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档案看民国时期蚌埠的两次筹备建市
userphoto

2024.02.21 安徽

关注

  【编者按】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值此77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相关档案来回顾蚌埠发展的历史简况和两次筹备建市的历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历史启迪。

  在蚌埠市档案馆保管的历史档案中,有两份记载着蚌埠城市发展重要节点的历史文献,即:民国年间形成的《十八年度蚌埠市之建设方案》和《蚌埠市政筹备工作报告》。这两份珍贵文献记载了1929 年和 1946 年安徽省政府分别在蚌埠设立市政筹备处,筹备建市的历程。特别是第二次筹备建市,使蚌埠成为安徽的第一个省辖市。

从渔村古渡的“蚌步”到南北通衢水陆枢纽

  《凤阳府志》记载,蚌埠为“古采珠之地”。“步”“埠”为吴楚方言,表示“码头、渡口”,古时还存在共用现象。因此,“蚌步”最早作为地名在渔民之间传唤,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蚌埠”的称谓就约定俗成了。《谈古论今话珠城》一书中写道:“古称粉团洲的长淮卫,是淮河上下数百里的航运管理机构所在地。中都城兴建之后,长淮卫是中都城的后卫,有军镇守。以长淮卫为中心,蚌埠的王家营、高家营、柳家营……都有驻兵。”此后,蚌埠这个明朝凤阳府西北的边陲小集,逐步兴盛起来。十九世纪中期,淮阴板浦所产“淮盐”,经淮河渡口在这里集散,不少人迁居来到这里,聚集而成当时的集镇。

  1863 年,在清军镇压捻军起义时,怀远大地主宋管朝的大小姐在战乱中,被管家陈国旺救下一命。为表酬谢,宋将蚌埠集周围数顷薄地馈赠陈家。此后,陈氏三兄弟沿蚌埠集渡口向南的路边,盖起几十间草房,自北向南近百米,自然形成蚌埠的第一条大街。这条不足百米的土街(即老大街),是“老蚌埠”的第一条街道。此时的蚌埠辖区,东到马村沟,西到席家沟,南至戴家塘,北至小蚌埠,相传只有七户半是蚌埠族居的老户。“当时的居民多以务农为主,聚族而居,如高家营、王家营、蒋家岗、朱家岗、席家沟、施家洼及靠近集镇的陆家和回民李姓者。另外还有散居的少数渔民和小贩,总数不满五百户。”    

  兴于交通、发展于商贸,这一特点在蚌埠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德国等动议修建天津至浦口铁路,获得清政府批准。这条铁路就是南北干道津浦铁路,它接通沪宁线和京奉线,于 1908 年开工兴筑,南段从浦口到峄县韩庄的工程,由英国承包,工程指挥部就设在蚌埠。在修建过程中,因蚌埠地势适于建筑跨淮河铁桥,清宣统元年(1909年)确定津浦铁路从蚌埠穿过。天津、唐山等地来的一千余名铁路技工,皖北各灾区招来的二万多名筑路民工涌入蚌埠,他们成了老蚌埠的新居民。

  1911 年 12 月 7 日,津浦铁路通车,蚌埠正式开埠。自此,这个原本只有 500 户人家的渔村古渡,坐拥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一时间人口剧增,商贾沓至。由于地处津浦铁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点,不管南北哪头发车,当晚只能到达蚌埠,火车需在这里添煤加水,旅客只能在这里住宿休息,蚌埠自然形成了“宿站”。由此,这个古代采珠闻名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南北通衢、水陆枢纽。“田地起楼房,沟渠成街道”,成为早期蚌埠城区形成的真实写照。    

浴火重生的“二期蚌埠”

  民国初年,被委为安徽都督兼署民政长的军阀倪嗣冲,在蚌埠设府督皖,使蚌埠成为皖地军事、政治要地,更促进了商埠的发展。《蚌埠市志》记载,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个依山傍水的渔村人口已经激增到 10 万,商埠也已完全形成,成为皖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蚌埠开埠后,以盐粮起家,在此停泊的船只最多时可以达3000 多艘。伴随着盐粮交易,百货、棉布、五金、烟草等各类交易日渐繁盛,辐射区域达周边 20 多个县,各地商者纷至沓来,外国商人也接踵而至,被誉为“中国有上海,蚌埠有下海”。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城市建设规划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据史料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三月十一上午,在二马路和大马路间的一家木匠铺失火,因房屋多为木结构,火借风势迅速向西蔓延,蚌埠开埠初成的街道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并殃及大马路南的篾匠街,50 多人和近 10 家商号、大半个市区葬身火海。    

  针对大火暴露出的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城市设计相对简单等问题,时任蚌埠警察局局长马祥斌开始对市容进行整治。合理规划道路并拓宽、取直,街道也分别命名为中山街、中平街、国庆街、国安街、国富街、国治街等;同时规定新建房屋须经过批准,普遍推行砖瓦等建筑材料,悬挂消防用桶、准备消防用沙,倡导多开水井。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蚌埠从此告别了随意搭建房屋、无序构筑街道的时期,被称为蚌埠历史上的“二期蚌埠”。

