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平和平祠堂行

本会讯:11月13日、14日,我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陆上堂先生带领的祠堂生*态调研组,在氏族文化研究平台文创中*心副主任、河源地区办事处筹委麦汉平先生以及严云飞、何志培等筹委成员的组织和精心策划下,接连走访了河源市和平县的林寨镇、连平县的忠信镇、大湖镇、元善镇部分村庄的祠堂。

本次活动得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各姓氏宗亲会、祠堂理事会、名人研究会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使本次活动行程满满,收获颇丰。我们通过这次深入走访活动,大大加深了各姓氏对氏族文化平台的认识和了解,增进了各姓氏对平台开展祠堂生*态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一站:连平忠信


根据资料介绍,忠信镇被誉称为“河源市D一镇”,全镇总面积151平方公里,是广东省中*心镇,处于灯塔盆地中*心腹*地,俗称“忠信三垌”,广义上含忠信、油溪、高莞、三角、大湖、绣缎连平南部六镇,统称为“忠信地区”,是原惠阳地区4大建制镇之一,1958年连平、和平两县合并时的县城所在地。地处新丰江上游,位于连平、和平、东源3县交界处,历来就是4县16镇超30万人口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连平南部六镇20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中午十二点,我们一行人到达连平县忠信镇。中午在忠信镇用过午餐后,来不及休息,驱车前往黄岭峭山公纪念堂参观。

峭山公纪念堂(又叫峭山公祠)坐落在黄岭山南面的半山坡上,据资料介绍:该祠乾山巽向,背靠麒麟山朝天马,纵观忠信三垌,雄伟壮观,高雅气派,真所谓:乾山乾水水来乾,乾水高峰出状元,饮尽乾方水,买尽世间田,得天下独厚之风*水宝*地。峭山公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巨大的神龛内供奉着峭山公及夫人官吴郑和二十一子灵牌位,及各地显考牌位。

峭山公纪念堂建筑独特,现代教学楼式建筑风格,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浇筑,两层楼高,底层楼高六米。左侧是文化宫、会议室;右侧是慈善会、阅览室、办公室。

据资料记载,峭山公后裔自元朝迁入连平600多年,人丁兴旺,繁衍迅速,现已有五万多族人,遍布全县各地,人才涌现,有双翰林,两拨贡八举人等英才。

峭山公祠在形建上一改岭南祠堂形建风格,在使用功能上也糅融了现代文化元素。从外表看这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或者科研楼,只有步入正门祭祀大堂,才感触到浓浓的传统祠堂文化味道。步入大堂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色晃耀的九龙屏风,从屏风两侧进入大堂,眼前呈现一座峭山公金身半身塑像,塑像头戴官帽,双手执笏,端庄威仪。塑像端坐在半月形座基上,背后便是一座巨大的神龛,神龛上安放着数十座峭山公后嗣子孙考妣神位。进入祭祀大堂的右侧是阅览室和会议室,偌大的阅览室墙两边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现代图书刊物,新时代文化气息浓郁。在靠北面的墙上贴着一幅喷画,上面写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健康快乐人生学习园地。喷画下面还拉着一条数米长红绸横幅,上面写着“连平县忠信黄岭奖学助学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连平忠信黄岭奖学助学协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奖学助学活动,对打榜成功的学子进行奖励,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学子颁发助学金。如此一个崇文重教的书香世家,也难怪年年都有一大群莘莘学子“金榜题名”。看祠堂旁边“连平黄氏2020年高*考国家重*点线录取芳名榜”得知,今年高*考高等学府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录取的学子就有59名,值得点赞!

客家人教子有方,而且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一条教子金科玉律——好好读书,才能改变人生,才能出人头地!

但更多的是,连平忠信黄氏家族在教书育人方面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泥古于传统,善于把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文化适度糅融教化,培育出众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才隽。

如今,连平黄氏宗亲会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将教书育人融入到宗祠文化里。这不,新当选的连平黄氏宗亲会秘书*长,就是从连平中学退休下来的校长黄少峰先生呢!

