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书法评点(二)
历代书法评点(二)

    隋人尚融。隋朝虽只38年历史,但南北民族大融合则是因为隋朝的建立而形成的。其书法也是一样,融合了南帖北碑,开启了楷书的一个新的时代。

    书法界历来不太重视隋代书法,虽有《龙藏寺》、《董美人墓志》碑刻影印出版,但也没有为习书者所认识。因而,很多讲书法史者忽略了隋代书法。在学习唐人楷书时,往往会产生“断代”的感觉。实际上,尤其是初唐楷书受隋代书法影响较深。

    近年来,陆续出土出版了隋代碑刻系列,基本上展示了隋代书法的风貌。其主要特征实以吸纳北碑为主,兼容南帖的笔法和架构,并有部分碑刻试图兼容隶书和篆书的笔法和结构。隋代碑刻较北碑稍显精致,法度趋于严谨,结构趋于稳健平和,大刀阔斧的张扬个性大为收敛,楷书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时期形成。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使唐人在笔法结构上更为精益求精。

    临习隋代书法,要在理解北碑的基础上,用晋人笔法去写。起笔收笔较北碑细腻,中锋行笔,提按有度,基本上是两头稍重,中有提笔。捺画不上挑,收笔前有按笔,然后捻转笔管,提笔以中锋渐渐送出,笔将离纸时,有回笔之意。隋代碑刻较北碑版式要小,字也要小一点。因而,隋书写中楷最合适。主要碑刻范本有《龙藏寺》、《董美人墓志》、《宁赞墓志》、《张寿墓志》、《邓昞墓志》,以及诸宫人墓志等。除前两个墓志外,其他墓志稍逊,但也各具特色,可选择临习。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以楷书、草书最为出色,而所谓的“尚法”一般指楷书而言。唐人楷书是一座历史高峰,后人很难超越。其主要特征是笔法十分讲究,点画十分精到,书写时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结架十分严谨,上下笔承接要求准确到位,否则散架。评价唐人楷书时,“法度森严”便能概括。

    唐人楷书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唐时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这个时期,由于李世民大力倡导晋人书法,楷书宗法晋人,兼而吸收隋代书法营养,也有欧阳询以隶法写竖弯钩的汉隶遗风。初唐时期,还有李邕的楷书,也是别具一格,想是其见过《瘗鹤铭》(而《瘗鹤铭》有传为颜真卿所书)。北海之书笔力刚健,结构扁形,很有张力。且其融入了王献之行书笔法与结构特征,写得很有活力。二是中唐时期,以颜真卿、徐浩、钟绍京为代表,其中,以颜鲁公、钟舍人的楷书最有成就。颜真卿的楷书大气磅礴,结构外拓,一改前人中宫紧受,笔法内敛的成法,写来气势恢宏。颜氏楷书笔法架构取法汉简,并从隋碑中取舍,得其笔力,不似汉简的柔弱。与之几乎同时代的徐浩,书风大致与颜氏早期相类,尤其与《多宝塔》接近。而钟绍京的小楷为历代首屈一指,其传世之《灵飞经》笔法神授,架构精湛,空灵飘逸,后人无法超越。三是晚唐时期,主要代表是柳公权。柳氏书法极具个性,在碑版书法的基础上,综合了初唐、中唐时期的笔法特点,其欲外拓而紧收中宫的架构,有别于其他楷书大家。柳字点画写得骨力洞达,若可敲,则必有铜声。

    除楷书之外,唐代草书也值得大书一笔。以张旭、怀素、贺知章、杜牧、孙过庭等人的草书最为有名,且以癫张醉素为典型代表的狂草,也是一座书法丰碑。但是,我以为,唐书之“尚法”不应将狂草包含在内。张旭的狂草,与怀素的醉草虽然得到了当代很高的评价,但在历史上被很多大书法家所批评,被列入“野书”、“恶俗之书”一类。此二人的草书只可一临,而不可再学,取其气韵即可,万不可学其笔法。至于书谱,文好字好,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但从草书的角度考究,似也未达到应有的境界。

