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者归来 | 线与面——青铜器中的几何美学

在前两期中,我们介绍了湖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中的青铜器器型,相信大家对青铜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带来揭秘青铜器的第二把钥匙——纹饰,让各类精巧的图案带领各位一窥古人的审美意趣与宗教信仰。


青铜器纹饰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当时的人类用抽象、变形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形成了刻划或彩绘的各类纹饰,如几何形纹、动物纹等。当青铜器出现后,青铜纹饰较早期陶器纹饰更为抽象且图案化,这体现了人类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审美造诣的提高。纹饰风格的变化,也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爱好与追求有关。

青铜器上的纹路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些几何类和人物图像类纹饰吧!

几何类纹饰
涡纹

“父乙”夔龙涡纹簋

商末周初

高16.8厘米,口径22.9厘米

1956年石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涡纹是在圆形微凸的曲面上,沿曲面边缘装饰多条弧线,中心则为一小圆圈。由于形状近似于水涡,小圆圈代表水流盘旋时的涡心,弧线代表着围绕涡心呈旋转状的水浪,故称为涡纹。涡纹初见于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出现频率减少,到了春秋战国,涡纹虽然仍有出现,但在形式上已出现了一定的变形与简省。
云雷纹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出现率最高的几何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使用。其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构成图案。作圆形连续构图的被单称为“云纹”,作方形连续构图的被单称为“雷纹”,而当两者组合在一起便被称为“云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纹饰上的地纹,用于烘托主题纹饰,但也存在单独出现于器物颈部或足部的情况。
1
云纹

云纹多独立施用,有时也成为动物纹的一部分。根据形式可以将云纹划分为圆螺旋形、C形云纹、T形云纹、S形云纹、斜角云纹、勾连云纹六种。

云纹铜铙
商代晚期
通高66.3厘米,甬高23厘米,重79千克
1973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三亩地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云纹铜铙主纹为云纹组成的兽面,两目高起作菱形。钲部兽面纹仅存菱形双目凸起,地纹满饰细线云纹使得双目更醒目和突出。旋上饰“C”字形纹,甬部亦满饰云纹。
2
雷纹

雷纹与云纹最大的区别是其线条在旋转或弯折时均有方角。由于其最基本的形式与《说文解字》中“雷”的古文字形相近,故称为雷纹,旧时也有根据形状称之为“回纹”的。

雷纹鼎
西周早期
高60厘米,口径48.5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雷纹鼎颈饰兽面纹,器腹则以雷纹作为主纹,审美简约而粗犷,颇为特别。
弦纹
弦纹一般为凸起的线条,存在一条至多条不等,一般单独使用或作为其他纹饰的边框。弦纹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在商周时期可以说是简朴式装饰的典型,春秋早、中期后仅以弦纹作为纹饰的器物少见,多与其他纹饰组合出现。

弦纹鬲

商代早期

高18厘米,口径15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弦纹鬲器身表面装饰四道弦纹,造型简朴,袋足硕大,锥足小而短,可能兼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三角纹
三角纹顾名思义,即三角状的纹饰,可宽泛分为两类:一类为在长条带状空间内,用连续折线纹填补,分割成若干交错的三角形;一类为外廓呈三角形状,三角形内部填补云雷纹、蟠螭纹、蝉纹等纹饰。

蟠虺纹铜浴缶

春秋

高29厘米,口径19.2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17厘米

1965年湘乡大茅坪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蟠虺纹铜浴缶盖面布满细密的蟠虺纹和三角形纹,三角形内有勾云纹,两道綯纹将器身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区。肩部有4个圆饼状装饰,圆饼上内有双线涡纹,外为细虺纹。肩腹饰细蟠虺纹和三角形纹,三角形内也布满虺纹,用三道綯纹将肩腹纹饰分为4组。纹饰精细,铸制优良,是春秋中期偏晚时期的典型楚器。

菱格纹
菱格纹由相互连续排列的菱形格组成,在战国以前的青铜器上使用并不广泛。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为在每个单元菱形格中套以更小的菱形组成纹饰带。战国时期在器物上见到的菱格纹,往往会在菱格内部或是线条交接处增加其他形式的纹饰,构成更为复杂的几何图案。

“越王州句”剑
战国时期
长56厘米,宽4.5厘米
湖南益阳赫山庙52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越王州句”剑身满饰菱形暗纹。暗花纹为嵌在剑身内的几何纹饰,从表面抚摸并无凹凸感,看上去就像金属的天然纹理,是吴越剑特有的装饰工艺。
直棱纹

直棱纹方座簋

西周中期

高31.7厘米,口径24.3厘米

1949年霍志明捐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直棱纹为成组排列在青铜器表面的竖形线段图案,有“直条纹”“直弦纹”“篦纹”等称谓,通常充当辅助纹饰或用于填补器表空白处,作为主体纹饰时多装饰在器物的腹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直棱纹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綯(táo)纹
綯纹又叫绳状纹,看起来像两条绳相互缠绕,绳的形态有不分股、两股、三股等,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綯纹通常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圈足等部位,也可和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在大部分时候用作辅助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綯纹还有几条绳交织形成套结并彼此联结成网格状的形式,称作“绳络纹”。

綯纹敦

战国时期

高19厘米,口径16.3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綯纹敦的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卵圆形体,上下部各饰三道綯纹,除此外无多余纹饰装饰。
瓦纹
瓦纹也可以称作“平行沟纹”,但实际上瓦纹并不是一种纹样,而只是器物造型的一种修饰方式,即在器物表面刻划平行的沟槽,通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部或是盖顶,看起来如同成排的板瓦。商代晚期,瓦纹便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直至西周中期开始流行,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瓦纹罍

春秋早期

高51.5厘米,口径24.9厘米,底径19.5厘米

1957年山东沂水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瓦纹罍通体装饰瓦纹,层层叠叠的纹饰排列,为其造型在粗犷之余增添了几分立体层次感。
四叶纹

四叶纹又有“四瓣花纹”的叫法,四周附有四瓣等大的花瓣,各瓣中部呈凹陷状,由于形状规整,接近于几何纹样,故暂归入。四叶纹一般用作器物的主纹饰,也常与涡纹交替排列构成纹饰带,出现于商代中期。

羽状纹地四瓣花菱形纹镜

战国时期

直径11.65厘米,边厚0.45厘米

长沙麻园岭市建公司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镜以凹弧的曲折状菱纹将镜背分割为九个区域,中心五个区域内部装饰四叶纹,地纹则为羽状纹,复合纹饰的构成使该铜镜镜背具有了独特的几何规律美感。
人物画像类纹饰
人面纹
在商与西周的青铜器纹饰中,人的形象很少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思想仍为崇拜神灵的神秘主义,对自身的力量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艺术形式上很少去描绘人本身。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

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面纹方鼎整体以云雷纹为地纹,器壁四面装饰高浮雕的人面纹饰,这是目前出土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纹作为主题装饰的青铜方鼎。鼎历来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人面与兽身的结合,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其特殊装饰,更是体现出古代长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意识形态与祭祀礼仪风格。

几何纹是点、线、圈、角的组合,在最初应也取自人类的日常活动,但经过高度抽象提炼以及时代变迁,现已难以明确其本原,但我们仍可从中对古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猜测推想。下一期中,我们将为您介绍青铜器中的动物纹,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展出日期:

2021年12月30日—2022年5月18日

展出地址:

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一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
1篇文章看懂青铜器身上的“纹饰”,从此没有青铜器能难倒你!学不会算我输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乳钉纹壶|陕北的商代青铜器
古代器物——簋
[物品器具]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古青铜器纹饰图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