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贯天机直讲·第二十讲

第二十讲

乾坤坎离    颠之倒之

先天后天    倒之颠之

   颠倒二字,道书中所常用之言也;自来学道者,多不深知灼见其意旨之所在,因而发生邪说。以天下地为《地天泰》卦,其在人则以男下女,亦为颠倒,遂至发生误会。其实此二字,含意甚妙;修道之作用,全在于此。由先天化后天,从后天返先天,皆不离于颠倒。人生自出胞胎,到破体之时,《乾》中一爻,陷于《坤》而为《坎》,《坤》之中爻上升而为《离》:从上而下,由下而上,此颠倒也。及至破体之后,修道者取《坎》、填《离》,欲以之补还童体,岂非又是颠倒乎!乾性也,坤≡≡命也;及至乾中一爻陷于坤,而为坎;坎中之一阳即命也,即先天真阳也。人生一日所用者,全是此真阳;一身之动作行为,皆是此真之作用。迨至愈用愈少,而人身变为纯阴之体矣;此真阳为乾金,为天赋之性。后天色身,难以立命而全性;至十六岁破体之后,到六十四岁,而真阳剥尽矣。外间后天之气,由人身空窍进入吾身,留恋先天之炁,保存真阳而得生;及至日用日减,用尽真阳而死矣。我辈身上真阳已亏,而尚未尽,多少因人而别。其亏者须补足之,其陷入于下者,须提之上升,所谓取坎填离,即提上之意也。此中有两层工夫:一即采取,我辈已用去而不足,欲有以补之,必须采取虚空中之真阳,以补我真阳,使再返还童体,此其一也;一为提升,将陷入坎中之真阳,取出提上,返之于离,此其二也。唯下陷之阳,深不可见;必须虚空中之真阳,感到身上,冲动命门之真阳,互相策应,方交感而上升。若尽藉身上之阳气,无能为力,不易提升也,故须内外双修。若尽修内或修外,皆不易有成也。命门之真阳提升,颠倒也;采取虚空中之真阳,亦颠倒也。筑基采取,为后天中之先天;因我辈为后天之身体,已不完全,而由此提出,所以为后天中之先天,至大周天,则为先天中之先天矣。其实本是相同,因人身之不同,而有分别。第一步在还虚,虚极静笃,真阳到身而采取之。夫在虚空中,纯为先天,感到身上而觉,或觉阳举,或觉酥麻,既感到身,是为后天;采取之后,先天变为后天矣。真阳生虚空中,为圆佗佗,赤倮倮之物,感到身上,合而为一,所以为后天。就相对说,则变为后天;就本体说,则为先天,所谓先天变后天,即此理也。盖虚空中真阳,为父母未生以前所感来者,是为先天祖炁;迨真阳感到而精至,父母之精血包之,因成胞胎。此先天祖炁,即是元始祖性;现在虚空中所生者,仍为此物,今则采取此物以立命,而非性。父母未生以前为性,现今因此立命,性命二者,同为一物,不过名字之不同而已。

    先天受胎之时,性命不分,以无色身之故;现在已有色身,方谓之曰。陆仙潜虚曰:了性关于命地,了命关于性地。先天之时,一物也,从后天破体之身而说,藉采取以补还童体,因而立命,其实性命仍为一物。因此谓之曰颠倒,方是实际上之颠倒。命颠倒即性,性颠倒即命;居于天谷者性,居于应谷、灵谷者为命,性命一也。书中常言颠倒二字,人生到无心之时,即先天立命,而即以之修性。混沌杳冥之中,见性即见命,所以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见《易·说卦》)性命本为一物,故曰以至于命也。性命即一颠一倒,就性上说,为先天而天弗违,先天之炁生天,天既为此物所生,故曰天弗能违;就命上说,为后天而奉天时,既有天以后,此炁留在虚中,因时而生万物,故曰而奉天时,所谓天弗违奉天时,皆此虚空中太极之一炁。先天后天,互相颠倒,万物因之而生,生万物即后天,本体为先天,二者一也。天地万物皆为此炁所包,而不能有所见闻,故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祖曰:大之包罗宇宙,小之藏于芥子之中。职是故耳。人身性命,即为一物,所以道书曰:性由命立,命以性成。吾人未生以前,无所谓性也;既有色身,方知此物有命方有性,故曰性由命立;而吾人之命,因受胎时,禀受真阳而成,故曰命以性成。此两物实一体而不能分,所以修性内自有命,修命内自有性也。

