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纯粹的读书,是一种安静的陪伴


关于读书,作家周国平认为,好书给人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人仿佛置身于合益的气候。

最近,睡前重读《苏东坡传》,林语堂在序言中交代了写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并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1936年,他移居美国,全然不顾所占空间,带上苏东坡所著写以及与他有关的古刊善本。因为,“在我出国期间,也希望有他陪伴在身边。书架上有这样一位魅力无边、创意无限、廉正不阿、百无禁忌且卓尔不群的人所写的作品,会让人觉得有无比丰富的精神食粮。

读到这一段,林先生所言让我心有戚戚。这种纯粹的、安静的、不为什么的、发乎心灵的陪伴、陪伴过程中不经意的启发,也是我感到烦忧时便会读书的缘故。而苏东坡的人格力量与诗词魅力,尤能抚慰凡心俗情。

纯粹的读书,是一种安静的陪伴

有时候,读书并非为了获取什么,不过是借由白纸黑字经纬所成的净土,彳亍其中,信步而行,任时光倒流。随之身心松弛,喧扰的,宁静了,浑浊的,澄明了。

我从十八岁上了师范学校,才接触课外书,开始阅读。每次走进借书室,满心泛出晶莹的欢喜,想借的,太多,想读的,太多,以至于在巍巍书山中迷失方向,不知所往。

不知自己想读什么书,实则是不明白读书的好处,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困惑,也不明了想以何种方式度过人生才有意义。

彼时,阅读对我的好处就是舒适的消遣、恬静的陪伴,因此读得零碎、随意、轻松、读的也总是“无用之书”。

师范第一个寒假,我将借书室的《红楼梦》偷偷带回了家。一百二十回集中于一本,每页编排得密密麻麻。心中无所思,身外无琐事,每天醒来就翻开泛黄的书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天十回,读得如饥似渴。有时夜里停电,我便点一支蜡烛,一灯如豆,枯坐窗前,沉浸于红楼绮梦,感同身受着梦中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读到高鹗续写部分,贾母对林妹妹的态度与以往相比显得冷若冰霜,为此心生忿闷。此时,躺在床上的祖母催我早点睡。我分明感到天很冷,心很静。

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短暂且珍贵的阅读体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肉体偏安一隅而像置身孤岛,心灵却因为徜徉书中世界而走在风景绚烂的路上。漫漫冬夜,皇皇巨著,是陪伴,是消遣,亦是滋养。

清代文学家张潮有言:“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如今,或者若干年后,重温《红楼梦》,定然会有更深刻更别样的领悟。但我也清楚,那年冬天,初读红楼时连绵不绝的激动、静默如海的自处,余生再难有。

那种安静纯粹的阅读体验,终将是美好的回忆。

实用的读书,可以用来谋稻粱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份故人般的亲切感,让我我养成不论去往何处,都要带本书的习惯。身边有本书,心里才踏实。

“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文章 。”通过读书,你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万水千山,也能在置身优山美地之时,回味与之有关的诗词。

有一年春天,出于对东坡居士的敬仰,想去让他“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的杭州走走、看看。途中,收到读书平台负责人的邀请,问我是否愿意领读《苏东坡传》一书。当然是欣然接受。因为这份机缘,西湖的潋滟水光、苏堤的盎然绿意,于我而言,都显得别一番韵味。

差不多从那个时期开始,我接触了自媒体写作,也慢慢明白读书与自媒体的关系。读书于我而言,多了功利、实用的一面——为了积累题材,为了写好文章,读书可以让我赚钱和生存。

学无所长,唯好读书。不管怎样,当读书成为我谋稻粱的一条途径,应算当下时代赋予的一种幸运。

通过读书、写文,我在十点读书、慈怀读书、365读书等读书平台获得机会,之后又有幸出版第一本书《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因为马太效应的作用,一个人越勤奋,就会越幸运。事实证明,这句话自有道理。

这个时候,我同样如饥似渴地读书,只不过少了以往的闲情与消遣意味,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将读书当做任务,当做工作。即便如此,也很有一种学海无涯,不进则退的心念。

台湾自由读书人唐诺,将读书看做最划得来的沟通、学习的方式。但我认为,这种“最划得来”的念头,多多少少带着实用色彩。一旦实用化,也就丧失了“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的意趣。

白岩松在一次节目中感慨,人生犹如棋盘,读书很少的时候,相当于棋盘上的子很少,还未成势,面临着随时被人吃掉的风险。而他的另一个感慨深得我心:“人找书是很难的,但是书找书是非常容易的,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书会带着你去读书,当你读了足够多了,这个围棋盘上的子连在一起了,那它就成势了,人生就成势了。”

一个有诚心的人,不会按照别人的书单去找书。别人的书单,怎能代表你要走的路径?

