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蒯侍郎墓园
前不久发表的博文《千古流芳蒯侍郎》,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兴趣。有人提出文章缺少实物照片,认为是一大遗憾。为此,笔者特地前往坐落在太湖之畔渔帆村的“蒯侍郎墓园”,拍摄了几张照片,并附上说明文字,以飨诸位博友。
p1墓园前石牌坊,对联文字:宫阙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 
p2从牌坊背面望去,停有汽车的是环太湖路,路的南面就是浩瀚的太湖,蒯侍郎墓正面朝太湖。
p3 “蒯鲁班园简介”石牌,可惜已经字迹模糊。
p4飨堂——祭祀蒯祥的场所。 
p5 檐柱楹联。
p6 檐柱楹联。
p7 楹联。
p8 楹联。
p9 蒯祥塑像。
 
p10-11两旁有石羊、石马、翁仲的墓道和坟茔。右边的小石房子还是明代修建墓上的遗物,其余都是近几年重修的。
 
p12一代人杰蒯侍郎就长眠于此。
 
p13墓旁新建的小桥。
 
p14坟茔后有一座碑亭,里面竖立着“奉天诰命碑”,是明代的原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p15
 
p16从碑文内容看,是皇帝追封蒯祥祖父侍郎、祖母淑人的文告。
 
p17由于过去不注重保护,碑的背面文字已无法看清。
 
p18与墓园一河之隔,是高档别墅区。
 
p19墓的后面是一个小巧的苏州特色的园林,意味着蒯祥的造园技艺得到传承弘扬。
  
    p20园中风光。
            六十年代起,蒯祥墓就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资重修,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物遭人为破坏,破败不堪。近几年苏州市政府在打造太湖度假旅游区时,把修复维护古迹文物列入整体规划中,使蒯祥墓园重焕光彩,使蒯祥这位吴地工匠的杰出人物英名远扬,这无论是对祖先,还是对子孙都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2012年10月31日完稿)有关蒯祥的生平事迹,可参阅笔者的《千古流芳蒯侍郎》一文。
《千古流芳蒯侍郎》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莘莘学子经过寒窗苦读和科举考试,最终出仕为官者,并不鲜见。然而百工匠人凭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未经科举而被破格提拔,又屡次擢升,官至“正二品”衔,实授“工部左侍郎”官职,享“从一品”俸禄(相当于如今建设部“正部级”副部长,享受副总理级工资待遇),恐怕除了这位长眠在苏州太湖之畔故乡热土的“蒯鲁班”蒯祥外, 史无二例。
        蒯祥,字廷瑞,元朝末年出生于苏州府吴县香山一个木匠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香山帮匠人中小有名气的巧匠。他幼年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后,就跟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子承父业,学起了木匠活。由于他聪颖刻苦,少年时在乡里已有“能人”的美誉。明朝洪武初年,历史赋予了他改变一生命运的机遇:朱元璋大兴土木建造南京皇宫,在全国招募20万工匠,以营造业著称的苏州香山帮匠人成了首选对象,蒯祥的父亲蒯富还被任命为“木工首”,统管所有木工。少年蒯祥在这段时期跟随父亲学到了不少技艺,锻炼和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经验,为他以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后,蒯富因年迈体衰告老还乡。根据传统,青年蒯祥理所当然地接任了“木工首”的位子,开始在人生舞台上崭露头角。
        明永乐十五年,那位从亲侄儿手中抢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为了修建一座比南京还要豪华的皇宫,他遴选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工匠,蒯祥凭他超群的技艺得到了这位永乐皇帝的青睐,被授予“营缮所丞”的职务(相当于设计师,施工监理)相随进京。从“木工首”到“营缮所丞”,这对于蒯祥的人生可是质的飞跃:因为这意味着他从此摆脱工匠低下的社会地位,开始跻身仕林。
           从此蒯祥的一生便在北京度过。直至明宪宗成化十七年,八十四岁时逝世,他一共在京城工作了四十余年。竭尽了他的才智技能,给大明皇朝打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故宫,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无法估价的历史文物宝库。
           如今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国家象征地位的天安门(当时称“承天门”),是蒯祥进京后的第一件杰作。整个工程由他一人设计并组织施工,历时四年,竣工后赢得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当众夸他是“活鲁班”,从此“蒯鲁班”的美名传遍海内。继承天门后,蒯祥又设计并主持了太和、中和、保和这三大殿,及乾清宫、坤宁宫的建造工程。而后又主持了五府、六衙署、隆福寺、北海、南海、中海等殿堂工程,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蒯祥还主持了明十三陵中长陵、献陵和裕陵的修建。修建裕陵时,他已年届八旬,仍亲临工地视察指导,深得众人敬仰。
         据有关资料记载,蒯祥善于测量,计算缜密,竣工的建筑与他设计的图纸尺寸毫厘无差,在梁柱铆合榫接技巧方面更有独特的创造。在建造的诸多殿堂中,巧妙地引进了苏州彩画、琉璃金砖等元素,使南北方建筑元素融汇一体,也使建筑物更富丽堂皇。
         最难能可贵,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位正二品高官一生恭谦俭朴,始终不忘工匠本色,出门从不用仪仗开道,也不骑马坐轿,非正规场合,从不穿他那身大红官服,总是一袭布衣出现在工匠之间,俨然还是当年的“木工首”。就连他的居所,也在工匠聚居的弄堂里(后被命名为“蒯侍郎胡同”),可见他始终与工匠弟兄休戚与共。
         一位出身低微的工匠,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了命运,仍然兢兢业业为国效力直至暮年;一生为国家民族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却不居功自傲,不忘平民本色,永保高风亮节。这样的人不仅当时得到朝廷的褒奖(追赠其祖父、父亲为侍郎;荫封其二子,一为国子监生,一为锦衣千户),更是受到世代百姓的敬仰。
        蒯祥,这位“工匠侍郎”的美名必将千古流芳!
           (2012年10月27日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山工匠在哪里?----走遍苏州之19
“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传承
故宫的设计者是谁?你知道吗?
北京天安门是谁建设的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之香山帮、东阳帮跟闽南风格
【解读】六百年前的故宫首席营造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