第一次筹备建市的夭折

十八年度(1929年)蚌埠市之建设方案(资料图)

  1929 年,安徽省政府在蚌埠和安庆、芜湖分别设立建市筹备处,筹备三地建市工作。此时北伐军第六路军总指挥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进驻蚌埠,开始了全省的市政建设。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蚌埠开埠以来第一个城市建设规划——《十八年度蚌埠市之建设方案》。《方案》对蚌埠开埠十几年来的城市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将行政管辖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以性质分为行政、商业、工业、园林、住宅、农业 6 区域,并对教育、卫生以及公用事业方面作出了详尽的城市规划,囊括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教育文化、市容卫生、社会福利五个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平民意识。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制定的《十八年度蚌埠市之建设方案》,是当时安徽省拟在蚌埠建市的准备,是蚌埠从乡村走向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正当方振武在蚌治皖初展宏图时,蒋介石认为他有谋反之嫌,将其押解南京投入监狱。《方案》实施中断后,市政建设总体方案一直未能落实。1930 年蚌埠与安庆、芜湖的市政筹备处同时撤销。之后,安徽省政府仅在蚌埠成立办事处。

水到渠成蚌埠“奉令正式设市”

  1945 年 9 月,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后,蚌埠人民终于迎来国土光复。同月,中国第十战区接受苏皖境内日军投降仪式在位于蚌埠的二马路原伪安徽省政府礼堂举行,待降日军正式宣布缴械投降。1945 年 11 月 25 日,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派其弟弟李品和来到蚌埠,主持成立蚌埠市政筹备处,筹备建市。翌年,蚌埠市政筹备处正式接管了市区行政。

《蚌埠市政筹备工作报告》(资料图)

  《蚌埠市政筹备工作报告》载:“本市滨临淮河中游,扼津浦淮南两大动脉之交点,北贯徐燕,南接京芜,东通苏鲁,西连豫鄂,藉水陆交通之便利,形成自然发展之繁盛商埠,现有人口廿二万六千六百九十人(流动人口三万余在外),市区面积四百一十八平方市里。”

  “三十余年前,本市乃凤阳边陲一荒凉之乡集耳,”“昔称为'七户半’ 。”“清代光绪三十四年,津浦路兴修,并设站于此,越三年通车,市面逐渐繁荣,民三年倪嗣冲督皖,”“设督军公署及长江巡阅使公署于此,建营房,修马路,整市容,市里繁盛,人口骤近十万,俨然为皖东北经济重心之商埠。”    

  “十八年皖省当局于此筹设市政。派裴益祥先生主持,嗣因战乱而寝其事,方振武先生主皖,对本市亦曾锐意建设,民国廿一年间,以市区益形扩大,商业益趋繁盛,乃设公安局治理。敌伪占据时期,于此设置省治,企图握皖东北咽喉,控制全省。抗战胜利,国土重光,本市顿成政治、军事、经济之重心,为首都之屏藩。一切重要军政会议多假此地召开,军政人才荟萃,教育文化亦赖以加速发展。工商业繁荣尤盛逾往昔,工业四十余种,劳工四万余人,商业六十余类,商店八千余家,皖东北二十余县及邻省之土产输出与必需品之纳入咸集散于此。每年贸易总额甚钜,国家银行及省市银行商业银号不下三十余所,本市经济之发展,仍在蒸蒸日上。”

  “本市因先天条件之优越、政治经济文化之发展,已粗具近代都市之规模。奉令将于三十六年元旦正式设市。”

  根据市档案馆征集到的当年安徽省政府有关档案记载:“蚌埠设市一案,业经呈奉行政院核示于(民国)三十六年度设市等因,自应遵办。兹规定于明年元月一日起正式成立市政府”。1946 年 4 月 4 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在《该省芜湖蚌埠设市应从缓议案》代电中也明确了“蚌埠可于三十六年度再设市”,从而结束了当时的蚌埠、芜湖设市之争。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蚌埠市政府即日成立,李品和任市长。蚌埠由此从历史上的凤阳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并成为民国时期安徽省唯一的省辖市,蚌埠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行政院关于蚌埠设市的代电(资料图)

  《蚌埠市政筹备工作报告》记载:蚌埠市建市之初共设五个区,即东安区、国庆区、中山区、西市区和小蚌埠区,全市总面积 209 平方公里,共有 41930 户 226690 人口。为了庆祝蚌埠设市,当天上午,蚌埠市政府在南山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庆祝大会,晚上举行提灯游行,同时全市放假三天以示庆贺。

   蚌埠市政府成立纪念(资料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这座城市 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 做过两次省会被誉“小上海”!
蚌埠中小学寒假时间确定
蚌埠这些充满历史记忆的地名,你都了解多少?
老照片:安徽蚌埠,一座“火车上”的辉煌之城
安徽最失落的城市,曾为省会,如今竟跌落四线!
蚌埠市景区有哪些景点,蚌埠有哪些名胜古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