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古琴之二
古 琴
制作人:雪父
四、古琴十大名曲
1、潇湘水云
该曲是宋代郭楚望的古琴代表作。当时,金兵入侵,郭楚望住在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郭楚望深感国家不安定,心中忧国忧民。于是,他借水光云影,来表达自己对大宋大好河山眷恋与赞美之情。《潇湘水云》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绰、揉、注”等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古琴家公认为古琴曲中的顶级佳作。
2、高山流水
伯牙所创,其原曲已无从考证。现在我们听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后人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写的,有多种谱本,并逐渐将该曲分成《高山》和《流水》两个单曲,其中的《流水》以川派张孔山所传的七十二滚拂的版本最为著名。
3、广陵散
该曲表现了战国时期韩国铸剑工匠为韩王铸剑,到期未成而被韩王杀害。工匠的儿子聂政长大立志报仇,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刺杀了韩王并自杀身死,乐曲甚为慷慨激昂。而曹魏的时嵇康临刑前演奏《广陵散》,使得该曲因嵇康而成了盖世之音,绝世之响。
4、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而谱写的一首琴曲。王维的诗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而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奏三次,故称“三叠”。这首琴曲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梅花三弄
该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音乐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乐曲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
6、醉渔唱晚
《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素材精炼,结构紧严,琴界评价该曲“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7、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作者不详。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8、阳春白雪
传说古代有一歌手唱《下里巴人》,有许多人跟着唱和;后来再唱《阳春白雪》,由于艺术高超,难度很大,唱和的人就很少了。于是《阳春白雪》被称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阳春白雪》早在唐代就已有记载,后收录于明朝《神奇密谱》,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全曲七段十五节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9、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最早见于明《杏庄太音续谱》。有诗云“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10、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声的缘故。该曲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该曲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五、古琴七种艺术境界
(一)雄 "雄"是古琴演奏气度、气韵、气势、气氛的壮伟、强劲、阔大、昂扬。它是所演奏琴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原本所具有的品格。
沈佺期(唐)《霹雳引》
