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将圣”
他被誉为“将圣”,毛主席:若没有此人,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史源历史专栏关注
2022-07-26 09:49
毛主席对于建国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没有毛主席,新中国的成立就达不到这么快。
有一人在毛主席看来,也对新中国的贡献十分重要,此人被誉为军中的“将圣”,毛主席更是直言,没有他,新中国的成立至少晚十年。
是什么人能够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为何没有他新中国会至少晚成立十年呢?
为国出征,舍弃军衔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将士用血汗换来的,中央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些英雄们。1955年9月,中央为表彰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进行了首次大型军人授衔仪式。
早在抗战期间,党中央就曾授予了贺龙元帅的军衔,以及叶挺等人中将的军衔,但因为当时正逢战乱,就没有举办授衔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军中将领的军衔不明确,就造成了在指挥关系不明确,于是身为元帅的彭德怀向中央提出“规定职务识别”的建议。
经过中央讨论之后,最终决定借鉴苏联的军衔制度,在我军采用6等20级的军衔制度。
在授衔仪式上,朱德,林彪,刘伯承等人被授予了元帅的军衔,全军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有10人,上将有55名,其次还有中将和少将。但在这次仪式中,遗漏了李聚奎将军。
就在在举行授衔仪式的前几个月,中国刚刚成立了石油工业部,迫切地需要人才前来维持石油部的运营。周总理当时便推荐了李聚奎担任石油部的首任部长。
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像他这种“老将”基本都赋闲在家,脱离了军中的职务。可李聚奎面对周总理的邀请,还是决定继续为国家建设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收拾好行囊,战友们都劝李聚奎向中央申请一下,等到授衔仪式结束后再前去任职,当时军衔在军人的眼中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国家对他们的认可,也是这么多年奋战的一个交代,所以谁也不想轻易的放弃。
可李聚奎当时得知油田的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了,中国这么多年的石油资源都十分匮乏,现在新中国建设,需要用到石油的地方有很多,他多耽误一天,油田会开发的晚一天。
于是李聚奎一狠心,决定放弃军衔,踏上了寻找油田的前线。在任职期间,李聚奎紧抓石油工业的目标,带领干部、专家以及工人们奔赴大西北,勘测石油。
在西北地区,李聚奎身为领导与工人们一同生活,不搞特殊,在风餐露宿的环境中,李聚奎创建了克拉依玛油田,并且先后筹备了多处勘探局,为中国石油工业规模化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这也是他错过授衔仪式的原因。后来三年任职期满,李聚奎才重返部队。
李聚奎回到部队后,中央领导人发现这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将军居然没有军衔,于是赶紧弥补这项遗漏,决定补授李聚奎将军上将的军衔。
中央军委将补授的文件交予毛主席后,毛主席起初很是疑惑,是什么将军没有授衔呢,当他打开文件看到李聚奎的名字后,毛主席感到十分疑惑。
在向部下了解情况后,毛主席叹了一口气,对身边的人说:“这本是他应得的,是中央考虑不周了。”
之后毛主席没有丝毫的犹豫,在李聚奎的补授申请书上写下了大大的“批准”二字。
在把文件交给部下时,毛主席还在感叹:“要是没有李聚奎啊,新中国至少要晚成立十年。”
李聚奎究竟对党的事业有着怎样的贡献呢?
弃文从武,精忠报国
1904年12月31日,李聚奎出生在湖南西坪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李聚奎的到来让他的父母十分欣喜,正巧第二天就是新的一年,于是父母便给他取名为李喜新,至于李聚奎这个名字,是后来参军的后来改的。
父母将李聚奎视为了家中的希望,靠着家中种粮的收入,艰难地供李聚奎上学。
1911年,7岁的李聚奎正式地进入了学堂读书,刚接触到知识的李聚奎十分的兴奋,他对于知识的渴求远比父母想象的还要高。
他看到当时外面并不太平,到处都有战乱,只有学堂里是安静的,他能够在此学习全靠父母辛苦的供养,因此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也渴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李聚奎入学不久后,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革命的思想也传播到了课堂上,年幼李聚奎刚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时,并不理解,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提升,李聚奎渐渐对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十分感兴趣,并为之向往。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了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叶挺将军领导的第四独立军团作为了北伐战争的先锋。
当时叶挺将军的部队有着“铁军”的称号,这支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无数敌军闻风丧胆。在百姓们的支持下,北伐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
叶挺的军队在途径安化时,李聚奎无意中看到了这个传闻中的部队,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声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个个英姿飒爽,他们所经之处,有无数百姓为他们欢呼喝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回到家后,这个场面在李聚奎的脑海中播放了无数次,他十分羡慕这些战士为国效力,此刻的李继奎有了当兵的想法。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父母后,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当时环境那样混乱,况且一上战场就生死难料,父母担心失去儿子,因此极力地反对。
可李聚奎脑海中参军的想法日渐加强,在与身边的几位朋友诉说衷肠时,李聚奎得知了朋友们也有参军的想法,他当时欣喜若狂,在朋友的鼓动下,李聚奎决定瞒着父母参军。
因为担心被家人发现,李聚奎就将李新喜这个名字改成了李聚奎。
就这样,李聚奎顺利地进入了军队,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第8工兵营,在唐智生的部下从士兵做到了班长一职,在跟随部队作战时,李继奎始终冲在前阵,面对敌军的攻击始终不畏惧。
可之后军中发生了一个意外事故,有人想要击杀彭将军,李聚奎当时是怎样做的呢?
