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1)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1)

 

61鸟纹有哪几种,其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商代早、中期青铜器已有变形鸟纹,一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作为辅助纹。变形鸟纹中出现最多的是凤鸟纹。此时还有几种有神话背景的吉祥鸟,如鹰、鸷、鹊、枭等。从构成上看,鸟纹是用具有不同特征的鸟头、鸟身、鸟尾来表现特定的鸟纹。具体来说,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和鸷鸟的喙相似;个别的鸟喙也有张开的,见于西周早期的式样。鸟头上都有角或毛角,角形大致有弯角、肉角和尖角。鸟纹的体躯大多只是一个禽鸟的躯体,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还采用长条卷尾的形状,形成了鸟首龙体的特点。鸟的尾部变化有长尾、垂尾和分尾三式。长尾式鸟纹其尾长是躯体的三倍,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之别。垂尾式鸟纹主是特征是尾部较宽又作下垂状,是风纹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分尾式鸟纹主是特征是尾部与体躯分离(构图需要),其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之别。根据以上分析,鸟纹有如下几种凤鸟绕凤是上古神话中的吉祥鸟,羽饰和鸟冠华丽,甲骨文中风字的构形即显示了这个特点。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上,风鸟纹不多见,即使有也是辅助纹。四羊方尊上的凤纹和凤纹方尊是殷墟晚期前段颇为罕见的纹饰。从商代末期,风鸟纹多了起来,具有鸡首睁眼闭嘴、长冠卷尾、昂首凝视、严谨规范的基本特点,显出静中欲动的气势,风格简洁古朴,显出严正威仪的装饰风采。

周人以凤鸟为祥瑞之鸟,故自西周初期起风鸟纹便成为青铜器的主题纹饰,至西周中期,凤鸟纹的使用达到了高峰,有人称为“凤纹时代”。从平面构成方式上看,此期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在躯体和尾部多为“回首卷尾”。一般以凤的冠分类,有以下三种: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很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盛行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是凤头上有一条长冠垂于颈后(也有长达背部的),末端向上或向下卷曲。这类风纹躯体很多是卷曲的,并有长尾或尾部下垂,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花冠凤纹,花冠是用绶带装饰的长冠,在纹样中花冠是用线纹的飘起卷曲,来表示。盛行于西周时期。

弯角鸟纹:在鸟的后脑有一弯角,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盛行于商末周初。

肉角鸟纹:鸟头上有肉角(臭似长埙鹿的角,象征设武备而不用),但作横向安置,盛行于商末周初。

尖角鸟纹:鸟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锐如尖耳状,盛行于商末周初。

长喙鸟纹:特点是鸟身,头部有一特长的喙,十分醒目,流行于西周中期。

鸾鸟纹:鸾是上古神话传说中鸣声优美的神鸟,其形如鸡,举首而立。鸾鸟纹多装饰在青铜乐钟的鼓部(钟的下部名)右侧(敲钟时击打处),颂扬钟鸣声如鸾鸟鸣叫,而具有吉祥的寓意,直行于西周中、晚期。

鸱枭纹:枭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恶鸟,但又有辟兵的神奇作用。鸱枭纹多为鸱枭的正面图形,双目圆睁非常突出,头上有一对毛角,两翅展开,有的有一双利爪,有的只表现鸱枭的头部和两翼。河南温县出土的徙斝,腹部上就用鸱鸟纹。此纹仅见于商代中、晚期。

雁纹:是鸟纹中较为写实的纹样,以曲颈伫立的单只雁组成列的雁群。目前仅见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上。此纹属春秋晚期北方地区纹样。

62动物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虎纹:虎纹一般为侧视爬行或奔跑的影像,虎口大张,虎背微凹,尾下垂后向上卷。也常见虎吃怪人(鬼),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铖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有对称的两只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形为猛虎踞蹲,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作鬼怪之状。虎纹中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  村岭號国墓地所出虎纹镜,两虎作圓形,首尾相接。虎纹初  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流行到汉代。

牛纹:多用牛的全身侧面影像,牛头较大,有一角或两角,身躯肥圆,前腿跪卧。牛纹用于商周青铜器的颈部、腰部,但为数很少。牛首纹是带牛角的兽面纹,多见于青铜尊的肩部和鼎足上部,是牛纹的常规用法。以牛纹做成整器的,商代晚期仅出现过一尊。器形为牛,颈部又饰牛纹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