"岁七月火伏而金生,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声,始□羽以 □□(□为无法输入的字),终扣宫而砰□ 。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而冥。气鸣啥以会雅,态□翕以横生。有如驱千骑、制五兵。截荒虺 、斩长鲸。孰与广陵比意,别鹤俦精而已。俾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怀恩不浅,武义双辑。视胡若芥、剪羯如拾,岂徒慷慨中,备筵群娱之翕习哉。"
此诗并非抚琴而歌之辞,乃是听琴有感而发之作,客观地写出琴客所奏《霹雳引》给予听者乐印象及情绪感染。其诗明确写出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音,定是实写其事,沈氏在诗中所写出的感受与《广陵散》的气势不相上下,令其惊叹,"雄子魄动"是琴演奏具雄伟之气,其曲有雷电交加,风雨相会驱骑挥剑之势,更令听者生发立之感。
女道士李季兰《在峡流泉》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是琴的演奏中所展现的雄伟气势,亦是充分的"雄"字。水流的激湍喷涌,使诗人疑为"含风雷"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几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又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胃。"
此诗所写琴的气势,明指其一如勇士赴敌,而且是划然之变,更突出其勇而显其雄。
(二)骤 "骤"乃是强有力劲的情绪、激越的形象突然之展现。这种艺术手法在今天许多音乐作品中使用,为演奏家精心处理和着意表现。常常体现为乐曲中的转折、突强突快以及忽起忽止。唐人无名氏诗《姜宣弹小胡笳》中记写琴家开匣置琴忽然挥手,"骤击数声风雨回"。显示出其强势出现之突然性。在韩愈《听颖师弹琴》中,昵昵之态划然变轩昂之气。有时音乐徘徊,方"跻攀分寸不可上"之抑郁凝结,忽如失足于云端,而"一落千丈强",亦是突兀而令人惊悸之骤。
大诗人元稹所著之文《怒心鼓琴判》所记下之"骤"亦明指出它在人心所生之情节中:"感物而动,乐容以和。苟气志愤兴,则琴音猛起、""将穷舞鹤之态,俄见杀声"是由于"气志"之"愤兴"而使得"琴音猛起"。此"猛"是为突然展现之所使,而"俄见杀声"之"俄见"亦分明是突然之出现。这里元稹引蔡邕闻邀他去会面的主人琴中有杀声而返,其后知是因弹琴见螳螂捕蝉而引发琴中之变的典故。此处元稹确信诗中所写到的弹琴者在音乐中有"愤声""猛起"之实的突变。
"骤"为突然之意。唐代著名琴家陈拙在论述演奏诸项中说:"亦有声正厉而骤止"。可见"骤"有时是突发,又有时是突止,皆在突然之变。陈拙讲到正厉而骤止之"骤",表明在唐代"厉声"也是琴之正格。这应是职业琴家的艺术准则,是音乐艺术 中普遍自然存在的刚劲、强烈的表情。
因之,其鼓琴,或琴音猛起,或划然而变,风雨忽生于指下,兵戈忽陈于弦中,正厉而骤止,方升而急落。若身躯坠于云端,似心神因惊而窒息。起伏动静在于倾刻,令人魂魄为这慑。此乃骤者。
(三)急 "急"者疾速也。历代琴人谈及古琴演奏,常含轻、重、疾、徐四项。唐诗言及琴时,只有"急"而未卜先知见"疾","疾""急"同意。所以此象乃名之以"急"。
诗人张乔是咸通年进士,在他的《听琴》诗中写到了"急":"静恐鬼神出,急惊风雨残"。写出琴静之极时令人世间凝神而惧,琴急之甚时又似有风雨交加地。此处所用不着之"疾""凶残"之"残",可见诗人所感受到琴家演奏中的"急"何等强烈。贾岛诗《听乐山人弹〈流水〉》第一句即写出"朱丝弦底燕泉急"其燕泉之急乃由琴声表达出来。而项斯的《送苗七求职》诗中更直写出琴声本身之"急":"独眠秋夜琴声急"与此相同天宝年间的梁涉在他的《对琴有杀声判》中也直言"朱弦促调"。"促调"者,乃急促旋律,而不是短促之曲。此文之前有我解题说"甲鼓琴多杀声"可见因为"多杀声"其曲调才急促。至于陈拙有言"疾打之声,齐于破竹",乃是在一个音上急促运指而产生的刚劲之声,以表现激越之情,则是又一种含意所在。而骆宾王《咏怀》诗中所写之急,"悲调弦中急",应是情绪悲愤而令音乐表现为急切,速度有突然的加快或密集型的突然出现。长短时值之音大差别的交错出现,则其中之悲而有愤,乃属悲愤之急。因之可知在急速之一外还有"急切"之"急"。
职业琴家陈拙在论及"操""弄"大曲的演奏布局处理时提出"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则是音乐作品整体布局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以求其鲜明的变化,加强其艺术感力。
因之,其挥弦,有时琴音流动,节拍快速,如风如雨,如飞泉,如激浪。有的指快音促而急切激越,则悲痛迫协之情涌溢。又或大曲之奏如行云流水,舒卷收放,缓急相接。其运思微妙,气韵生动,此乃急者。
