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六字心法!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编者按
十六字心法是哪十六字?
又分别作何解?
什么是人心?
人心为什么惟危?
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位高手在传授功夫时,将武功心法一起教给徒弟。这里的心法就是练武时的口诀,可以帮助提升练武者的内功。

学佛的人,对“心法”二字更不会陌生。佛教认为,万千世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一种是无形的精神。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法,一切无形的精神称为心法。

另外禅宗的教导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禅宗认为,佛法不需要依据经典,只能以心相传,这种不依据经典所传授的佛法:也叫作心法。

佛教传授佛法有心法,儒家也有治国和修身的心法。

十六字心法
儒家把《中庸》看作“孔门传授心法”,但更早的儒家心法出现在《尚书》中。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虞廷十六字心法”,并根据这十六字心法,结合《论语》《中庸》等经典,创立了儒家的道统说。从此,十六字心法受到历代儒家的推崇。
 
儒家认为,尧、舜、禹三代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文明,三代的治国经验和修身智慧可以浓缩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6字。这16字通过后世圣人不断传递和发展,使儒家的王道精神得到延续。传道者就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圣人。


宋代大儒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的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学者。

朱熹认为,尧将治国和修身之道传给舜时,只说过“允执厥中”这一句。后来,舜传给禹,又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三句,这说明舜在尧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说得更详细。“允执厥中”是最关键的一句,是治国和修身的根本策略;“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是讲为什么要“允执厥中”;“惟精惟一”是讲如何做,才能达到“允执厥中”的效果。

1
人心惟危
什么是人心?人心为什么“惟危”?
 
人一生下来,就降落在这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我们不过是凡夫俗子,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物欲的诱惑。这就是人心。
 
人心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欲望。生下来就要吃喝,饿了就哭,这也是欲望。正当的欲望是必需的,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控制、调节好自己的心,一味停留在对外物的依恋中,就会“危”。
 
危即危险,“人心惟危”就是人心如果不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能会出现危殆之事。如现在社会,事事总在强调竞争,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欲望,无限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很多人感到心累。如果我们不善于取舍,不善于释压,就会出现疲惫的心,疲乏的身。这就是个人之“危”。

泰山挑夫
现代人面对的生存压力,有如图中泰山挑夫肩上的重担,让人喘不过气来
2
道心惟微
道心,是相对人心来说的。人心、道心并不是一个人有两个心,而是从不同层次来诠释的一个心。道心就是本然的、先天存在的、不会受到任何外在物欲诱惑的心,是人的先天本性,是至善的心。我们说,人人都有良心,良心是先天具有的至善的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心就是良心。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很容易受到外在物质的诱惑,而产生各种欲望,这种欲望过强时,就把本来先天的至善的良心蒙昧住了,让人跟着欲望走,而不是跟着那颗本性的道心走。这就是“道心惟微”。
 
有些人在反省自己时,竟然觉得不认识自己一样,不明白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好不容易得到了名,又想得到利,让自己总是处于无穷无尽的欲望之中。这就是因为道心没有彰显出来、一味让外在物欲牵着走的缘故。所以,人要修养身心,就要让精微难明的道心时时显著出来,主动盖过自己的充满欲望的心(人心)。

3
执中与适度
“惟精惟一”是“允执厥中”的修养方式。惟,语气词。精,精察,仔细观察自己的本心,即道心。一,守一,守住道心,顺本性的自然流露。允执就是本心静气、一直认真执守。厥,虚词,相当于今天的“其”。中,是十六字心法的关键词,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拿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来说。穿衣吃饭本来是每个人正当的欲望,但是不能“过”了。什么是“过”?过于追求穿时尚名牌,吃山珍海味,这就是“过”了。
 
“月满则亏,水盈则溢”,这是“过”的结果;“消极处世,无所作为”这是“不及”结果。中道的思想就是要我们做事,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掌握好一个“度”。
 
孔子说:“《洪范》可以观度。”度,即适度,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处理事物的一个原则。适度,不出格,不落后,即“中”的状态。只有恰到好处,即执中,事情才能得到美满的结局。

4
中道与治国

《洪范》中,提出治理国家时要善于运用三德原理。
 
三德,即正、刚、柔。正,正直,不偏不倚,处“中”的状态,这是国家最和谐的理想状态。我们经常把治理国家统称为“政治”。政,就是正;政治就是正治,通过治理,使国家达到“正”的状态。因此,《尚书》说,国家的治理要以“正”为本。
 
如果一个国家的状态偏离了“正”,就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刚,即“过”;一是柔,即“不及”。只要偏离了“正”,就要以刚制柔,或者以柔克刚,使之达到“正”。
 
比如,秦在统一六国后,国家的军事已经是“刚”的状态了,这时候如果按照中道治国的思想,他应当“以柔克刚”,让国家休养生息,但是秦始皇并没有采用上古时代已经总结出来的治国智慧,反而继续穷兵黩武,过度地耗费民力,最后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导致秦朝短命而亡。到西汉建国之初,针对长期的战争,汉统治者采用“黄老之术”,让国家和百姓得到休养恢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历史盛世。
 
与之相反,宋代重文轻武,军事过“柔”,不能抵御外来的入侵,南宋时只得偏安一隅。然而,统治者仍然没有“以刚克柔”,强大兵力,最终落得个被元灭国的命运。
 
基于中道治国的思想,《尚书》还提出了“刑中”的司法理念。刑中,是寻求公正与平衡的司法方法,它反对极端,追求适中。如《吕刑》的全篇就是讲“刑中”,即刑法要公正适用,量刑要公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意思是什么?
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家十六字真言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
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