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飞之友】第五百六十一期 【书法管见】《“书”体“文”养》 作者:齐飞

 《“书”体“文”养》

作者:齐飞

宋朝的赵与时,在《宋史》里并没有他的名字。说明他的影响力在当时是不引人关注的。但是,读过他所著的《宾退录》后,我似乎有一种感觉,和宋朝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相比,他的《宾退录》并不亚于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确是可以和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续为姐妹篇的。有人考证他是南宋大儒杨简的门人,这个方面并没有让我产生好奇心,而他触动到我灵魂的论述,则是在《宾退录》卷二中对柳公权书法的分析:“柳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用个人修养来创造或实现书法的高超的非同一般的艺术境界,并不是赵与时的首次发现,下文还会列举很多。但这段话确实能起到醒醐灌顶的作用。至少说出了书法和修养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把这段话反过来说更为直接明了:柳公权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的境界,是他的内在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修养已成的自然现象,他的书法如深山里的道士一样,充满神秘感、同时也具有亲和力。

在道家眼里,修养就是修炼养性。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忆江南》中云:“学道客,修养莫迟迟。”意思是说:要想得到道的智慧,趁早要把自己的修养提高起来。不然“光景斯须如梦里”,没有修养的学道,也只是做了一场梦罢了,是不能学到道的真谛的。儒家对修养的的认知更有儒家的别具风格,宋理学家程颐:“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近思录·为学》引 )。有修养的人如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并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气质和胸怀就在那里,既能看得到,也能让人感觉到,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和报应。

修养二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多,一般来说,修养是一种发于内心的精神而渗透于外的物理的转变。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在自己的文集里写道: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一》也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而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中更有形象的比喻:“﹝ 那鉴堂 ﹞长身玉立,书气迎人。”原来“书气”也是一种存在,并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

但是,若简单的把“书气”理解为儒家所推崇的雅气,实有一枝独秀之嫌。修养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一种不可言传、不可明示而又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舒服和满足。读书人总能以特立独行的气质面对世事无常的社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实践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保有一颗感恩和平常的内心、反馈给社会一种充满活力和信心的风骨,为历史留下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明代的大书家董其昌深知个人修养对艺术的重要性。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书法艺术的实现必然依靠技法问题的解决。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书法艺术不单单属于技术的范畴,书法艺术灵魂的深处,蕴含着一个综合素质的精灵,他来自于文学、美学、哲学、史学等诸多学问的集合结晶,这就是书法之所以成为经典艺术的魅力所在。

梁山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频罗庵遗集》。有一个叫张苞堂的人,向他求学于书法,问如何才能写好字,梁山舟回答说:“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杨守敬在《学书迩言·绪论》中引用了这个观点。今天读来,这一观点,在社会上究竟能找到多少认同者自不好说,争议的观点此起彼伏怕也是一个难以平息的焦点事件。首倡“天分”自然是一个大胆的论断,但这和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说的、“事在人为耳”唱了反调。

杨守敬的理论高度应该比梁山舟高出了许多。他没有反对梁山舟的惟心论,可能是因为他善于舆地学所导致。而精彩有价值的部分,则是他后面续貂添列的和个人修养有关的两点意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在古代,书法家的存在是一种寄生的状态,没有单纯的书法家的片寸空间,那些彪炳史册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学问家,都是学贯古今、触类旁通的灵魂高尚者或者是思想觉悟者。他们在文化的海洋里畅游,在一处高地停留休息的时候,用书写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书法抒怀的品质成就了书法艺术的伟大。

而这一点,正是被当今大多数书写者所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意到,抄书创作已经是现代书坛上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的书写者、先天的缺失原创能力和基本的文学修养造成的。由于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果因此而否定当今书法创作的成就感,怕是一个被人认为是不和谐的声音,也许会成为众所攻之的对象。

我不反对抄书写字,但必须提示的两点是:你要了解原创作品、知晓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渲泄方式。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如果用草书写这首诗,则和原作品的诗境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各说各话,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诗的意境无法体现,书写只能是一种炫技的表演,最终是一个没有生命体的外套,冰冷、僵硬而缺少真诚和温暖。另外,要把字认全了,抄的时候不要掉字了都不知道。这是真实的情况,很多国展上的作品,作者并不能认全所抄写的全部文字,抄的时候掉没掉字也不知道,奇怪的是,这样的作品居然还可以获奖。这到底是评委们的问题,还是当今艺术观的问题,可能二者皆有吧!

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文化上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技法如何,先不去问他。你要让他写个一百字的短文,断是半天也写不出来的。就是抓耳挠腮、搅尽脑汁凑够了百字小文,标点符号不会用,错别字频出,就更不要说文章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思想性了。他们的修养,全在一张夸夸其谈的嘴上,笔下字的境界,如果他们不说,别人是感悟不到的。在他们的所谓书法作品中,其境界不是被人们发现的,而是被作者硬生生的推销的。但他们却是被人们尊称为书法家的。社会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尊重,而他们却蒙蔽社会。其品德修养令人不耻。所以,杨守敬在《学书迩言·绪论》“五要”之后,做了个小结:“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其实,汉扬雄的《法言·问神卷第五》中就说过:“书,心画也。”书法所表达出来的效果,反应的是书写者的心里渴望和诉求,点线之间是书写者情怀、情感安放的空间,书法作品所有的气质和神韵是书写者气质和神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东汉文学家赵壹在《非草书》中也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这是一个很公道的论述,好的书法,源自内心的修养和技术的有效配合。正如《南史·萧子云传》中有云:“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由此可见,得心应手一说不是妄言。

书法艺术是用来寄托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正的书法作品,其中可以领悟到作者文化修养的深度,心性修养的高度、道德修养的广度、继承传统修养的宽度、博采众长的包容度和锐意创新并敢为天下先的云水风度。现在的书法家不读书不识字不会写文章的人很多,此第一等文化修养上的不足,对书法直接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习气和江湖气的隐天蔽日,是当下书坛的痛点。但是,好像很多人对此熟示无睹,并且愿意加入此行列随波逐流,真的令人震惊和不解。

苏轼在谈及学识修养与书法的对应关系时说道:“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这段话见于李昭纪《跋东坡真迹》上。是不是苏东坡的原话或真实的意思表达,无从考证。因为,不知道李昭纪是何年何月生人,更不知道他是何许人物。但我愿意相信,这话是苏东坡说的。因为,柳氏二外甥向苏东坡求字的时候,苏东坡告诉他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用坏的笔即使堆积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苏东坡的这一思想和李昭纪的跋语基本吻合,一脉相承的痕迹也很明显。书法家应具备“识、见、学”三个方面的修养,“识”是属于文化的,“见”是属于心性的,“学”是属于技法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之后,才会产生出真正的书法家。

写字是写志的。所以张旭对颜真卿说:“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这句话出自颜真卿所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宋书法理论家朱长文编著的《墨池编》收录了王羲之的《书论》一文,其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夫书者,奥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之无及。”到了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还说,“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更进一步说明了人文修养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书法只流于外在形式,不能称其为书法艺术
为什么书法艺术是最难的
颜真卿的血色文稿
王志超:浅论书法修养
书法品评窥见 ( 张森 )
书法中的'心相'就是要求写你自己的'心',这个如何做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