连平黄氏峭山公祠的祠堂文化建设,正是氏族文化研究会大力推动的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的另一个样板。

D二站:连平大湖镇何新屋


下午三点多,我们从忠信镇来到大湖镇何新屋。在大湖镇政*府人*大吴副主*席和文化站严云飞站长以及何志培秘书*长等陪同下,参观了位于连平县大湖镇油村村的何新屋。

何新屋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根据资料介绍,何新屋是何氏入粵始祖源美公的第十三世廷任公始建。入粤始祖源美公(入粤一世祖)1369年由福建武平泞洋迁徒至梅县乌蓼沙开基,再迁徒至兴宁瓦塘二次开基再由二世祖文汜公迁徒至兴宁石马新群庆子围开基,十二世祖四明公由兴宁石马禾笔秀迁徒至现大湖(原忠信图三角堡苏坑)金竹园开基置业,十三世祖廷任公由金竹园迁徒现何新屋开基,由遗孀叶氏携四子创建。

何新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始建时为二重抱平式围屋,后扩建至九围,并筑围墙成方形,建有四个楼角,开东南西北中五门,形成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方形楼角式大围屋。

何新屋的祠堂其实就是“司马第”,堂号是“庐江堂”,建于大围屋中间,左右和后面均与围屋紧密相连。祠堂坐西北朝东南,分金壬、子、癸。本建筑为清代持牌名*师主理规划,砖木承檩,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大门凹肚式,木门框。进深三栋。上、中、下厅均为砖墙承檩。上厅后面花台有太ji石砌图腾。中厅天井拼砌有三个形状为葫芦、花瓶、铜钱石砌图腾,代表“丁、财、贵”,寓意何新屋后代平安、富贵、丁财两旺;前檐有木雕狮子驼墩及松树、松鼠、鸟儿雀替。二围屋正面砌筑护耳山墙。东西两侧有拱形斗门。屋前有地坪、围墙和池塘。全屋从前栋至后逐进逐围高起,层次分明。

祠堂从门厅开始到上堂以及两边的走廊均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宣传专栏如保存下来的农耕记忆、大湖典当资料、近年发现的大湖契约馆契约拓本和农耕器具实物等。

何新屋内看上去显得有点破旧,而且灰沙地面和剥落的灰沙墙脚更显沧桑颓废,但胜在建筑物的木雕饰品丰富,屋内大部分壁画、石门、木门、雕刻及天井河卵石拼砌的图腾保存完好。

何新屋人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耕读传家的传统痕迹在围屋内随处可见,如上书房、养正轩、三馀书房、青黎书房等古老的教书育人的硬件。还有面向祖祠的第*一道屏门镌刻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祖训;写着“训忠、训信、训礼、训义、训廉、训耻、训悌、训孝”的何氏家训等。

何新屋现在还保留坚固的寨墙,这些寨墙墙身虽然弹痕累累,饱经百年烽火沧桑,时至今日依然用坚毅的身躯忠诚地守护着寨围内的每一条生命。正是有这座坚毅的围墙呵护,锻造了远近闻名的烈士光荣之家,他们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西沙群岛海战和自卫还击战这些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十三位,是这些英雄儿女的热血和锵锵灵魂铸就了连平一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第三站:和平县林寨古村