(四)亮 自古良琴高手皆尚金石之声。金声即指如钟,石声即指如磬。钟之大者沈雄小者嘹亮,磬之声清亮而润泽。唐人于琴,"亮"亦是一种重要之美。诗人张瀛有《赠琴棋僧歌》,他赞禅师的琴声"弦中雅弄若金",就是以敲钟为喻的而且一至于"响长松而住秋雨"。伍乔的诗《僻居酬友人》则更明确写出"古琴带月音声亮。"月下之琴,声音明亮可以与明月相呼应。无名氏的词《步步高》中之"声韵高"所写的"高"并非音位的高低,而是人们常用不着之"高声"之高,乃响亮明朗之意。
吕温的文章《送琴客摇兼济东归便道谒王虢州序》中写琴人之琴所表现的才德及政声:"发以雅琴,琅琅然若佩    玉之有冲牙也。"则也是琴音之亮如玉振。在元稹的文《与卫准南石琴荐启》中写琴声为"□响亮于五弦,应铿于六律"即明写其亮,又直言其铿锵之韵,在谢观的《琴琴合奏赋》中也写道琴瑟之奏"激寥亮于云中"则此处写"亮"已升腾入云。司马承真的《素琴传》等及他精心自制的琴音韵奇佳:"琅琅锵锵,若球琳之并振焉。"以击玉相喻,也是清亮之音。
因之,其鼓琴,声若敲种击磬,而得金石之声。音韵寥亮,琅琅锵锵。在秋空而入云,傍松针而带月,令金飘瑟瑟,玉堂清越。此乃亮者。
(五)粲 粲者明丽之意,或又可能说是琴音之甜美而有光彩者。李白的《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纵天骨,根老水泉,叶若霜月。折为绿绮,微音粲发。秋风人松,万古奇绝"。讲到奇绝之琴音有如秋风人松。此系良琴的乐器音质,是演奏艺术的物质前提。
柳识的《会琴记》写道:"若然者,宁袭陶公真意,空拍而已,岂袭胡笳巧丽,异域悲声。"虽然文中崇陶渊明的无弦琴清高孤傲,无音而空拍,贬抑艺术性大曲《胡笳》的生动感人之"巧丽"以其美妙而明丽为不可取。但却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胡笳》中的艺术感染力正在其粲发的音乐之中。这是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粲"。司马承真《素琴传》写道:"诸弦和附,则采采粲粲,若云雪之轻飞焉。众音谐也,则喈喈嚷嚷,若鸾凤之清歌焉。"则是良琴于高手的演奏之下各弦相合,众音相溶、音乐韵味美妙明丽,如云雪鸾凤漫舞清歌。是演奏艺术和精美的乐器相作用的极致者。
因之,其鼓琴,妙音发于良材之弦,存于使作之曲,应乎高手之指:光彩明丽,一若云雪之轻飞而耀目。如鸾凤之清歌而沁心。人琴俱优,心手相合,方可得如是之美。此乃粲者。
(六)奇 奇是古琴演奏至妙时所产生的特别意境。超出常态令人有神奇难测之感。
李白在他的《琴赞》中写到"秋风人松,万古奇绝"。是古琴的演奏艺术有奇境。此时心中所感之松已不是俗山之常松,心中所感之风已不是平日襟袖之和风。尤其此时之心,已因琴之奇韵而不是素往平凡之心。奇绝之境存于琴曲琴音,引发人的深心中超越时空的至妙之感。是极高的演奏艺术方可达到,亦需要欣赏者的精深理解,方可感到的化境。因而需以"奇"命之。舒元与在他的"琴志"中写到:"备指一弄五声丛鸣。鸣中有去峰横空、鸣泉出云,凤龙腾凌,鹤哀鸟啼。松吟风悲。予聆之,初闻声入耳,觉毛骨耸擢,中见镜在眼,觉精爽冲动。终然睹化源廖廖,贯到心灵。则百骸七窍,仙仙而忘觉。神立廖廓,上洞见天地初气,惊肩太古,阔视区外。"文中将琴之奇和心中之奇作了充分而生动的描写。琴音缤纷璀璨,忽若天外飞来峰,又若万丈云端而落之泉,因之奇极。既如凤舞龙飞,又如鹤唳鸟鸣,松风悲吟。而令听者之心激荡升腾,怀拥天地古今,含皆是奇之至境。岑参诗格甚为高峻。他在诗《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中写道:"此曲弹未半,高堂若空山。"把人的精神引到远离尘嚣之境,已是甚奇,进而"幽引鬼神听",有超越人而与鬼神相对之感。僧皎然而诗《奉和裴使君清春夜南堂听陈山人弹白雪》中的"通幽鬼神骇,合道精鉴稀。变态风更入,含情月初归。"也写出了与鬼神相格的奇境奇气。
因之其鼓琴,人化境而超常态者,五音共鸣,令高堂忽若空山。或觉有灵峰横贯天外,或感似鸣泉落自云端。有如龙凤腾增凌,鬼神惊骇。又或初闻速悸,中感神爽,终觉天地之精气。琴家之手、琴家之心、听者之耳、听者之神,相溶而得。此乃奇者。
