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第三十九章解读

 ——关于《老子》第三十九章的解读

张剑伟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221以下简称《今译》)

  

  本章承继上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等观点,对“道体德用”、“得道即为德”等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自称孤、寡、不榖”、“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反映的就是一个“德”的问题,是对“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具体引申与发挥。“得一”即“有德”(上德),道只有转化为德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所以,侯王“有德”才会“天下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即道,“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也。”(严灵峰:《老子达解》,转引自《今译》,P.221)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原》中也有“一”为“道”的记载:“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借用字,莫将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转引自董京泉:《老子道德经新编》,P.256)从本章文中内容来看,这里的“一”也只能是道,不可能是别的,包括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一”也是指道,“道生一”亦即“道即一”。有人曾作出过这样的推论:若“道即一”成立,那么,“一即二”、“二即三”也应成立。这种机械式的推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老子》文本中经常用“一”来指称“道”,如第十章的“载营魄抱一”、第十四章的“混而为一”、第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等,从来没有过用“一”来指称“二”、用“二”来指称“三”的情况,研究老子不以老子的话为准又能以谁的话为准呢?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帛书本、河上公本、景龙本等如是,王弼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为“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从帛书本、河上公本、景龙本。关于“正”字,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状态的描述,曾在《老子》文本中多次出现(如此处不为“贞”,“贞”字几乎在《老子》文本中没有出现过),如“正善治”(第八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我好静而民自正”(第五十七章)等。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则天下必“正”,以“奇”治国,则天下必“妖”,以“有事”取天下,则天下必“乱”。 至于此处“正”的含义,高亨理解为君主(“正,主也”),恐为不当,综合老子多次使用的情况,应理解为“和谐、安定的状态”。

  句谓:过去得道者的情形是: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灵验;谷得道则丰盈;万物得道则能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定。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萧天石先生对上述文字曾有过如下精辟见解:“天以清为用,地以宁为用,神以灵为用,谷以盈为用,万物以生为用,王侯以正为用;凡所以为用者,均即所以为道,不可或违,而皆为天地之神用也。故曰:‘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侯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萧天石:《道德经圣解》)

“其致之也”,萧天石先生判为衍文,但未说明理由;河上公本、王弼本等为“其致之”;帛书乙本为“其至也”,帛书甲本为“其致之也”,从帛书甲本。高亨说:“‘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高亨:《老子正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P.65)训“致”为“推”是正确的,但把“其致之也”理解为“推而言之如下文”恐有不当,因为“上文”和“下文”反映的恰恰是相反的两个方面,即“上文”是从正面、“下文”是从反面分别强调了“得一”的重要性,“推而言之”讲的是“顺推”即把正面向更大范围推进,但这里的上下文之间是转折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只能是“反推”即“如果不这样将会怎样”,老子的本意是推开“得一”后的“清、宁、灵、盈、生、正”,就会出现“失一”后的“裂、废、歇、竭、灭、蹶”。所以,如果训“致”为“推”的话,也是指“推开”或“离开”,并非“推而言之”。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侯王无以贵高”。萧天石先生认为,“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灵、以盈、以生而言。唯此句‘无以贵高’,与上文‘以为天下正’不相应。”(萧天石:《道德经圣解》)易顺鼎说:“当做‘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贞’误为‘贵’。后人见下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贵’字下又加‘高’字,逐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易顺鼎:《读老札记》)易说有理,可资采纳。因“贞”乃“正”之假借(王念孙语),为与上文逻辑一律,故此句应为“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句谓:反过来说,天不能保持清明,就会开裂;地不能保持安宁,就会沦陷;神不能保持灵验,就会走下神坛;川谷不能保持丰盈,就会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就会灭亡;侯王不能保持天下安定就会被推翻(河上公注曰:“将恐颠蹶失其位”)。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句谓:所以尊贵要以低贱为根本,高大要以卑下为基础。“处贵守贱”、“居高守下”是第二十八章中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的具体表现。“常德不离”和“常德乃足”既是“得一”“守道”的结果又是“得一”“守道”的体现。自然、无为、处下、守静、柔弱、不争、不欲、无事等皆为道之特性,侯王得之谓之有德,万民拥戴,天下安宁;失之谓之无德,众叛亲离,江山易帜,此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自称”,河上公本等如是,傅奕本、王弼本、帛书本(帛书“谓”写作“胃”)等为“自谓”,从傅、王等本。不榖,即不善,君王之谦称。句谓:因此侯王自谦为孤家、寡德、不善。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至誉无誉”。“至誉无誉”,陈鼓应本如是,河上公本为“数车无车”、王弼本为“数舆无舆”,帛书甲本为“数与无与”、乙本为“数舆无舆”。陈鼓应先生根据《庄子·至乐篇》及其他文献材料,推定“至誉无誉”或是《老子》原文(参见《今译》,P.223-224),言之有理,可知采纳。“至誉无誉”从修辞格式上,则与“上德不德”、“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如出一辙,同时亦与老子的“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相契合,故“至誉无誉”较其他表述为优。句谓:这不是把卑贱视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称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如玉”与“珞珞如石”之间是转折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大多数注家皆认为是转折关系,也有少数注家认为是并列关系。若从内容上、逻辑上和《老子》一书的基本精神上看,这里毫无疑问是转折关系;若从语言形式上、从是否有转折词上来看,似乎又像并列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用形式来牺牲内容。不用转折词照样可以转折,在《老子》文本中并非孤例,如第三十三章中的“胜人者有力”与“自胜者强”之间、“知足者富”与“强行者有志”之间均为转折关系(参见笔者关于第三十三章的解读),第五十五章中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之间同样表现为转折关系。至于“石头可分三六九等”、“美石价值可能高于美玉”云云(参见董京泉:《老子道德经新编》,P.369),若不是强词夺理、钻牛角尖,就是对这里的“玉”、“石”关系缺乏深度把握。“玉”是深藏在石头中的经过开采、加工形成的“玉器”,属于“器”的范畴;“石”是指未经开采和加工的原始的石料,属于“朴”的范畴。“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返朴归真是老子对为道者的基本要求。“琭琭”,美貌状;“珞珞”,粗鄙状。“琭琭如玉”与“珞珞如石”恰恰是尊贵与低贱、高大与卑下关系的生动写照,以形象的比喻再次阐发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以贵贱解此句,正合老子章旨”(萧天石语)。句谓:因此不追求美玉般的华丽、高贵,而甘为顽石般的坚实、浑朴。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订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校订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往昔得道者的情形是: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灵验;谷得道则丰盈;万物得道则能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定。反过来说,天不能保持清明,就会开裂;地不能保持安宁,就会沦陷;神不能保持灵验,就会走下神坛;川谷不能保持丰盈,就会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就会灭亡;侯王不能保持天下安定就会被推翻。所以尊贵要以低贱为根本,高大要以卑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谦为孤家、寡德、不善。这不是把卑贱视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称誉。因此不追求美玉般的高贵、华丽,而甘为顽石般的浑朴、粗砺。

(2015年8月19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37-39)
老子全译 第31章 ~ 第40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反也者”、“道生一”章
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二)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三)得一
【视频】北京白云观白云讲堂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七(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二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