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代咸阳儒生(术士)为啥逃往酉阳?

 秦代咸阳儒生(术士)为啥逃往酉阳? 

关键词: 秦始皇   焚书坑儒  咸阳儒生  酉阳桃源

                   田 景 

《荆州记》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又记:“大酉山下有石穴,中有藏书千卷,旧云秦人于此避读。尧时善绻,因扃之”。

该书成于南北朝时代,记载的大酉山,就是指今天酉阳县城附近的“大酉山(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石穴即桃花源区“大酉洞”“二酉洞”以及“伏羲洞”;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秦有儒生数人,为避坑儒之祸,相约负笈远逃黔中,辗转入酉室避读许多秦代或者以前的“太古藏书”。而且,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其国师“善绻”,同样也在这里闭门苦读和领悟上古伏羲之王道圣道思想。后来就有湘东王云专门去酉阳访问上古流传下来的籍藏书。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秦人为什么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不躲在秦岭巴山避难,却偏偏要翻越秦岭、巧闯剑门、徒步巴山、辗转武陵酉水,不远数千里避读于大酉山太古桃源的真正原因与目的了。

那么,寻访入酉的秦人都有些什么来头?叫什么名字?此前在干些什么?是从秦宫里逃出来的那两位“儒生”吗?

我们不妨首先回到2220的秦始皇时代去看看吧!

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嬴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跑。嬴政大怒,将有牵连的四百六十多位儒生(方士)全部活埋。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

然而,始皇帝“振长策以御宇内,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后世者却有研究发现:关于“焚书坑儒”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字面上的意思,望文生义,以讹传讹,认为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清除异己曾大开杀戒,竟让他背上了两千多年来“焚书坑儒”的黑锅

关于秦始皇的是非功过暂且不提但从上述记载里,我们便发现原来确有(方士)卢生侯生逃跑之事。那么,他们是逃往几千里以外的酉阳了吗?本文中但求咸阳儒生(方士)卢生和侯生为啥要爬涉几千里,到巴方酉阳大酉山下的洞穴里去学习“太古藏书”,但求咸阳、洛阳、洑阳、安阳与古酉阳有啥关系,还原本真,以正视听。

通过对《秦始皇本记》的研读得知:原来,侯生乃夷门郡守,悉知故国巴蜀乃有太古藏书及长生不老仙丹产地,只因为天高路远,不便达到,渐被遗忘,实可再得。而卢生更是了得,能够直接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对话的人,绝非等闲置辈。且看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此番话已经十分明确地告诉了秦始皇:我等在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长生不老仙丹。真正代表祖先羲皇真人的长生不老仙丹却是在巴方鬼国,那个地方特别美丽,那里的人和睦相处,能够上刀山、下火海,能够腾云驾雾。只有去了那个地方,才能够见到我们真正的祖先,学到那里的王道圣道,并获得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

真不愧为两位方士(或者儒生)高人。正因为他们曾经饱读古籍,熟知真人(人文始祖)所在巴方酉洞。因此,当秦始皇违背自然规律与客观事实,想要借故修理他们的时侯,他们却早有准备,未等秦始皇下手抓捕之前,便沿着“驰道”一路飞马南下蜀地,顺渝水既转巴境,渡长江逆乌江,翻郁山酉阳,整整三千余里迢迢遁入酉山桃洞,终于找到了他们梦昧以求的理想家园:山水飘渺、与世隔绝,民风淳朴、安宁祥和——羲皇故地。并将他们带来的部分书籍与“酉阳天书”一道藏于大酉洞中,时而习之,自得其乐。同时,他们很快就融入了当地土著人的生活习惯之中,不断地学习和传承桃花源之上古伏羲圣道王道: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返璞归真、诚实淳朴、安宁祥和、仰善郁恶、德被苍生、万物皆兴。从此不复出焉!