    唐人的行书造诣也是很高的,颜真卿的《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柳公权的《蒙诏帖》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习学唐人之书,应取法其楷书。此处以横画为例(上文及下文所述笔法皆仿此),略谈楷书笔法要旨。唐楷起笔可藏锋,也可露锋,露锋则空中取势,按照字帖横画的形态,找准入笔角度。入笔之后,笔锋稍提起,手腕暗运力内转,同时捻转笔管,将斜上指的笔锋调整为左向指,成中锋行笔。然后,手腕、臂配合向右用力,中间提按。至收笔处,按笔,稍向右上方提笔,再向右下方按笔,又稍提笔,向左下方切笔,最后向左上方收笔。此外,还要纠正一个概念,即“按笔”,一般都教学生“顿笔”。顿笔不准确,有爆发之势,按笔则是手腕运力,精准的把握力度与方向,使笔画细腻而不毛躁。

    很多教材,或者教书匠极力推崇九宫格或者米子格临书,我不赞成这个搞法。在临写唐楷时,只要将纸折成方格即可。找准首笔在方格中的位置,以“上笔之收,便是下笔之起”的方式,于第一笔找第二笔的位置,如此更能潜移默化的理解楷书的间架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转入行书、草书时,很容易理解“空中取势”、“承接使转”的概念,自然而然的把握了行草书的结字章法。

    五代十国,战乱纷纷,没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写字,所以,没有形成气候。杨凝式的《韭花帖》固被今人吹嘘得厉害,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牛皮,可以略去不论。

    宋人尚意。书法界才子越来越少,只得跟在儒生们“夫子微言大义”之后,也嚷嚷宋人书法“尚义”。我认为,“宋人尚意”。宋三家临池功夫颇深,而其个性风格非常突出,乃至于一般习书者不知其宗法何家。三家均取法魏晋,这是毋庸质疑的,而苏轼得法于李邕,黄庭坚用神于瘗鹤铭,米芾则化出二王精神。即便如此,三家皆与古人处心领神会,得其精髓,化出意境,并没有死搬硬套的追求所谓微言大义。苏字方扁,取李北海雄强之势,笔画劲展,实力厚重。黄山谷刀劈斧削,行书有长枪大戟的气派,势运舒展。草书极其讲究笔法,抑扬顿挫,不像唐人狂草树梢挂死蛇,点画无变化。米字格调高雅,“字正腔圆”,写到深处,潇洒大方,风樯阵马,好不淋漓。

    据传,流传至今的二王书法有一些是米芾临摹的。米癫酷好古帖,巧取豪夺,有时借观之后,临摹一副送还他人,竟然不识其赝,可见其临帖功夫之神。即便如此,米芾书法决然有别于二王,这也是宋人尚意的有力旁证。

    宋三家之后,极少有当得起历史大家的书家,二蔡虽然书法造诣较高,但实难与三家比肩。而南宋一朝,基本上是翻版三家,其中,尤以米友仁为最。是故,有宋一代,习学苏黄米足够。

   学宋人之字,也当学其“尚意”的精神,得其形固然为入门之道,更要化其神,学而不像,似而不泥,这是精要。苏轼之《黄州寒食诗》、《新年展庆》、《人来得帖》、《前赤壁赋》等,都是上好法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太白忆旧游》、《廉颇蔺相如列传》、《松风阁帖》,以及其他行书帖都是精品。米芾之《蜀素帖》、《苕溪诗帖》,以及很多手札都是极品。上述法帖足够临习,仔细品味,坚持用功,自然得其精神。沈从文先生曾经批评宋四家书法太文人气,都是小作品,此论可以参考,在临帖时加以揣摩。

    元人尚义。有元一代,能够在书法历史长河中占有显著地位者,仅赵孟頫一人而已。虽然鲜于枢勉强能够得到后人一番议论,但其书法层次不过中等。即便如此,有此一人,足可撑得起元代书法旗帜,不逊于其他时代。

    赵松雪是赵宋皇族,宋亡之后,做了元人的官。所以,影响了其书法地位。赵孟頫一生以晋人为本,把二王的字写到了传神的地步,并且发扬光大,至少在笔法、章法方面还有所超越。尤其楷书写得轻松裕如,与唐楷的法度森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并列四大楷书家实至名归。

    我以为,赵孟頫于临池之间,深刻体会晋人的笔法意境,于细微处领会,真正的将晋人之微言大义凝聚笔端,是历代以来最得二王精髓之人。至于今人吹嘘的沈尹默、白蕉等,哪及松雪百分之一。别提赵孟頫,沈、白二人学二王及晋人,还不如很多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

