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英雄纪念碑
08:51来自山西
在革命年代,毛主席就多次说过,有多少战士为了中国革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等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立一座宏伟的纪念碑。
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也就是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在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纪念碑,永久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
征集设计方案,林徽因出谋划策
1949年10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聘请了两位著名的建筑专家,一位是梁思成,还有一位是林徽因。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征集中,还是采用了全国征集方案的办法,最后足足有180多份。
全国人民和多位专家集思广益,都在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纪念碑,主要有亭、台、楼、阁、堂等等多种形式,有单独的,还有成群的。
但是在设计理念上,梁思成提出了三个使命:第一,要有“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含义,第二,纪念碑的主题一定要庄严肃穆,第三,纪念碑所体现的思想一定要广博宏大。
图|梁思成和林徽因
最后从180多份设计方案中,精心挑选出了三种。第一种是拱门形状的“三座门”,其实这个方案和古代的碑林类似,从拱门下穿过也可以有高大的感觉。
但梁思成认为,纪念碑应该以巨型雕像体现人民英雄的形象,这种方案没有直观感受。
第二种方案是一座庞大的建筑风格,特殊的是,里面是空心的,装上电梯,到了顶端可以俯瞰北京全貌。
实际上这个方案是在模仿外国风格,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就是这种形式,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客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
但梁思成说,这种虽然说新颖,但这是典型的欧洲风格,和高楼大厦没有区别,而且游客进入内部,背离了尊重敬仰纪念碑的初衷。
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三种方案,那就是一种中国典型的古代碑型风格。
要知道,我国古代的石碑就是一块石头竖在地上,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气势恢宏的寓意。
北京市长彭真表示,毛主席到颐和园的万寿山散步时,曾看到昆明湖畔的石碑很好,觉得这种古老的方式就很好。这个意见传到梁思成这里,可谓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他说北海的白塔附近也有这样一座碑,中央领导觉得很不错。但如果要以传统碑型作为主要方案,那就要足够大才行。
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对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放弃原来的亭台楼阁各种方案,选择中国人们都能接受的古代碑型风格。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让一座石碑显得高大恢弘,而且凸显出“人民英雄”的重大含义呢。
此时,林徽因提议,如果要想体现出高大宏伟的含义,必须要用巨大的底座撑起。对此,梁思成和自己的学生们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终于画出了一个草图。
底座用巨大的一比一浮雕做成,然后从中间撑起来巨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应该是简单而庄重的,它的造型应该是质朴而庄严,不能仿照国外的那种复杂的形式。”
图|梁思成和他的学生们
当时梁思成正在病重期间,他为北京市长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一定要做好这件事的决心,他在信中表示,因为在病中无法仔细研究,十分抱歉,因为当时很多方案依然在讨论,他坚持认为这种质朴而简单的纪念碑最符合中国人的期望,最后写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我以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忠心,对英雄们无限的崇敬,不能不汗流浃背,战战兢兢地要它千妥万帖才敢喘气放胆去做。
现在看来,梁思成的这封信对中国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和林徽因的设计方案让中央领导十分认可。
甚至说,如果没有梁思成当时的坚定,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念碑就是另一种形式了,他和林徽因对这座建筑的建造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图 | 毛主席在参观设计方案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努力下,最后的方案取消了那些繁杂而不适用的方案,而且还取消了原本计划在下面建造的主席台和陈列室,让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了一个单纯的纪念碑,这个伟大的方案于1953年正式确定下来。
最困难的两件事
第一,巨大的碑心石去哪开采
按照梁思成的设计方案,整个纪念碑十分高大,足足有30米,如果用4块巨大的石头拼接起来,重量足足有300吨。
在讨论过程中,梁思成认为,纪念碑因为太大,用石头拼接也无可厚非,但碑心石应该是一块完整的石头,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寿命更长,更为庄严。
周总理当天听取了纪念碑石头的开采方案,认为可行,他专门提出几个建议:第一,一定要按照梁思成的建议,这种石头不能轻易风化,第二,要打磨的十分光滑,第三,尽可能在北京周边寻找。
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么大的碑心石去哪里找呢?当时有人给出建议,说山东青岛的花岗岩举世闻名,可以去看看。
中国的花岗岩自古闻名于世,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石英含量是各种岩浆岩中最多的,其含量可达50%,这种石头色泽均匀,不易风化,曾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之一。
从4月开始,石头开采组正式去往山东青岛,入驻青岛浮山,开始了漫长的开采之路,而最大的难题就是,为了保证不出意外,不能用炸药,要完全靠手工开采出碑心石。
工作人员采用最原始古老的“愚公移山”的方法,先把巨大的石头打出一个模型,然后在合适的厚度打上小眼,最后把铁楔子塞进去,最后上百人同时锻造。几次锤击过后,最终石料按预定的剥离面与岩体分离。这个方法虽然比较慢,但与“打闷炮”相比,石料的稳定性和开采的成功率都会有保证。
就这样,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开采出了一块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的原料,因为要回北京精磨,所以这块巨形石头要运回北京。
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那就是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从浮山大金顶运至坡下料石场。工作人员为了避免损坏,用枕木和滑轮,经过千辛万苦把石头搬上了火车,然后经过崇山峻岭最后送到了北京火车站。
当时浮山的石料厂距离货运站还有一段距离,以当时的条件,把这么大的石头装上车然后运走,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当时修建的“重轨铁路”就是为了专门来运输这块石头。
第二,后面的碑文谁来写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就已经确定了正面碑文,那就是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心石运送到北京时,工作人员已经让毛主席起草了碑文,他在信纸上写了好几遍,最后交给了工作人员,后来这几个字经过放大,制作成鎏金的大字,镶嵌在碑心石上。
据说当时毛主席用草书写了三幅,告诉工作人员哪一幅可以用就用哪一幅,如果认为都不好,可以重写。
当兴建委员会收到毛主席的真迹后,十分激动。毛主席为纪念碑写的碑文是在信笺上写的,共有五行,但如果按照这个排列,显然不合适,所以要把每个字多单独拆开重新编排。
最后经过重新编排,才有了今天看到的8个大字,虽然挪动了位置,但仍然不失毛主席书法的韵味和风采。
但另外一个问题是,既然正面的碑文确定了,那后面的碑文怎么写?