不离不弃,保护元帅
作为一个新兵,李继奎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甚至比部队中的老兵还要勇敢。唐智生也对这名年轻的战士十分欣赏。
就在北伐战争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时,蒋介石与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派遣军队对大力追杀共产党员,还欺压百姓,无数的共产党人被杀害,二人也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聚奎也始终没有放弃党的领导,他在一次党小组会上,坚定地表示:“我这辈子是跟定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便干什么。”这话不仅是向领导们表达自己的决心,更是自己的目标。
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承诺,后来李聚奎在团长彭德怀的影响下,加入了起义军,跟随部队参加了文家市,长沙等战斗,之后跟随红5军来到了井冈山,与毛主席带领的红4 军顺利会师。
之后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发起了进攻,李聚奎带头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率领部下与敌军激战了四天,最后因为敌不寡众,彭德怀决定带领部下撤离井冈山。
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转移阵地。在长征的路上,中央对部队进行了编排,任命李聚奎担任红一师师长,由后卫部队转为了开路先锋。
李聚奎深知这次长征路上困难重重,为了掩护好大部队安全撤离,李聚奎带领部下到处探路,好几次差点落入敌人的包围圈,不过在李聚奎努力下,最终使得部队安全的到达了目的地。
革命道路上的艰辛,也让红军内部曾经出现了叛徒。当时红五方面军有一位名叫雷振辉的团长,当时消极对待革命,认为红军部队没有前途,同时又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在部队中不受重视,妄图投靠桂系军阀。
雷振辉的异常行为也引起了彭德怀的关注,为了阻止雷振峰走上弯路,彭德怀命令部下在暗中监视雷振辉的一举一动。
李聚奎在得知此事后,十分不放心彭德怀将军的安全。他对于雷振辉很是了解,他经常在军队中捣乱,而且如果想要投靠桂系军阀,必定要有所作为。
雷振辉当时也隐约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监视,为此彭德怀将军还与雷振辉谈过,劝他安分守己,红军必然不会亏待他,可这么多年跟随部队,艰难的生活早已让雷振辉对红军失去了信任。面对彭德怀的警告,雷振辉不以为然,暗自下定决心,与红军破罐子破摔。
李聚奎在与雷振辉的部下交流时,偶尔间得知了雷振辉有杀害彭德怀将军的想法,还说要取彭将军的首级,作为给桂军的见面礼。
面对如此嚣张的雷振辉,李聚奎对他早有戒心,可奈何现在没有他谋反的证据,李聚奎便决定再等等。他最后化解这场危机了吗?
勇敢出击,拦下暴徒
1928年8月,红五军为了保存军事力量,带领部队撤退到了白沙,在进行了简单的休整后,彭德怀将军决定召集士兵们进行一次讲话,以慰军心。
在得知要开会时,雷振辉决定机会来了。因为平时不在一个部队,再加上彭德怀身边总有警卫陪伴,他找不到机会下手,而这次会议是全体会议,将士们需要在台下,彭将军一个人站在台上讲话,卫兵们也只能后方,借着距离优势,不愁将彭将军一击击败。
在会议现场,雷振辉特意站在了队伍的最前方,因为部队在开会时不允许配枪,雷振辉就盯上了警卫员手中的枪。他趁彭德怀将军正讲得激烈时,从台下一跃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警卫的手枪,然后迅速瞄准彭德怀将军,准备向他开枪。
因为事发突然,警卫员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在这几秒钟的时间内,李聚奎反应飞快,在雷振辉就要开枪的一瞬间,他冲上去将雷振辉扑倒在地,子弹因此没有打在彭德怀将军的身上,而是打在了地上。
警卫员这时才反应过来,急忙将雷振辉控制住。台下的将士们纷纷被吓得惊魂未定,而彭德怀将军却十分淡定,看着李聚奎的仗义出手,彭德怀将军对他表以了眼神肯定。
对于这个样的叛徒,二大队的队长黄公略当即表示枪击,以儆效尤,此建议也得到了台下将士们的同意。
随着黄公略的一声枪响,雷振辉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彭德怀将军借此机会,对台下的士兵们说:“革命的道路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有人受不了这个苦,我现在就可以批准你离开,但大家要相信,我们的革命终会迎来胜利的一天,而到时候你们便是国家的功臣。”
彭德怀将军的这番话,让将士们备受鼓舞,看着彭将军在生死关头都毫不退缩,那作为战士为何不能效忠于部队,正如彭将军的话一样,革命是需要牺牲的,而战士们就是为了保卫百姓而存在的,临阵脱逃算的什么英雄好汉。
此次会后,军中将士们的情绪明显提升,在部队操练时,也战斗力满满。
彭德怀将军在军队里,对李聚奎的行为进行了表彰。若不是李聚奎及时将雷振辉拿下,恐怕彭将军就要命丧于此。
彭将军对于革命的贡献可谓是十分大的,而李聚奎救下了彭将军,就等于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这也是为何毛主席评价李聚奎,没有他,新中国就至少晚成立十年的原因。
党中央对李聚奎补授军衔后,李聚奎重新回到了部队。晚年时期依然为党和国家做着贡献,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结语
李聚奎对于党和国家的贡献是值得人钦佩的,尤其是不顾自己的安危也要制服歹徒,更是令无数人感动。
李聚奎的一生,一直坚持服从党的安排,国家哪里有需要,他便去哪里,毫无怨言,甚至军衔也可以不要。但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李继奎的奉献,李聚奎成为了1958年唯一补授的开国上将。
军人为国家鞠躬尽瘁,国家为军人保驾护航,这样的“双向奔赴”,便是最好的安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8年毛主席特批补授一上将军衔: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1991年老红军聚会,杨得志知道一人要参会,到门口亲自迎接
1958年,李聚奎被特批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最后一个授衔的开国
李聚奎:被誉为“将圣”,补授上将军衔,新中国的成立他功不可没
58年李聚奎获特批授上将军衔, 毛主席: 没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1955年大授衔,陈赓为何对毛主席说:我的大将军衔是李聚奎给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