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

选用反映点刺激,是提高针灸疗效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控制针感传导,使“气达病所”的第一要素。为了说明其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笔者以重复三遍的“反映点”作为本节的标题,并提出要对其明确定义,以免与其他类似名称混淆。

在近代以来的针灸临床中,经常出现用以描述穴位或刺激部位性质的许多代名字,如反映点、反射点,反应点、敏感点、压痛点,良导点,还有触发点或扳机点,等等。它们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献报道或教科书中,但定义含糊,经常使读者难以区别使用。

严格说来,体表因为反射机制出现某种可以察觉反应的部位称为“反映点”或“反射点(Reflex points)” 。反映点也经常被称为“反应点(Reaction points )”。但反应点的名称偏重于局部出现的反应现象,没有强调出现该反应的机理是反射。 当局部反应的性质主要是压痛时,则又称“压痛点(Tenderness points) ” 。反应也可以是其他一些形式,如皮肤电阻降低,则又称为良导点。具有各种反应形式或对刺激过敏的部位,也经常统称为“ 敏感点 (Sensitive points)”。 西方则应用“Trigger point(触发点或扳机点)的名称。按触发点的定义,它们是位于软组织主要是肌肉内的高敏感的区域,有局部压痛或刺痛、麻木、烧灼或痒的牵涉感觉(参见“2.2.3压痛点”一节)。

笔者以为,在这些名称中,以“反射点”或“反映点”最能确切地表达体表某处与其所联系的内部器官或其他组织的反射性联系。由于英语Reflex一词既可以翻译为中文的“反射”,也可以翻译为“反映”,故反射点即是反映点;由密集成区、成片的反射点或反映点组成的所谓的反射区也可以翻译为反映区。由于国内针灸临床已习惯使用反映点一词,故在本书中凡亦就不再改称反射点了。

但是,什么是反映点与经典穴位的区别呢?现在知道,大多数经典穴位都是敏感点,因其局部有较密集的感受器或神经末梢分布。它们一般有明显的压痛,故也多是压痛点,或是低电阻的良导点,或是对热刺激也比较过敏的敏感点。另一方面,反映点也大多以压痛或低电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还有局部硬结或皮温变化等形式的表现。而且大多数反映点出现的位置多与经典的经穴或经外奇穴相一致,临床上经常用穴位的解剖位置来描述反映点的位置。取穴时也一般可在穴位大致的范围内用手指仔细触摸、比较而定之。但这并不等于说穴位就是反映点,两者仍经常有很大的差别。不少反映点在体表出现的位置可以完全在经络之外。所以,我们强调选取反映点,就是要操作者跳出经典经络或穴位位置的约束。

其实,古人提倡“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显然是已经认识到同一经络上的穴位多有类似功能,或者经穴的位置可以在经络线上偏移。针对反映点的重要性以及它还可以出现在经络之外,我们提出另一句涵义更广泛的口号,即“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即无论反映点的出现与穴位的位置不一致或不在经络线上,均可取之。

反映点最容易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一般说来,以压痛为主的反映点容易在紧张性较高的组织结构上检测出来,如大多数压痛点出现在体表的结缔组织或肌肉穴位上;而以突出、肿胀或硬结为主的反映点容易在松弛组织结构部位检测出来,如耳垂下方的医风硬结,膝眼部位的肿胀反映,腘窝的硬块,阴陵泉~曲泉的肿胀,腰曲部位的脊柱旁纵向索状物或腰骶部三角形肿胀等。一般说来,身体最为敏感与灵活的部位,应该是反映点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如四指末梢与灵活关节部位。临床最常用与重要的穴位大都聚集在腕、踝、膝、肘,还有掌(跖)指(趾)关节附近,就是与此原则相一致的。所以在寻找反映点时,在这些部位要仔细触摸与按压,并与对侧相应部位或周围部位作比较。

在治疗不同类型疾患时,反映点的重要性可能有很大区别。如在以镇痛为目标时,局部反映点十分重要,全身性的其他部位就不一定需要是反映点,只要是较为敏感的部位即可。在治疗内脏或机能性疾病时,反映点往往有最好的效果。对于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可以直接刺激有关麻痹肌肉或运动神经,不一定要求是反映点,而且这时也经常很难确定反映点。

此外,反映点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即反映身体某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异常的疾病状态,通常它们分别被称为生理反映点与病理反映点。而且,在合并有体表局部病痛时,尚要注意区别病理反映点是躯体表面局部病痛的反映还是来自远隔部位包括内脏病痛的反映。有关区别方法参见“2.2.3压痛点”一节。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要想以最简单的手法获取“气至病所”的效果,一定要选取相关的反映点作为刺激部位。此时,由于它也是体表与体内或别处相应反射器官联系的捷径,只要轻微的刺激手法就会有强烈的针感,包括热感,并且向位于远隔部位的反射器官传递。它尤受那些不能耐受强烈、持久针刺手法的患者的欢迎。

然而,临床上并非那么容易每次都检测到反映点,很多时候针灸师也没有时间来仔细检测,故刺激的仍是常用的经典穴位。此时,即使有些针刺感传,也很难使“气至病所”,除非施行特定的手法来加强针感与促使传导了(参见下文)。

其实,能否在针刺时“气至病所”以及使病痛当即缓解,也是鉴别反映点与非反映点的最好标准。据北京Liu等观察,在面部疾病的患者针刺合谷穴有80%的“气至病所”现象,他们感到气至面部和有面部热感;同时的红外热像图也证明面部皮温的增加,而且高温区基本与阳明经的通路一致。古人云:“面口合谷收”。合谷穴,显然是面部疾患的一个最常见的反映点。

当然,临床上也有一些时候,虽然在刺激穴位或一些敏感点时并未产生循经感传,但仍然有很好的疗效。其原理可以用针刺固有效应与针感传导发生分离来解释(参见“2.3.6针刺效应与针感的分离”一节)。也可以认为虽然没有刺中反映点,但由于这些刺激部位的敏感性强,刺激时能有较强的针感或其他反应向周围扩散,通过激发分布其邻近的反映点,再进入“捷径”。这就好象是继发性的针感传导反应。由此或许可以解释,临床上一些针灸师虽未有意识地刺激反映点,但仍能通过特殊操作手法诱发一定程度的针感传导并有较好疗效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花针疗法
我对“干针疗法”的看法——庄礼兴
何黄淼针灸入门一夜通
诲人不倦|针灸入门一夜通
刍议阿是穴
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反映点针灸学的崛起(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