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史沉思录 / 82
公理与亲情——“大义灭情”的思考
  
  “大义灭亲”,是古代的一个著名的典故,出处就在这里。义,宜也,指人们的正义的,合理的行为,也就是公理。公理,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公理。一定时代的公理,包括道德、法制、习俗等等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对“大义灭亲”的行为应该怎么看?应该说:从公理的角度来说,“大义灭亲”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左传》赞赏石碏是个“纯臣”,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公理的角度出发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从人性和亲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又不应该过分地提倡。孔子就反对“大义灭亲”。《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邻里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告发。’孔子说:'我的邻里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这件事,《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也有记载。《韩非子?五蠹》:
  “楚之有直躬,其父攘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执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楚国有个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见官告发。令尹说:'杀了他。’认为他虽然对国君正直,对父亲却是忤逆,所以抓起来判他死罪。由此看来,国君的直臣,却是父亲的逆子。)
  《吕氏春秋?当务》:
  “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攘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再)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楚国有名叫躬的正直人,他的父亲偷羊他见官告发,官员抓扑了他父亲,将要杀死。这个正直人要求代替父亲去死。将要行刑的时候,正直人对官员说:'父亲偷羊自己见官告发,不是诚信吗?父亲要被杀死自己去代替,不是孝顺吗?诚信和孝顺却要被杀,国内还有不被杀的人吗?官员上报给楚王,楚王便下令不杀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正直人的所谓诚信太奇怪呀,一个父亲却有两面之词。’所以直躬所说的诚信,还不如没有诚信。)
  这两个故事,大约都是从《论语》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演绎而来的,情节虽然不同,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公理和亲情有矛盾时,不能只讲公理,不讲亲情。
  汉朝的法律,对于“大义灭亲”,并不提倡。据《汉书?宣帝纪》记载:地节四年(公元前66),颁发诏书说: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父子的恩爱,夫妻的亲爱关系,出于天性。尽管有祸患,还能够冒死相救。真诚的爱结于内心,这是仁厚的最高境界,怎么能够违背呢!从今以后,凡是包庇罪犯的,儿子为首谋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要问罪。至于父母包庇儿子,丈夫包庇妻子,祖父母包庇孙子,不构成斩刑的,也不要问罪;构成斩刑的,要报请廷尉(司法部)处理。)
  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我国的法律都执行着“亲亲相隐”的制度,这已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但不仅中国如此,“亲亲相隐”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司法原则,也就是司法公正让位于伦理亲情。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说:
  “妻子怎么能告发他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更为罪恶的法律。”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政治和法律的原则是倾向于“大义灭亲”的,把“革命利益”置于亲情之上,“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文化大革命”时期,妻子出卖丈夫,儿子揪斗老子,提倡亲人之间“划清界线”,“窝里斗”,不知造成多少家庭悲剧,至今我们记忆犹新。在至今为止的司法实践中,要求犯罪嫌疑人家属揭发检举,向家属逼供,诱供的情况几乎成为常规。虽然在查办案件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却破坏了传统的亲属关系,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和谐。2010年,网上有关“大义灭亲”的民意调查显示,55.4%的人表示反对。近年来,法律界人士在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许多人认为:应赋与亲人有沉默权、拒证权。法律不能伤害人伦和亲情,否则对社会的危害将大于刑事犯罪。也有的学者主张: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共同犯罪的近亲属的拒证权应该受到限制。
  
宋国登场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国的开国之君是微子启③。《史记》写成了微子开,是汉朝为避汉景帝之讳而改。古代帝王的名字,别人不许用,即或是史书上的古人名也要改(实在是霸道!)汉景帝名叫启,所以把微子启改为微子开。开、启二字,音不同而义同。
  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在殷朝末年纣王统治时期,向纣王直言相谏的有三个人,箕子、微子和比干,孔子称之为“三仁”,他们都受到拒谏饰非的纣王的迫害,箕子被贬为奴隶,后来去了朝鲜;比干被剖心而死;微子离开纣王出走,武王伐纣时投降了周朝。
  武王克殷后,把原来的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其附近地区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接续商朝祭祀祖先的烟火,命管叔、蔡叔就近监视。武王死,成王即位,武庚联合了管叔,蔡叔发动了叛乱。周公平叛后,把殷都朝歌一带改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把微子封在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今河南商丘以东,江苏铜山以西,都是古代宋国的领土。
  微子启卒,他的弟弟衍即位。衍,字仲思,所以称为微仲。这位宋国的君主微仲,是孔子的远祖,孔氏家族就是从微仲这里繁衍而来的。
  微仲下传宋公、丁公、湣公、炀公、厉公、僖公、惠公、哀公、戴公、武公。宋武公(公元前765-748)进入春秋时期。
  
  华督之乱
  
  武公以后是宣公。宣公在周平王42年(公元前729)逝世。宣公本来有太子与夷,大约是因为与夷年纪太小,宣公在临死前把君位让给弟弟和。对和说: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是天下通常的做法,我要立你为国君。”
  和辞让了三次,才接受了。宣公死后,和即位,就是宋穆公。
  穆公九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的秋天,穆公病重,召见大司马孔父嘉说:
  “先君(指宣公)舍弃了太子与夷而立寡人,寡人不敢忘记。如果我托大夫的福能够善终,到了地下见先君,先君问起与夷来,我将何辞以对?我死之后,请你拥戴与夷为君,主持社稷。寡人虽然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了。”
  孔父嘉回答说:
  “群臣都愿意拥戴公子冯啊。”
  公子冯是宋穆公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穆公说:
  “不行。先君认为寡人是个贤德之人,才让寡人主持社稷。如果丢掉道德而不让位,辜负了先君的提拔,怎么能说是贤能?我岂能不赶紧把先君的美德发扬光大?你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
  为了避嫌,穆公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居住。
  不久,宋穆公死去,与夷即位,就是宋殇公。
  宋殇公十年(鲁桓公二年,前710),宋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动乱——华督之乱。
  华父督,简称华督,督是名,华父是字。春秋时期称呼人,先称字,后称名。如果按照那种习惯称呼孙中山,就是逸仙文,毛主席就是润之泽东了。华督是公族,是宋戴公的孙子,在宋国任太宰,握有军政大权。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被她的美貌所倾倒,连称“美而艳!”杨伯峻先生解释说:“美,言其面目姣好;艳,言其光彩动人。”(《春秋左传注?桓公二年》)
  这时宋殇公即位已经10年,10年之中发生了11次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华督就大造舆论,说发动战争都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造完舆论之后,便带兵进攻孔父嘉,杀了孔父嘉,夺走了他的漂亮的妻子。殇公大怒,华督怕被治罪,干脆先下手为强,又杀了殇公。然后从郑国把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召回来,立为宋君,就是宋庄公。
  这场政变,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很大的政治背景,其背后是殇公和公子冯两个集团争权的斗争。孔父嘉立了殇公,是殇公的一党;华督召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君,是公子冯的一党。换句话说,他是亡命天涯的公子冯在宋国朝廷的代理人,不过以女人问题为导火索而爆发了。实质上还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道统历代嫡传述略之一:始祖孔子及溯源
读史札记之《春秋左传注》(十二)宋穆公传位
春秋:宋穆公选贤任能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窥
左傳 僖公四年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一百十七卷
┃通鉴┃《春秋》另一面(十)—说说仁义的宋国国君兄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