象纹:通常用象的全身侧面影像,有一个向下或向上卷的长鼻、大耳、大嘴、体躯巨大等明显特征。象纹多用于青铜乐器钲、铙上,作为边缘纹饰。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的排列。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大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以象纹做成整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鹿纹:十鹿九回首,是鹿纹的特征之一。商代时,未见有全身完整鹿纹,仅流行鹿角兽面纹。河南安阳殷墟出工的鹿方鼎,是在腹部饰有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西周早期始见鹿纹,在传世的貉子卣盖与颈上饰有一周鹿纹,鹿头目顾作卧状,铭文中还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好照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有少量的鹿纹出现,但多采厨红铜镶嵌法制柞。

兔纹:饰有兔纹的青铜器极为少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的西周兔纹觯,颈部饰一周兔纹。兔纹作半踞状,耳斜竖起,形象很写实。

蜗身兽纹:龙形头,头顶有一肉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内有上下交错的大獠牙,头下有一利爪,身负大蜗牛壳。形象十分奇特,可能是上古神话中的怪神之一。过去,因这类纹饰只有一足也叫“夔纹”。流行于西周早期,西周成王时代的“天亡簋’’和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故都采用蜗身兽纹。但西周中期青铜器上却不见这种纹饰。

蛇纹:头部较宽大,一双突出的眼睛,曲折的躯体上有鳞节,尾部上卷。这种纹饰旧称“蚕纹”。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不作主体纹饰使用。西周时很少用蛇纹。春秋战国时期,蛇纹用得较多,但结构趋向自由,个体精小,有的作体躯卷曲状、交连状,则成为卷体龙纹和交体龙纹,旧称“蟠虺纹”。

龟纹:龟纹,多作侧面爬行状,形状介于龟、鳖之间,背部隆起,但均为兽头,大多用于装饰水器。最早的龟纹见于商代中期兽面纹罍的颈部,龟作俯视式,龟的背部是火纹图案。商末周初的青铜盘,有用龟的全形装饰盘心。龟纹盛行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仍沿用。

蟾蜍纹:蟾蜍纹很少见,仅在盛放水浆的青铜器上可见数例。一种是兽头,形类龟,背部用圆圈表示蟾蜍身上的疙瘩包。另一种是写实的蟾蜍。妇好墓出土一件提梁容器,提梁两端饰有蟾蜍纹。西周亦用。

鱼纹:为侧面游动状,体躯有作平行线而上下无鳍的,口紧闭。有的鱼体上饰有六角形及方形鳞片,有脊鳍、腹鳍各二,或脊鳍一,腹鳍二的。鱼纹大多用于盘,作鱼贯状排列。  鱼纹在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商代鱼纹较呆板,脊鳍和腹鳍各有两个。春秋早期郑伯盘内有  一周鱼纹,首尾相接。春秋晚期龟鱼蟠龙纹长方盘上也有鱼纹。春秋战国鱼纹只有一个脊鳍。西汉开始,鱼纹风行,不仅在水器洗、锅上有,还利用鱼的立体造型做成扁壶。

蝉纹:蝉纹见于商末周初。商代蝉纹没有翅翼,有呈长方形的,也有略呈三角形的,四周填以云雷纹,外围有倒三角形的边,称为三角蝉纹。一般用作次要纹饰,用在觚的豆部、壶的圈足、卣的提梁上。西周成王时代的保卣,提梁上便饰有蝉纹。

长鼻兽纹:采用象鼻和龙身的构成,旧称“象纹”,但纹中不見有巨大的躯体,也没有明确的口部,故只好称为长鼻兽纹。见于春秋早期。

鸟兽合体纹:兽体变形纹是取各类兽体的局部进行综合构成,鸟兽合体纹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兽面纹的两侧展开的躯体,末段本应是兽的尾部,却改用鸟头。另一种是曲折形的兽体两端,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鸟头。这种纹样仅见于商末。

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为两兽的某一部分相互连接,所接触之处有一目相连接。连接有两种,一种是两兽头部或两兽躯相接,连接处用兽目;第二种是两兽尾上下相接或左右相接,连接处用兽目。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盖边上就是两尾相结的兽目交连纹。与交龙纹的区别是相连接而不是交缠。并在连接处有一目。这类纹饰旧称“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代。

