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 文章

这是@萌芽研究所BUD 的第333 篇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更多母婴育儿原创科普知识,独家放送。

春节,带孩子回家,爷爷抱,奶奶亲,七大姑八大姨还会各种“逗”宝宝。很多人说这是亲朋表达爱的方式,但这种莫名甚至带着戏弄意味的“逗”真的好吗?

“你妈妈会不会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把玩具送给我好不好?”“叫我妈妈,我就给你糖吃”。“不表演节目的是胆小鬼哦。”我见到不止一次在大人的逗笑中,小孩最后哇哇大哭,大人在那边表情讪讪。虽然心疼孩子,但又不好意思当面指责亲朋好友的不是,只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萌芽君翻了不少国内外资料,发现“逗”几乎是中国特色。虽然大多打着“喜爱”的旗号,但有时大人们更乐意看着孩子出错,慌乱,然后自己哈哈大笑。虽然亲朋并没有恶意,因为他们打小也这么来的(想想那条流传数十年的“爱爸爸爱妈妈两难命题”)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很多事似懂非懂,更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会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此时,作为家长,必须有所作为。

“逗”孩子,孩子却哭了

场景一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长相秀气的男宝宝豆豆跟着妈妈回老家,舅妈对这个长得俊俊的宝宝非常喜欢,忍不住逗他。

“豆豆,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男孩子。”

“你明明是女孩子。”

“我是男孩子。”

……

几个轮回来来,豆豆自己也疑惑起来,无助的看着妈妈。这时候围在豆豆身边的大人多了起来,舅妈继续跟豆豆开玩笑,

“说自己是女孩子,舅妈给你吃糖。”

豆豆想吃糖,于是连忙改口,

“我是女孩子。”

一群人大笑起来,豆豆一脸疑惑,继而嚎啕大哭。妈妈一边和舅妈打招呼说孩子脸皮薄,一边安慰豆豆不哭。豆豆却哭得更伤心,带着哭腔说再也不来这个坏地方了。

场景二

妈妈有弟弟,不要你了

洋洋今年3岁,弟弟刚出生,他在妈妈的教导下,努力做着好榜样的哥哥,但最近他不仅对弟弟露出厌恶情绪,整个人情绪也很低落。

妈妈察觉到洋洋的情绪,就问他最近怎么了。

洋洋不说话,只是哭。妈妈被洋洋哭的心烦,就说弟弟都比你乖,你怎么这么闹心。听妈妈这么说洋洋哭得更厉害了,然后揪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你不能不要我。”

洋洋断断续续说上次姑姑来家里做客一边抱着弟弟一边笑着说,“洋洋,有了弟弟,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怎么办,和姑姑回家好不好?”妈妈回想起那天的场景,当时虽然觉得姑姑当着洋洋的面说那句话不太适合,但毕竟是亲戚,又是开玩笑,她也没太在意,想不要洋洋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

场景三

跳个舞都不敢?胆小鬼

乐乐和贝贝一直是大家族里长辈们最喜欢的两个小孩。大年三十晚上吃完饭,乐妈让乐乐给爷爷奶奶表演个节目。乐乐扭扭屁股,虽然音准不太好,但还是把一首儿歌唱出来,赢得家人一片掌声。乐乐表演完,姑姑就逗贝贝也表演一个节目。

贝贝生性害羞,只敢小声说自己不会唱歌。而大人们看着贝贝的羞涩样觉得很好玩,就起哄一定让贝贝表演个节目,“不唱歌也行,跳个舞。 ”贝贝不说话,缩回妈妈怀里,妈妈为了面子,也劝贝贝表演一个节目,“你看乐乐都表演节目啦”。贝贝听妈妈这样说,更加扭捏起来。姑姑故作认真的对贝贝说,“跳个舞都不敢是胆小鬼。”舅舅说,“今天不表演节目的胆小鬼就不可以回家。”说着便把贝贝平日里随身带着的玩具小熊抢到自己手里,更佯装要送给乐乐玩。

