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词律的起源及历史结果(一)

词起源于唐,大盛于两宋,其遗响一直流传到今天。作词、写词、赋词,一般来说,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的,但是讲究一点,要说填词。这说明,在写词之前,应该是有曲子的,一首固定的曲子叫词牌,如满江红、齐天乐等等。填词首先要选定一个词牌,然后就要根据这个词牌的格律去写词句。我们今天所依据的词律,一般地说,是根据古人写成的成词进行统计归纳的结果。有的归纳严一些,有的归纳宽一些。本文主要的目的不是讨论这些归纳宽严的具体程度,而是要谈一谈词律的起源,词律形成的细节,以及词律最终形成的定式是怎样的一个历史结果。笔者并非词学专家,但是笔者准备从一个自认为是很有价值的角度来为有心于词律的起源和本质的诗友提供一些参考,如有不恰,敬请批评指正。

一、汉语是声调表义的语言

有人说,词律的真正起因是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不太严谨。因为,任何语言都是有声调的,比如英语,它有升调,有降调,生硬一点,也可以有降升调、平调等等,但是一个英语单词的声调变化对词义没有影响。比如英语“茶”字是“tea”,我读鲁迅先生最早的几则文章,那上面说,“tea”是汉字“茶”字的音译,是从闽南语翻译过去的,因为闽人管“茶”叫做“替”,我们先不说这个,因为本文不是讨论英文“tea”的起源的,但是我们说,英文“tea”,读成升调就是“提”,读成降调就是“剔”,但是不论升、降的变化如何,它的意思都是“茶”。但是汉语则不同,以普通话为例,同样的音节,不同的声调意义就不同,比如“ma”这个音节,读成一声,就是“妈”,读成二声就是“麻”,读成三声就是“马”,读成四声就是“骂”。虽然音节一样,但是随着声调的变化,意义就不一样。所以,严格的说,汉语是一种声调表义的语言,它与英语的区别,不是英语没有声调,而是英语的声调并不表义。

我们把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叫做声调,也叫做字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调主要有四种,第一声叫做阴平,是个高平调;第二声叫做阳平,是个中升调;第三声叫做上声,是个降升调;第四声叫做去声,是个全降调。其它的声调还有轻声,半上等等,但是普通话主要的就是这四种声调。当然,有些声调的字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一些变化,比如两个上声字并在一起说,前一个上声字会被说成阳平,这个叫做上声的阳平化,比如“买米”两个字都是上声字,说起来会变成“埋米”,不过意义是不变的。这个我们先不讲,因为不是本文的探讨范围。

汉字声调的变化是很快的,大约在五分之一秒左右的时间,尽管四声的时长并不相同,但是相差是不大的。为了能够科学而又精确的描述四声,能发出人类四百多个元音和辅音的语言学天才赵元任先生发明了“五度标记法”。所谓五度标记法,就是用相对的五个音高来描述汉语声调。这五个音高我们用“12345来表示,你可以将其看作是音乐的“哆、来、咪、发、嗖”。这样普通话的四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据说,如果将这五度音高看作是音阶的话,用二弧快速揉拨可以模拟出四声。不过,这个笔者可没有试验过。

汉语有许多种方言,不同方言的声调种类并不相同,比如粤语,据说就有九声六调,它们各有不同的调值,不过笔者想象不出这些声调的具体样子。

古汉语的四声是所谓的“平、上、去、入”,不过,古汉语四声的调值,我们现代人已经不可能知晓了。古人有一首口诀曾经描述了四声的样子,这首口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个口诀所说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科学准确的描述。

对四声进行归纳和简化,就出现了所谓的“平仄”。汉语的“平仄”是对四声进行二元化分类的结果,对古汉语,平声是平,上、去、入是仄,对普通话,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和去声是仄,其分类的标准并不相同,因为按照古四声的口诀,普通话的阳平,应该是仄声而不是平声,因为阳平声是要“昂”,与“平声平道莫低昂”并不相符。

