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家精要丨新九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新九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师怀堂临证经验


师怀堂(1922.5.30—2012.5.26),男,山西省长子县人,原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幼承家传行医,专于针灸。 1953年进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所学习一年。之后,任山西省级机关医疗院针灸、中医、按摩三科负责人。主要论文有“九针的继承发挥与临床应用”,“梅花针、火针临床应用”等二十余篇。并编著《实用针灸学》一书。其《九针针具改革与临床应用》,1983年评为山西省科研成果。新九针在临床治疗中填补了针灸治疗中的一些空白,如磁圆针治疗静脉曲张,火针治疗女性外阴白斑,火鍉针治疗血管瘤等。多年来曾担任国家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山西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山西中医高级职称评委,山西省政协委员等。2010年获终身成就奖,山西针灸学会授予'针灸泰斗'荣誉称号。

师怀堂创立发挥了新九针疗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发表了数十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与专著,有'实用针灸学''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等。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
仿古创新改制九针


在四十余年的针灸临床生涯中,师氏致力于发掘探讨古代“九针”的临床应 用,先后经过五次改革创制了新型针具,名曰“新九针”。除毫针(含长针)、 三棱针没有改动外,共改制六种针具,即鑱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铍针、火针,对后世创制的梅花针也进行了部分改制。根据它们各自的主治功用和配合应用的功效,分别运用于临床,与单用毫针相比较,既扩充了治疗范围,又缩短了治愈疗程,提高了治愈率,并在一些老大难的疾病中,取得了效果,补充了针灸治疗中的部分空白。现将新九针分述于下。

(1) 馋针:古代“九针”之一,据《灵枢》所载“其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形如箭头,用以泄阳气,以治头身之热”。后世医家对该针之用甚为稀少,迄至今世渐于绝迹。师氏据经典仿制针具并试用于临床,发现本针对多种疾病确 有独特之效,特别对胃肠疾患、皮肤病、面神经麻痹更优。


①制作特点:本针制作分针体、针柄两部分,针体用钼制作,针柄用木材为料,针柄长10厘米,针体长4厘米,针体部分嵌于木柄内,针体末端廷伸为0.5厘米长的箭头状锋利针头,详见图1。以钼为料可耐髙温,不变形,不退火,便于高温消毒。其刃可随时磨修,保持锋利。


②操作方法:使用时,以拇、食、中三指持钢笔式姿势捏持针柄,在选好之部位进行划割,以微出血为度。主要用其锋利之刃,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对横行索条状白斑或紫斑上行垂直划割法,并以1厘米距离为准,据其条形斑之长度酌情决定所划割之针数。此法适宜多种胃肠疾

患,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在划割耳壳治疗皮肤疾患时,用针尖轻微划割耳内侧、背侧,按耳穴定位选用划割部位,每次3?5穴处为度。在划割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疾病时,选取背部足太阳经穴,上下划割。

图1

③治疗范围:外感风邪,中风口歪,多种胃肠疾病而表现颊粘膜处有斑变者,皮肤病中的湿疹、脓疱疮、黄褐斑等。例如:陶XX,男,64岁,国防科委干部,于1973年因慢性胃肠炎多年,而并发口腔双颊粘膜白斑。经北,日坛医院诊为癌变初期,治疗无效。于1976年元月求治于师氏,经用鑱针划割粘膜斑条局部,3次后粘膜白斑消退,胃肠症状消失。经北复査,确认治愈。


(2)磁圆梅针:本针系据古代圆针,结合古代关于磁石治病的记载,又参照近年磁疗治病的原理创制而成。圆针为九针之一,长一寸六分,身如圆柱,锋作卵形,是按压皮肉血脉之针具。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应用中,根据梅花针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皮肤病有效,磁石也同样有效,就将梅花针加入磁性,最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锤形针具,暂名“磁圆梅针”,此针系一针两用,锤形针具的锤头一端呈梅花针形,另一端为圆针形,两端各不同形,各有其用。见附图2。 


①制作特点:磁圆梅针制作分两部分,针柄分两节,两节间由螺旋丝口衔接,前节较细,长12cm;后节较粗,长10cm,以尼龙101为料;针头为锤头形,两端针尖嵌有高磁块,针头一端状如绿豆大圆粒形,名曰“磁圆针”,另一端形如梅花针头形,名曰“磁梅花针”,针头、针柄的衔接由螺旋丝口固定而成锤形,总称“磁圆梅针”。


