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讲了什么?

中庸讲了什么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二程极力推崇南宋朱熹将其独立成书,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在儒家经典中有极高的地位,有人将中庸》、《大学比之为家经典中的心经》、《金刚经》。予以,《中庸》、《大学》确为儒家的经之纲,经之胆。

《中庸》的主旨是修身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仁人君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做到“外圣内仁”和去恶返善。

中庸的核心是阐述“中”、“和”的作用应用就是”,《中庸是从哲学的角度高度讲用中的方法,而不是从庸俗的角度告诉我们怎么做,故《中庸》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抽象性的方法论。以为体,以“和”为用,用在日用平常间。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三才之道三才之道的哲学思想,天地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佛家道家都认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易经认为天地人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尽其性”、“尽人之性”、“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庸》的价值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老天派生出地那个东西叫“命”“命”在你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个东西叫“性”,遵循人的本性做事的这些方法叫做“道”,有意识的去学习修行这个道叫做“教”(教育教化“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天命都是超出人类社会的力量。这里的性:指本性。在人为人性,在物为物性,这种性来自于天和命。孟子说,仁义礼智就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这些美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污染如情,把这种先天的美德下去了,所以要像擦镜子那样把这些污染擦掉,这就是修行,也就是唤醒人性顺应人性

打开庸》钥匙喜怒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蒙蔽我们先天本性的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欲,而欲又是从派生出来的,这个情就是喜怒乐这些情绪儒家修行方法最重要的是修心。首先要控制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这些情,这就是“中”,“中”“衷”,就是指内心这些情不要轻易表达要内敛,这就是“未发”。外放(发)不要过分,要适度,要在的范围内,这就是“和”,这就是“中节”。所以“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最畅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的秩序就摆正了,万物就得到了养育顺应人情利用人情,天地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人情如此,物情亦然。“未发”状态,也是佛家讲的“自性本净”的境界;外境引发的,你能随时察觉、随时调整,回到“自性本净”中来。

《中庸》的基本修行方法慎独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所谓慎独,表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独处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能表里如一严守本分要做到慎独,必须诚意正心”(心要摆正意念要诚,真诚无伪),只有诚意正心”,才能更好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统帅格物致知,类似于“以道驭术”,这才是修身慎独,亦有慎始慎终之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格物致知”是动时省察,“慎独”是静时涵养。

是为人的根本,诚是真诚伪,不自欺诚也有落实做实之意有两条途径,一是诚明”(自悟天理),二是明诚”(渐悟天理)前者叫“性”,后者叫“教”自明诚谓之性,通过修做到真诚无,把事情落实了,就能够达到明,对人生的事情就能看得非常明了,非常通透,一切都明白看清楚了,这是本性恢复了自诚明谓之教,先把事情弄明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选择什么,然后照着去做,达到真诚无伪,达到完全落实,这叫做”(教育教化

求诚的功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五种方法。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谨慎地思考,缜密地辨析,切实地践行,这“五之”里面就包含有科学精神。前“四之”为儒学,加上“笃行之”,才是学儒。即“知行合一”才是儒学。

修身之方五达道三达德天下最通达的道有五个“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去落实这个道有三种方法,“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五达道是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婚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就是亲亲之[等级],尊贤之等”。

三达德,是说所有人都要具有智慧、仁义、敢(刚毅)这三种美德才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有智慧才能把这个方法想明白本着仁爱的精神出发,才能把人关系处理明白刚毅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才能不丧失自我,不能做“乡愿”。“好学近乎智,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修出智慧你学习要修出,你身体力行要修出要知道什么是可耻只有这样修才能三达德”。

庸》的致用之方“九经”。“九经”是治理国家必须考虑的九个方面,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大凡天下治理国家都有九条规律,即:提升修养、尊敬贤者、亲近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揽技术人才(兴旺百业)、怀柔四方、威慑诸侯。提升自身的修养,就“立道”;尊敬贤者,就“不惑”;亲近亲人,那么父母兄弟(对我)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则不会被弄得晕头转向(或者说是被小人迷惑);体恤群臣,那么群臣就会勤勉以报答(上位者或你)的倚重;把平民都当做自己的子女,那么百姓就会爱戴你;使百业兴旺,那么财富就会充足;对四方怀柔,则四方都会归顺于你;对诸侯威慑,那么天下的人就会敬畏你。这些治国原则,对我们治理企业乃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先秦儒家的思想是昂扬向上的,从汉开始,根据统治者的需要一次次被阉割,直到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是亵渎了孔孟之道。宋、明灭亡时,这些人拿不出救国救民的方案,只有“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了。

常读《中庸》,读懂《中庸》,领悟中道的智慧,使用奉行中道,知人之根本做人的艺术与方法,使我们从容自得的生活,恰如其分的做事,实现“致中和”的目标,活出积极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中庸》
品味医道之卅四:致中和就是不乱发脾气?
《中庸》精义之一
语音版《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经典四书之《中庸》-【后记与我学中庸的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