(七)广 "广"即弹琴之气质格调雍容阔大,宽远绵长。在人,内心的音乐感觉超出身躯之外,有居高临下豁然之势。在曲,气度稳健爽朗,不限于一琴之声一室之境。李白诗《听蜀僧弹琴》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餐松。客心洗流水,馀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蜀僧弹琴令李白之心生汹涌之松涛,澎湃于群山之间,是已超于是七弦之上,一室之内。再如韩愈的,《上已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列》所说的"优游夷愉,广厚高明",韩愈是听"随风"、"文王"之曲,"追三代之之遗音"所得。李白是由万群松,长风振荡所得,在时间和空间的扩展中,其心神则相一致了。伯牙子期以琴沟通心神,在于雄伟崇高之势,宽广动荡之气。唐人梁涉的《对琴有杀声判》引此典故,并强调它的峨峨、荡荡的广远之势:"朱弦促调。缘心应声。既峨峨以在山,亦荡荡而著水",也承高山流水之峻伟广远。是其气度及意境之广所在,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风",更明确了琴之为乐,时亦有若长江流之广,而又似国似士心之广的神凝气和闲雅悠远之风。
因之其鼓琴,气度精神宽远深厚,绵长阔大。成于心而形于声,发于七弦而充乎天地。既如山之峨峨,亦若水之荡荡。或在神而广厚高明,或在声而绵延浩淼。有时如听万整之松,有时如亲国士之风,此乃广者。
11 良宵引 -- 茅毅
“《良宵引》,隋贺若弼所作。在现存琴著中最早出现在《松弦馆琴谱》中。《松弦馆琴谱》是虞山琴派的代表琴著。良宵引也是虞山琴派的代表琴曲之一。
这支琴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是小曲之中的精品。自隋代问世于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赞赏和重视,收录在多部琴著谱集中,包括:《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天闻阁琴谱》、《自远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琴学初津》、《诗梦斋琴谱》、《醒心琴谱》、《琴心直指》等。
“其曲取意于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曲风细腻委婉,清新恬静。是为恬美妙趣之精品。”(《醒心琴谱》)《良宵引》也是我初学琴时的开指之曲。
学习古琴,在熟习领会自己所依之传谱、师承的基础上,也需要了解、学习和欣赏不同流派及风格的古琴,以开扩眼界,拓宽思想,增加阅历,借鉴他人所长,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当代琴家亦大多厚爱此曲,在现存的录音中,可找到的《良宵引》版本有很多,家师摩尼天虹,及溥雪斋、管平湖、刘少椿、张子谦、吴兆基、谢孝苹、成公亮、李家安、苏思棣、李孔元等琴家,都有《良宵引》录音传世。经不同琴家演绎此曲,风格各异、妙趣不同。
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溥雪斋、管平湖、刘少椿、张子谦、李孔元,及家师的《良宵引》。
溥雪斋先生的凝炼清实。管平湖先生的清亮潇洒。刘少椿先生的宁静淡泊。张子谦先生的灵动仙逸。李孔元先生的坚实方正。都堪称经典。 而家师摩尼天虹先生的《良宵引》以清冷闲逸见长。良宵浩月之趣由指下自然流出,若天籁清音,闻之心旷神怡。
《良宵引》虽小,但却是琴曲中的精品。”
12 夜琴 (一) -- 李祥霆
“《夜琴》三首,是依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境而作:
“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浅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以极其缓慢的十数声为曲,拨弦为声,移指为韵,淡至无味。好象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可我听着却没有感觉,难怪诗人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我等肉眼凡胎实在不解此中风情。”
13 夜琴 (二) -- 李祥霆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深夜里听到乐声》”
14 夜琴 (三) -- 李祥霆
“夜里弹起的古琴,总是孤单,却是一个人的狂欢。
那世间,此时,无色无味无声无息,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不眠的夜,总是太长,而我静似皓月,孤单单自弄弦。
夜的目光,在琴声之上,是那明月,照着我半世的往事,涉水而来。夜,夜未央,天际疏星趁马,正好让孤独驰骋万里,却步步生莲。扯一匹红尘万丈做珠帘,流苏浮影里,度曲飞觞夜夜不疲。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都冷冷清清,茫茫夜色回头遥望,那些熟悉的梦,都已散场,只剩一琴,弦瑟窈窕,伴着我的梦。漫漫旅程向前眺望,未知的路有多长,是否,情长路更长?