贝贝急了,用脚踢舅舅,试图抢回自己的玩具,贝贝妈很尴尬,指责贝贝不懂事。委屈的贝贝大哭起来。大们人面面相觑。

不以为意,却埋下伤害

不少家长认为,小孩就算因为别人的“逗”哭哭鼻子也没什么大不了,小孩子嘛,哭哭就忘了。更何况,亲朋也没什么恶意,为了这么个“小事”起冲突并不合适。但是这是个认识的误区。不要说1岁、2岁的宝宝,就连新生宝宝对这个世界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新生儿自出生就已经有了部分自我意识。

1岁到3岁期间,属于宝宝的萌芽时期,他们快速认识周围事物候并在大脑中产生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观,这个时期非常重要。

这个时期宝宝的心理特点会如何改变? 他们逐渐需要通过别人的尊重和肯定来确定和强化“我”的概念; 需要通过尝试和自己动手做来感受自己的能力; 需要通过反对你的意见,来确定自己的力量等等。

这时候,去故意“逗”宝宝就是伤害,甚至埋下日后性格发展不健全的祸根。

场景一中宝宝因为认识、概念被模糊而不知所措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周围人的哈哈大笑,更是让其感到挫败,自尊受伤,对他人的信任感降低。

场景二中,将“爱”作为逗的调剂会导致宝宝对爱的恐惧,拉低自我价值感,害怕失去爱,甚至会对家中的弟弟或妹妹产生敌对情绪。

场景三,大人往往都会喜欢看小朋友表演,这些小家伙奶声奶气,各种萌萌哒。但是请记住不是每个小家伙都是外向性格,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表演。 其实贝贝最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人们却为了自己好玩,继续逗孩子。无论是当着两个孩子面做比较,还是将“胆小鬼”这样的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身上都会对小家伙的心理产生伤害。同时,看到全过程的妈妈却没有站在孩子这一边,甚至站在大人的立场,这会让小朋友感觉到孤立,更会让他日后忌惮与他人交往,对公开场合发言、演讲等等感到恐惧。

父母应该有所作为

虽然,大家会觉得“逗”可能是出于喜爱,但对照以上三个案例,我想绝大多家长应该意识到“逗”孩子应该适可而止。“逗”是没有尊重的“爱”,是披着爱外衣的伤害。

作为父母,应该有所作为,遇到“逗”,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小孩,必要的时候说不。千万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为了止住宝宝的眼泪而呵斥小家伙,让他们停止哭泣或者当众认错。以下是萌芽君整理出同时保护宝宝和照顾亲友感受的三大建议。

1.作为父母的你如果看到亲友在“逗”自己的小孩,而小家伙很无助的看着你时,你大可以拿出宝宝的玩具转移宝宝的视线;而宝宝在一边玩游戏时,你可以先感谢大家对宝宝的爱,同时直接了当的对亲朋讲明宝宝可不能胡乱“逗”,一方面知识普及,另一方面也制止了以后同样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语气表达尽量诙谐幽默,做到将心比心。)

2.当小孩因为大人的逗而大哭或者打人时。作为父母首先要安抚宝贝的情绪,同时点出这种“逗”的方式令人烦恼。比如,“大家喜欢你才和你玩,这种方式让你难受,我们再玩其他游戏好不好?”这句话说给宝宝听,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也了解亲友并没有恶意;同时聪明人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大概能理解孩子为何闹情绪,也会适可而止。(切忌说话时带指责,尽量语气平和,可以娃娃腔与宝宝对话,宝宝更容易接受,同时缓解尴尬气氛。)

3、并不是每一次被“逗”,宝宝都有父母在身边解围。所以,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拒绝别人的“逗”。同时,父母必须提醒小家伙,哭和打人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 此文为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 所有,如需转载刊登本文,请微博、微信联系。

* 喜欢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吧!谢谢关注和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幽默感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孩子这5种表现是典型的积食,舌苔白厚、口气重,千万不能忽视!
不要打哥哥熊大
这9件事,父母如果不为孩子做,将后悔一生
2~4岁的秩序敏感期:智力发展的根本期 ①
如何收拾吃饭慢的小宝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