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集邮联八次大会邮票(小型张)看中国古代邮驿文化

2020-06-22  

与电信、互联网相⽐,邮政在⼈类通信史上具有连续性极强的特点。世界范围内,中国虽非最早出现邮政的国家,却得益于⽂书⾏政和与之同构的成⽂法系的迅速早熟,⽽在战国中晚期的秦国,诞⽣了全世界最早的邮政法——《⾏书律》,并且⾄⻄汉初年显现了完备的⾯貌。举凡机构⼈员、邮路等级、邮件分类、时限要求、惩罚措施、邮⼈待遇,⽆不⼀⼀规定。⼀系列防⽌邮件搁压、遗失的问责制度,使得邮递过程环环相扣,实现了全程监控。⻄汉真正健全了中国⼤⼀统的王朝制度,它所确⽴的邮政体系不间断地延续了两千年,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因⽽,中国邮政体系是世界邮政历史的最辉煌篇章。

1982年,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次代表⼤会召开,中国邮政部⻔就议定以中国古代邮政的代表性⽂物和遗迹为主图来发⾏相关邮票,并随着此后历届⼤会的召开遂形成⼩型张系列。按照当年确定的这⼀总体⽅案,⾄今已发⾏了8枚⼩型张,其主图和边饰⽆不围绕中国古代邮政⽂物和相关的时代经典元素来进⾏设计。观赏这8枚⼩型张,就好似饱览⼀部有关中国古代邮政历史的形象化图册。

1

J.85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

边饰:雁阵

驿使

中国古代,凡乘驿马出行传递消息的公差皆可称驿使。公元前300年左右,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单骑马递用于通信的历史远不如车递通信久远。“驿”,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这个字,迄今所见最早者是秦始皇陵西侧发现的秦代瓦文“平阳驿”。史书中的驿使要到汉代才奔驰在邮路上。《汉书·李广传》记载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下诏给反击匈奴的将军李陵,交待他报送军情可以“因骑置以闻”。骑置,就是驿骑,也指称专为单骑交通设立的中继站点。这样的机构在唐代称馆驿,到元代与突厥语转化来的蒙古语“站赤”相合,才有了驿站的说法。

全国性的驿骑组织是到了唐代才建立的,在汉代只有边塞存在广泛的驿骑组织。西汉有边郡告警将文书封于赤白囊中,由骑驿一路传递到长安的制度。《汉书·丙吉传》载:“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说的是当时的丞相丙吉善待嗜酒驭吏,有一天,这位生于边郡,而“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的驭吏在长安街头看到驿骑挎赤白囊驰过,知是边郡来警,待打探一番后速告丙吉。宫中诏见时,早有准备的丙吉从容对策,得到皇帝褒奖。赤白囊可说是边郡报警的专用邮袋,奔命书系因拼命传递而得名。

从长安出发的宣诏使者可以选择乘坐传车和骑乘驿马。《汉旧仪》云:“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行千里为程。”玺书就是皇帝的诏书,驰传就是由跑得比较快的马所牵曳的传车,如果宣诏使者选择驿马出行,就要由沿线驿置派出三名驿吏与之同行,以确保诏使的安全。也有说“三骑行”是一昼夜更换驿马的频次。一昼夜行一千里,这是古代的极速,只是驿马倒毙的风险大增,故需“三骑行”相伴,这样的解释似强于换马频次的说法。

二百多年前,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随团画家描绘的乾隆皇朝宣旨驿使

到了唐代,马递中继机构称“驿”或“驿馆”,从驿人员达到7万人。元代,驿站空前发达,全国约有驿马45000匹,另有与之数量相当的备用马。清代前期,全国的驿马和邮传事务统由兵部车驾司掌管。清代驿马最快一挡为每日800里,康熙命紧急军报务必星驰接递,雍正创立“红旗报捷”制度。乾隆有诗赞道:“七千里外路迢遥,向十余朝兹八朝”,可见速度已接近一日千里。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亲眼目睹了为保证这样的速度,“共有5名士兵骑马护送驿差”。使团成员记述道:“骑马送信相当迅速,通常只需10来天时间就能跑完从广州到北京的1500英里路程”。使团自己则用了80天左右的时间才走完了这段行程。英国人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同一时代,英国皇家邮政马车所创下的最辉煌记录也不及中国的驿站。而乾隆朝驿递的速度是同期法国皇家邮务的两倍。

