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妙庄严域——铜佛像专题精品赏析 | 崇正19春拍

- 离崇正2019春拍预展还有天-

1908

十七-十八世纪 文殊菩萨坐像 红铜鎏金 局部泥金 眼睛唇填彩 蒙古 扎那巴扎尔风格

H: 21.1 cm

RMB: 50,000-80,000

来源:上海老户出

参阅:伦敦罗西家族旧藏的一件「十七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此品为明晚期清早期的造像,为蒙古扎那巴扎尔风格,是极为难得的文殊菩萨造像。开脸慈祥,五官清秀,脸部泥金,眼睛、唇部以甘蓝、朱砂填画,葫芦形发髻亦填甘蓝。头戴五叶宝冠,上身裸露,肩披帛,下身着僧裙,盘腿坐在双层束腰莲花瓣上。莲花瓣造型宽扁,具有明显的扎那巴扎尔风格。鎏金醇厚,露出铜胎出可见为红铜铸造而成,铜质地精良。此件文殊菩萨造像与伦敦罗西家族旧藏的一件「十七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造像极为近似,面部五官特征、葫芦形发髻如「绳结」般的刻纹亦一致,底座莲花瓣与联珠纹之间的并列竖条刻线的处理方式亦一样,当为同一时期作品。

扎那巴扎尔(Zanabazar)是外蒙史上最著名的宗教家、艺术家、建筑师生及诗人,其家族源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早年入藏时经五世达赖喇嘛封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康熙三十年(1691)受封呼图克图大喇嘛,驻京十余年为太后、皇后传法,能出人禁宫和康熙大帝私交甚密,与内蒙的章嘉呼图克图、西藏的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并称为藏传佛教的四大领袖。 蒙古扎那巴札尔艺术为清代藏传佛教区域盛开的一朵炫丽的艺术奇葩,在清代藏传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主要流行于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早期,此尊即为扎那巴扎尔造像的典范之作。

1909

唐 提瓶观音

黄铜鎏金

H: 31.4 cm

RMB: 460,000-700,000

来源:国营文物店、江苏重要藏家旧藏

参阅:1.《历代金铜佛造像》,国立故宫博物院编,1996年,第35页,图8;2.旅顺博物馆藏「姚河阳造提瓶观音」

正面与背面

铭文:元鸿元年七曰十五日光迁统军进为子都督姚河阳造像一躯为父母居家卷属平安一切众生普同其福。

菩萨头挽高髻,并有两绺头发顺左右两肩垂下。面庞圆润,神态安详。躯体丰腴健壮,肌肉饱满有力。上身左倾,臀部曲向右侧,身体呈三折枝式,姿态曼妙。在加上两侧发带婉转至膝侧,天衣绕肩缠臂,流转绵长至身体两侧,充满动感。上身斜披修行带,下身着长裙,薄裙贴体,衣褶弧形具弹性,连续重迭律感倍增,在腰间系结,内藴无限力与美。左手自然下垂持净瓶,右手高举持拂尘,立于圆形束腰台座上,体态优美,动感十足。背后火焰形大背光,雕刻精细。与前方菩萨混然一体。背光外沿饰五菩萨装的飞天,中间以宝相花间隔,刻划细腻精美,背面刻铭文,且有具体年号、造像人名。下承四足方座,方座朴素无纹,具有时显的时代特征。全像青铜铸造,胎质细密,鎏金;造型大方,结构匀称,刚柔并济,圆满雄健,充分表现盛唐艺术的精髓。

具有「姚河阳」铭文的唐代佛像还可见旅顺博物馆馆藏「唐 提瓶观音铜立像」,是「元鸿元年姚河阳造」,其开脸、造型、高度与本拍品一致,可见姚河阳造型自成风格,展览于2012年「丝路撷英——旅顺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具有明确元年及造像作者的唐代佛像极少,是唐代佛造像的重要历史依据,可从中窥见当时的艺术倾向。

1647

清乾隆 铜鎏金摩利支天造像

H: 14.5 cm

RMB:40,000-60,000

说明:此尊造像是以天女的形象出现,坐于猪身上;左手在胸前,右手下垂,身如阎净檀金色,光明如日,顶戴塔,着天衣彩裙,以腕钏、耳珰、宝带、璎珞等等华严!身下猪动态十足,表情生动,刻画精细。

自清初至乾隆时期,造像艺术在承续先前的优秀传统后,自乾隆时期产生了一种精美华丽的造像风格。此尊造像满鎏金,光彩煜煜生辉,刻工细腻繁琐,示出华美艳丽工质极微的韵致。整体造型严谨端庄,是典型的乾隆时期艺术风格。