因此,逃往酉者应该就是侯生、卢生等人,甚至还带有家眷一同逃往酉阳,遁入桃花源避世而耕读古圣。直到500年后的东晋时代,才被武陵渔人黄道其发现后报官,武陵太守张钦及南阳高士刘子骥等先继派人寻找未果,陶渊明作为江州“祭酒官”,便根据该事件内容,结合自己掌握“万古遥籍”记录“羲皇上人”与“夸父逐日”等故事,乃是 “陶唐共祖”家园的世外桃源,因此而作《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还原秦人于此避读之地,实乃上古羲皇祖先所出。

事实上,酉阳作为“三皇之首”伏羲的家园,已经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酉阳“大溪文化”的考古发掘、桃花源伏羲洞内发现7-8千年左右的古人类半化石、“酉阳天书”的发现、“南方盐丹之路”或者“驰道”的发掘、巴清氏拥有丹砂其利数代献与秦始皇,还是与酉阳相距70公里的湘西里耶之“天下秦城”——“迁陵以邮洞庭,酉阳丞印”等等……无不证明:早在秦代及以前,酉阳就是武陵山区甚至中国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同时,中国古代的重要地名几乎都与酉阳有着千丝万娄的关系:重庆酉阳——太古桃源伏羲女娲出生的地方,河南洑阳——传说中的太嗥伏羲归天的地方,湖南莱阳(现炎陵县)——炎帝归天的地方,河南安阳——殷虚甲古文,河南洛阳——九朝古都,陕西咸阳——秦朝帝都……根据汉字“同字同根,同音同源,同形同宗”的总规律,可以肯定地认为,酉阳乃阴阳之始,日月之光,文明之源。也正是历代文人心中向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精神家园。

可是,当年交通不便,他们又是怎样走到酉阳来的呢?

我们现在不妨继续走进秦始皇,走进那由他缔造曾经辉煌但又充满血腥的秦国及重要的秦巴楚军事“弛道”。

据史记载,秦之祖先是帝颛顼(大约是伏羲的第八代传人)之苗裔孙女修之后,女修织布时吞燕(凤凰)卵而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助禹治水有功,受禹在舜前褒扬,帝舜喜之,因其功复赐姓为嬴这就是史载之嬴氏起源。后来秦嬴就是系出此此。秦国也可以说是由此开始。
    始皇帝嬴政在武力统一中国后,针对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各地区差异仍旧存在,他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目的就是建立庞大的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帝国。百事头为先,若无一个强力的领袖,一切将都无从谈起,所以赢政先从自已的名号开始。作为一个继往开来,前无人,武力、经济创新高度的庞大帝国,始皇帝必须要具有一个合适他尊荣的名号与相关的礼仪来维护他的尊严与威仪,这是当时实际的需要也有嬴政本人好大喜功的原因。皇帝,这个前无古人的名号由此而诞生。关于名号,群臣也曾几经讨论,最后议定为秦之前最贵的名号泰王。但嬴政犹嫌不足,最后一句中的,选定了皇帝二字来作为自已的身份,取意德超三皇,功盖五帝之意,于是兼三皇五帝号皇帝。并以自已始,称始皇帝,后世以数延席,二世三世延至千万世。随着相关礼仪的制订,相关用词的以条文方式确定。秦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维护皇权的规章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于皇帝不但是整个帝国的最高首领,就是整个帝国,也都是属于他的私人财产。皇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也意味着大秦帝国真正的完全的进入了封建社会。
    立国之初的始皇帝嬴政是英明的,对世事没若观火,他知道大秦帝国要长治久安,必须得确立自已的正统地位。由于其时刚进行完统一战争,百姓犹认为周室才是正统,加上秦原地处西僻,很难为关东中原人民所接受,在树立了皇帝的至高权威后,下一步如何让老百姓认为秦才是正统的地位,接受秦的统治就是接受正统的中央统治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秦始皇开始了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古有“百善孝为先”的立君原则,秦赢政要当始皇帝,首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血统关系。传说除了需要缘于凤鸟(女娲化生)卵蛋传世以外,还需要找到盛产丹砂----长生不老仙丹,就表示找回了自己祖先的家业。因此,秦始皇亲自主持发动了寻找代表“三皇五帝”文化之“长生不老丹”的求仙运动,以正族源。而南方巴蜀地区很好地解决了他提出的这个重大的历史问题,特别是《货殖列传.巴清氏》中的巴清氏,作为巴方始祖文化的继承者,同时拥有开采丹砂的绝对权利,最大程度地支持了秦始皇实现统一中国的伟大梦想,因此而被赐封为“国姐”,并筑“怀清台”以示敬仰,并误认酉阳旁边的“松桃”(桃祖)为祖山加以朝拜。

然而,北方黄河蓬莱燕齐一带并不出产丹砂,那些地方的术士肯定找不出秦始皇所要的结果,但又出于对孔圣人等关于历史记载的信赖,因此就出现了反对和污蔑巴清氏献丹砂的功劳,并力挺泰山为祖山,秦始皇因此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术士进行了历史上的所谓“坑儒”(坑术)打击。