《驿使图》

1972年于嘉峪关市新城魏晋5号壁画墓出土,砖面横35公分,纵17公分,以彩绘和黑色勾线描画了一位疾行驿使,被文物部门命名为“驿使图”。画像砖上的驿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胯下红鬃马四蹄腾空,表现了驿使跃马疾驰。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驿使形象,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左右。

雁阵与鱼雁传书

中国古代,鱼雁意象有悠久的历史。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南朝梁人王僧儒《咏捣衣诗》云:“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陈人王瑳亦有诗云:“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现代汉语中,除鸿雁传书外,还保留了鱼雁传情、鱼雁往还、鱼雁不绝等说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会以鱼雁来意喻信使和书信?

中国邮政于2014年发行的《鸿雁传书》特种邮票

大家都知道鸿雁传书乃由苏武出使匈奴而传为美谈。但汉使诈称鸿雁传书,匈奴人深信不疑,则其背后必然还有民俗渊源。存有大量先秦资料的《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东风解冻……鱼上冰,鸿雁来。”《吕氏春秋》亦载:“孟春之月……鱼上冰……候雁北。”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归雁不违时令的自然现象。凌空的雁阵又给人无限遐想,很容易牵动羁旅之情,岁月之感,使人睹雁伤情,托雁寄怀。如唐代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中国古诗中吟诵雁的诗句可谓汗牛充栋,雁塞、雁门等与雁有关的地名也倾注了人们对雁的钟情和厚爱。古人以为大雁组织性强,信守时间,忠贞不二,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是通人性的动物,也是可以托付的伙伴,故以“雁使”代称传书之使,“雁音”谓音讯。“雁信”、“雁书”更是常用之词,南朝梁人刘孝威有诗云:“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唐代温庭筠亦有诗云:“若向三湘逢雁信,莫辞千里寄渔翁。”

鱼与书信的结合比雁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写信用绢帛,有把信结成鲤鱼形,如唐朝李商隐诗云“双鲤迢迢一纸书”。志怪小说集《瑯嬛记》记载:唐代贞观年间有人“以朝鲜厚茧紙做鲤鱼函,两面俱画鳞甲,腹下令可藏书”。且有诗云:“花笺制叶寄郎边,江上寻鱼为妾传。郎处斜阳三五树,路中莫近钓鱼船。”鱼书一向代表男女缠绵悱恻之情,唐代诗人韦皋少游江夏,在客舍中偶遇一小青衣名叫玉箫,韦皋留下玉指环一枚,并以一首《赠玉箫》寄情:“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鱼书出典于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明人顾元庆在《夷白斋诗话》中评述说:“腹中安得有书,古人以喻隐秘也。鱼,沉潜之物,故云。”因而,鱼雁大多代指个体间的纸短情长。王昌龄《独游》所吟“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更使诗人思念友人的无限惆怅弥漫于天地间。

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后发行的跃鲤、飞雁邮票

当公共邮政在晚清之际开办后,鱼雁很快就成了国家邮政的象征,鸿雁则成为邮递员的代名词。“鱼沉雁杳,音耗不闻”的时代终于一去不返。

2

J.135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王命传虎节

边饰:“传舍之印”封泥拓片

“王命命传赁”虎节

战国后期楚国遗物,高10.7公分,宽15.7公分,故宫博物院藏,相传出土于安徽寿县。此虎节体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张口,长尾从臀部向脊背弯曲。铭文为“王命,命传赁。”“王命”,楚王之命,此命亦指命书,相当后世诏令。“命传赁”的命则是楚王任命的意思。故铭文中的前一个命表示的是铭文所属的公文类别,后一个命表示“传赁”为楚王所命。赁,雇佣之意;传指传车。命传赁三字是一个名词词组,即楚王雇佣的乘轻车执行公务的人。整个铭文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沿途车递中继机构要予以接待。