摩利支天,梵名Marici之音译,也译作末利天或摩里支,意译为威光天、阳焰天,又称为光明天女,集光天女。此天原为古印度民间崇拜之神,相传为帝释天的眷属。神通广大,能在日天(太阳)前行走,她能看到日天,日天却看不见她,后为佛教所吸收,列于天部,密教的事续将其做为本尊。此天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于隐身,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可以护国护民,救兵戈等难,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被奉为战争之神。修学此尊能消除障难,增进利益。

1656

13-14世纪 多色铜胜乐金刚像

H: 9.8 cm

RMB:150,000-250,000

说明:此尊胜乐金刚像极为特殊,主尊佛父为铜合金铸造,怀抱明妃为红铜合金制造,胜乐金刚亦名上乐金刚、上乐王佛,是藏密中瑜伽部的母续本尊,也是藏密四大派共修的本尊。胜乐金刚共有七十二种身相,常见的有四面十二臂、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造型。

其中以十二臂胜乐制作难度最高。此像准确地把握了胜乐金刚的造型特点,左腿蹬起,右腿伸张,十二条手臂井井有条地环绕主尊身畔,具有动感张力的同时又体现了佛教造像严明的法度感。此件造像在材质上有明显的木斯塘地区的特点,其工艺特点也与藏西地区有很大渊源,多可见于十四藏西上师造像所用材质,但莲瓣造型与尼式不同,因此推断为同时期西藏所制。

主尊头戴五颅冠,髻顶由摩尼宝壮严,发髻前饰羯磨杵;髻上半月,表喜乐无尽,并不断增长。四头分别代表息灾、增益、敬爱、降服四德;每面各具三目,表三世智,能看三界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每一面刻划出略微不同的半忿怒表情即寂忿相,表示依照瑜伽行者不同的需求而示现不同的证悟方式。身着天衣,以虎皮为裙,项挂五十骷髅蔓,是象征五十个梵文字母,同时也表示圆满具足所有的佛教教理。主臂二手以哞迦罗印,左持铃,右持杵,拥抱金刚亥母,表示方便、智慧交运。明妃右腿盘绕于主尊腰间,左手捧嘎巴拉碗,左手持钺刀。胜乐佛父其余诸手伸向两侧,各持象皮、嘎巴拉碗、斧、钺刀、三股戟、金刚索及人首等物。二尊皆以五骷髅冠、骨饰、五十干湿人头璎珞作严饰,佛父以寂忿相凝视佛母,双运于镀银莲花日轮座上,表现出和合而无欲的极高境界。此像肢体结构准确,铸造工艺精湛,堪称元末明初藏西地区金铜造像艺术成就的生动写照。

参阅: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喜金刚 黄铜 15世纪

1657

14世纪 铜鎏金丹萨替寺吉祥多门塔龙纹构件

L: 30 cm

RMB:150,000-300,000

说明:此器应是大鹏金翅鸟组合构建之一,梵语称“迦楼罗”,是佛教重要护法神,为天龙八部之一。据说此鸟出自印度雪山,以龙蛇为食,后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龙,犄角后延,双睛凸出,鼻孔粗张,利齿交错,抬头凝视,似在咆哮,具剑拔弩张之势。左脚前伸,紧抓地面,后爪向后蹬,一种蓄势待发,伺机跃起之态。龙身骨胳健硕,肌肉丰满,后脊背满布羽翼,裸露之处均阴刻鳞片,苍龙之矫健敏捷于一身。由于大鹏金翅鸟具有降服龙族的威力,因此密教将其视为重要护法,有诸多不同传承,有些传承甚至将之视为本尊。此件为浓郁藏传风格,龙全身铜胎鎏金,保存至今,金水完好,难能可贵。

丹萨替造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属于一种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于一般佛像供于佛龛内或神坛上,而是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主要盛行于14世纪至15世纪。在这百余年间,丹萨替寺造像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魅力,又融入当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并具有地区性的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以多重颜色的宝石,水晶碧玺蓝宝琉璃等多品种宝石镶嵌是丹萨替的重要特征。且镶嵌部位的周围一般以连珠纹收边。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山腰处,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始建于1159年(藏历第三绕迥土虎年)。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Phagmo Drupa Dorje Gyalpo)。在其鼎盛时期以极高超的艺术性而着称,尤以其主朝圣厅中8座十余英尺高的佛陀舍利塔的特殊形式而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但与众多极其宝贵的人文遗产一样,丹萨替寺在香火延续近千年后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遭到毁灭性破坏,故其所流传下来的佛教艺术品数量稀少。1980年该寺中的幸存儿逐渐浮现于世,逐被人认识,在西方这些佛教艺术品成为极为宝贵的研究对象,2012年,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推出展览“丹萨替的金色幻影:一座西藏佛教寺庙”,给世人展现了此寺庙的昔日风貌,并对此作进一步研究。目前,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纽瓦克美术馆、费城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等许多机构都在该领域拥有重要收藏。

