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书 | 李永明:厚积薄发,子夜晨星-- 读评朱兵编著《系统针灸学》

作者简介:李永明,博士,中西医师。受过系统中医西、医、生命科学教育,在三方面均有独立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现于美国新泽西州行医,从事皮肤病理诊断和中医针灸。曾兼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基金评委并获NIHMerit奖,曾任美国东岸最大的中医学会会长和理事长十余年,著有《美国针灸热传奇》。


朱兵简介

朱兵,巴黎第6大学生命科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针灸研究领域知名学者。长期从事针灸效应的机制和临床研究,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著有《针灸的科学基础》《系统针灸学》等。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朱兵编著,多位同院研究员及博士(下统称“作者”)协著的《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的问世不得不说是海内外针灸界的一件大事。此书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用现代生物医学方法研究经络穴位和针灸的海量信息,为读者介绍了相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书中还不乏作者原创的假说、成果、评论等诸多亮点。另一个原因是,此书可能是针灸界期待已久的那本书。自上世纪70年代针灸全面走向世界以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针灸医生一直希望有那么一本参考书,既能总结和介绍几十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针灸的成果和理论,适合临床医生及学生阅读,又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启发创新,教育读者。此书很可能就是这样一本专著。

《系统针灸学》洋洋103万字,共9篇26章,661页,有520余幅插图,每章都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文字印刷清晰,制图精美,排版考究,信息量巨大,不但在国内同类书中属于上乘,同国际专业著作也几近接轨,视觉效果良好,可阅读性强,只是书后缺少主题词索引,作为参考书有些查阅不便。


先,《系统针灸学》对下列领域或专题做出了较系统的阐述,分9篇对针灸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现代针灸研究结果做出了全面综述和深入的讨论,这些内容对针灸科研、教学和临床应用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 从进化论的角度介绍了体表刺激同中枢及大脑的关系,介绍了世界上各种传统民族医学的体表刺激疗法。比如,放血、刺青、热灼、药贴、拔罐等。

2. 简述了东西方医学的起源、进化和发展,推举了针灸研究作为中西汇通的典型。

3. 详细介绍和讨论了针灸效应的传入系统,包括:皮肤感受器,穴位的“本态”,微针系统,穴位的“敏化”现象,以及有关穴位是什么的讨论。

4. 探讨了针刺诱发的系统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应激反应,及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针刺反应研究的展望。

5. 介绍了针灸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包括:疼痛生理学基础知识,疼痛的生理控制,针刺镇痛的机制,其中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关于针灸镇痛机理研究的重要数据。

6. 阐述了经脉同脏腑相关的传统学说和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包括:躯体的分节,交感神经同躯体和脏腑的联系,针灸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以及耳同迷走神经联系的病理意义。

7. 以冠心病和脑卒中为例,探讨了针灸疗法的病理和生理,详细介绍了内关穴同心脏病的关系和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和机制。

8. 详细介绍了经脉学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经络学说的创立,临床经脉现象和生物学研究,“金凤汉”经络系统研究回顾,面口合谷收的神经学研究,骨骼肌链和运动神经元柱与循经感传,以及循经感传机制研究的各种学说和争议。

预测体表医学的复兴,介绍了生命的稳态系统,推荐了对五类疾病在体表的针刺穴位区域。


次,《系统针灸学》呈现给读者如下“亮点”,这些成果有些是作者的原创,有些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扩展,更多的是对各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阐述。称之为“亮点”,是因为这些研究结果回答了针灸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具有“解惑”之功,对临床针灸实践和创新,以及今后的深入研究有启迪的作用。


1. 提出了穴位疗法可能是从动物本能的体表刺激“自疗”进化而来的假说,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了针灸疗法的渊源。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说,如果能继续积累更翔实的支持数据,提供逻辑合理的完整证据链,此学说将会为针灸疗法在医学生命科学中奠定更深的基石。

2. 对穴位的“本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提供了大量来自作者研究团队的实验数据和证据。“本态”一词虽有出处,但并不流行,或可理解为穴位的“生物状态”。

3. 首次提出“穴位敏化”学说及“穴位敏化池”的概念(见图),认为体表的敏感点或穴位点,是由于内脏的病变,通过神经通路,引发的体表神经末端炎症改变,并提供了动物实验数据。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体表特定穴位或敏感点能反应和治疗内脏疾病的机理,临床价值很高。

4. 作者没有回避目前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的诸多混乱现象,直言不讳道出问题所在,甚至不吝多次感叹!质疑?比如,一些针灸理论自相矛盾;奇穴的疗效总是优于经穴;同一体表部位在不同针灸系统中被赋予不同穴名和功效;创新针灸疗法总是优于正统针灸;头针虽然有效,但对颅骨下脑功能区的直接作用是否存在并没有太多的实验证据;经脉好像是人体的富矿,越找成份越多;背部经穴感传测试出来的“分辨度”有悖于生理学常识等等。

5. 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刺激迷走神经及胆碱能通路对器官和系统功能的调节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结果实际上同针刺治疗是异曲同工,有关进展对针刺研究很有启发,甚至造成竞争“威胁”,针灸界不可不知。

6. 在应急反应镇痛与针刺镇痛的比较综述中,作者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说明异同,得出了针刺镇痛不是单纯的应急镇痛的结论,对理解针灸原理有益。

