性格豪放的鲜于枢只说三个字:胆,胆,胆!鲜于枢精于草书,而且类型丰富,既能来“二王”式的,也能写怀素式的。像《乱泉七律》,则又是师法张旭的《古诗四帖》——龙腾虎跃,纵横如意,正是有胆的写照!

 


10

《龙江留别白楼七律五首》


(明)王守仁,行书


王守仁是集功烈、气节和文章于一身的伟人。他更为大众所知的名字是“王阳明”。这位自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的书法虽然是道德和学问之外的余事,却直接“二王” ,相当可观;虽是进士出身,却没有一点“馆阁体”俗气,算是人掩其书的典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看来,他是从“心学”角度来解释书法门径的。他的行书不以功夫胜,而以品格胜。此帖内容是他正德十一年(1516 年)九月赴新任前与南京诸官僚的饯别诗作,系其代表作之一。



《2019中国书法日历:三希堂法帖》是以中国书法经典为主题的文化日历,旨在让读者多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掌中宝。


本书是中国首本以《三希堂法帖》全部书法作品为内容的日历。它以“与乾隆皇帝共鉴《三希堂法帖》”为编辑宗旨,按照原帖顺序呈现作品精华,并由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逐帖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和文化艺术蕴含,融日历和书法读物为一体,堪称一本国学文化小百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
米芾《行书三帖卷》三希堂法帖欣赏
这卷书法用“一笔书”写成,一共22字,乾隆为其盖了座房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十四册米芾行书
三希墨宝的真真假假
南宋米芾最出色弟子——吴琚,还是皇亲国戚,佳作《三希堂法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