1659

13-14世纪 马拉王朝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L: 16.5 cm; H: 16.5 cm

RMB:200,000-300,000

说明:佛陀成道的塑像于7到12世纪之间流行于东印度,形成帕拉风格的释迦牟尼成道像,并渐次向周边传播。尼泊尔造像艺术的鼎盛期从1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3世纪。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十三世纪,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后,佛教造像的制作传统还继续在尼泊尔流传。同时,从那时起又开始受到西藏喇嘛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此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对于身体情态,完美和谐的精准把握,洗练简洁的雕塑技艺,注重人体美的特点,使佛像洋溢着充沛的活力,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此尊释迦牟尼佛是少见的早期尼泊尔铜造像作品,带有优雅的尼泊尔特征。释迦牟尼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触地印。手足修长,身躯柔软有力,腰部曲线明显,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薄衣贴体无衣褶,仅在袈裟衣缘刻连珠纹装饰,中间錾刻莲纹,薄衣贴体的表现手法,依稀可见印度笈多时代萨尔那特式佛像的遗风,其长袍紧紧贴敷身体的造型为典型的十三至十四世纪尼泊尔风格,(可参见施罗德,《西藏收藏的佛教造像》,2001年,第523页,图170)。释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自然弯曲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手脚刻画细腻柔软,充分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莲座上莲瓣排列紧密,短小饱满, 尖部略向上翘,制作规整,其上以錾刻的细小连珠纹为饰,双膝之间饰有扇形锥带,具有印度早期特有的佛像遗风。

参阅:《西藏佛教雕塑·卷2》Ulrich von Schroeder,香港,2001年,第962-963页,图231A及231C《BEFORE YONGLE》 ROBERT R.BIGLER 2015年,第92页,编号21

1907

十八世纪 能食空行金刚

黄铜 西藏

款识:高浮雕「十字金刚杵」款

来源:上海老户出

H: 22.2 cm; W: 1342g

RMB: 50,000-100,000

参阅:2016年秋北京翰海lot2319 能食空行金刚,成交价60.95万。

此拍品为西藏地区佛教用器,为黄铜铸造。题材较为罕见,市面见的多是能食空行炉子的上半炉盖部分,而没有炉身,完整器仅见2016年秋北京翰海lot2319能食空行金刚,年份为清晚期。本拍品从铸造工艺来说当为清中期之物,炉身下承接三高足,造型优美而纹饰繁复,上半部分能食空行金刚为盖,仰头张嘴,手持金刚杵、金刚铃交叉于胸前,身上披帛向外飘起,双腿相对屈膝坐在须弥莲花座之上。炉身盘口,短颈、丰肩外围饰一周凸起的金刚杵,炉腹外壁三兽首突出,下承接三狮子高举香炉作足,工艺精湛。香炉熏用时烟雾从嘴中吐出,十分罕见。底部为高浮雕十字金刚杵款。金刚杵原为古印度兵器,后演变为佛教法器。其两端为菱形金刚,有一股 、三股、五股、九股之分。杵亦有单杵和十字杵两种。金刚杵象征坚固锋利之智,可除障降魔。金刚杵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明代藏传佛教受到朝廷推崇,金刚杵等法器在明宫廷、西藏、蒙古地区广为流传。

能食空行金刚为密教护持佛法的佛母之一,具有吞噬一切不洁之物和净坛之力。在《大日经疏》卷二十中说:「护摩是以智慧之火焚烧烦恼的薪柴,使其穷尽无余。」该器物为一顶护摩炉,其上为忿怒相能食空行金刚,面有三目,怒目浓眉,龇牙咧嘴,上下各二獠牙以红铜制作,两腮肥赘,作仰天怒吼状,面部表情生动具戏剧性。头戴五骷髅冠,顶系宝蔓、金刚杵,发分五绺垂于脑后,耳旁宝缯飘举,极富动态感。造像题材少见,工艺精细,品相完好,实属难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传金铜佛像的造型品类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图集(中)
佛像大全(珍藏版)
鎏金铜佛像行情 鉴定估价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