波曲纹:旧称“环帶纹”,是用龙蛇躯体变形的带状波形纹样,在弯曲的中腰常有一兽目或近似兽头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间填以两头龙纹、鸟纹、鳞片或其他简单的线条,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时代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此纹,完全取代了兽面纹。

鳞纹: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方式有连续、重叠、并列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式如鱼鳞纵向相叠。这两种鳞纹都作为主纹,饰于器腹,如西周中期仲义父,腹部是很有规律的鳞纹,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鼎、匜、壶上也饰鳞纹。并列式,系用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二层横列的。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孝王师兑簋,就是这种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蕉叶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是用两兽的躯体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形成蕉叶的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

羽翅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作微型的羽翅状,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在一件青铜器上可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兽体卷曲纹:纹样是由各种弯曲的细线,呈C形、S形,或横S形的几何纹,形似卷曲回顾的龙,却不辨首尾。过去称为“蟠虺纹”。蟠虺纹是小蛇,头尾是可以分辨的。这种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63火纹、火龙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火纹:旧称“圆涡纹”、“涡纹”或“圆纹”。特点是  在圆形中间略突起的弧面上,沿边有四到八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中心是一个圆圈。青铜器上最早的火纹见  于夏代晚期肇的腹部,形式比较原始,只有冏形,没有火焰旋转的弧线。商代早期青铜斝的腹上、柱上都装饰火纹。商代中期青铜斝的颈部饰兽面纹或龙纹,腹部饰六个或七个火纹。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鼎、簋的的腹部多以火纹的装饰,其他酒器、器上比较少见。

西周中期起,半个火纹的外圈常围以各种形式的雷纹。到春秋战国时代,半个火纹的装饰有极为华丽的,火焰作双钩。火纹的流行时间持续很长,从夏代晚期直至战国,尽管变化不大,但从未间断过。火纹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如龙纹、四辦目纹、雷纹等。

火龙纹:火纹与龙纹配合使用产出新纹样,有三类:第一类是一火纹一龙纹相间排列,多作带状,龙纹多作卷体或短体。第二类是火纹与双体龙纹配合,龙头居中,体躯向两侧波曲形展开,在体躯的上下饰以火纹。以上两种火龙纹属于商末周初。第三种是火纹居中,两旁各配置一条龙纹。作为一组火龙纹。

64人物生活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青铜器上出现了人物生活饰纹,即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宴乐、渔猎、弋射、出行,征战、采桑、种植等社会活动中择取题材。加以简括浓缩、变形集中、夸张剪裁、分组综合、构成装饰露象。初步摆脱了图案的对称规律,以流畅的线条,浅浮雕手法予以表现。这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纹饰.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贵族宴饮纹:以建筑为背景,在一个高台的中间,宾主飨饮酬酢,佣仆奉酒献豆,或有列鼎陈设,周围有鼓钟、击磬、击鼓、奏瑟和歌舞等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射纹:古代射礼是六艺之一,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艺。贵族会射纹描绘了贵族会面时举行射礼的场面。画面是数名贵族在弯弓拉矢,射向布侯的情景,侯上或有中箭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贵族弋射纹:弋,是专指贵族以射鸟取乐的休闲方式。画面表现几个贵族跽于地上,张弓向天,以繒矢射鸟,有的鸟被射中坠落。繒矢皆系有线,几个狩猎者均手持弓箭或矛,情态生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贵妇采桑纹:画面表现了几个贵妇人在桑树上采桑叶,树下有人相接的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狞猎纹:狞猎是古代军队练兵的一个项目。画面表现狩猎者在追逐成群的牛、羊、鹿、犀、象等大小走兽,有的兽虽已中数箭,但仍在拼命遁逃。也有将狩猎和弋射合为一图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徒兵搏斗纹:表现两军对阵相互格斗的情景,军前各有旗帜,士兵列队,有武士在阵前搏杀,以两人成对搏斗的形式排列。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攻城纹:画云梯攻城的情景,上有檑石下掷,地上有被杀戮者的尸体。表现了古代战争的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水战纹:表现了古代水上作战的场面,舟中有武装的士兵。舟下有鱼、龟等生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建筑纹:主要描绘有大屋顶的楼台、帐篷、城墙等建筑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1)

 