四声的二元化对汉语律诗的形成非常重要,平仄交替的音步是律句的根本特征,本文不是要讨论汉语律诗的本质,所以,这里不再进行深入。

二、音乐美感的源泉

音乐美感在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对声音来说,音乐美感的来源主要有三点,一是音质,二是节奏,三是旋律。音质与发声物的物理特质密切相关,这里先不讨论。那么,音乐美感就剩下节奏与旋律这两个重要的要素了。

这两个要素对诗词的音乐性非常重要。只要有节奏,诗句读起来就会上口。所以诗的音乐美感与节奏关系很大。非律诗也有美感,也有可读性,这实际上是因为诗句存在内在的节奏。因此诗句的句义要努力与诗句的内在节奏保持一致,否则就将影响音乐美感。而在长短句的词中,形成的变奏很多,把握这些节奏对填词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有了节奏,诗句就有了基本的音乐美感,那么,诗句合律与不合律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这与旋律有关。如果我们把诗句分为律句与拗句两种形式的话,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去做衡量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拗句的声调旋律起伏非常大,表现出一种拗怒的特征,而律句的声调旋律则和婉温柔并且舒缓。所以,汉语律诗与西方律诗不同,即非长短律,也非轻重律,而是平仄起伏律,是一种诗句音乐性风格的选择,可以叫做乐风选择律。本文并非探讨律句与拗句的音乐性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只能到此为止。

三、四声与音乐的配合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体会一下音乐旋律的升降不同对歌词声调的影响。比如歌词“爱情”两个字,与旋律可以有下面一些简单的配合,大家可以试唱一下:

5 5

3 6

6 3


第一种音乐与文字的配合,音乐旋律是平走,我们唱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容易将“爱”字唱成第一声“哀”。

第二种音乐与文字的配合,音乐旋律是上走,我们唱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容易将“爱”字唱成第三声“矮”。

第三种音乐与文字的配合,音乐旋律是下行,我们唱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爱”字是去声,音调是正的。

对“爱”字来说,前二种情况就是所谓“倒字”,而第三种情况则是“正字”,也就是说,去声适合下行的旋律。如果倚声填词,这个位置应该使用去声。

我说过了,这是非常简单例子,它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声调与音乐的配合问题的实质,在实际演唱中,音乐旋律的快慢、音阶的音差大小、旋律的复杂程度、节奏的强拍位置不同,其旋律对歌词声调的影响也不同,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特征,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

但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以普通话的四声为例,阴平字适合平走的旋律,阳平字适合上升的旋律,去声字适合下行的旋律,而上声字的调值是214,是个降升调,他有二重性,适合先降后升的下凸孤旋律,有时也适合音差比较小的下行旋律,或者适合明显升幅的上行旋律。两个字的四声与音乐的配合就更复杂,由于笔者的音乐水平有限,就不做讨论了。

这里我们举一举具体歌曲的例子,比如郭兰英老师《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其“河”字位置的音乐旋律非常适合阳平字,而“河”恰好就是阳平,所以唱起来非常容易唱正。第二段歌词变成了“好山好水好地方”,相同位置不再是阳平字“河”,而是上声字“水”,我们发现,这个也很容易唱正,因为上声的主要部分与阳平是重合的。第三段歌词变成了“姑娘好象花一样”,相同位置不再是上声字“水”,而是去声字“象”,用古人的艺术标准,这个去声就不合律了,不容易唱正,容易唱成“姑娘好响花一样”,这就是倒字,词作家和曲作家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这个字的演唱处理就交给郭兰英老师了,她是怎样正字的,是让它倒了,还是想办法正过来了,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对比着听。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梅兰芳先生《女起解》中的一段西皮流水名段:“苏三离了洪桐县”,起首两个字,“苏”和“三”都是阴平字,从调性上说,它们适合于高平调,在音乐上,“苏”字落在高音“2”上,而“三”字落在高音“1”上,音乐旋律有个小小的音差,从合律上讲,这种音乐设计是可以的,否则音乐会变得过于呆板。但是这样,“三”字就容易唱成“伞”,倒字了(不会倒成去声,因为音差非常小),先生演唱时在“三”字的“1”上加了一个倚音(中国传统戏曲中一般叫小音)“2”,这样就好象抻了一下,把“三”字给抻平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音法正字是戏曲演唱家最多采用的正字方法,因此,汉语歌曲,讲究字正的歌唱家其演唱会与乐谱有一些细小的差别,这其实是为了正字而使用的小音法。

