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王渡河随风去???一湾春水映桃花

康王渡河随风去   一湾春水映桃花

(2014-08-03 10:34:27)

                          康王渡河随风去   一湾春水映桃花

 

一 历史钩沉之康王渡河

康王河(原名肥河)发源于泰山西麓,为横亘市内的最大的山洪河道。在肥城境内与汇河、金线河等河流汇合注入东平湖。嘉庆年间《肥城县志》记载:“肥河发源于黄山东北麓,至泰安鱼池庄入县境为肥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肥城乡土志》载:

肥河发源黃山东北麓,至泰安鱼池入县境,向西北流经云溪观沙沟镇,至孙家庄转向西南,……康河发源城北五道岭诸山,绕城东而南,至李家屯南入肥河。

该河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42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度300米,流经仪阳、新城、王瓜店、湖屯、桃园、石横等7个街镇,至石橫镇后衡鱼西入汇河。其主要支流有潮泉东河、潮泉西河、百福图河、百尺河、月庄河、曹庄河、仪仙河、擒将河、黄泥沟河、青龙河等,皆由北而南注入康王河。主河道上中游最宽达500米,下游地段有的仅宽18米。该河常年有水,但冬夏水量十分悬殊,逢暴雨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易泛滥成灾。相传北宋宣和年间,时为康王的赵构(后为南宋开国皇帝即高宗) 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被金兵追赶,仓皇逃入肥城县境时,被一洪水奔腾大河挡住去路。赵构慌忙中见寺前有一马,急跨马加鞭飞渡对岸。脱险后,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匹泥马。肥城一带长期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汇河,又名陶河、衡鱼河、汇坎河、运粮河等,《水经注》称之为“泌水”,是大汶河干流上最大的支流。汇河主流发源于肥城市湖屯镇北部的陶山、小泰山一带,流经石横镇的衡鱼,在村南与康王河汇流,其主要支流是红石河、六里河、湖子沟、大留河等7条主要支流,境内全长21.5公里,河床最宽120米,最窄80米,流域面积为1260平方公里。康王河与汇河汇流后,经平阴、东平入大汶河,属汶河支流。

  二、文化斑斓之名宅府第

进士家宅康汇河流域由于春秋时期范蠡经济思想的传播,较早实现了经济的富足发达,同时又接近本区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奠定了文化繁荣的根基,催生了百姓崇文尚武的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状元和“三文一武”四进士的辉煌。其中,张起岩,字梦臣,为元朝第一位汉族状元,也是肥城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状元。尹文泽,字湘南,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户部郎中。其兄尹文麒,字绍陵,乾隆三十四年(1769)已丑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兄弟二人中进士后,由宰相刘统勋帮助设计,按京城小王府样式修建了家宅。分南北南院。北院又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主院。进士家院由时任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的刘统勋亲自设计,按照小王府的样式构建的。主院坐北面南,大门外正前方木制牌坊,上悬宰相刘墉亲题“鸿飞”巨匾,坊内左右蹲坐两米高石狮一对。再向内是月台,两边设旗杆座、上马石。月台后大门为高门楼,上悬刘统勋亲题的“吾乡硕望”巨匾。向内过小客厅后边还有两处大客厅,厅内悬有官府、显贵赠予的金匾数块。院内尚有其他设施。

东院为招待官员和宾朋所设,院外场地宽敞,高大石狮面东蹲坐,旗杆座、上马石俱全。内院自南至北依次设外客厅、内客厅、正厅,正厅高悬乾隆皇帝南巡时御书的“皇封旧日”金匾。正厅后尚有绣房、书房等设施。南院北门为石拱门,上嵌“太守第”石匾,为尹序长任九江知府时所题。每院均设大厅和厢房,院南设大花园。此后,尹氏十一世尹迁相,清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十四世尹汇瀛为咸丰壬子(1852)年进士;十四世尹式芳为清道光庚戍(1850)年进士;十五世尹序长为清同治甲戌(1874)年进士。一门七进士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当年,曹庄进士宅第名闻遐尔,百官过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甚是威风。至今进士家宅保存尚好。

阴进士,名阴秉渊.清代进士,累官至京城内外巡捕游击(位次于参将)。桃园镇前韩庄村内现存阴进士旧宅。建筑共有16,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院,现仅存西院。在阴氏后代阴元化家还发现“进士第”匾一块,有“吏部文选司行走阴□润立” 字样。该宅第是肥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化斑斓之古镇名村

武乡石横现为石横镇驻地,位于汇河上游,东周时建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续山东考古录》载:“宋石沟镇。西南五十里。金史作石横”。据传,因近邻一条石头山沟而得名“石沟”;金代后期,因天降陨石于村北横置,故改称“石横”,为肥城大自然村之一。石横民间武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太祖(宋赵匡胤)长拳,杨家枪法。清康熙十三年(1675)吉安知府王崇禹告老还乡,聘请梅占魁、邹广振护送回到山东平阴县孔村,二位武士见石横“山清水秀,景致佳美,宜于稼穑,遂定居于此”。后东平吴家朝园的吴师傅来此授艺,教出名徒徐伦,形成了石横“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锤不用问”的三派武术鼎立之势。也有了“镖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的民谣。石横武术源远流长,主要是为抗侮防身,进而惩恶扬善,开创了习武健身的一代风尚,也成为肥城历史上优良的文化传统。