    临习赵书,即以晋人笔法与章法便得捷径。同时,还可掺以唐人楷书或北碑笔法。赵字是写得很漂亮的,参入其他笔法后,一定不要影响其美观。在唯美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化出自己的风格,才能达到临习赵书的目的。

     明人尚矩。明代书家较多,前有董其昌,后有王铎、黄道周等人。至于被戏说演义隆重推出的唐寅等人,也只有文徵明的小楷书还值得一提,可略去不论。徐渭一代狂人,书法也乱来,所谓狂草,根本就不入格,也略去不论。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的扛鼎之人,更经康熙推崇后,名声大噪,几乎达到了与二王比肩的地步。实际上,董氏一生追慕二王,决心超越晋人,因而,早期非常小看在晋书中大有作为的赵孟頫。至死才感叹,穷此一生,终究不及松雪一半。我想,董其昌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其临帖吊儿郎当之故。董氏是极聪明之人,字写得很巧、很灵动,飘然有仙气。尽管如此,董其昌还是属于宗法古人之类,没有变出更新的东西。

    到了明晚期,以王铎、张瑞图、黄道周等为代表的书家,已经不满足在晋人手底下讨食的现状,试图突破藩篱,革故鼎新。但是,由于历史的沉淀太过深厚,王铎等人还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中规中矩的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书法实践。即便他们已经找到了从篆籀、汉隶和北碑中吸取笔法营养的新途径,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敢全面突破传统,只是小心翼翼在传统的边缘摘取一两朵“野花”,悄悄的打扮自己。王铎“强抱篆籀做狂草”,就是极好的印证。所谓清人才是篆籀书法,以及北碑书法的探索者,傅山高于王铎等腐儒论调,于此不攻自破。

    晚明以王铎书法成就最高,他一日临帖,一日为他人作书,这是继承与创新最好的方式。王铎临书最勤,上至汉魏晋,下至唐宋元,只要他认为于己有益者,都要下一番功夫。王铎临书有一半是意临,既有古人风貌,又有个人体会。所以,学王铎可以上下通达,追根溯源,学习到“化帖”的功夫。王铎之书辗转侧倚,章法多变,一时独步,蔚然成一代宗师。尽管我们以道德的绳索将其捆在一旁,但近邻日本和韩国对其推崇备至,甚至有大王(羲之)不如小王(献之),小王不如三王(铎)的评价,虽然不是十分客观,也大体能够印证王铎的书法成就。

    明晚期,开始认识到北碑的重大作用,在张瑞图、黄道周的书法作品中能够明显感到北碑对明晚期书法的影响。这些人的书法一扫元以来的柔弱之风,笔法开始刚健起来,转折使转多现棱角。由于大明速亡,在这些试图创新的书家们最佳创作阶段,被朝代的更替所瓦解。张瑞图、王铎成了“贰臣”,黄道周做了清人的刀下鬼。历史就是以这样的遗憾,为后人带来无穷的感叹。

     学习明朝的书法,当然是以董其昌等上面提到的诸书家为典范。到了晚明时期,还要将汉隶、北碑融合进来,以帖学为主,将字写得硬朗点。晚明一路,还极其讲究墨法,浓淡枯湿,消涨有度。所以,建议以张迁碑、鲜于璜碑,以及颜真卿楷书等体会墨法,做到蘸墨饱满,又不湮浸成墨猪,不至于肉肥臃肿,媚俗入骨。

    清人尚气。气者,气力、气韵也。清代书法家与前人相比,有着幸福的宽松环境,很多有才华但与仕途无缘的文人,可以不受馆阁体束缚,进行大胆的创新。而那些放荡不羁的书画家,即使做官,也不安份,不断地搞怪。如郑燮等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书法是要讲传承的,前朝书家一定也是本朝书家参考的范本。由于晚明的探索,给了清人很大的启示,他们从篆籀、汉隶、北碑入手,找到了书法创新的门径,开辟了书法崭新的领域。我的评价是,清代书法足以抗衡晋代书法,其历史地位绝不亚于将书法推向历史高峰的魏晋时代。