夜色万里之下,当这样的琴声响起,海子的诗如飞萤扑到我耳边:“你说你孤独/就像/很久以前/长星照耀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
是的,此刻的我,没有归属,往后也是。天地之下,我的孤独如星辰闪耀。
所以,让我们,点燃一支香,让光亮爆炸这黑夜,乱弹一曲,让声音掀开夜的狂欢。
所以,就有了《夜琴》。
这是李祥霆即兴演奏的琴曲,正如一人孤独的狂欢,落花处无言,月明时低语,行云流水无断痕,想走的时候就走,该停的时候就不想停。
根据曾听过他讲座的人说,他曾提到这首曲的起因,那时雨果公司的人请他根据白居易的诗谱一曲:“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浅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他亦是很喜欢这诗里琴里的淡味,然而开始连录了两首他都不满意,认为仍然是有表情的琴曲,淡味不足,紧接着的第三遍总算是满意,不想最后做出来的CD将三首曲子全部收录在内,也就是夜琴1、2、3。
后来有一个听众点评他这张专集,赞叹完其他曲目,落到《夜琴》之上,笔锋一转,带着些些郁闷说:“都以极    其缓慢的十数声为曲,拨弦为声,移指为韵,淡至无味。好像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可我听着却没有感觉,难怪诗人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我等肉眼凡胎实在不解此中风情。”
琴,夜里的琴,大约都这样。
因为心事不想要人听,只要自己懂就好。
这样的心事,也许,只是在每一朵夜放的昙花前驻足,为那芳香暗涌依依远去的夜晚留步,而已。
而这样的琴夜,若见满月下樱花夜琴,静穆之中夜色斑斓,而月光之下,大雁飞过,驮走一身樱花夜琴。
西窗灯火,残夜琴抒,月明露重,天空海阔啊。
有一首歌唱:“水不孤独山孤独/所以水把那山围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那树上住/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那心牵住/路不孤独人孤独/所以人在那天涯哭/一只大雁寻一万只大雁的归处/一朵花开一万朵花都祝福”。
孤独的琴师,从来都不寂寞,他静如湖水的胸中宛若这样含着一朵莲花绽放。
有人说,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
对于琴师,未央的夜,正是弹琴处。
待得池莲罢花、寸心怀夜时,愿那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呵”
15 楚歌 -- 姚丙炎
“《楚歌》
神奇秘谱:
臞仙曰,是曲者古曲也。按项羽至垓下,与汉战不胜,入于壁,汉兵围之数重。韩信使军中皆作楚歌之声,项羽夜闻,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帐中,悲歌忼慨,欲与虞姬相别。自为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其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虞姬和之。因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而虞姬因取剑自刎。于是羽乘骏马,麾下壮士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平明,汉军觉而追之,于是重瞳无光,兵散势去,至于乌江毕矣,于时之人,感其事而作弦歌以悼焉。
浙音释字琴谱:
希仙曰:是歌也,祖自张子房所作。而后人增之,按祖王谱曰:古典也……(与神奇秘谱瞳,惟虞兮作虞姬)……下多“噫!悲夫。”
谢琳太古遗音:
按史,项羽至垓下,(与前同)……姬既自刎羽溃围南奔,兵散势去,至乌江亦自刭。后追其事而作此操。
西麓堂琴谱:
项籍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有并吞秦汉之志。淮阴侯垓下,会军中作楚歌。楚军闻之皆散去,因遂破籍。后人仿之,故有此作。
太音补遗:
羽至垓下,闻四面皆楚歌声。乃夜起饮帐中,作“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歌别虞姬。至乌江自刎。后人伤之,故作是曲。或曰留侯作,后人增益之耳。
《楚歌》小标题