②治疗范围:本针具有磁疗、圆针和梅花针三种针具治疗的综合作用,临床验证对下列疾病均有疗效: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静脉曲张、胃下垂、动、静脉炎、小儿遗尿证、动脉硬化、蚊虫叮伤、跌打所致血瘀肿痛,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主用磁梅花针头),小儿腹泻,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肠炎,泄湾等,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内上踝炎,虚劳疾患,神经衰弱,脱肛,子宫脱垂,妇人不孕亦有疗效。


③操作方法:以右手五指紧握针柄,右时屈曲为90度,以右腕部活动形成捶叩之力量,循经捶叩经络,重点叩穴,每穴棰叩五至十次,所取经络、穴位均同针灸取穴之理,磁梅针之操作手法同梅花针,用于皮肤病之治疗,对运用磁圆针时的补泻问题,采用了迎随补泻法和轻、中、重三种力量的综合应用,以顺经轻叩为补,逆经重叩为泻,来回叩击中等力量为平补平泻法。关于补泻问题,是否有科学性,它与疗效的关系如何,仍在继续探讨摸索中,目前尚难定论,有待今后继续观察总结。例如:裴XX,女,48岁,省政府医务所干部。患者因患有腘窝神经性皮炎八年,奇痒难忍,夜间加剧,四处求医,中西药疗效不著,并同时患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又不愿手术治疗,于1982年2月求治于师氏。检査:右腘窝处有8 X 4 cm大边缘不整的苔藓样改变,局部皮肤增厚、脱屑、角化,小有抓痕出血,双下肢静脉曲张成蚯蚓团样变,局部轻微肿胀。治疗:以磁圆梅针之磁梅花针端于皮炎局部重叩为主,捶叩至脱屑充血为度。同时并叩击患肢足三阴经循环处,逆经重叩,叩击3次后痒减,皮屑脱光,10次后皮肤如常。三个月后随访,再无复发。在静脉曲张团处由下而上重叩,叩至皮下出现鼓包,看不清蚯蚓团状的曲张静脉为度,经捶叩一次而愈。



(3)鍉针:鍉针是古代“九针”之一,据《灵枢》所载,其长三寸半,锋如黍粒之锐,用于按摩祛邪,但不宜涤按,后世医家对该针之用甚为稀少。师氏仿制针具,试用于临床,发现本针对某些疾病,确有独特之效,特别是对儿科、疳积、腹泻、消化不良、扭伤有显效,尤其是用火烧后烙刺,对小血管瘤、疣赘、浅表色素痣、老年斑,久不愈合的溃疡面、瘘管、肛裂有良效。


①制作特点:鍉针长12cm,针柄长9 cm,用木材制作,针体以钼为料,长3 cm,在针体末端延伸为黍粒状大小的针头(见图3 )




②操作方法:以右手姆、食、中三指持

钢笔式姿势紧捏针柄,然后在选定的部位(穴位、刺激点)按压片刻,以形成明显凹坑,出现针感为准。


③治疗范围:主要用于小儿按摩,治疗疮积、吐泻、消化不良,也用于寻找压痛点、疾病反应点、阿是穴,还用于剌火针前压痕点穴,以作标记。例如:黄XX,女,60岁,山西省科委干部,1980年元月11曰求诊。自诉昨日坐小车时将右脚踝关节处挤伤,随即红肿、疼痛、步履艰难,今曰红肿青紫更甚,特来求治。经用鍉针在左手腕同经对应处按压,10分钟后足腕可以活动,但仍不能踩地,由于出现青紫肿痛,分明是瘀阻脉络,遂以梅花针重叩局部,半小时方可下床轻微走动,次日而愈。


(4)锋勾针:锋针最早记载于《内经》之“九针”中,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祛痼疾,为今之三棱针的前身。勾针者,流传于民间,其针端有勾,常以勾治羊毛疔所用,师氏在临床实践中,综合二者之特点,取其所长,融为一


体,名曰锋勾针(见图4)。


 ①制作特点:新制之锋勾针为不锈钢制作,长约4寸,针体中间较粗,两端渐细,针头勾回,勾尖锋利,三面有刃,两端勾尖,大小略异,以临床根据不同部位及病情而选择使用。操作时即可起剌脉络、放瘀血的锋针作用,又可提动针身,割断皮下一些脂肪及肌纤维,疏局部之壅滞。具有割治之用,因其针尖长度只有3 mm,故勾刺之际,可大大减轻疼痛及减少损伤面,并可提高疗效,扩大其治疗范畴。


②操作方法:先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然后将针具勾刺之端放于75%酒精内浸泡,然后取出即可使用。最后以左手食指、中指绷紧所刺之皮肤,右手迅速出针,若为勾割,可先以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柄扭正与皮肤垂直,上下提动针柄,即可听到割断皮下纤维的嚓嚓嚓声。出针时将针柄恢复进针时的角度,使针尖部顺针孔而出,可减少皮损,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即可。