从何新屋村出来,我们驱车四十多公里赶往和平县林寨古村。

到达林寨古村,太阳快要落山了。为了赶拍照片,我们只好选择重*点走访,其他的只能匆匆走过场了。

林寨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要品味其中古道奥妙,非得沉下心慢赏细嚼不可。

据资料记载,林寨古村是元朝至正岁(1350年),林寨陈姓立基时新立的村落,据传说古村是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船艇可通湖江、“古村”民风纯朴,几百户人和睦相处,村落布局合理,巷街错落有致,有两条石阶贯穿全村,交通甚为方便、排水导污设计精良,村内学堂塾馆、花街当铺、神庙宗祠、水井马厩、戏台广场,一应俱全。旧时村内有三个广场,北门校场是习武练功之地,西门是农贸加工场,东门广场可容数千观众,世代为乡人娱乐之所,清嘉庆年间。时任知县韩师愈下乡巡视时,立于东门,见此地风光秀美,欣然在门匾上书题“美聚东南”。早前的农历九月廿七日,是古村庙会,盛行阿公出行之俗。

司马第

司马第又叫九栋屋,是指司马第、朝议第、上新屋三幢楼房依次连贯成九栋的总称。始建于清嘉庆二年,距今200多年,是司马大夫陈鸿铭以白银铺地购得的风*水宝*地而兴建的。

司马第为府*邸式结构,以金柱托斗拱梁架,左右青砖山墙托檩,灰碌筒瓦盖面,灰脊悬山顶。与珠三角的祠庙府*邸相比,司马第的房屋略显低矮,屋内的厅门和房门均显低矮狭窄。

下厅大门内的屏风十分考究,镂花横梁的匾额上书“履中”两个金色大字,“履中”出自汉刘向《说苑·修文》:“积正合仁,履中行善”,意指躬行中庸之道。精美的屏风与两边廊庑通花木刻镂雕精致灵动,更显古风*流韵。中厅厅堂宽敞,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农耕器具。厅堂前两侧均留有子孙门,从子孙门分别直通两边的朝议第和上新屋。中堂前的天井呈长方形,井底铺砌青砖,天井四边镶着雕花花岗岩*石板。双挑承檩,雕花檐板,灰碌筒瓦剪边。厅堂广开三间,石柱础,前后四支实木金柱,青砖铺地。

中堂屏风顶部的横梁上悬挂一木匾额,匾额上刻着“乐善不倦”四字,匾额的内容则为主人公“日行一善”的写照。穿过中厅低矮的拱门,来到上厅。

上厅前是一个狭窄的天井,天井的上方是单间呈斗形的祭殿,祭殿的两边是木门紧锁的房间。祭殿没有设立祭祀的神龛,而是三边墙上挂满一排村史照片。如今,司马第已开辟为“农耕馆”供游人参观。

由于时间不早,天色已暗,我们只好匆匆参观了“厦镇堂”、“德星第”以及四角楼便驱车回忠信镇。

第四站:连平湖东村大湖寨

第*二一早,吃过早餐,从忠信镇出发,前往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大湖寨。
大湖寨位于大湖镇湖东村。大湖寨始建于宋末元初。南宋咸丰元年(1265年),大湖寨祖先曾绍先(又名曾颢)从江西庐陵迁居到这里落居,历经元、明、清、民*国700多年的多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整个大湖寨坐南朝北。总面阔200米,总进深70多米,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全寨建筑平面呈半月形,与寨前1.3万平方米的风水池塘合成一个2.7万平方米的阴阳“太Ji圈”。四周用青砖及灰、沙、石夯筑围墙包围。该寨以连平至古老、至具规模的古寨围著称。

古寨内原有36座大小不一的祠堂,现存十多座。其中有八处公祠,供奉着历代祖先,当中至有特色的是宗圣公祠、桂月公祠和三省堂。
在大湖寨,无论你进入宗圣公祠、桂月公祠还是三省堂,都必*须先经过厚厚的灰砂墙拱形寨门,然后再走鹅卵石铺砌的子孙坪才进入祠堂。
这天,我们是从下门的“太史第”进入“三省堂”参观的。


三省堂又叫下门祠,从“太史第”寨门进入。门楼瓦顶为悬山式,砖木结构。三省堂是太湖曾氏八、九房祖祠。祠门额嵌瓷刻“三省堂”。“三省”典故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门侧嵌瓷刻“忠恕传家光鲁国;诗书贻后接庐陵”楹联。大门两侧有两个雕有图案的粗厚的红麻石门墩,麻石门槛,门槛用水泥加高,使整个门槛两头高中间低呈弯月状。