一个有悟性的人,无需将别人的书单作为依据。别人的偏好,如何作为你自己的拐杖?

倘若心有困惑,不妨去读书,不妨读得庞杂一点,但一定要带着问题与思考。它们会指引你,挑出想看、应看、值得看的书。

深刻的读书,可以找到人生真相

罗曼·罗兰说:“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在这里,他提到了读书最深刻的效用,也是很多人的人生问题所在——认识自我、世界、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读书,不再是停留于舒适区的消遣,也不是谋取利益的途径。引导人探寻人生真相的书,往往显得枯燥晦涩,你需要非常专注,以足够的耐心,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阐述,你甚至会因此感到有些吃力。

可是,当你循着文字,走过漫长幽暗的通道之后,那份豁然之感、那种醍醐灌顶般的欣悦,是看轻松有趣的书籍所不具备的。

作家马家辉在谈话节目中透露,他年轻时候,曾有机会当演员,而且是电视剧男一号。但他拒绝了这根橄榄枝,选择去读书。因为当时,他心中存在一个大问号,他要去书籍中寻求答案,去探索理想社会的模样。

若干年过去,回首当年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取舍,难免有点遗憾,也有点好奇。但同时,那些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塑造了现在无怨无悔的他。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古人之言,并非颠扑不破的真理。有时我觉得,能够给人启发的书,都是在教人思考的方法。这些书,就像佛经中指向月亮的手指、助人渡河的竹筏。

文字乃为载体,书籍亦是工具,最终目的无非为了认识自我,窥破婆娑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像梁文道一句话:“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书海浩渺如烟,人生短暂似电。不论是读书,还是其它喜好,一定要有所取舍。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有限。朝三暮四,最终空手而返。一本《红楼梦》,足以让人细读一辈子。

当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或者说想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会知道想看什么书。在此之前,读书好似走马观花,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此之后,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唯有两三枝。

读书之道因人而异,有3点却是共同之法

关于读书的方法,从来是百家之言,各执一理。在我看来,那不过因每个人经历不同,性情不同,看书时采取的角度、对身外世界、书中乾坤选择的维度也随之不同。

叔本华在《论读书》中给出他的原则——决不滥读,方能开卷有益。张潮在《幽梦影》中对读书之道给出独到见解——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杨绛将读书比作串门,她说每一本书,都别有日月星辰以及生存其间的人物。林语堂看得洒脱随意,他认为,读书没有合益的时间与地点,只要有读书的心境,随便什么地方都可读书。他又说自己读书写作喜欢抄小路走,专挑隐僻无闻的那些,就像在灰烬里捡拾小珍珠。

木心给出的建议是,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居高临下,还要懂得找味道。许子东说,读最好最重要的书,往后人生便不会乱。易中天打了个比方——择书如择偶。安妮宝贝的读书风格是——只要读得进去,就接连几天一口气读完,喝水一般,这种静止状态,犹如闭关。

读书之道,不一而足。其中又有几个不谋而合的共同之法点:

01、读书要读经典

现在的书籍种类极其繁多,心灵鸡汤、励志书籍、成功学,以及装帧精致的畅销书,大都既无营养又无精神价值。与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不如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经典之作。

经典是历经时间检验之后的作品,大量淘沙,筛出真金。读经典,不会坏了一个人的阅读品位。

02、读书要有思考

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一味顺着书中所写所想的思路,那你只是以自己的脑子,源源不断地灌输他人的观点。

任何道理,唯有亲证,才能成为自己思想的拐杖。

03、 读书时要谦虚

虽然要有自己的思考,看书时还是要以空杯心态,对待别人的思想成果,借助文字,谦虚地与作者进行对话。

因为无知,我们读书。因为读书,我们越发知道世界的广博、自己的无知。

闲来无事,静心读书,是最好的修身方式。心有烦扰,更应打开书卷,暂避文字的深山。

木心在文学课上忠告他的学生:“至少,每天要读书。”每天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读书,便不孤单。生命不止,读书亦不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卷多情似故人
读书走起!未来可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
陈曾:书卷飘香
图书馆:有一座殿堂为你守候
没有目的的阅读,就是耍流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