③治疗范围:某些慢性疾患而致局部功能障碍,或頑固性疼痛久而不愈者(如:肩关节周围炎、神经性头痛,腰背肌劳损,腱鞘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支气管炎,哮喘,胃痉挛),以及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或慢性咽炎,休克,喑哑等)。例如:杨X X男,46岁,干部,1980年5月14日初诊。因左侧不定时偏头痛二月余,疼痛以午后多发,痛时服用强痛定、颅痛定稍可缓解,但不能治愈,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性头痛,服用西药无效,找师氏诊治。检査:发育良好,精神萎靡,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脑电图正常,血压为140/90mmHg,左侧太阳穴处,以手按之有跳动感,脉沉缓有力,舌质略暗,有散在瘀斑。治疗:以锋勾针勾剌取大椎、天柱(双)、风池、(双)、太阳(双),均勾剌出血,当即针出痛止。5月16日患者登门自诉,针后头痛痊愈,再无复发。


(5) 铍针:古代“九针”之一,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载,“其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峰,以取大脓”。后世医家早已不用其针,迄至今世,已经绝迹,经师氏试用临床,发现本针对多种疾病确有独特之效,对针灸科从不可治疗的一些病种,经用铍针疗效卓著,当然在用法上,已有极大改进,与古用法完全不同,主要是烧针而用,师氏称其刺法谓烙割刺法。如对皮肤赘生物,肛肠瘜肉肉,比较大的疣等可一次治愈。此法为高温后烙割,既不出血,也不发生感染,简单易行,疗效卓著。


①制作特点:铍针之针具制作与材料和鑱针基本相同,唯针体的尖端系宝剑头状,刃长2 cm,阔0.5cm顶端及两边为锋利之刃,该针与鑱针具有相同特点,耐高温,不退火,不易折,针具可彻底消毒(髙温烧用)。其刃可随时磨修。(见图5)



②操作方法:使用时先将针头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横持针柄(针锋向医者内侧面,柄朝外),左手持镊或钳,提拉病变组织,对准其根部(如疣赘、癔肉、皮肤瘤等根部),齐根灼割去之,动作迅速一刀可下,经五分钟观察,伤口如有渗血,补用鑱针烙熨即止,后加压包扎即可。


③治疗范围:主要用于皮肤病和一些外科病症。如稍大的疣赘,肛肠癔肉,暴露明显的其它瘜肉,皮肤良性瘤,
陈旧性肛裂,松皮外痔等。例如:赵XX,女,49岁,农民,于1981年3月,自觉右乳房外上方生长多年的小瘤,常常磨擦而发炎疼痛,有时穿衣时常被挂拉。经某医院诊治,让其手术,患者畏惧手术,而又找师氏求治。查:患者一切健康,右乳房外上皮肤有一乳头状瘤约2.5*2cm 大,质柔软蒂长而细,瘤顶红肿。治法:以铍针用烙割 刺法,齐根下针,一割即下,毫无渗血。包扎后亦不感疼痛。半年后偶然相会,询问病情一切正常。


(6) 火针:火针疗法在《灵枢》经称谓燔针、焠刺,《伤寒论》称烧针,《资生经》称白针。明、清以来,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中俱谓火针,故相传后世亦通称火针。师氏在临床应用中与前人相比,有新前进:


①针具的改制:根据治疗不同病种的需要,将火针以金属钨制作,而分为六种,我所已批量生产,此针耐髙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分作六型,为细火针,直径0.5mm;中火针,直径0.75mm;粗火针,直径1.2mm;三头火针,为三针缠制一体,每针直径0.75mm;火鍉针,针头为黍粒状,针形同鍉针;火铍针,针形同铍针。除三头火针外均系木柄,各针柄长皆为 5cm,针身长5cm,三头火针柄长9cm,针身长1cm,各针尖均呈松针形(除鍉针、铍针),临床使用时随病种不同分别选用。(见图6)


 ②操作方法及应用范围:备以酒精灯一盏,不同型号火针数枚,施术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并用鍉针按压皮肤成坑,作为穴位标记(禁用染色标记穴位,以防形成墨痣),方可刺治。嘱患者卧位最宜,随不同病种可分仰、俯、侧


卧。医者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毛笔式姿势持针,左手持灯,将灯靠近施术部位。在烧针时将针身倾斜45度放于火苗上,烧灼加温,根据治疗之需烧针至白亮、通红、微红三种热度,分别用速刺、浅而点刺、慢而烙熨三种刺法。不论哪种刺法,刺毕一针,立即用力按扭针孔,严禁揉搓,以免出血,重而速按可减痛感。关于施术部位,古人已有明训:“人体诸处皆可行针,惟面上忌之”。