中堂后有一个狭小的青砖铺砌的小天井,从两边走廊进入狭窄的上厅。上厅供奉着先祖神位。


祠堂的梁架、檐挑、门框檩条等开始催于颓废,油漆斑驳似乎已很久没人维护过。

从“三省堂”出来,步行几步到了“湖心中立”寨门,通过寨门进入“桂月公祠”。

“桂月公祠”也称中门祠,建于清代,前几年有装修过。瓦顶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中堂为木柱穿斗抬梁瓜架,大开三间,现辟为史料陈列馆,展出一些农具或文物之类的展品,有挂图有展柜,展柜内展示一本清朝道光十年三月八日圣旨以及一些旧印本。

上堂神龛供奉着大湖曾氏八世、九世祖宗牌位,龛额前挂刻文“奕世流芳”木匾,龛侧挂刻文“敬南丰恩泽修史;念东鲁绵延传经”楹联。


从桂月公祠出来,细心的严云飞站长带我们走到祠堂门口右侧墙脚停下,翻开墙根一块石板,露出一块红粉石块,石块上有一个五十多公分长约二十公分宽的孔洞。

严站长指着红麻石上的洞孔说:“这个洞孔很有意思,这个家族的人都会知道有这个洞,它是这个家族联络的'暗号’。如果这个家族出去的人,在外*遇见自称是同族人的陌生人,首先就会考问祖祠门口有什么?如果答出来祖祠门口有个石洞,那证明他是本家人,答不出来的就不认是自己人。”呵呵,真有意思!

离开“桂月公祠”来到“宗圣公祠”。我们从厚厚的“东鲁世家”寨门进入宗圣公祠。宗圣公祠又称上门祠,灰沙批青砖墙,灰沙脊悬山式,屋顶瓦面坡度高陡,有宋代建筑遗风。

门额挂浮刻行书“归厚门”木匾,墙头彩绘人物典故故事与麒麟图案。木门框油漆斑驳,带雕刻图案的红粉麻石门墩已经显得残缺破旧,门墙墙脚的灰沙剥落严重。


门槛是用水泥加高,成弯月状,从远处看上去有点像倒置的拱门,给人怪怪的感觉。这种做法是不是从风水角度需要不得而知。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这已经是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过了“归厚门”,便是一个宽阔的鹅卵石铺砌的子孙坪。


中堂是大三间,穿斗式驼敦梁架,子孙梁。祠堂内墙上浮雕倒挂蝙蝠,意喻“福”到。中堂瓦顶灰塑花鸟脊,主梁浮雕双凤朝阳图案。


上堂和中堂一样,瓦顶是灰塑花鸟草纹,龙船脊,檐板剪边。堂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始祖和列祖列宗牌位。龛额挂刻文“宗圣公裔”、“源远流长”、“追远可风”木匾。
大湖寨已今非昔比,荣盛不再。进入寨内,除了三个门及对应的祠堂外,其它可以说破败不堪,风残雨蚀,处于无人修葺状态。


在“宗圣文化研究会”会议室,我们与该会部分成员进行交流。“目前大湖寨古建筑群面临的状况我们都心痛!”在交流中,曾炳火会长向我们介绍目前大湖寨面临的情况:“大湖寨从建寨到现在历经六七百年,世代昌隆,人文景观相当丰富。“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那时候,从大湖寨运走的屏风、大门、牌匾、古董、木雕、石刻等,足有几十车。如今,大湖寨及其周边土地已被某房产大集团征用,我们已无权对古寨进行保护维修,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先祖留下的房屋一间间坍塌,”曾会长一脸迷惘,哀叹中透出几分无奈。


