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位置
声音的位置是声乐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人们常把寻找好的声音位置列入声音训练的重要内容。有人过分地单一地企图把声音有意识地引导、导向或安置在一定的高位置,并试图把声音在以想象的高度发出,这种办法往往事与愿违,原因在于孤立地追求物理上高位置的结果,这种做法最终是徒劳的。任何学习声乐的人,都为获得高位声音而倍加努力,那么,什么是声音的高位置?怎样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就至关重要,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引导,声乐的道路才能走的更远,更扎实。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嗓音,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在唱歌时只需轻轻一碰就能发出较好的声音,而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则需要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功夫去发出相同的声音。所以,用好的方法去弥补声音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同学在唱歌时常常只追求音量的大,认为声音大便是好声音,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声音通常在小范围内听起来是一种环绕在自己周围的声音,但其实质是声音沉重,没有光彩,不集中,传不远,不宜表现音乐的变化,自己听来又大、又响,容易自己欺骗自己。如果在音乐厅演唱,不借助任何扩音手段,这样的声音很难让全场的听众都听见。而高位的声音具有清晰、光彩和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点,声音富有弹性,能表达最细腻的情感变化,唱出的声音容易圆润、优美,容易把握跳音和各种音色的变化,并能在音乐厅里自如地传播、传远。所以我认为在声乐的练声过程和在作品的演唱中,声音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学习声乐的人,都为获得高位声音而倍加努力,有人过分地单一地企图把声音有意识地引导、导向或安置在一定的高位置,并试图把声音在以想象的高度发出,这种办法往往事与愿违,原因在于孤立地追求物理上高位置的结果,这种做法最终是徒劳的。著名声乐教育家伊尔文在《声音培养中的自然歌唱》中提到“保持声音的特定焦点就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因素,在人为的声音之中,本身就显示出有着紧张的错误。”显然,良好的高位歌唱不是孤立刻意地追求来的。
一、什么是声音的高位置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陶立新在《论唱歌发声的高位置》一论文中提到,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与教学中要获得较为理想的高位置,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的深沉、通畅和灵活。气是声之本。只有正确的呼吸才能为声带的振动提供良好的动力。而且只有呼吸的着力点真正放到横膈膜上,胸部、肩部、颈部、下巴等部位的肌肉才能避免帮忙控制气息,才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紧张,进而才可以尽量排除外部肌肉对喉咙内部声带运动的干扰。声乐中经常提及的高位置,实际上就是共鸣腔的调节与运用,以及共鸣位置的问题。所谓的“高位置”的声音,就是高音共鸣作用在鼻腔系统,它使声音明亮、丰满,富有金属性的色彩。这种声音起音时,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喉部肌肉,而是呼、吸两组肌肉群的积极活动,声音不是从口腔直平推出,而是由气束以后咽反射到头腔,在眉心放射出来。高而稳定自然的声音是高位发声的共同特点,而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能自如地运用气息。持续稳定自然的高位声音必然要有持续流畅的深气息支持控制,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孤立地强调高位置是不可取的。声音的位置要放在高处,位置在头的前部,在“眉心”,唱高音时喉部要有深的感觉,音位要高。可用哼鸣与轻声练习高位置安放。有了上部共鸣及头声,才能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二、共鸣器官及唱歌的共鸣