除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虎节,湖南省博物馆也藏有一件,为1985年收集,铭文亦为“王命,命传赁”。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一件虎节,有铭文4字,可释为“王命传遽”,皆为楚国遗物。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精致的虎节,亦为楚国遗物。高11.6厘米,宽19厘米,厚1.2厘米。是目前所见唯一的错金铜虎节。其上铭文可释为:“王命,命车驲。”“命车驲”的身份要高于“命传赁”,是执行王命乘车办理公务的官员。

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虎节

除了虎节,存世的战国铜节还见有龙节、马节、雁节、鹰节,都属于使用中继交通的通行凭证和供应凭证,是后世邮符的前身。这些铜节的年代皆属于战国中晚期,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邮政文物。

传舍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边饰以汉代“传舍之印”封泥装饰。“传舍”封泥,各地多有出土。

秦汉之际,畜力中继交通以车递为主,马曰传马,车曰传车,供乘坐车马的公差下榻的宾馆就叫传舍。传舍出现在战国晚期,不分公私,一律重在人员接待,至于畜力中继的服务,似无定制。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记孟尝君所设传舍有三等,但只有上等的“代舍”方有车可乘。中等虽名曰“传舍”,却是无车可乘。战国时连横合纵,加之各国广招贤士,官私之舍兴盛一时。秦代,郡县治所当遍设传舍,以为官方接待交际处所。以里耶秦简所见,偏远的迁陵县亦有传车、传舍。至秦末群雄并起,使者相望于途,传舍在乱世中得以维持。《汉书·郦食其传》说刘邦起事后招贤纳士:“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讲的是刘邦在传舍里延请郦食其来相见。唐代颜师古注:“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复来,转相侍也。”《史记·黥布列传》载:“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说的是楚汉之争时,项羽的使者前来督促淮南王英布发兵进攻刘邦,楚使到英布这里的下榻之处也是传舍。

至汉代,传舍依然为郡县公馆,亦称都亭,按今天的行业划分,应该首先算作政府宾馆、招待所,与传车的联系倒在其次。只是为了不影响羁旅赶路,传舍大多设于城外,因为那时的城门会定点关闭。汉代传舍的数量很多,著名历史学家孙毓棠在《汉代的交通》一文中指出:“政府在各县县城设有传舍,等于官家的旅馆,供作客吏旅行宿息的处所。政府的大员或行部的刺史到了县城,照例住在传舍,县令长则到传舍来谒见。”县城有传舍,郡城自然也有,长安更多高级馆舍,亦属广义传舍。《三辅黄图》卷三载:“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宫馆既包括为各郡官吏赴长安而设的“郡邸”,也包括招待藩属与“外夷”人员的“蛮夷邸”。

汉画像石上的“车马临门图”,表现了两位专职人员,将传车迎进中继站点——传舍,以利信使作安全、正点的长途旅行。

3

J.174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

主图:姑苏驿

边饰:象形鱼字装饰图案

横塘驿

实为横塘驿站门亭(邮票设计时误为姑苏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盘门西南十里,大运河与胥江交汇处的河叉三角洲。驿亭南北进深5.5米,东西开间4.2米,六架梁,歇山卷棚式瓦顶,四角有4根石柱,围筑砖墙,南、北各辟1门,东、西各开1窗,窗下各有长条石凳。据史料,驿亭初建于明代,确切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葺。1961年全面整修,1963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再修,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横塘驿地处南北要冲,是水陆两用驿站,明代时规模可观,现仅存亭子,其他馆、楼、庙、台均已不存。驿亭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楹联,描绘了当年横塘驿迎来送往的景象。