大湖寨古村浓缩了客家历史发展的演变,是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遗产。我们一直感叹处于经济大潮洪流中遭遇冲击的一、二、三线城市的古建筑祠堂,他们大都处于面临不保局面。可谁会想到,远在都市千里之外的乡间别壤古建筑,同样难逃厄运,要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刷呢!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D五站:连平元善镇前进街

离开大湖寨湖东村,下午三点多驱车前往连平县元善镇。在连平县政*府信息办和城西居委会走访了元善镇城西居委会的谢氏宗祠和颜氏宗祠。

文节书院

在城西居委会下辖的前进五街6号,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叫“文节书院”。据当地史料记载,文节书院建于清朝1849年,在清道光后期,是谢氏兄弟天毓、锦标、君毓、圣毓、金声5人所建。当时,谢氏兄弟考虑到以后子孙要到40公里外的连平州城读书,或到更远的惠州府赶考,需要在连平居住或停留,于是想在连平州城筹建一所书院,设立一个固定的居所,一是方便日后子孙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是上学的孩童在一起居住也好有个照应。他们筹集资金按照府第的样式,在现在的连平县城前进五街建起了一座三进、西边有10间住房的客家宗祠,以其先祖谢枋得的谥号“文节”命名为“文节书院”。书院建成后,谢氏兄弟请江西兴国县堪*舆大*师、书法家廖炳书题写院名,刻在石上并镶嵌在大门上方。1996年及2009年,文节书院先后由连平县政*府和谢氏后裔出资重修。重修后的文节书院总面阔9.7米,总进深31米,建筑占地面积301平方米。

文节书院有别于客家祠堂的矮小精致风格,整座祠堂大气宽敞,雕梁画栋,装饰巧妙,大门前檐有两个叠层精雕有“佛”符号的八角柱础,柱础上分别由两条八角石柱承托门廊穿斗梁架。大理石门框,门框上嵌着两只石雕门当。大门两边有两面清代青石雕刻的石鼓,石鼓上刻有龙纹图案。大门后有石脚木屏风。屏风后是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两边是走廊,走廊两边有八角石柱础,分别由两条圆木柱托起梁架,令走廊显得中空宽敞。中厅有四条木金柱,五瓜架穿斗式抬粱,有子孙梁。大厅的山墙两边陈列了“仁、义、礼、智、信、廉、和、俭、孝、忠”十幅家训字画。有拱门通上堂。

上堂前有一天井,天井暗渠口有一只大乌龟把守着暗渠口。据说,这只大乌龟在这已有几十年了,一旦暗渠被堵塞,他就主动去通渠。上堂正中悬挂着谢枋得公*头像,两边有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中一。”头像下方是一个《宝树匾》,里面是关于谢氏家族历史名人展示等内容。文节书院保护的还好,也充分展示书院文化传承的作用。

颜氏宗祠

参观完“文节书院”,我们穿过几条街巷,来到前进二街的颜氏宗祠。颜氏宗祠又叫“梅花祠”,是因地名而起。
颜氏宗祠是典型的“新式”祠堂,器宇雄伟,富丽堂皇,高雅别致,宽敞明亮。建筑形制仍采用岭南传统祠堂建筑风格,但建筑材料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没有历史文物价值可言。但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因为颜氏家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一门祖孙三代都是清朝重臣:颜希深官至云南巡抚,诰封光禄大夫,其子颜检两任直隶总督,其孙颜伯焘累官云贵、闽浙总督,加上颜以燠为代表的颜氏家族被世人称誉“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而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连平颜氏家族为官清廉、亲民爱民、忠贞爱国的精神,至今备受人们推崇,颜氏三代传承“官箴”,自儆儆人,为后世所称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297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二章 十天干类象 第十六节 天干五合干扰及搅局
原始真本 万灵符咒
梁湘润子平概论:格局之“八格喜忌”(一)
梁湘润子平概论:女命(一)
经典四书之《中庸》-【第三十章原文与译文解读】
七言绝句----《新年》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