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伏第一天 看邮票上的传统节日
2017年07月12日     来源:邮来邮网    浏览55次    (2)
都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今天是头伏第一天,你吃饺子了吗?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深入人心,不同的美食对应不同的传统节日。邮来邮网带大家欣赏不同的传统节日,看不同的美食。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国家邮政局于2000年1月29日发行了《春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小型张1枚。邮票内容分别为:“迎新春”、“辞旧岁”、“闹社火”。
春节食俗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团圆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拜年》邮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我国曾发行过几套以“花灯”为题材的邮票,这里介绍的是200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发行的《民间灯彩》特种邮票,全套5枚。邮票内容分别为:“鱼灯”、“白菜灯”、“莲花灯”、“龙凤灯”、“花蝶灯”。
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邮政于2010年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这也是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邮票内容分别为:“祭祖”、“踏青”、“插柳”。
清明节食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国家邮政局于2001年6月25日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邮票内容分别为:“赛龙舟”、“包粽子”、“避五毒”。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喝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酒。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9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秋节》特种邮票,全套三枚。邮票内容分别为:“团圆”、“赏月”、“月为媒”。
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10月4日发行《重阳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邮票内容分别为:“登高”、“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节食俗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以上就是邮来邮网为大家带来的传统节日及其食俗,怎么样,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知:别忘了头伏第一天吃饺子的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是什么意思
传统节日的食俗
冬至吃水饺——到底是不是吉林地区的传统民俗?
2016-23T【月圆中秋】特种邮票
中秋食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