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第三十四章解读

 ——关于《老子》第三十四章的解读

  原文:“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203以下简称《今译》)

 

  诚如笔者在三十三章的解读中所言,三十三章只是三十二章中的“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议题的延伸或是三十二章的一个例证。本章真正前接的是三十二章,后续的是三十五章,把三章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读,可得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道常无名、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执大象,天下往”,三章的内容皆围绕着道的特性、道的状态、道的作用而展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句谓:大道广泛流行,遍及左右。在三十二章中,老子说道“小”,没有说明原因;本章劈头两个字就是道“大”,同样没有说明原因。老子行文给人以突兀、惊愕之感,带来的却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和思想的震颤。道何以小又为何大,在本章下文中娓娓道来,写作手法之独到令人称奇。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句谓:万物赖其生存而不掌控,功业成就却不据为己有。“辞”,于省吾、萧天石等人依据金文训为“司”,意为掌控,可资采纳;“不有”, 河上公本、王弼本为“不名有”,帛书本为“弗名有”, 傅弈本为“不居”,从河上公本、王弼本。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句谓:它不主宰万物,而只是默默地养护万物(不显山不露水),可称它为“小”。“衣养”,王弼本作“衣养”,河上公本作“爱养”,傅弈本、范应元本作“衣被”。参考五十一章中的“养之覆之”,其义正与此处要表达的意思相符,即道具有一种对万物的养护功能,故从王本。“常无欲”三字,从文路上来看,似为衍文,与下文联系起来看,“无欲”并不是“小”的原因,“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才是“小”的原因,恰如下句“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是“大”的原因一样。若无“常无欲”三字,不仅文从、字顺、义通,而且,“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与下句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恰成对文。敦煌本、遂州本无“常无欲”三字,马叙伦、奚侗等人亦认为不应有此三字,从敦煌、遂州本。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句谓:它不主导万物,而万物却都回归于它,可称之为“大”。“不为主”,帛书乙本为“弗为主”(甲本“弗”字损淹),河上公本、王弼本等为“不为主”,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为“不知主”。“不为主”与“弗为主”本质上是一致的,“不为主”与“不知主”则差别很大,老子这句话重点要说明的是“道何以为大”的原因,万物“知不知‘道’”与“道为大”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甚至与万物是不是归于道也没有因果关系)。而道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它在不主导万物的情况下而万物却自动归附于它(对一般事物而言,只有主导才会有归附的情况发生)。因此,“万物归焉而”后只能是“不为主”(逻辑主语是道不可能是万物)而不能是“不知主”(逻辑主语是万物不可能是道)。

  应当看到,“衣被万物而不为主”中的“不为主”,是指“不主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中的“不为主”,是指“不主导”。道不主宰万物,它对万物的护养是隐而不现的、默默无闻的,不张扬、不宣传、不夸耀、不显山露水,甘当无名英雄,所以,可以称它为“小”;道不主导万物,而万物却像“百谷入海”一样归附于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它为“大”。

关于道之“大”“小”,刘笑敢先生有过如下一段精彩言论:“道之‘大’的真正原因在于‘道’实际是万物之根源和根据,而‘道’自己又不宣称自己是万物的依靠。所以,所谓‘大’与‘小’只是道的特性的不同侧面。道之‘大’名其功能、作用、贡献,道之‘小’名其姿态、表现、特性。……有了道之‘大’,万物就有所依靠,有归属感,有安全感;有了道之‘小’,万物就没有约束感,没有奴役感,没有卑微感。”(刘笑敢:《老子古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356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王弼本如此,傅奕本在该句之前有“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一句,帛书甲乙本均有此句(个别字有差异),河上公本虽无此句,但在“终不自为大”前有“是以圣人”四字(无“以其”二字)。笔者认为,“是以圣人……”是《老子》中的一个固定格式,往往在叙述了道的特性和功能之后或论证了自然、社会、认识规律之后使用,以凸现道之化身——圣人——的形象、风格和处世态度,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以圣人之治”(第三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是以圣人欲不欲”(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上民”(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七十章)等。此章谈论的主题是道的特性和功能,在结论或结尾处有“是以圣人……”句式似更合情理。河上公本虽有此句式,但若结合帛书本并与《老子》第七十一章的行文风格(“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联系起来考虑,傅奕本则明显具有比较优势,故从傅奕本。句谓:所以有道圣人成就其伟大,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反而能成就其伟大。这个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第二十二、二十四章中提出的“四不自”思想的一个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订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校订文:“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流行,遍及左右。万物赖其生存而不掌控,功成名就却不据为己有。它不主宰万物,而只是默默地养护万物,可称它为“小”; 它不主导万物,而万物却都回归于它,可称它为“大”。所以有道圣人成就其伟大,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反而能成就其伟大。

2015520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道可大小
李健:《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老子·臆解  道经〔上〕   【现代】徐梵澄
老子辩证
《老子》第一章新解
道氾|老子——道的诗(三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