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报纸新闻报道框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解与重构

《中国报业》杂志与您探讨报业的现状与未来


  2015年12月1日,《郑州晚报》A10版刊登的一则新闻《掏鸟16只,获刑十年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乍看起来,'捕鸟16只,获刑十年半'着实令人难以理解,但是随后新媒体上众多信息源出现,包括江宁公安在线、果壳网等都发布微博,通过对比报纸的报道和审判书的内容,来表明有许多重要的信息是报纸在报道时没有提及的。在这个例子里,且不论记者为何选择这样的角度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性和专业主义的原则,若是在只有传统媒体的时代,受众只能接收到'大学生掏自家门口的鸟窝,却获刑十年半'的信息;但是有了新媒体,一些被传统新闻框架淡化或隐藏的信息得以传播,人们接收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能通过别的方式了解更多隐藏在聚光灯之后的信息。本文试图通过这个角度,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报道框架出现的消解和一定程度的重构。


新闻框架的消解


  框架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心理学和社会学。'框架'一词最早源于认知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由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学术传统酝酿的'框架构建'理论很快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


  新闻的生产受到各种制约,如新闻机构的立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等。新闻框架的存在决定了新闻该怎么写,也影响了受众怎么想。媒体的新闻框架,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受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框架即对感知现实某些侧面的选择,从而使得这些层面在传播文本中更为显著。框架具有四种功能:定义问题或对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事实予以澄清;对问题前因后果的解释;对问题进行道德评判;对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予以讨论。传统报纸在报道新闻时,通常就是运用了这四种功能:进行报道时即对问题下定义并进行评判,而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一部分真相。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掏鸟16只,获刑十年半》的例子,报纸在进行报道时,从标题就开始下定义,将这个行为简单地表述成'掏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掏的是什么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而文章中反复强调'在家没事掏鸟窝',使受众无法了解这两人是在知道这些鸟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捕鸟的事实。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框架出现一定的消解。新媒体上的受众非常分散,论坛、微博等变成了一类新兴的传播渠道,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所设定的框架。《掏鸟16只,获刑十年半》的新闻一经在网络上传播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然而,随着新媒体上众多信息源的出现,情况出现了反转,包括江宁公安在线、果壳网等都发布微博,表明对于许多重要的信息媒体在报道时并没有提及,但这些却是影响案情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消解了一部分传统新闻框架的力量,以往传统新闻媒体设定的框架变得模糊,传统媒体所想要凸显和隐藏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困难。


新闻框架消解的原因


  1.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偏好使用新媒体。据调查,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近七成大学生每日接触电视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过半数大学生不接触报纸。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掌上'一族,接收新闻信息也更多地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客户端。


  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新媒体上的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冲击着报纸等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具有严谨性、公信力,他们更多的是挖掘深度;而新媒体在乎的是时效性与信息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新闻框架应当是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建立的。


  2.新媒体自身的特点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使得新媒体在新闻框架的构建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首先是即时性。新媒体具有的及时性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新媒体上的新闻可以24小时不间断更新,信息随时都可以发布。其次是信息来源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话语权的不再只有主流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用户也变成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成为发布消息的渠道,这样就打破了以往只有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的限制,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导权。最后是互动性。比起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信息。


新闻框架在新媒体时代的重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新闻框架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构成,而结合年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框架的重构体现在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形式。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的不同,其在新闻建构的过程中针对报道事件的特殊性均采用了不同的建构模式,于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构出了不同的报道形态。传统媒体聚焦的事件是媒体想要呈现给受众的,没有被'照亮'的信息我们便不得而知。传统媒体讲求的是深度,而新媒体所秉持的是时效性。同时,新媒体上较多的新闻源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只有一个新闻源的情况,媒体可以根据受众对话题的热议程度来决定下一步的报道方向。


新闻框架重构对受众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新闻框架的重构对受众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呢?


  对在新媒体出现以前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受众而言,新闻框架消解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更广泛地接收信息,而不必只根据报纸所报道的内容来了解。信息的来源变得广泛,新闻的接收偏向'私人定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新闻框架的消解使得受众不用再接受媒体的思想,而可以自己理解信息的含义。


  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广泛的来源使得信息变得庞杂,使受众难以区分消息的真伪,因此导致谣言的产生。新闻媒体一边不自觉地充当'推手',一边极力辟谣,这种信息量极大考验了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微博等新媒体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新闻无法大篇幅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受众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抓重点'的阅读方式,但这也导致了媒体在发布新闻时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吸引受众--短短一个词组或者一句话就能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定性。在标签化的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标签化的盛行,使一些较为平常的事发酵成公共事件,给事件中的人贴上标签,尽管舆论作用的效应立竿见影,而被贴上标签的人则成为人们宣泄和攻击的靶子,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偏见的内容被媒体选择并凸显出来最终成为一个个标签。这种由新媒体的特点而重新构建的新闻框架与传统的新闻框架相比,甚至更具杀伤力。


  总之,传统报纸新闻框架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放的信息源会导致信息量庞杂、真伪难辨等问题,没有了传统把关人的筛选,受众在直面大量信息时将极大地考验媒介素养水平。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新闻框架在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重构,只有结合双方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7月下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报纸编辑
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如何突围
头条文章
浅谈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吃透专题04 | 关于“框架”理论,这些你必须掌握
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