师氏在临床上,不断实践,体会到面部绝非禁区,只是靠近五官的穴位,病灶要取浅而点刺或慢而烙熨的刺法而已。穴位的选择:根据不同病种、病位,选取不同穴位或阿是穴或病灶区。关于针刺疗程,所取穴位亦非一律,但有些疾病仍遵《灵枢·经脉》篇所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可有些疾病则一次彻愈,如色素痣、小血管瘤等,不必拘于“以知为数”。又有些疾病常以辨证选穴,经验选穴为主,绝非“以痛为俞”。对于大多数疾病,仍以辨证取穴为主,针刺的深度是据病种、体质、部位而定。如深而速刺法:针刺较深,基本同毫针之深度,将针烧至白亮,速进疾出,用于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风湿、类风湿、退行性、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灸,网球肘,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慢性痢疾,外阴白斑,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脊柱结核,骨关节结核,顽固性失眠,阳萎,慢性盆腔炎,痛经,肌肉风湿。还有皮下囊肿,滑囊炎,甲状腺囊肿,各类关节积液,疖痈排脓,乳腺炎化脓、脂肪瘤以刺破囊腔的上下壁为止。瘰疬、甲状腺冷结节、腱鞘炎刺至核的中心为度。刺鸡眼,要刺至坚硬组织的根部。


当然上述病种虽应深刺,也要随体质胖瘦、针刺部位(穴位)而有异,需灵活掌握,对不同穴位可参照毫针刺法之深度,浅而点刺法:将针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主要用于:各种色素痣,小寻常疣,扁平疣,软疣,小血管瘤,趾一指关节炎,顽固性面瘫,三叉神经痛,耳源性眩晕,眶上神经痛,久而不愈的溃疡,粘膜溃疡,中癣,皮肤结核,外阴苔癣,末梢神经炎。慢而烙熨法,将针烧至微红,宜在施术部位表皮轻而稍慢地络烫。用于直径大于5mm的色素痣,各类疣赘,久不愈合的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的溃疡,老年斑,雀斑,浅表血管瘤,内痔,肛裂,外痔,小片形白癜风。六种火针的选择法:上述五十八种病如何选用相应的每种火针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疾病均以细火针为主,下列情况分别选用其它针具:中、粗火针:用于各类关节积液,囊肿,小面积粘膜溃疡,乳痈,疖肿的排脓,脂肪瘤,小面积色素痣,血管瘤,各类疣。火铍针,火鍉针是用于下述病情:两者合用,先用火铍针,迅速格割,然后以火鍉针烙烫修补并可强化止血作用。如外痔,皮肤赘生物,髙凸的疣、瘊、瘤等,切割至皮肤相平为度,而后以无菌敷料包扎。火鍉针运用于浅表溃疡,肛裂,浅表血管瘤,大面积浅表痣,老年斑,内痣,白癜风。三头火针主用于烙熨下列病种:中等大小的痣,高出皮肤0.5毫米以上的疣类,雀斑、老年斑,粘膜溃疡等。


    注意事项:①运用深而速刺法,必须烧针至白亮,否则不易刺入,不易拔出,而且剧痛,退针要快而有力,避免针体与肌肉粘着一起。②靠近内脏、五官及大血管处,应注意避开, 所刺深度要稍浅。③火针治疗要严格消毒,并嘱患者保护针孔,以防感染。 ④治疗皮肤浅表疾病如统、赘、痔疮、痣、溃疡等,如何选用针具呢?在选择时,中、粗火针,多头火针,火鍉针,火铍针要根据病情而定。病灶大,针亦当大,反之要小,需灼割与烫恪,应酌情选定。总之,要先局麻而后行刺。


    例如:罗XX,男,41岁,太原市政府干部。自诉于1984年下口唇右側长出瘊子,初如米粒,不痛不痒,没有治疗,于1985年夏在吃饭时剮破出血,发生感染,口唇肿胀,疼痛万分,经卫生所治疗服抗菌优5天而愈,去山医二院求治瘊子,经冷冻两次,终不能除,日渐生长,已有豌豆大,吃饭、刷牙、讲话都受影响,后求治于师氏。査:下唇右侧粘膜上有1 X 0.8cm大圆形寻常疣,边缘规整,顶部有渗血,捏之疼痛。治疗:局部消毒后,以三头火针点刺7针,疣体已呈干痂样变, 又以火鍉针稍加烙熨,随即包扎,经十日后随访其妻,转告已全部愈合,没有一点痕迹。