61鸟纹有哪几种,其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商代早、中期青铜器已有变形鸟纹,一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作为辅助纹。变形鸟纹中出现最多的是凤鸟纹。此时还有几种有神话背景的吉祥鸟,如鹰、鸷、鹊、枭等。从构成上看,鸟纹是用具有不同特征的鸟头、鸟身、鸟尾来表现特定的鸟纹。具体来说,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和鸷鸟的喙相似;个别的鸟喙也有张开的,见于西周早期的式样。鸟头上都有角或毛角,角形大致有弯角、肉角和尖角。鸟纹的体躯大多只是一个禽鸟的躯体,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还采用长条卷尾的形状,形成了鸟首龙体的特点。鸟的尾部变化有长尾、垂尾和分尾三式。长尾式鸟纹其尾长是躯体的三倍,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之别。垂尾式鸟纹主是特征是尾部较宽又作下垂状,是风纹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分尾式鸟纹主是特征是尾部与体躯分离(构图需要),其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之别。根据以上分析,鸟纹有如下几种凤鸟绕凤是上古神话中的吉祥鸟,羽饰和鸟冠华丽,甲骨文中风字的构形即显示了这个特点。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上,风鸟纹不多见,即使有也是辅助纹。四羊方尊上的凤纹和凤纹方尊是殷墟晚期前段颇为罕见的纹饰。从商代末期,风鸟纹多了起来,具有鸡首睁眼闭嘴、长冠卷尾、昂首凝视、严谨规范的基本特点,显出静中欲动的气势,风格简洁古朴,显出严正威仪的装饰风采。

周人以凤鸟为祥瑞之鸟,故自西周初期起风鸟纹便成为青铜器的主题纹饰,至西周中期,凤鸟纹的使用达到了高峰,有人称为“凤纹时代”。从平面构成方式上看,此期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在躯体和尾部多为“回首卷尾”。一般以凤的冠分类,有以下三种: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很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盛行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是凤头上有一条长冠垂于颈后(也有长达背部的),末端向上或向下卷曲。这类风纹躯体很多是卷曲的,并有长尾或尾部下垂,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花冠凤纹,花冠是用绶带装饰的长冠,在纹样中花冠是用线纹的飘起卷曲,来表示。盛行于西周时期。

弯角鸟纹:在鸟的后脑有一弯角,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盛行于商末周初。

肉角鸟纹:鸟头上有肉角(臭似长埙鹿的角,象征设武备而不用),但作横向安置,盛行于商末周初。

尖角鸟纹:鸟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锐如尖耳状,盛行于商末周初。

长喙鸟纹:特点是鸟身,头部有一特长的喙,十分醒目,流行于西周中期。

鸾鸟纹:鸾是上古神话传说中鸣声优美的神鸟,其形如鸡,举首而立。鸾鸟纹多装饰在青铜乐钟的鼓部(钟的下部名)右侧(敲钟时击打处),颂扬钟鸣声如鸾鸟鸣叫,而具有吉祥的寓意,直行于西周中、晚期。

鸱枭纹:枭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恶鸟,但又有辟兵的神奇作用。鸱枭纹多为鸱枭的正面图形,双目圆睁非常突出,头上有一对毛角,两翅展开,有的有一双利爪,有的只表现鸱枭的头部和两翼。河南温县出土的徙斝,腹部上就用鸱鸟纹。此纹仅见于商代中、晚期。

雁纹:是鸟纹中较为写实的纹样,以曲颈伫立的单只雁组成列的雁群。目前仅见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上。此纹属春秋晚期北方地区纹样。

62动物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虎纹:虎纹一般为侧视爬行或奔跑的影像,虎口大张,虎背微凹,尾下垂后向上卷。也常见虎吃怪人(鬼),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铖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有对称的两只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形为猛虎踞蹲,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作鬼怪之状。虎纹中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  村岭號国墓地所出虎纹镜,两虎作圓形,首尾相接。虎纹初  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流行到汉代。

牛纹:多用牛的全身侧面影像,牛头较大,有一角或两角,身躯肥圆,前腿跪卧。牛纹用于商周青铜器的颈部、腰部,但为数很少。牛首纹是带牛角的兽面纹,多见于青铜尊的肩部和鼎足上部,是牛纹的常规用法。以牛纹做成整器的,商代晚期仅出现过一尊。器形为牛,颈部又饰牛纹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