    最上一乘先天大道,修学之工夫,全在虚极静笃,全系自然而然。所谓虚极静笃,全在混沌;能到混沌之一境,即能返乎先天;其关键以能否还虚为准,能还虚自能混沌也。先天一炁,能否感到身上,以能否做到虚极静笃为前提。既能虚极静笃,方能感到身上而阳生;阳既生矣,若仍能虚极静笃而不转动,方能保留阳气在身上而不失;否则命不能立,而性亦无矣。故修学先天大道,必以虚极静笃为依归,心须虚而身须静。时时能虚,则先天一炁之真阳,时时能生;时时能静,先天真阳时时能生而到身。故修道者第一步在身心两静,自然神觉方能生真阳,能采取之,而保守勿失。不然,则不着身,即着心,虽生阳,亦不能采取;即能采取,亦转瞬遗失,而不能守。此中盖有水源清浊之问题在焉;必其虚极静笃,水源方清,不然则浊矣。清者方真,浊者为假,虚空中真阳到身,感动命门,而阳物举,此清者也;心中有相,而阳物举,此浊者也。生阳时本为清者,倘或心生恐慌,或手忙脚乱,则清即变浊,因一有心相,举念即变浊故也;既浊则不可用,而不能采取矣。倘不细别,而采取此浊者,则立竿见影,必生脑痛、心烦、眼赤等疾痛,因真阳已化相火,相火上炎,故有此病;若身心两静,安安闲闲,而采得真阳,则水源既清,身体轻安,心神恬适,此其不同也。盖水火本为一物,水中有火,火中有水,身心清静,而将清者采得,则所得者为水中金;不然而采得浊者,则为相火,毫厘之差,失将千里,故须用自然神觉,身心自能两静而不动;否则身心相离,而着相矣。吾人初觉时,水本清也,觉而转瞬化为后天,水源即浊矣。丹经中所谓药老而不可用,即此是也。既神气相抱而觉矣,何以觉后即行离开,而生变化?则全在平日炼心工夫熟与不熟,念不能止,即偶能神气相抱,一觉而念即起,即由清而变浊矣,此中盖有工夫也。

    初学者,甫事薰修,当然不易神气永抱,须有法以炼之,即刻漏之武火是也。刻漏者古人以铜壶滴漏,上刻记号,以计时刻;所谓听水声而数刻漏,即听呼吸之法。当神气相抱,阳生而觉,觉而念头欲动,此时即用听息之工夫。略用长呼吸,以心听之,则念即能止而不动,所谓在采取之时,应用刻漏之武火,即此是也。用此法自能澄清,而水又清矣。此项定念之法,实为最要。然必须念刚动之时,方能用之;若已转若干念之时,则不能用,即用亦无效矣。此项刻漏之武火,在平日亦可用之以止念;人能时刻听息,则平日之呼吸亦能听到。平日之呼吸,无形之呼吸也;用此法,则念可不断而断矣。我辈学道,皆为兼修之人,如有尘缘事务,不能脱离,自非静中不能听到呼吸也。所谓刻漏之武火,对薰蒸之文火而言;语曰:文烹武炼,烹即调和也;武即制止也。当定于虚空中时,微觉温温然有一团白气,住于鼻外,此即文烹,即薰蒸之文火也;谓为薰蒸,即蒸笼上之热气,周身酥麻,似欲汗而非汗。当阳生之时,能把住定、忘之火候,是即薰蒸之文火也。将生未生之时,用数刻漏以止念,即武火,刻漏之武火也。故武在先而文在后,至终了时为止火;学者入手修习,不外此武、文、止之三步工夫。先由静中生阳后,起而采取,恐情动转念,须慢慢起来,而起时一面听息,方能保其水源之清。在不知刻漏之武火之为何者,以数息当之,误矣!平日做工,欲求止念而用武火,亦非始终以数记息,盖须以耳听,而非以心数,此不可不辨者也。

    学者第一步,须身心两静。而欲醒时身心两静,先须睡时身心两静。《契》曰: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即睡时神气相抱,灵而能觉,知活子活午是也。倘睡时不能静,则醒时更难静矣;所以初学者,惟睡功为最要。吾人皆系初事修习,应加意于睡功,睡时不可思前虑后;一睡即着,自能寝寐神相抱,此中有可以试验者。如首到枕即睡着,此夜必能梦稳神恬;倘上床思虑不息,久久睡着,则必梦乱神昏,所以修道者须先炼睡魔。未睡时之念,即睡时之梦,念多梦必多,念少梦必少。《西游记》唐僧之梦,此为法相,而非梦也。吾人睡时,首着枕即起念,而不能睡着,须用权法以济之:即画一圈,以有意无意之意看之;或于鼻外,似有一圈,以有意无意之意存之,自能止念而睡着。如此成为习惯,自能无念矣;事必熟习,而成为习惯方可也。初睡时须一心不乱,先于有意无意之间,将神合气于鼻外虚空之中,自能神气相抱,一阳来复,而自然神觉即动;谓之时至神知,殆阳生即醒也。醒时宜即坐起做工夫,若仍睡而不起,则不入于昏沉,即易生乱动;昏即阳化后天,动则失矣。必须慢慢起坐,用刻漏之武火;起坐时须定,定后即须忘。至两足或盘膝,或不盘膝皆可,要无关系也。衣服等千万不可触动外肾,此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性命之三
道教养生学略论
神奇的道家修炼 性命双修的功夫 后天返先天
中国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4
入静下手
内丹术小周天修炼之道,丹道周天功精修不二法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