《神奇秘谱》:
一、忆别江东 二、气欲吞秦 三、夜闻铁笛 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 六、泣别虞姬 七、阴陵失道 八、乌江不渡
《浙音释字琴谱》:
一、衔枚出塞 二、气欲吞秦 三、夜闻铁笛 四、尘土十年五、英勇气消 六、泣别虞姬 七、阴陵失道 八、乌江不渡
《谢琳太古遗音》:
一、忆别江东 二、长驱关塞 三、铁衣尘土 四、禾黍秋风五、夜闻铁笛 六、八千兵散 七、英雄气消 八、阴陵失道九、虞姬泣别十、拔剑声 十一、乌江不渡
《风宣玄品》:
与《神奇秘谱》同。
《琴谱正传》:
一、忆别江东 二、长驱关塞 三、禾黍秋风 四、铁衣尘土五、英雄气消 六、夜闻铁笛 七、八千兵散 八、泣别虞姬九、乌江不渡
《西麓堂琴统》:
一、忆别江东 二、垓下势穷 三、夜闻楚歌 四、起饮帐中五、流涕长潸 六、八千兵散 七、泣别虞姬 八、阴陵失道九、亭长舣舟 十、乌江不渡
《杏庄太音补遗》:
与《琴谱正传》同。
《重修真传》:
一、歌声慷慨 二、忆别江东 三、长驱关塞 四、铁衣尘土五、禾黍秋风 六、夜闻铁笛 七、八千兵散 八、英雄气消九、阴陵失道十、虞姬泣别 十一、拔剑声 十二、乌江不渡
《楚歌》歌词
《浙音释字琴谱》:
第一段 衔枚出塞寒风飒飒兮九月霜天,家乡忆别兮古有余年。父母盼望兮心悬悬,早晚忧煎。衔枚出塞,晓夜无眠,执锐披坚,间关留连。尘埃兮狼烟,雁来兮消息无传。铁马兮北风寒月,鸟巢南天,河日归旋。
第二段 气欲吞秦拔山力那颠覆,吞秦声吞哭泣,哽咽心兮何抑郁,逡巡兮那五更促。人生兮皆从你那父母生,休忘了那养育,乾湿三年寻乳哺艰辛,保爱如珠玉。望儿立计成家,老来也旨羹菽。倚门朝暮,反使双眉蹙,肝肠刀割兮死生难卜。
第三段 夜闻铁笛铁笛声声报道,听声声报道归宜早。负剑担枪。铁衣尘土,征战如何好。眠沙卧草,梦里旌旗忽倒,急忙惊觉,枕鼓眠旗懊恼,生死谁为保。光阴兮似箭也如梭,急催人老。恨山川的那盘泊盘泊路难行,问君呵,何日得返家乡道,父母恩谁报。碌碌碌碌兮何时了,何时了,只思那无常事怎生了,输赢生死兮怎能生是了。江东云渺渺,关山程杳杳,妻子也如何好,世事也难分晓。不如归去兮,事事皆了,行歌坐眺。
第四段 尘土十年 辞亲奉那君王,十年兮百战那疆场。我家东望也何方,是何方,八千子弟兮好同返江东上。
第五段 英雄气消人生百岁,春梦也一场。战阵苦奔忙,伤心百箭疮,身死不归故乡。你那魂魄滞他方,父母断肝肠,两头消息茫茫。诸军将,你那早识便宜兮,免得将身到那无常。楚歌兮,机深张子房。第六段 泣别虞姬项王兮对虞姬也,泣说一个因依。时不利兮那骓不逝,无可奈何兮虞姬两分离。悲歌的那痛惨凄,溃围南渡也,星怖八百乘余骑。
第七段 阴陵失道溃围用渡出淮,失陷大泽,汉师追至和洲界,逼来城门外。历思从起兵,越而今而八载,百未尝而一败。依谁罪,阴陵失道真无奈,溃围斩将,往事难追悔。
第八段 乌江不渡乌江长舣舟来,江东虽小王何碍,愿急渡。於心独愧,无奈八千子于今也何在,无面见,无面见江东父兄辈。”
16 高山 -- 姚丙炎
“高山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热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首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和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传为千古佳话。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去的传谱,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指指法,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17 流水 -- 龚一
“《神奇秘谱》所载《流水》:“矅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予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者,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这曲。”
在清刊本《琴学丛书》(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后记”中提到:“流水一操……。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娇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流水》的内容介绍有:
《古琴曲集》第一集(1962年版)之“琴曲介绍”:“……据说唐以后将它发展为《高山》与《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是《天闻阁琴谱》(1876)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流水》。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绰、注”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
在《民族器乐讲座》一书中介绍了《流水》近代的改编情况:“……1876年一个四川的古琴演奏家张合修在《天闻阁琴谱》里面对《流水操》写了补充解题,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改编情形,他说:”我在幼年时,冯彤云先生亲自教我弹琴。向他学的古琴曲都很容易精熟,只有《流水》这一曲最难。已往琴谱里边的《流水》虽然有些互不相同的地方,其实只是大同小异。惟有冯先生这一操里面所加上的第六段却大不相同,而是其他琴谱所没有的。我学了很久才学会。”……这一古琴曲摹拟山里各种泉水涌出和滴流的声音的那一部分,就是张合修的《流水》的确都是没有这一段的。1876年以前的《流水》都是八段的,和朱权的说法符;但张合修的传谱,已经是九段了。”
我们分析所用之乐谱采用《天闻阁琴谱》中之《流水》,由管平湖演奏。他在灌制唱片时删去了{5}{6}与{8}段也作了删节。乐谱见《民族乐器独奏曲选》,音乐出版社,1962年出版。
《流水》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这里有正琮声响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18 凤翔千仞 -- 成公亮
“《凤翔千仞》
古琴曲《凤翔千仞》为「泉鸣调」定弦,谱载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乐曲以凤的凌空翱翔寄托古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出一种朴实率真的格调和自由放达的精神状态。据考证,此曲至晚在唐代就已流传,当时曲名为《凤云游》。
《凤翔千仞》的曲谱后记云:「《凤云游》虞皇所制也,唐人薛易简年十七能精此弄,由是知名,易简天宝中以琴待诏翰林,所著《琴诀》至今传之,兹曲之来当有自云。」后记说此曲为虞皇所制,这自然是托古,从乐曲质朴真率的风格和音阶特征等方面看,很可能是魏晋时代的作品。
《西麓堂琴统》中题解有:
「太华之阿,何人吹箫?凤凰翼翼而来,彩云卷卷出岫。徘之徊之,鸣之舞之。傍挟日月,嬉游于天地之外;追摩星汉,翱翔于六合之间。此曲高古,虞皇所制。神仙境界,不似人间。」
乐曲格调清奇,情绪活泼欢欣,音乐色调多变,舞境浓郁,是一首极具乐舞遗风的曲子。全曲九段,除首尾两段音乐跌宕自由、若有所思外,其余各段速度和节奏相近,以调性的多变和多种古代音阶的并用,流美生动的旋律及频繁的音色对比等方法体现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境界。
《凤翔千仞》是一首美仑美奂的曲子,听之令人如见云雾笼罩的太华峰上,吹箫的仙人在苍松翠柏的树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回荡在青山绿树之间。恍惚之中,只见卷卷彩云从岩穴中飘出,随风变灭,卷舒自如。凤凰翼翼而来,展翅上击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推动浮云,翱翔在昊天之上。以百鸟之王凌空翱翔,跌宕自由的气势,比喻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然独处,似有曲高和寡之叹。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含藏在清丽旷远的曲调之中,引发听者无限遐思。”
19 洞庭秋思 -- 谢孝苹