象纹:通常用象的全身侧面影像,有一个向下或向上卷的长鼻、大耳、大嘴、体躯巨大等明显特征。象纹多用于青铜乐器钲、铙上,作为边缘纹饰。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的排列。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大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以象纹做成整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鹿纹:十鹿九回首,是鹿纹的特征之一。商代时,未见有全身完整鹿纹,仅流行鹿角兽面纹。河南安阳殷墟出工的鹿方鼎,是在腹部饰有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西周早期始见鹿纹,在传世的貉子卣盖与颈上饰有一周鹿纹,鹿头目顾作卧状,铭文中还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好照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有少量的鹿纹出现,但多采厨红铜镶嵌法制柞。

兔纹:饰有兔纹的青铜器极为少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的西周兔纹觯,颈部饰一周兔纹。兔纹作半踞状,耳斜竖起,形象很写实。

蜗身兽纹:龙形头,头顶有一肉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内有上下交错的大獠牙,头下有一利爪,身负大蜗牛壳。形象十分奇特,可能是上古神话中的怪神之一。过去,因这类纹饰只有一足也叫“夔纹”。流行于西周早期,西周成王时代的“天亡簋’’和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故都采用蜗身兽纹。但西周中期青铜器上却不见这种纹饰。

蛇纹:头部较宽大,一双突出的眼睛,曲折的躯体上有鳞节,尾部上卷。这种纹饰旧称“蚕纹”。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不作主体纹饰使用。西周时很少用蛇纹。春秋战国时期,蛇纹用得较多,但结构趋向自由,个体精小,有的作体躯卷曲状、交连状,则成为卷体龙纹和交体龙纹,旧称“蟠虺纹”。

龟纹:龟纹,多作侧面爬行状,形状介于龟、鳖之间,背部隆起,但均为兽头,大多用于装饰水器。最早的龟纹见于商代中期兽面纹罍的颈部,龟作俯视式,龟的背部是火纹图案。商末周初的青铜盘,有用龟的全形装饰盘心。龟纹盛行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仍沿用。

蟾蜍纹:蟾蜍纹很少见,仅在盛放水浆的青铜器上可见数例。一种是兽头,形类龟,背部用圆圈表示蟾蜍身上的疙瘩包。另一种是写实的蟾蜍。妇好墓出土一件提梁容器,提梁两端饰有蟾蜍纹。西周亦用。

鱼纹:为侧面游动状,体躯有作平行线而上下无鳍的,口紧闭。有的鱼体上饰有六角形及方形鳞片,有脊鳍、腹鳍各二,或脊鳍一,腹鳍二的。鱼纹大多用于盘,作鱼贯状排列。  鱼纹在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商代鱼纹较呆板,脊鳍和腹鳍各有两个。春秋早期郑伯盘内有  一周鱼纹,首尾相接。春秋晚期龟鱼蟠龙纹长方盘上也有鱼纹。春秋战国鱼纹只有一个脊鳍。西汉开始,鱼纹风行,不仅在水器洗、锅上有,还利用鱼的立体造型做成扁壶。

蝉纹:蝉纹见于商末周初。商代蝉纹没有翅翼,有呈长方形的,也有略呈三角形的,四周填以云雷纹,外围有倒三角形的边,称为三角蝉纹。一般用作次要纹饰,用在觚的豆部、壶的圈足、卣的提梁上。西周成王时代的保卣,提梁上便饰有蝉纹。

长鼻兽纹:采用象鼻和龙身的构成,旧称“象纹”,但纹中不見有巨大的躯体,也没有明确的口部,故只好称为长鼻兽纹。见于春秋早期。

鸟兽合体纹:兽体变形纹是取各类兽体的局部进行综合构成,鸟兽合体纹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兽面纹的两侧展开的躯体,末段本应是兽的尾部,却改用鸟头。另一种是曲折形的兽体两端,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鸟头。这种纹样仅见于商末。

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为两兽的某一部分相互连接,所接触之处有一目相连接。连接有两种,一种是两兽头部或两兽躯相接,连接处用兽目;第二种是两兽尾上下相接或左右相接,连接处用兽目。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盖边上就是两尾相结的兽目交连纹。与交龙纹的区别是相连接而不是交缠。并在连接处有一目。这类纹饰旧称“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代。