要有一个好的声音位置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共鸣腔体,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即:胸腔、喉腔、鼻窦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以软腭为界分两组:鼻腔、鼻窦和咽腔称为“上部共鸣器”;胸腔、喉腔、咽腔和口腔为“下部共鸣器”。高音以用上部共鸣器为主,低音则以用下部共鸣器为主。各共鸣腔体又根据体积的固定性和灵活性,又可分为可调节共鸣器(咽腔、口腔)及不可调节的共鸣器(鼻腔、鼻窦、胸腔)。其中共鸣作用最大的部位是声带以上形成的喇叭状的共鸣腔,亦即声道。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唱歌艺术与训练》提到唱歌的共鸣是指演唱及技术发声方法的特定声场共振效应。从物理学来讲,物体产生共鸣首先须具备发音体、发声动力和产生共鸣效应的空间条件。因为在空间范围,主要的声音传导媒介是空气。发声体在使其发声的动力作用下,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十分单薄又缺少力量,但是,同样的基音在各个不同的可产生特定共鸣效应的空间里引发的共鸣效果则有很大的不同。歌唱发声产生的共鸣正是利用这个道理,人的声带是发出语言和歌唱基音的特殊发声体,经呼气的动力作用发出十分轻微的基音,这个基音通过在人体的某些腔体中引发的共振效应,使声音数倍的增加众多的泛音成分,再通过人体外部的空间传导,使得歌唱的声音越发变得宏大起来。这种声音传进人们的耳朵,让人感觉到声音的共振现象。
人声的共鸣不仅在人体的腔体内可产生感应共鸣,还会对一些人体组织产生强迫共鸣,但科学地使声带发出高质量基音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引发声音共鸣并为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获得高位置的关键
声音的位置是听觉概念,是通过耳朵去感觉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声音的高位置不是单纯地依赖物理意义上的位置感来获得的,它是各呼吸器官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气息(包括深度、力度、通畅度等)决定不同的声音位置。儿童的尖叫声就是深气息与高位置的精妙结合,当今的优秀歌唱者中(包括出色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高而稳定自然的声音位置是他们发声的共同特点,而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既都是能自如地运用气息的大师。
在重庆大学出版的《音乐欣赏与声乐技法》中提到: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方法。首先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在吸气的同时打开喉咙,上提软腭。呼气时,保持口咽腔的开口状态,最好面带微笑,两个嘴角稍稍上提,共鸣腔主要是鼻腔系统,气息要深,支持点要低,腰周围的肌肉有向下坐的感觉。其次,口咽腔要充分打开,最主要的是要打开口咽后半部的咽喉腔,这是可调部分,又是上通头腔,下连胸腔的要道,充分打开这部分有助于高位置的获得。在声音高位置的训练中,喉头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经常有同学说,“我在练声时喉头不自觉地就会上提”喉头一旦提起,声音马上就会卡住。所以喉头问题也是影响声音位置的一大问题。中央交响乐团的声乐指导吴其辉教授在说到喉头问题的时候,提到用他自创的“憋功”这里的“憋”不但是指用小腹的力量把气息落到腰间,还指在发声之前,声音和喉头同时打开,发声时,喉头关闭,发出声音,这样,喉头上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喉头问题解决了以后,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声音的集中也更好做出来。我的老师,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声乐学教授朱东生曾经说过,在唱高音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往往会散开,咬不住字,气息本来在小腹,却因为音高,气息提高到上胸,甚至到了脖子,这一点非常要命,试想,如果气息提的很高,那么唱出的声音肯定是气若游丝,非常之虚,没有哪一个听众会喜欢听这种卡在脖子的声音,所以,在唱歌的时候,无论唱的音有多高,气息都应该在小腹,声音越是高,气息越是下沉,在心里要感觉气息像一个倒三角一样不断往下,不断的沉,好象一个水滴一样慢慢地往下落。声音的位置则像我们平时用的饮水机一样,仿佛在我们的头部的上方还有一个腔体,声音的位置是在我们头部上边的腔体里,这样的声音位置和气息支持才能唱出好的声音。控制声带运动的喉内肌肉群由此才能真正得到解放,从而保证声带有效挡气并使之缩短变薄而具备产生2800Hz高频音波的物质条件。1.喉咙的正确打开。 打开喉咙既是做好腔体的首要环节,也是直接调节声带机能状态的主要手段。