张XX,男,37岁,农民。自述患慢性结肠炎十二年,间断地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便内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食物,体重下降26斤,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曾于某院诊治,作纤维结肠镜检,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服西药、肌注、中西药灌肠治疗半年余,稍有好转。于1982年夏季,吃香瓜一个后复发并加重,又在省中医研究所内服中药60余剂,中药灌肠两个月,均无效,于1984年春求治于师氏。四诊所见:精神不振,消瘦,畏寒肢冷,乏力,面色无华,语言低微,下腹部低凹,轻按即触及脊柱,下腹左侧压痛明显,脉沉迟而无力,右尺为甚,舌质淡滑,苔白腻。证属: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治法:拟温阳除湿、健脾止泻为法。用细火针点刺,取水分、中脘、天枢、止泻、大小肠俞、阴陵泉、命门。5日后二诊诸症大减,唯存便稀,食欲大增,舌苔转薄,复用前法再针,5日后三诊,自诉一切转常,要求再刺而愈,一年后偶遇患者,询问病情,再无复发。


师氏运用火针治疗近60种病,有如下体会:火针疗法,疗效高,见效快,对不少疾病可一次治愈,如各类疣、赘、色素痣、外痣、肛裂等等。火针疗法的针具应因病面变,不可拘泥,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故而,师氏随临床之需,将火针改制为六种型号,深获效益。火针治病,对疾病的寒热虚实不可拘泥,正如《针灸聚英》所述:“火针亦行气,针惟假火力,无补浑虚实之害,余则无妨。 气针者有浅有深,有补有泻,候气候邪之难,不可误行,恐虚者反泻,实者不宣,不以为害。”师氏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是属实热证,取火针温通,则络脉通,络脉通,则热邪不壅,故邪热可去,疼痛即止,红肿可消。火针所刺部位可破古戒,不可拘于古人所谓“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老年斑、雀斑、色素斑、血管瘤、疣赘等生于面部,师氏即常用火针,均取得良好效果,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7)梅花针:梅花针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治疗工具。在《内经》之“九针”中无此记载,后人是根据《内经》中的“毛刺法”、“半刺法”、“杨刺法”之旨而创造的。其构造一般是在一根小棍上嵌入5?7枚小针,装5枚的称梅花针,装7枚的称七星针,名称各异,作用相同。师氏于临床实践中,将针型加以改迸,新改针柄为尼龙制品,分两节组成,每节4寸左右,接头用木锈钢制成,改过去锐尖为钝头,这样叩刺时可减轻病人疼痛。这种改制后的针具,不仅外观漂亮,携带方便,而且弹性增大,应用顺手。(见图7) ①操作方法:一般采用将针头放在酒精灯上烧灼,叩刺部位可用75°酒精棉球消毒。以右手食指伸直


压 在针柄上,其它四指握住针柄,针柄的尾端放于腕横纹上,叩击之时,针尖对准叩击部位,均匀地运用腕部弹力,根据病情不同,而分别进行轻、中、重的叩击。


②刺激强度与疗程: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刺激部位,病人体质强弱和病 情需要而灵活选用。具体刺激见下表:

一般10次为一疗程,若要进行第二疗程,可中间休息2?3天。④刺激部

位:按照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叩打。常叩的经络线有:头部——督脉、太阳经、少阳经;背部——督脉、夹脊、太阳经;腹部——任脉;四肢肘膝以下诸


经,重点叩打俞穴。局部叩击,在疼痛点及皮肤病,常重点叩打病变局部。⑤适应范围:一般疾病均可使用。特别对头痛、头晕、神经系统疾患、皮肤病、脑外伤后遗症、煤气中毒、失眠、脑动脉硬化、扭伤、小儿腹泻、痢疾等疗效尤佳。本针因针不入皮肤,疼痛较少,尤适于小儿患者,故又称小儿针。

2
 滞针手法


滞针手法是为了使针感持续地保持强烈反应而采用的一种手法。象针刺意外 事故中的滞针一样,针与肌肉组织缠得很紧,用手提拔针柄,可感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但和意外事故不同的是,手法滞针,只有针头部分与周围组织缠住,其余针体并不与肌肉组织、表皮相缠。起针时只要轻轻地倒捻几转,就可顺利出 针。滞针手法的作用,可以加强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以达气至病所之目的。对一些慢性炎症所致组织粘连而疼痛,功能障碍者,可取良好效果。具体操作方法:进针后,以左手食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右手拇食指指腹持控针柄,中指尖按压穴位上部,与左手食中二指成三角形(三指式)。三指将穴位周围皮肤绷紧,当右手栂食指将针缓慢刺入,如达所需的深度,经捻转提插取得针感后,即向同一方向捻针,切勿来回捻转,然后将针提动,手下即有沉紧的感觉,此时将押手离去,单用刺手则不易埝动,不能拔出,医者感到针下十分沉紧而重,病人必然诉说针感十分强烈时即可。适应范围:除虚弱证外,一般病证均可应用。特别宜于麻痹疼痛症、慢性炎症形成局部肌肉组织粘连者(如肩周炎形成粘连出现伸举,施转困难等),术后造成腹壁与肠管粘连者,此法较为适宜。