象形鱼字

取材于古体汉字的鱼字。鱼字装饰图案与“一大”小型张雁阵图案边饰相呼应,寓意了鱼雁传书的佳话。

4

1994-19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

主图:汉·克孜尔烽燧

边饰:《塞上烽火品约》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西北盐水沟东侧。烽燧高16米,底部东西长6米,南北宽4.5米,是现存最高大的烽燧遗址。专家考证该烽燧从汉代一直使用到唐代,在保卫国家安全,促进边疆发展和维护丝路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作为丝路申遗申报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尕哈,维吾尔语“红色哨卡”的意思,正是对该烽燧所代表的古代军事通信设施的最好诠释。烽燧作为军事通信组织,在通过烽火传递敌情的同时,还要将详细的敌情报告以书面的形式递送到上级军政机关,甚至以驿骑驰报中央。所以,烽燧体系中必伴有邮递组织。如果将烽火比喻为古代的电报,那么克孜尔尕哈烽燧就是中国古代西北边防线上的邮电所。

《塞上烽火品约》

系汉代烽火报警条例手册,是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紧邻甘肃省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古城第16号房址发掘出土,为汉代边防线上的居延都尉府下辖的甲渠候官实用过的官署文书。

汉简可见烽燧线上广泛使用马递通信,《塞上烽火品约》中有关烽号误报或无法举烽时动用快马报信条例有三条:

(1)●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为□。

(2)●塞上亭隧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烽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烽灭火,候、尉、吏以檄驰言府。

(3)●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

“如品”就是要按品约规定的去做,品约亦称品程,是各级军政机构自己制定的条例。《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府颁发的有关甲渠、卅井、殄北三个候官举烽报警的条例,全册共17枚简牍,除1枚简为标题外,其余16枚简每枚书写一条规则。其中与文书传递相关的有3条:

(1)规定当匈奴攻进塞防线时,若遇大风和雨天无法举烽,则赶紧以最快的速度用檄书通报。这是要求第一时间发现敌情的烽燧在无法点燃烽火的情况下,要采用最快的方式通知邻近烽燧和上级指挥机构,在没有马的情况下要以跑步来完成,所以叫“人走马驰,以急疾为(故)”。

(2)规定凡见有匈奴临近塞防线而未攻破警戒线,只举布帛一类的烽号告警,不许点燃积薪施放烟火,如果不慎点燃了,要马上扑灭,并且由候长、尉史、士吏签发檄书“驰言”都尉府。从上下文关联的术语看,所谓“驰言”之驰同于“马驰”。

(3)规定匈奴攻进塞防线,在可以举烽,并将烽号传到都尉府的情况下,也要由候长、尉史、士吏签发檄书报告邻近烽燧和都尉府。这条虽然没说传递方式,但从前两条的“亟传檄告,人走马驰”和“以檄驰言”看,此条对传递方式的要求也应该是马递。当然,上千里的烽燧线上不大可能保证全线烽燧随时备马,风雨交加中,即使有马,也未必快过人跑。所以,《塞上烽火品约》执行传递文书时,更注重“人走马驰”。

《塞上烽火品约》复制品

从集邮联八次大会邮票(小型张)看中国古代邮驿文化(下)

2020-06-22  

5

2000-5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清代光绪十年浙江布政使司使用的排单

边饰:《山水图》

清光绪十年(1884年)浙江布政使司发温处兵备道排单

这件排单纵28.5 公分,横48.6公分,现藏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清代,布政使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为从二品官,仅次于总督、巡抚。浙江布政使司即浙江布政使的衙门。收文单位温处兵备道驻温州,为浙江布政使司派属,掌温州府和处州府(今浙江省丽水市)的军事、监察事务,带兵备衔,兼管水利、海防。排单是驿递公文保证时效的单据,清制,凡由外省马递公文到京,以及地方官府彼此互达公文皆需粘连排单,令沿途各驿站于单内登注所经时刻。排单正文部分除事先印有发文单位,关于传递公文的上谕或上级明令,还要由发文单位填写收文单位,公文件数,发文日期时刻,传递速度。附件部分则由沿途各站填写,包括站名和经过日期时刻。这件排单的公文件数所填为“衙门公文壹件”,发文日期时刻为“光绪十年七月十八日子时”,传递速度要求“飞速”。光绪十年七月十八日辰时六刻自省城杭州钱塘驿发出,途经浙江驿,会江驿(今富阳境)、桐江驿(今桐庐境)、富春驿(今建德境)、濲水驿(今兰溪境)、双溪驿(今金华境)、华溪驿(今永康境)、丹峰驿(今缙云境)、括苍驿(今丽水境)、芝田驿(今青田境),直到七月二十四日申时到达目的地温州府象浦驿,沿途历时六天,全程共计1015里。