     何绍基崇尚张迁碑、张黑女志,为使字能达到北碑刚健有力的境界,采取回腕法书写,将传统书法写成了另外一幅摸样。郑板桥八分书法,放胆探索,不惜古怪,笔法杂乱,章法奇特,乱石铺街,广为大众所喜。随着金石篆刻的悄然兴起,邓石如、杨沂逊、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在篆籀书法中融入刀法,也写得刚劲非凡。金农等人大胆实践碑版书法,取法龙门二十品及汉代隶刻,漆书是其看家本领。而尹秉绶等人于隶书上创新,专取雄强一路,强强结合,其隶属大气磅礴,满纸烟云,煞是爱人。

    不过,到了清晚期,康有为等人极其贬低魏晋书法,把北碑写死了,其弟子梁启超则又将魏碑写俗了。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清代书法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以刘熙载、包世臣、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理论家,纵论历代书法,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书法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创新。当代书法的创新,大概要走碑帖结合的路子。有清一代,已经将篆籀、碑书推向了一个高度,留给后人的则是怎样进行融合。这方面,实在很难。写碑多了,字易死板,求活则需习帖。帖临久了,则易浮滑,又去写碑,如此反复,进步容易,创新则难。

    民国尚乱。碑帖都被古人写完了,而到了清末,被也被写死了写俗了。于是,民国时又兴起复古帖学之风。但是,在帖学中又不能满足,更又喜爱碑书的力道与雄劲。所以,如军阀混战般,书界也一时不知所宗了。于右任的小草书得益于二王,但他并不满足,又于碑学中努力,结果并不太令人满意,两头皆失。于右任老书法,恕我不敢恭维。其他如沈尹默等,复古二王,但终不得要领。故此,民国书法就此打住,不再啰嗦。

   今人尚形。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书法也渐次沦为艺术而失去其应用价值。是故,作为视角艺术的书法,自然而然的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追求形式上的艺术享受。讲究展厅效果,刻意设计作品,以及从大章法等方面寻求变化和创新,都不能予以诟病。相反,每一种探索都值得鼓励,都值得因循所长,进行有益的探索。汉字可以千变万化,因学识、因人品、因地位、因阅历、因所宗而各存所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我们的前人已经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开辟了无数的道路,只要苦心探索,沿着任何一条道路坚定向前,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本节中,我不想评价当今任何一位书家,也不想赞许或批评任何一类观点,只是想表达一种想法,那就是,当今书法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或者明天,只要有志于书法的人们,坚守这一块阵地,为后世留下一点遗产并启承后世来者,将中华国粹时代传承下去,不要因为世界文化的大同,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遗忘曾经为我们的文明创造无数辉煌的书法艺术。

    我时常想,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屡经挫折而默默无闻,书艺与日俱进但名气每况愈下。而那些名人、官僚,以及占据书法界主导地位的所谓的艺术代言人,论水平绝对不如苦苦打拼的纯正的书法志士,但他们就是能够成大名赚大钱。忿忿不平之余,又想到假使我一朝成名,势必同流合污,靠名气吃饭,颐指气使,胡乱做大家。更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书法有名有姓者不过两千余人,当今嚎啕者,不定谁人昙花一现,谁人名传千古。是以,心坦然,气舒畅。

    今人尚形之于书法本身,就是追求酱油效应、展厅效应、冲击效应、古怪效应、拙劣效应、名人效应、官僚效应、有钱人效应。之于社会现象,就是徒弟捧师傅、师傅推徒弟、下级捧长官、穷鬼养富豪。这些现象见怪不怪,不必多所计较。更多的人还是在追求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民间人士以之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多换点笔墨钱,在茶余饭后吹一通牛皮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在成名以前的爱好者、追求者,还是正儿八经的苦苦临池,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估计才是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艺术珍品。

     今人尚形,于此不想多议,各位方家自省最好。

    ……,大浪淘沙,今人若自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便可照出真形。

     中国书法历史大抵如斯,文字简略,挂一漏万,不足为道,诚冀方家教正。然由此脉络,便可不上别有用心者所撰写大部头书法历史而被骗钱财了。了解大致历史,加以书法实践,还要谁人指点?!特作本文,以为书法爱好者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楷书的演变与发展
楷书书风融合历史渊源【提到西川宁、诣鄯善王检、三过折】
欧阳询的成长经历和书学渊源
唐楷之先,隋代第一碑,你知道是哪一个么?
中国书法名家欧阳询
构成中国书法史的一百部作品(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