    例如:王 XX,女,30岁,昔阳县赵壁公社平源大队教师,1974年3月5日初诊。主诉: 半年前作“子宫切除术”后,小腹经常隐隐作痛,不敢直立,咳嗽加剧,走路时 以手按小腹,方能行走,痛处难忍,不能工作。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小腹拒按,伤口下疼痛明显,以手轻轻提拉伤口处皮肤,患者感到腹内有牵拉样疼痛,其它未见异常。诊断:术后肠粘连。治疗:取阿是穴,用滞针手法,当针尖刺至腹壁与肠管粘连处行滞针手法,轻轻提动针柄,即有明显疼痛与牵拉感,此时当单向捻针把针滞好,并同用左手食指用力按压进针处皮肤。此刻右手猛提,左手同撒,病人急呼,就此将粘连处撕脱。起针后,又将在刀口处皮肤提拉,至牵引痛消失。此时腰部亦可伸直。三日后复针1次,以防再次粘连,并嘱针后多作体操运动。半年后随访,患者一切如常,并已上班工作。


3
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即在同一穴位上,同时刺入三根针,针刺1分深,因其刺入皮内甚浅,针体常呈下垂状,且随身动而摇动,故又名吊针,此针法宗《灵枢》 “齐刺”、“直针刺”与“浮刺”之法而来。“齐刺”为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以治寒痹聚集于一处,因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直针刺”是挟持起皮肤将针刺入皮下,以治寒痹之浅者。“浮刺”是斜向浅刺以治肌肉寒急。本法综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而浅浅刺入,以治寒瘦浅居者,即邪在络而未在经。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面肌痉挛,取效显著。


例如:范XX,男,19岁,忻县髙中学生,1980年6月初诊。患者于1977年患左侧下眼睑及左面部痉挛性腯动,进行性加剧。由开始下眼睑腘动,逐渐发展为左侧整个眼睑、面部抽动,并由间断发作转为时时抽动、流泪、视物不清。经多处医院诊治,皆诊为“面肌痉挛”,使用各种针药治疗而无效。于今年6月求治于师氏。取穴:承泣、瞳子髎、攒竹、四白。以上穴位均用多针浅刺的方法,每穴吊针三支。每次治疗后,效果都非常明显,只治7次后,面痉挛未再发作。


4
下秩边穴的应用


下秩边穴是师氏应用四十年的一个俞穴,位于秩边穴之外下,因受秩边穴临 床疗效之启发而发现,故名下秩边,亦称代秩边。

(1)取法:让患者侧卧,伸下腿,屈上腿,上腿腘窝须屈曲为130度,躯干部稍向前胸倾斜,其姿势体位必须正确。然后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中点连线作为一边,划一等边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另外两边相交处即为本穴。

(2)主治范围:①下肢疾患: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风湿痛,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截瘫,格林- 巴利氏综合征,末梢神经炎,下肢各神经损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②泌尿、生殖、妇科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痛、遗尿、尿储留、痛经、带下、子宫脱垂、阴道炎、外阴白斑、阴痒、崩漏出血、月经不调,肠痉挛、阳萎。③直肠、肛门疾病:便秘、肛门瘙痒、脱肛、大便失禁、排便困难(并非便燥干结)、肛门痛。

(3)针法:取3.5?5寸长28号毫针,随体胖瘦选用,垂直刺入,针感即达下肢、足趾,用于治疗下肢诸疾患(如前述)。针身斜向前(腹侧)倾斜10度,针感即达少腹、阴器、会阴部,用于治疗泌尿、生殖、妇科疾。针身斜向后(背臀侧)倾斜10度,针感即达肛肠部,并有便意感。该穴针感强烈,传导明显,受针者常因得气感应而急呼。或致肢体猛动,刺时注意。进针后,在轻微提插埝转得气后,迅速施用滞针手法,使针感速达病所,留1?2分钟时间即出针。如久留针后,常致明显的后遗症。