在打开喉咙的过程中,一方面自然、松弛、适度地张开颌关节,放下喉头,使各共鸣腔体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良好的声音通道,以起到良好的“收音调谐”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有意识地在喉部寻找咬字或发声的支点压缩声带,建造高频音波的“发射台”。声带本身没有神经,但是可以借助甲披裂肌、环甲肌等喉内肌肉群实现对它的调控。在具体的发声实践中,喉下(有人说是在颈窝深处或嗓子眼里)换字,以及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兰克·科莱里(Franco Corelli)所主张的把声音靠在声带上都是非常有效和实用的手段。颈窝深处(嗓子眼)位于声带的最前端。把咬字或发声的着力点靠在此处有助于声带由后向前逐步压缩,逐段停止振动,减少参与振动的声带体积(主要是长度),产生高频音波。我们常听说歌唱时喉咙要松,主要是指喉咙外部的肌肉一定要松,但是声带一定要始终拉紧,如同小提琴的琴弦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因此放松喉咙实际上是要里紧外松。如果喉咙内外都是松松垮垮,不但很难产生高频音波,声音也会虚弱无力。准确的高位安放,在呼吸与喉咙都处于正确的状态产生含有2800Hz的高频音波之后,再有意识地使声音在人中、面罩,或额头等处(旅美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主张声音的上方焦点在眉心的前一寸)聚焦,将会使声音的位置更高,穿透力更强,音色更为动听。在上方焦点处直接起音,直接挂住声音易于使声音在上方聚焦。除了要保持焦点的稳定、统一,还需时时注意喉咙的打开及气息的稳定。
四、获得高位置的训练
知道了唱歌所需的共鸣器官及其关键要领,下一步就是要发出具有高位置的声音了。在重庆大学出版的《音乐欣赏与声乐技法》中,提到了用哼鸣练习法找到声音的高位置。此书中提到的方法是:双唇闭拢,要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打开喉咙,气束均匀的通过口腔、咽腔、鼻腔进入窦室,从鼻腔把声音传出。在哼鸣的过程中头部略感眩晕,眉心略感发麻。然后慢慢张开口唱u母音,保持哼鸣的感觉。
我通过练习这个哼鸣练习,发现如果张开口用鼻腔直接发出哼鸣,那么哼鸣声音比闭口哼鸣发出的位置高,更容易找到喉咽壁上的那个点,再用哼鸣的这个点直接变u母音,就容易了不少。只需要哼鸣出正确的点以后,嘴唇变圆、变小,咽腔发出u母音就可以了,我个人感觉这个方法比重庆大学出版的《音乐欣赏与声乐技法》中提到的方法更容易找到声音的高位置。
另外,用闭口韵母m或n练哼鸣,训练呼吸的控制能力,使气息稳定、通畅。这时喉咙打开找到高位置有很大的帮助。
高位置训练要点是:松开咬肌、牙,同时颌关节,舌放平,舌尖稍微抵向下门齿背;腰部的气息做向下的拉力,其他部分都要放松;张开鼻翼,打开鼻腔,用气不要过多,像有病时的“呻吟”、“叹息”声带负荷很轻,感觉是气息轻轻抚摸声带。哼鸣时声音不可压在下腭处或逼在喉头里,也不能推到嘴唇前面来,想象从软口盖、小舌处一直通到头顶在眉心处释放声音,获得高位置。
此外,用母音u练习,主要是便于打开喉咙,找到通向头腔共鸣的通道。由于发母音u时舌位较低,软口腭和小舌向上提起,口腔内空间增大,气束能集中的射向头腔,使声音丰满,音色圆润、柔和。练习时注意不要因为圆而把声音“撮”到嘴唇前边,不要压舌根和下腭,要保持口腔后半部分“拱”起,要感到气束从咽部扣到头顶放射出来。
另外还可试着略偏低一点头(不要过分),想象声音从额头穿出来,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脖子、肩、臂都要放松。以上方法均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的《音乐欣赏与声乐技法》中提到的。
我认为用京剧的发声训练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京剧的发声训练中,有一个方法是甩嗓子,这个方法借用到美声唱法的训练中也是非常可行的。以腰腹的支持练习用京剧的方法发yi,就像京剧的练声一样,把yi甩出去,让声音的走向感觉是一个圆环。气息往下沉,声音由低到高再到低,声音感觉像从头顶发出,音高而气息低。初次练习每次可以只甩一遍,等练熟之后,用一口气甩两到三遍。这个训练,除了可以练习yi以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练习u、yu等母音。这样,也可以使声音位置逐渐提高。
声音位置的集中是学习声乐里至关重要的,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和必须要做到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演绎声乐作品,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的更近,才能在学习声乐的路上走的更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学会唱歌技巧?唱歌有哪些技巧
最全的声乐发声机理总结,没有之一!
声乐演唱中下巴与喉头紧张的解决方法
让10万美声学者讨论不休的话题——关于喉头位置的探究
歌唱中咽壁的位置图 歌唱时后咽壁是什么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