波曲纹:旧称“环帶纹”,是用龙蛇躯体变形的带状波形纹样,在弯曲的中腰常有一兽目或近似兽头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间填以两头龙纹、鸟纹、鳞片或其他简单的线条,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时代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此纹,完全取代了兽面纹。

鳞纹: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方式有连续、重叠、并列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式如鱼鳞纵向相叠。这两种鳞纹都作为主纹,饰于器腹,如西周中期仲义父,腹部是很有规律的鳞纹,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鼎、匜、壶上也饰鳞纹。并列式,系用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二层横列的。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孝王师兑簋,就是这种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蕉叶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是用两兽的躯体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形成蕉叶的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

羽翅纹:兽体变形纹之一种,作微型的羽翅状,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在一件青铜器上可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兽体卷曲纹:纹样是由各种弯曲的细线,呈C形、S形,或横S形的几何纹,形似卷曲回顾的龙,却不辨首尾。过去称为“蟠虺纹”。蟠虺纹是小蛇,头尾是可以分辨的。这种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63火纹、火龙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火纹:旧称“圆涡纹”、“涡纹”或“圆纹”。特点是  在圆形中间略突起的弧面上,沿边有四到八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中心是一个圆圈。青铜器上最早的火纹见  于夏代晚期肇的腹部,形式比较原始,只有冏形,没有火焰旋转的弧线。商代早期青铜斝的腹上、柱上都装饰火纹。商代中期青铜斝的颈部饰兽面纹或龙纹,腹部饰六个或七个火纹。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鼎、簋的的腹部多以火纹的装饰,其他酒器、器上比较少见。

西周中期起,半个火纹的外圈常围以各种形式的雷纹。到春秋战国时代,半个火纹的装饰有极为华丽的,火焰作双钩。火纹的流行时间持续很长,从夏代晚期直至战国,尽管变化不大,但从未间断过。火纹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如龙纹、四辦目纹、雷纹等。

火龙纹:火纹与龙纹配合使用产出新纹样,有三类:第一类是一火纹一龙纹相间排列,多作带状,龙纹多作卷体或短体。第二类是火纹与双体龙纹配合,龙头居中,体躯向两侧波曲形展开,在体躯的上下饰以火纹。以上两种火龙纹属于商末周初。第三种是火纹居中,两旁各配置一条龙纹。作为一组火龙纹。

64人物生活纹的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青铜器上出现了人物生活饰纹,即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宴乐、渔猎、弋射、出行,征战、采桑、种植等社会活动中择取题材。加以简括浓缩、变形集中、夸张剪裁、分组综合、构成装饰露象。初步摆脱了图案的对称规律,以流畅的线条,浅浮雕手法予以表现。这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纹饰.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贵族宴饮纹:以建筑为背景,在一个高台的中间,宾主飨饮酬酢,佣仆奉酒献豆,或有列鼎陈设,周围有鼓钟、击磬、击鼓、奏瑟和歌舞等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射纹:古代射礼是六艺之一,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艺。贵族会射纹描绘了贵族会面时举行射礼的场面。画面是数名贵族在弯弓拉矢,射向布侯的情景,侯上或有中箭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贵族弋射纹:弋,是专指贵族以射鸟取乐的休闲方式。画面表现几个贵族跽于地上,张弓向天,以繒矢射鸟,有的鸟被射中坠落。繒矢皆系有线,几个狩猎者均手持弓箭或矛,情态生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贵妇采桑纹:画面表现了几个贵妇人在桑树上采桑叶,树下有人相接的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狞猎纹:狞猎是古代军队练兵的一个项目。画面表现狩猎者在追逐成群的牛、羊、鹿、犀、象等大小走兽,有的兽虽已中数箭,但仍在拼命遁逃。也有将狩猎和弋射合为一图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徒兵搏斗纹:表现两军对阵相互格斗的情景,军前各有旗帜,士兵列队,有武士在阵前搏杀,以两人成对搏斗的形式排列。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攻城纹:画云梯攻城的情景,上有檑石下掷,地上有被杀戮者的尸体。表现了古代战争的场面。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水战纹:表现了古代水上作战的场面,舟中有武装的士兵。舟下有鱼、龟等生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建筑纹:主要描绘有大屋顶的楼台、帐篷、城墙等建筑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其特点极其文化内涵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礼在东方: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11
张有平馆长带您看成纪 | 青铜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