“《洞庭秋思》初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统计,此后又有《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二十二部琴谱刊载此曲。其中除少数为不同时期的传谱相互转录外,各谱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历代琴人在传承这首乐曲时,不断地改变它,发展它。琴家通过对《西麓堂琴统》至《自远堂琴谱》中所载《洞庭秋思》的试弹,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版本在两个半世纪流传、传承的方式:流动的传承,不断变化的传承。
这首曲子平和温婉,像一位妇人抚琴洞庭湖边,其中有一段仿佛她安静又坚定的内心独白:此生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出自元稹的《离别》第五首诗)。《洞庭秋思》为明代琴曲,作者不详。此曲以洞庭秋意为背景,写观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烟波浩渺。人生之境,历经岁月之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谓:“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调高古雅正,意味悠远。查阜西先生弹奏此曲古朴凝练,稳健淡雅。”
20 桃源春晓 -- 成公亮
“《桃源春晓》
曲谱《西麓堂琴统》的曲名、后记先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乐曲题材取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曲谱的后记也摘其序文大概:“晋太康中,武陵渔者操舟溪行迷失道,见桃花夹岸,落英缤纷,遂沿溪而入,得异境,桑麻村落,男女怡然。争来问讯,云是秦人避乱居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日送归,他日觅之不可得矣,故有是曲。”
《桃源春晓》给我们这样的初步感受:宁静和谐的田园、怡然快乐的人群;音乐形象明晰显然、音乐语言质朴古老。酷爱自然的陶渊明对田园、对生息在田园的人们怀有一种天然的情感,《桃花源记》是诗人最高的理想境界。借助琴曲曲题和诗文的启示,我们可以在其导引下自由自在地想象:田野的春风、小溪的清流、近处的茅屋、远处的炊烟、暮归的飞鸟、淳朴的田父、天真的村童……通过想象表达琴曲宁静、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并借此抒发弹琴人的胸怀情操……
陶渊明的隐逸不同于古代高士许由那样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就象《遁世操》小标题中“独步烟霞”、“日照岩扃”、“麋鹿为友”那样,独自住在山洞中,与日月风云交流,和猿猴麋鹿为友;也不是在朝为官权贵们的“朝隐”,既保有为官者的物质享受,又不失隐者的高情雅韵;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理想在《桃花源记》中得以高度概括,他生活在政治舞台犹如走马灯一样变化的时代,而这里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儿童和老人“并怡然自乐”,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也充满着人情美感。陶渊明的隐逸,是亲近自然、充满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隐逸。因而《桃源春晓》的音乐也不同于《遁世操》的孤高奇志,而是宁静自然的高雅中散发着乡村世俗的淳朴气息。诚然,这首琴曲创作的出发点在于给人以某种境界的印象和感觉,而非立足于深层的哲理思考。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表达的意境又那么明晰,使人在聆听整个琴曲时感到音乐是那么通俗易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琴谱记不住怎么办?
适用于聊天的古琴小知识,也许能帮你搞定爱好古琴的妹子哦~ | 问杉琴社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古琴知识一百题(附答案),你答对了吗
道家文化与古琴养生(道经每日清修)
五艺与天津之琴
古琴十级理论考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