步,始皇帝采用了战国时流行的五行学说,用五行来解释朝代的变化,叫做五德始终说。虞舜为土,夏为木德,商为金,周为火德。由此推论五行始终说,秦代周,当为水德,由此将秦代周,视为上天必然的正统接替而非是篡逆也。自此秦行水德,并以此颁布水德的开始,也宣告了一个正统王朝的诞生。
    三步,秦建立了一系列祭告天地,社稷庙堂的礼仪,以天授大秦治理中国来让百姓无形中接受大秦后始皇帝受周礼影响而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告祭天地神祗,进一步确立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

只可惜他当时受到历史局限,不能深入道传说中武陵腹地的酉阳一探究竟,既受孔子关于祖先文化黄河说的重大影响,便选错了封禅的地方。
    后来的南征北战到秦帝国建立前夕,秦的统治力就已经到达了现今的云南西北部以及贵州境。

秦并未对西南用兵,据周武王赐封巴为“宗姬(宗祖)之国”,并定“秦不犯巴”之盟约。颇置吏焉,也就是说设置官吏进行统治。秦之时已对西南设置郡县,虽史无所考,但据考古学家分析,秦在其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是肯定的。既有郡县设置,并辅之以官吏以管理,这就标志着西南夷在秦统一后正式归入全国统一的行政系统,或者说西南夷地区实际上已归于秦之领土。
    秦帝国统一后,始皇帝签署的第一项庞大工程就是驰道。驰道修建对当时的秦帝国来说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因为秦帝国的中心咸阳所在地关中平原地处西僻,而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无疑会阻碍中央集权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这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是会威胁到根本安全的,何况当时六国刚收,人心不稳,皇帝的威仪无法及远,更是影响秦帝国的统治力。为了便于控制辽宽的领土,也为了皇帝的威仪恩泽遍布四方,更为了加强各地的物资交流,修建驰道势在秦帝国建立后的必然。
    当时始皇帝下令在中原地区修建的驰道主要有三条,都是以咸阳为中心,成扇形状辐射,有效的连接了中原各大要点与地区。一条驰道北向,通内蒙,此道又名直道,目的是为了加强与北方地区的联系,也为了对北方用兵的需要。第二条驰道东向通今山东、河北海边,这条驰道是秦最主要的驰道,驰道的修建,秦帝国就可以更有效的对五国旧地加以安抚与统治,并将整个的黄河文明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第三条驰道南下巴蜀,经两湖而达吴越,也就是楚之故地。当时开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征南越的秦军物资供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通粮道,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打的实际上是后勤仗。始皇帝要打赢这场陷入人民战争的战争,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支持,而关中及中原地区的经济力要通过辗转运输到岭南才能体现出来,驰道的建设也可以说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军事需要。这第三条路也正是秦灭楚的重要军事通道,其中,有部分道路竟然是重复使用了古代“南方盐丹之路”——一条以重庆酉阳桃花源及彭水郁山古盐都为核心、真正开启华夏历史文明、创造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良诸文化、金沙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远古文明之路。
    而且,这条路也正是咸阳侯生、卢生等儒生(方士)趁机逃往酉阳大酉山之石穴避读的唯一通道。

因此,我们在研究酉阳、桃花源、大酉洞、二酉洞、伏羲洞、三十七洞天、大溪考古、里耶秦简、钟灵山、不周山、西山、丹山、郁山等地方的同时,还需要对链接东西方文明的“南方盐丹之路”,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力争把一个完整版“书通二酉,学富五车”的“东方伊甸园,酉阳桃花源”王道圣道人文景区,特别奉献给每一位有缘人。

无论如何,历史均由强者撰写。秦皇坑儒,汉武尊儒,千秋是非,各有选择。儒生避秦,寻访入酉,太古藏书,世代佳话,长生不老!

同时,我们相信:随着酉阳诸多历史之谜被破解,将会有更多的方外高人一如“咸阳儒生”那样,千里迢迢寻路而来,酉阳桃花源文化旅游必将迎来又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

 

2012年9月26日于重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帝国的崩溃—从秦始皇开始
“焚书坑儒”历史真相:秦始皇嬴政到底焚的什么书,坑的什么儒?
【大中华文学•随笔】界牌山/四川/寻 找
始皇帝
今月照古人:秦始皇治天下
中国古代史(秦汉)(一:书同文、巡行天下、泰山封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