小音法正字需要歌唱者保持自己的注意力,有时,稍不注意,就又倒了。这是因为字的选择毕竟不是完全合律,完全合律的话,不用小音法,唱正也很容易。所以,先生将这段西皮流水的起句改成“低头离了洪桐县”,将阴平的“三”字换成了阳平的“头”,完全合律,因为现代汉语四声,上声与阳平字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

上面这些简单的分析和举例虽然使用的都是普通话,而不是《词林正韵》的古汉语,但是音乐与声调配合的原理应该是一致的。用这种原理,我们可以澄清或严格一些说法:

1、有人说,词不仅讲平仄,也讲四声,这种说法严格的说是不准确的,词实际上只讲四声,声调二元化的平仄与词律无关。对现代汉语而言,平声的阳平字和仄声的上声字一般来说都可以互换。

2、有人说,词律之详已不可得,这是由于曲谱已经丧失,好象曲谱复生,词律就可以完全明确一样。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这种说法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宋词的曲谱大部丧失是事实,但是仍有很多的遗存,姜白石部分自度曲的曲谱流传到了今天,许多研究古典音乐的音乐家有翻译,其它的词牌部分旋律混合于后世的一些曲谱,其可能性是极大的,比如有名的《碎金词谱》,有人认为保存了许多词牌的音乐元素,亦有音乐家进行翻译。第二,有了曲谱,我们就能定律吗?显然不能,因为,要定律需要明确古四声平、上、去、入的调值,没有调值或调向我们还是定不了律。第三,定律需要熟悉歌唱的方法,了解声调与音乐旋律的配合,不懂这些,既便有了宋词的曲谱,有了古四声的调值,你仍然定不了律。李清照对宋代一些著名词家不懂音乐的批评就表明了这一点。

3、有人说,词律比诗律更严格。这种说法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由于音乐的存在,词律很多方面可以比诗律宽,比如诗律的字数恒定,但词可以加字,再比如诗的音节恒定,词可以随音乐变奏。从四声与音乐旋律的配合看,词的违律程度有区分,有些完全违律,这必须换字,有些半违律,演唱者凭其演唱技巧就可以正字。我不相信,宋词演唱者没有自己的演唱技巧。而对于单纯的音阶,实际上它和四声中的任何一声都可以配合,不存在正字与倒字之分,倒不倒字,是在音阶的变化和行进中出现的。如果音乐旋律的变化过于舒缓,那么,实际上每个字都可以唱准。

这里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蒋大为老师的著名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第一个字“在”,我听见许多水平不高的演唱者张口就“宅那桃花”,将去声“在”唱成了阳平“宅”,好象这个地方就应该用阳平字一样,其实那是由于演唱者唱的松松垮垮所致,你可以听蒋大为老师的原唱,他一张口“在那桃花”,字正腔圆,非常准。所以一首歌,字唱的准不准,固然许多字要讲究与音乐的正确配合,也就是词要合律,但也有许多字需要演唱者去正确发声。当然,有一种绝对化的追求,要求字调与音乐极其完美的配合,那样的话,词律就会严格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这个我们以后还会说到。(阿杕原创)

2014.7.26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律词律曲律汇编》||第4讲《四声概述》
平平仄仄平,闲谈声律说王力
古汉语如何发音
一二三四声怎么分平仄 快速区分方法推荐
古入声字一览表 (转载)
“一、不”变调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