其实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上,毛主席就宣读过他拟定好的碑文,那就是著名的三个“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最后确定,碑文就用毛主席已经拟定好的,那么碑文让谁来写呢?
林徽因和梁思成讨论后认为,纪念碑的碑文意义重大,应该让最高领导人来写合情合理,所以还应该让毛主席费些功夫,重新按照大小书写一遍。
可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书法向来雄厚有力,而且擅长草书,背面的碑文庄严肃穆,写正楷字是最好的。
就在大家交头接耳的时候,北京市长彭真提出:“可以让周总理试试,他写的一手极好的颜体字。”
彭真和周总理是一起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战友,也见过周总理的字体,不仅笔法细腻,而且浑厚凝重。事情传到梁思成这里,梁思成认为可以让周总理试试。
为了写好这150个字的碑文,周总理写了一遍又一遍,据邓颖超回忆,周总理那段时间本身工作就忙,这些书法都在他在晚上上班回来熬夜写的,还有的是早上写的,前前后后写了40多遍,终于写了一幅满意的。
周总理写好后,拿着几幅作品亲自交给了当时的负责浮雕的雕塑家刘开渠,并问他:“怎么样?看看行不行,不行了就再写。”
刘开渠赶紧拿给梁思成等人看,刘开渠感慨地说:“我以前只见过您题字,没见过您的书法,今天看到如此公正的作品,真是墨宝啊。”就连梁思成也感叹说,周总理的颜体字真好,真是字如其人!
如今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就可以看到碑后金光闪闪的碑文,那就是周总理夜以继日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他严谨的工作风格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如在眼前。
浮雕集聚着林徽因的心血
走到纪念碑面前,就可以看到四周环绕双层汉白玉栏杆,里面是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光辉永照”的装饰花纹,其中不仅有牡丹,还有荷花,还有菊花图案,这些就是林徽因的杰作。
在这些图案中雕刻的就是著名的浮雕,在前期的讨论中,工作人员集合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有毛主席碑文的内容,从1840年开始到现在,选择了几个重大的事件,做成了浮雕,其中第一幅和最后一幅意义重大。
第一幅是“虎门硝烟”,讲述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外国侵略者第一次来中国就贩卖鸦片,让中国人深受其害,最后钦差大臣林则徐受道光皇帝的命令,在虎门进行了销毁,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外国人。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不断地向中国输出鸦片。美国也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换取白银,帝国主义列强运往我国的鸦片数量从最初的每年4千多箱猛增至4万多箱,每箱约120斤,可以说,鸦片已经在中国泛滥成灾。
当时中国很多人上瘾后,精神萎靡,从贵族、官僚、地主、大商人,甚至最后很多劳动人民也深受其害,林则徐面见道光:如果鸦片不除,亡国就不远了。
因此,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甚至说,这是当年中国人们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此后对抗帝国主义的开端。
第一幅浮雕是“虎门硝烟”,然后紧接着是:“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最后是“胜利渡长江”。
最后一幅浮雕意义重大,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清朝灭亡后,本来封建王朝已经结束,但革命仍然在继续。
毛主席带领着最初的工农革命军,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一来就是几十年,等到新中国成立,他们已经年近60,可以说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
而“百万雄师过大江”正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标志,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踏平长江万顷浪。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的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成三路强渡长江。终于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在做这些浮雕时,为了让人物更加的逼真,刘开渠还找到了真人模特,让他们脱了衣服拿着枪,然后摆着各种动作,足以看出当时工作人员的认真。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建成,5月1日,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矗立,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时,全国人心中也升腾着那独有的自豪。1958年5月1日,在全国人们的期待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建筑大师林徽因没有等到揭幕这一天,1955年4月1日她因病逝世,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最后中央决定,把林徽因的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字眼,这是她一生默默无闻的精神象征。
后记
据不完全统计,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就达3亿余元,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以来,一直深受中华儿女的敬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更是后人缅怀英雄烈士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每次去北京,都想去天安门看看,然后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热泪盈眶,心中却感到无限的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人民英雄纪念碑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陈毅去视察,觉得浮雕不对劲:快去叫陈赓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坚定地说:“任何雕像或群雕,都不能...
梁思成手稿: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