排单的作用除了明确责任,警示沿途各驿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公文传递过程中一旦发生遗失和滞留,可以按站进行排查,明确失职者,进行处罚。

《山水图》

清代宫廷画家唐岱的作品,绢本设色,纵83公分,横44公分,现藏故宫博物院。

6

2007-20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敕燃马牌

边饰:彩绘飞马、西夏文字

“敕燃马牌”

为西夏传递急令的信牌,铜制圆形套合式,两个圆牌上下插扣可以咬合成一体,圆牌直径14.7公分,带銎长18.5 公分,盖牌镌刻西夏文“敕燃马牌”四字,底牌内面有四连忍冬花纹装饰,两牌上下嵌合槽齿端各镌错银西夏文“敕”字,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敕燃马牌”精致美观,堪称历代邮驿符牌中的极品。“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驶之牌”,是西夏皇帝授权动用驿马急驰以传达调动军队命令的通行证明。

在古代,动用马匹急驰的成本极高,因而必须严格限制。西夏《天盛律令》规定,只有报告敌情,召集兵马,奏告紧要事项,传递圣旨,及唐徕、汉延等大渠水涨告急,才能执符牌动用驿骑。如果违规动用驿骑,则涉事官吏一律徒刑五年,当事职吏罪减一等。

彩绘飞马

彩绘飞马出自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榆林窟第10窟的西夏时期窟顶藻井。飞马亦称翼马,是藻井四披上与翔凤、飞雁、游龙、奔狮、麒麟、天鹿、六牙白象一起绘制的佛国瑞禽。

西夏文字

文字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政令颁行、信息沟通、文书传递都需要文字。西夏的公文和公文传递制度正是在西夏文的基础上得以确立。西夏文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主持创制,是元昊在建国前两年(1036 年),命学贯蕃汉的大学者野利仁荣“演绎”出来的。西夏字和汉字一样,也是表意文字,字形方正,笔画匀称,疏密有致,造型优美。但比之汉字,笔画相当繁复,大多在十画以上。西夏文字体结构多仿汉字,用横、竖、点、撇、折、拐钩组字,在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深受汉字影响,但又不用汉字的部首偏旁。西夏文字也有楷、篆、行、草诸体,“六大”邮票背景图案和小型张边饰所用为楷体,出于雕版印刷品。

西夏文字楷体

7

2013-10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迁陵以邮行洞庭”简、“酉阳丞印”封泥、笥牌

边饰:“除邮人”简、“秦皇古驿道”遗迹

“迁陵以邮行洞庭”简

秦简,2002年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一号古井。该古井共出土秦简38000余枚,被命名为里耶秦简。里耶秦简全部属于秦代洞庭郡迁陵县官府档案,涉及大量实际传递过的公文,主要是洞庭郡下行迁陵县的,从中可见秦朝政令通达,公文传递严密而又繁重。洞庭郡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设立;迁陵为洞庭郡属县,县治就在里耶古城。里耶秦简中,“迁陵以邮行洞庭”亦作“迁陵以邮行·洞庭”,即发文方为洞庭郡,收文方为迁陵县,此类简行文有如封检,但不带封泥槽,因而是邮递公文的指示检,插在捆好的公文卷册上,有如现代直封邮袋上书写名址,警示邮递人员不要错投的固封签牌。当完成了传递环节后,这种指示检又被作为收文存档签牌继续使用。

2019年秋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展出的“迁陵以邮行洞庭”简

里耶秦简中部分指示简列表

“酉阳丞印”封泥

在里耶古井出土的大批秦简中,还夹杂着几枚封泥,其中之一的“酉阳丞印”被遴选为“六大”邮票主图的正中图案。酉阳也是洞庭郡的属县,与迁陵有较为密切的公文往来。丞是一县仅次于县令的官长,所有县内各机构和发往县外的公文大多要经过县丞审核。