商迹处处春秋时期,商圣范蠡以陶山为中心,充分发挥这里“为天下中”、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种养生产和贸易运输,而且“传经授道”,教民致富,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诚信公平交易的经商环境,而且实现了济民利世的心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康王河、汇河流域成为经济富足繁荣之地,同时也吸引和聚集四面八方的商贾纷至沓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从现有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很早以前陶山南麓为大面积的湖泊,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渐渐消退,在浅水处出现了岛屿和陆地,而且一部分人开始在这些地方居住和建村,湖屯即应运而生。“湖屯”,顾名思义是湖中之屯也。据传,周朝时就有湖屯诸处。村内原有庙,庙旁有碑。碑高1.8米,宽0.7米。题额“永垂不朽”,碑正中竖刻“范蠡归湖处”五个大字。大字以下有两行小字“归湖处遗址在陶山幽栖寺北,有遗墓、墓记是也”。此碑刻立年代不详。碑现存陶山幽栖寺。

衡鱼村,位于石横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这里既是康王河与汇河的交汇之地,也是汇河最终流入大汶河的起始之地。上古的五帝时期,这里是帝舜的城都,故原称都君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乡土志》载:“衡鱼集在城(指老县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衡鱼为肥城西北部诸河流入东平湖的交汇之地,为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营养,再加之范蠡传授百姓《种鱼经》,故此地渔业发达、鱼市兴隆。《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鱼业已相当发达,范蠡功成身退归隐之后,“农末兼营”并提出了“养鱼千倍利”的主张,大力发展养鱼事业。齐威王曾召见他问道:“公富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范蠡答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三百四十三字,却开创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价值。从衡鱼乘船上可直达隆庄、湖屯,下可直达东平湖,人员和各类物资可通过水路内外交通、运输。旧时曾有“铜帮铁底运粮河”和“一轿两马”之说,“铁底”是指河底有砂姜土作底,水不渗;“铜帮”是指河岸有运粮的官路,而且其宽度可以容下一乘轿和两匹马并行。湖屯、衡鱼及都设有航运管理机构,并有专门的货运处负责水运调度。历史上商贾云集,到明清时期最为兴盛,钱庄、油坊、酒店、中药铺、杂货铺、印染等,各类店铺达到100余家,遂有“衡鱼(衡量交易渔货之意)”之名。由此我们看出,这里物阜民丰,是九州通衢之处。现此处仍存众多的名胜古迹,有周代古稀名木银杏树、秦汉古墓、千年石井、唐槐;有北宋抗金英雄刘海东墓,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元帅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衡鱼战斗。

道口村,曾用名关阳道口,被讹作官家道口,后又讹作郭尔道口。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位于康王河西侧,又是东西交通的重要路口,又因村旁有一座“关阳庙”,故取名关阳道口。建国前后改称“道口村”至今。

张店村,位于汇河的上游,隋朝年间建村,初名胡家林,后因地处泰安至平阴的官道旁,张氏所开店远近闻名,遂泛称张家店,后简称“张店”。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肥城县乡土志》载:“张家店在城(指老县城)西北三十五里,东西孔道,商贾辐辏。”张店集为旧时肥城四大集市之一。

旅店村,据传,该村建于宋开庆元年(1259)。毗邻康王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以旅店为业者颇多。据本村《古庙碑文》,称村名为朝长旅店(朝长来历无据可考),民国元年(1911)前后,改称“旅店“名至今。

钱庄村,据传,该村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周初),后历经兵燹,户数时增时减时无。此村毗邻康王河,地处水陆交通的要道,至明永乐七年(1409)钱氏由直隶顺天府宛平县城内纱帽胡同迁至此定居,便以钱姓命名为“钱家庄”。到1912年简称“钱庄”,遂人口繁衍,村子不断扩大。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从这些带着商业气息的古老村庄名字中,仿佛看到了一幅商贾往来、贸易兴隆的古画图,人们不仅深深感戴商圣范蠡的历史功绩。此外,沿康王河流域还有肥子国、老县城、晒书城遗址、玉都观、左丘明祠及墓等文物古迹遗存,先后出现了冉伯牛、有子若等名人大儒,谱写了肥城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肥城桃花赋》☆ 注解字面浅析,看人文情怀(下)
烟雨鹊华 ❀ 注解字面浅析,看人文情怀
一起追忆80年代的山东肥城,记忆中的那个老肥城真是太美了
60年代肥城也曾修“红旗渠”,8000余劳力奋战4个月,打穿白云山
肥城就要全国出名了,肥城人看完不要太激动!
陈文 | 肥城有范蠡携西施的旧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