5
夹背穴之浅见


    华佗夹脊又称夹脊,经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近增第一颈椎至第一胸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7穴,左右共14穴,总计48穴。师氏称颈椎段夹脊穴为颈夹脊、胸椎段为胸夹脊;腰胝椎段为腰夹脊。这样便于书写病历和带徒口述,也适用于临证时分段取用。综合历代各家对该穴穴位、主治、针法列表于下:


师氏四十年针灸临床工作中,每天都多次应用夹脊穴,除遵上表所述,参照各家之所用外,又新有所得:

(1)夹脊代俞用:即以本穴代替背俞。与背俞相对应的夹脊穴,其作用与背部各俞穴基本一致。而且取用夹脊穴安全方便,针感又强,更宜用于体表四肢的疾病。如果治疗内脏疾病,则宜先取相应背俞斜刺进针,一直刺至相平行的夹脊穴深部,则既增强针感,又安全,疗效亦好。背部各脏各腑之背俞穴乃足太阳膀胱经穴,由于各个背俞都位近相应脏腑,故善治本脏腑疾病,亦善治与本脏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之病,夹脊穴与此同理,亦是有此作用,故师氏舍背俞而取夹脊,用于临床。


(2)夹脊穴新用:①本穴善治眼科疾病,颈夹脊3?6采用锋勾针,勾割刺,配合取用背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疗效高,见效快,尤其善于降低眼压。对慢性结膜炎,红眼病,同法针刺,加配太阳、攒竹三棱针点刺出血,也有很好疗效。②颈椎病,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刺法,取患病椎体两侧的颈夹脊,疗效也满意。③增生性脊柱炎,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刺法,取患病脊拄两侧的夹脊穴,亦有良效,可达温通患处气血,疏通局部脉络之效。④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上肢病取颈4?胸0下肢病取腰2?腰5,八髎。类风湿性脊柱炎,取患病脊椎两侧相应之夹脊,不但近期止痛,消肿,而且以细火针采用深而速刺法,还有降低血沉之效。⑤脊柱结核,以细火针深而速刺患病脊柱两侧之夹脊,配以患处椎间穴,有很好疗效。椎间穴是指每两椎之间取穴,故师氏常自定名为椎间穴。⑥坐骨神经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特制粗毫针〔约相当26号毫针)深刺3?4寸,取腰3、4、5椎间旁夹脊,每次取 1穴,患侧取,针感直达下肢趾端,经用多年确有良好疗效。


二、病案选


例1 :癃闭(单纯性前列腺增生症)


武政,男,72岁,退休干部。

I985年9月I9日因咳嗽半月,发烧三日伴尿潴留一日,入兴安职工医院。入院后予以抗感染对症处理。烧稍退,但腹坠胀,尿潴留仍不减,遂请彼院外科会诊:直肠指诊:前列腺中度肥大,中央沟变平变浅。印象:单纯性前列腺增生症。建议:①尿路消炎剂,②保留导尿管,③乙酰雌酚2mg,每日2次,肌注。经以上处理尿液仍不能自行排出,医院建议:“手术摘除睾丸”。患者因年事已高,拒绝手术,遂请师氏去会诊,症见病人腹胀作痛,表情痛苦。辨证为肺热下移膀胱,以通利下焦为宜。

处方:秩边、命门、腰奇、八髎。

治疗经过:当即针秩边(双)留针20分钟,针感传至睾丸、尿道。留针时即可自行排尿,第2天又针时腹胀明显减轻,除用毫针针秩边外,加用锋勾针勾割命门、腰奇、八髎穴,针后拔去导管,先后共针5次可自行小便。

【按】慢性前列腺炎是常见的泌尿系疾患,属祖国医学的“癃闭”范畴。本例病人属肺热壅滞,通畅水道失职兼热邪下移膀胱,令膀胱气化受阻所致“癃闭”。取膀胱经秩边、八髎穴以泻法使针感直达病所,可以通利下焦膀胱之气。又以锋勾针勾割命门、腰奇穴可振奋阳气(命门、腰奇为督脉之穴、督脉主人一身之阳),使阳气下达于肾,以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所谓“无阳则阴无以化”。


例2:皮肤瘙痒(真皮胶元纤维埔生症)


韩XX,男,50岁,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干部。

    皮肤瘙痒十一年。1970年初自觉右下肢小腿内侧发痒,痒处约有指头大。患处皮肤发紧、发亮、脱毛、变硬伴皱纹,至1981年已长为4 X5cm大,症亦加重。经中西药内服外用均无显效。后去北京朝阳医院诊疗,经病检为“真皮胶元纤维增生。”辨证为邪毒稽留,气血不通。