封泥是纸张发明前,以简牍制作函件的产物。凡密封函件是在缮写好的正文简牍上再覆盖一简,以一根缄绳将覆简与所覆之简上下绕行三道捆紧,并将缄绳打结处置于封泥槽中,填实封泥再摁上官印印记。这样一来,在不破坏封泥或割断缄绳的情况下,就无法看到函件内容。而更换缄绳来重新封闭,又因原封泥上的官印印记而难于还原,这就杜绝了擅自拆阅而不被发现的情形。在简牍时代,这种闭锁文书的方法几近完美。中国古代邮政制度得以确立与简牍封检和封印制度有很大关系,在没有这样的保密措施之前,统治者只能以心腹充当信使,而里耶秦简表明连刑徒也经常被派去送信,从而构筑起中央集权国家的文书行政。

笥牌

“六大”邮票主图居右为一秦简笥牌,上书“从人论报,择免归,致书具此中”。“从人”是来自六国的反秦嫌犯,“从人论报”指对从人的论罪定刑,“择免归”指免刑归乡,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寄送的判决文书就在这份卷宗中。这枚签牌上下各有两孔,当以绳系于笥上,包括判决文书在内的卷宗应该就是盛放在竹笥内寄达的,之后上部涂黑转变为档案标签。

中国邮政于2012年发行的《里耶秦简》特种邮票

“除邮人”简

“除邮人”的除是任命的意思,这枚简是关于任命邮人的请示报告和回复的批示。这枚简的正面写有:“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除士五(伍)成里丐、成,成为典,丐为邮人。谒令、尉以从事。敢言之。”这是迁陵县下辖的启陵乡乡啬夫(相当于乡长)上行迁陵县县令与一县军事首长的县尉的请示文书,请示任命一个名字叫做丐的人为启陵乡的邮人,以填补该乡按编制所缺邮人。文书同时请示拟任命另一个名字叫做成的人为启陵乡下辖的成里的里典。里典是一里之长,启陵乡啬夫解释提请这一任命的缘由,同样是相关职位空缺。文书申报了丐和成的身份都是成里的士伍,士伍是没有爵位的在册平民。这份公文是在“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正月十七日发出。

简牍背面书写了迁陵县的批复和文书传递情况:“正月丁酉旦食时,隶妾冉以来。欣发。正月戊寅朔丁酉迁陵丞昌郄之启陵:廿七户已有一典,今有(又)除成为典,何律令。应:尉已除成、匄为启陵邮人,其以律令。气手。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壬手。”背面首先是文书到达的纪录,即正月二十日早上由一名名字叫做冉的女性刑徒送达。然后,一个名字叫做欣的人开启了这件公文,欣是县廷中负责收发的小吏。下面是迁陵县对启陵乡请示的批复,在接到这份请示的当天,迁陵县名字叫做昌的县丞就代县令复函批驳了启陵乡任命新的成里里典不合律令,质问成里二十七户,已有一个里典,为何又设一个里典,有何律令依据?县丞昌向那个名字叫做应的启陵乡啬夫批复道:县尉已批准任命成、匄两个人都成为启陵乡的邮人,并强调这是依法行事。这件批复文书由县廷一个名叫气的小吏经手,于“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也就是在正月二十一日中午,由迁陵县廷在守府人员中差遣了一个名叫快的人充当送信人,并记录是由“壬”经手交给“快”的。

这样一枚邮人任命简,透露的内涵颇为丰富。首先是邮人要由一乡之长的乡啬夫来推荐,并须报请县令和县尉批准,说明邮人的任职是很慎重的事情。

“秦皇古驿道”遗迹

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山区。秦代置县。全县地势险要,史称“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自古即为通衢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以辒辌车载之,“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井陉驿道(当时称驰道)。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的“背水之战”也是沿此道进兵的。当时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堪称燕晋咽喉。