7. 在关于疼痛基础研究进展的综述中提到,直到现在,科学家仍然找不到假想中的“疼痛中枢”。也让读者知道,有关疼痛科学研究的困惑和艰难,不仅是经络研究找不到“经络实质”。

8. 关于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介绍,的确如同作者所述,这是一个最适合解释针灸原理的现代神经科学理论。遗憾的是,尽管几经修改,该学说仍然存在证据上的空白点,似乎几十年来进展不大。或许将来对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该学说更加完善。

9. 低频(2Hz)和高频(100Hz)电针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是一个可重复性很高的研究成果,作者在不同章节多次提到这些研究结果,尤其是重点介绍了神经科学家韩济生院士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这些实验结果同针灸师临床观察到的“低频安神,高频镇痛”现象基本吻合,对针灸临床治疗有直接指导意义。

10. 针刺植物神经产生对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可能是解释募穴和背俞穴作用最有说服力的机制了。书中介绍了生理学家季仲朴于1981年提出的“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的理论,并综述了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进展情况。

11. 对于十四经穴位“主治病症”的来源,书中做了十分有益的总结。比较了最常用古今针灸书籍对每个穴位赋予的“主治”,同时全面引用了针灸文献专家刘立公教授等对94本针灸古籍中十四经穴位“主治病症”的统计数据。每个经穴治疗的病症,穴位的使用频率等文献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

12. 作者用大篇幅的内容“重提金凤汉”虽然让读者有点意外,但回顾历史的“教训”对今日坚持科学研究的诚信和伦理底线仍然十分有益。“金凤汉小体”困惑了中国针灸研究多年,是政治参与科研的败笔,而今韩国等学者研究的“小体”,好像已经不是当年的“小体”。

13. 手阳明大肠经的“面口合谷收”可能是神经科学原理阐述得最清楚的针灸治则之一了,作者对此题目给出了详尽证据和讨论,应该是科学诠释针灸的典范了。同理,作者对“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行绕阴器”的经典描述,以及大趾和会阴在大脑的感觉区恰巧相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假说和证据,让读者可以得出“会阴大趾求”印象。

14. “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生命科学研究项目了,包含了几代人的攀登努力。书中简要介绍了各种主要学说的提出学者,相关证据,以及关于经络的学术争鸣。

最后,根据生物医学原理和研究证据,作者推荐了对五类疾病在体表的针刺“位域选择”及耳廓疗法,堪称“现代五总域”,另加“耳疗”。


许,《系统针灸学》还有些“不尽完善”之处。其中有些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限;有些可能是作者本人也被困扰;还有些可能是作者的遗漏或回避。


1. 目前的“系统针灸学”应该说还不够“系统”,同现代系统科学的定义还有距离;“表面医学”其实也不一定“表面”,针灸疗法的特点是可以用针达到人体除了颅内和骨髓以外的任何部位。相信,深入的科学研究会使作者的这些“立论”更加完善。

2. 作者关于“针刺治疗疼痛无穴位特异性”的观点虽然可以解释一些针刺治疗疼痛的临床试验的阴性结果,但却不能说明为什么类似结果同样可见于针灸治疗非疼痛疾病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中的难题还有很多,挑战依旧。

3. 此书缺乏对“文化大革命”阶段针灸研究文献的综述,那毕竟是一段针灸史上的“辉煌期”。另外,作者似乎有意回避了对“针刺麻醉研究”的评估和综述,而正是当年轰轰烈烈的“针麻运动”,将中国针灸推向世界。

4. 全书虽然以基础研究为主兼顾临床,但对一些临床关键问题讨论不足。比如针刺的安慰剂作用,针灸“治神”的研究,以及其它目前阻碍针灸为科学界接受的关键问题。

5. 问题多于答案,感叹胜于期盼。最后的这条评论并不是此书短板,而是要说明针刺研究道路还很艰难和漫长,希望书中提到的那么多“未解之谜”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前仆后继。


应该说,面对的海内外读者的极高期望,由朱兵领引的“国家队”在完成这样一部巨著的过程中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此书与作者1998年出版的《针灸的科学基础》比,在信息量和深度上,无疑升华了超越“新版”一词可以描述的高度,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针灸学术研究近年来在逐渐向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靠拢,以及中国学者研究祖国医学的踌躇满志和困惑危机感。

这本书的最终价值是应该由广大读者和时间这两个公平的尺度来衡量。按照少数针灸学者的观点,针灸的现代生物学机理已经基本搞清楚了,只是需要消化和接受。而在绝大多数临床针灸医生看来,科学研究结果还远远不能解释临床针灸实践,所谓“找不到经穴的特殊结构”也难以令人接受,基础研究同临床实践距离太远是针灸界最常见的抱怨。希望这本书提供的大量信息能够拉近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距离,让更多的针灸医生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临床实践和创新。

《系统针灸学》介绍了几代人用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的努力和成果,实属“厚积薄发”,而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还仅仅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初级阶段,不大可能用几种假说就能解释临床所遇到的各种疑惑,因此特别推荐每位对针灸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在此书中找到自己的“子夜晨星”。



本文载于《世界中医杂志》2016年第4期,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衡针灸学(网络收集整理)
【海外中医】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一)
平衡针灸学的现代医学原理定义
王文远与平衡针灸(综合报导)
中医特色疗法—平衡针灸疗法(一) - 健康 养生 美容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针灸学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