处方:患处用磁梅花针。

治疗经过:以磁梅花针治疗4次痊愈,至今未复发。

【按】此例病症临床较少见,查阅资料认为本症可能与风邪、热邪、虫毒有关。邪毒稽留于皮肤与肌肉之间,使该部的气血不通,肌肤失养所致。应用磁梅花针是磁疗和针剌结合治疗的方法之一。梅花针的局部叩打可以泻邪驱毒,磁疗可以扩张局部的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了新的正常皮肤的再生而治愈。


例3 :鼻衄


张雨田,男,62岁,干部。

1979年8月由于过度疲劳而致鼻出血不止,在当地医院住院8天,经中西药治疗不故,遂又转到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15天。当时查血色素7 g,予以输血,鼻腔内敷肾素纱条加压止血及止血灵药物治疗,但仍有渗血,取纱条后血流不止,后请师氏去会诊,当时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纳呆,呼吸不畅,脉沉细弱。辨证为脾不统血。

处方:隐白、至阴、少商、商阳、关冲、上星。

治疗经过:用毫针中度刺激,留针20分钟。针后次日令去掉鼻腔压迫物,血止,随访三年未复发,1982年复发1次,同前治疗1次痊愈。至今未见再发。

【按】井穴是各经经气之始末,又为阴阳经交接的关键之所,所谓阴阳交接之枢。故井穴又是调节人体阴阳之关键穴。故各种内出血,不论虚实,均可根据病所属脏腑的不同,选取心、肺、肝、脾各经的井穴或和它有关联的经脉之井穴,均可起到调节阴阳而固血脉的作用,虚者可补,实者可泻。


例4 :腹痛(急性肠梗阻)


李瑞风,女,60岁。

I982年11月I7日晨6时突然感到腹部阵发性疼痛伴呕吐,病时腹部可触及隆起之包块,腹憋胀,当时病人即去某院求治,诊为“急性肠梗阻”,予以胃肠减压、输液、灌肠等治疗,但疼痛不减,且无排便排气,至当晚11时病人被送到师氏家中求治,当时见病者面色灰黄,神情极度疲乏,目不睁,问不语,额头出冷汗。家人告诉说以往因肠梗阻已行三次手术,此次无法再次手术故要求针灸。查:脉沉细,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证属肠结。

处方:①大肠俞、小肠俞、次髎,中刺激手法。②长强穴强刺激滞针手法,留针行针数分钟。

治疗经过:行针之中,病人即要排便,遂去针,先排出泡沫样粪便,大便量中等,并可排气,此后病人顿感腹痛腹胀明显减轻,20分钟后腹痛全消。次日家人来告患者已痊愈上班。1985年11月20日晚7时又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痛时可见肠型隆起,但有少量排气排便,痛时每按腹部,口中即有食物吐出。三小时后请师氏去针灸,考虑此为“不完全梗阻”,同前法针后病人当即排气和排出中等量大便,当时腹痛减轻,次日腹痛全消。

【按】肠梗阻为常见急腹症,属祖国医学“关格”和“肠结症”。祖国医学认为大肠为 “传化之府”,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实而不能满”,“降而不开”。 若因气血瘀塞、热结、寒滞、蛔虫阻积等造成通降失调即可发病,气血不通则痛,气滞不消则胀,肠道不利则闭,滞塞上逆则呕,故治以通为用。长强为督脉之络穴,强刺激之可调运任督,以导气下行。加针大肠俞、小肠俞、次髎穴以通肠导气,以使大肠气血杨通,则大便自行。


例5:婴儿腹泻


韦振宁,男,10个月。1985年9月9日初诊。

十多天来,大便稀如水样,呈绿色有时夹有粘冻状物。日4?5次,饭后即泻,未发烧,原在太原市儿童医院儿科诊治,诊为“婴儿腹泻”。予以“新霉素、胃蛋白酶”,服用三天不效,遂来诊治,当时患儿伴有烦躁不安。查心肺(-)、腹软、肝脾不大。此为湿盛而致。

处方:大肠俞(双)、肾俞(双)、天枢(双)、水分、气海。

    治疗经过:上穴用火针,针后随访,一次痊愈。

【按】小儿为“纯阳”之体,又是稚阴稚阳,久泻伤阴又损阳,故治以温阳止泻为主, 火针可温之助阳,针天枢、水分、大肠俞能升清降浊,分化水谷。肾俞、气海穴能温阳而止泻。


第二期乔正中教授“新九针传承班”报名中,每期六人。


读而思

duersi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本文摘自《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教材,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你必须要知道的针灸问题
总结:针灸治疗脱发的方法
白癜风穴位疗法
15.针刺疗法16.皮肤针法17.梅花针法18.火针疗法
有关硬皮病的最全面的针灸治疗大全
羊病针灸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