扼守井陉古驿道的东天门,是一组古代关城建筑,雄伟、奇妙。于南北两座山峰交汇处,凿岭石为基,基石上券洞,洞顶建阁,东天门如一把铁锁扼守,似一头猛虎雄踞。阁下,两条深深的车辙穿城而过,令人想起狼烟四起,金戈铁马,似听到马蹄嘚嘚,车轮滚滚。洞与阁,错落有致;阁与道,纵横交错。洞高、阁宽、道窄、辙深,浑然一体,巍巍壮观。特别是券洞顶部石面久经磨砺的光滑,两侧山石不同层次的风化,更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清代赵文濂有《东天门》诗曰:“箭筈通天辟一门,去天尺五蹑云根。狼烽四起汹兵气,鸟道千寻凿石痕。曲径通幽新路辟,丸泥塞险旧关存。成安老将知兵者,隘口何无劲卒屯。”

这条古道作为当年驿卒策马的邮路,留下邮驿史的珍贵实物——路边一座小石桥,一明两暗三间石砌屋,那是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驿铺。石屋门楣上方镶“立鄙守路”匾额,并铭有“嘉庆辛未”字样。石屋被邮驿界的专家称作我国现存最早的驿铺,是中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

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协调员、古代交通史专家亨利·克利尔先生来井陉考察,对秦皇古道赞不绝口,他认为:这里的古道比现在罗马古道历史更悠久,要早上一百多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8

2020-7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木轺(yáo)车

边饰:邮亭桓表

木轺车

1977年西宁市彭家寨汉墓出土,车通高0.85米,长0.92米,伞盖直径0.9米;马通高1.05米,长0.9米,现藏青海省博物馆。木轺车由车、马、伞三部分组成,车舆、轮、辕、槽、伞盖等部分,全为黑色,轮毂为壶形,有木辐17根,直辕后端连舆底。伞盖上还插有25根木弓,盖顶为圆形。而马的头、颈、身、眼、尾等分别雕刻后经过对接组装而成,马的肌肉轮廓清晰,富于质感,眼大口张,作昂首嘶鸣睨视状。这匹马通身为黑色,只有眼、鼻、口腔处被精心施以朱、白、黑三色彩绘。这套木轺车,车的造型轻便简洁,马的造型则栩栩如生,车与马浑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轺车是汉律法定的传车车型,因而轺车也可视为汉代邮运工具的缩影。

中国古代,车递称“传”,车称传车。传车属高速车,易损毁,所以传车要统一车型,以利更换部件。轺车也是法定的中下级官吏坐驾,属当时最为常用的通用车型。轺车的车舆简洁紧凑,自重轻,而且可以将伞盖撤除,以利疾驰。轺车有驾一马的,也有驾二马的;驾一马为双辕车,驾二马为单辕车。双辕车的使用在世界交通史上都是大事,因为驾一马能大大节省动力,提高效率。欧洲是到了中世纪才推广了双辕车,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将双辕车用于邮运。

邮亭桓表

邮亭桓表形象出自1954年发掘的山东省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汉画像石墓,系中室北壁上横额东段所刻画的车马行列前方的建筑。对照《汉书·尹赏传》如淳注的描述:“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画像石上刻画的建筑正是桓表。《说文系传》云:“亭、邮立木为表,交木于其耑,则谓之华表,言若华也。古者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邮,过也,所以止过客也,表双立为桓。”邮亭桓表图像在目前所有汉画像资料中仅此一例,弥足珍贵。邮亭桓表右侧迎候车马的捧盾拥箜者是亭长,亭长右侧是给车马开道的人员,其手持的扇子在汉代称“便面”,是一种仪仗道具。汉代的人们视死如视生,因而要在墓室中刻画往来阴阳两界的车马行列。在这种完全按照现实世界布置的场景中,邮亭是分割阴阳两界的建筑,亭长则属于阳间最末端的官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邮联代表大会系列小型张
2016-15T《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二)》特种邮票
中国邮政小型张邮票欣赏
朝鲜邮政将于10月6日发行“朝中建交70周年”邮票
邮票本册(BPC)发行清单(附链接跳转)
2019-12【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