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连载(303)《颜渊篇》第10章,“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wù)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原文朗读】

【注释】

子张: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48岁,陈国人,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论语》中提及20次。他崇敬孔子,好学深思,他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孔子认为他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也就是偏激。子张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针对子张的缺点,也反复对他加以不厌其烦地教导。

崇德:以德为崇,崇尚有德之人和有德之行。 

辨惑:崇德中会遇到各种迷惑,如何辨别分辨。 

徙义:向义迁移,唯义是从,闻义迁善。

诚不以富,亦(zhī)祗以异: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全诗描写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女子对变心丈夫既恨又爱、既想离开又割舍不下的复杂矛盾心情。孔子在此处引用这两句诗,是用夫妻之间的爱恨困惑做比喻,补充解释前面的“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句话。 

【白话翻译】

子张问什么是崇德,又如何辨别遇到的各种迷惑困惑。孔子说:“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主,还要看符不符合道义,这就叫'崇德’。但人有七情六欲好恶之情,这种认知往往会受感情的左右和干扰。比如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长生不老。厌恶一个人,恨不得他马上去死。而有时候,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这些极端或矛盾的心理就叫做迷惑。这也好比《诗经》中的两句诗,'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说的是一个被抛弃的妻子对变心的丈夫一会恨得咬牙切齿,一会又割舍不下,这种爱恨交加的心情就叫做惑。”

【解读】
1、“崇德辨惑”,针对子张的提问和缺点,孔子不厌其烦进行教导。

我们先还原一下这段对话发生的场景。子张是孔子晚年的高徒,但他的缺点是过于心高气傲,自以为很了不起。另外他评价人也过于偏激,能看上的人什么都好,看不顺眼的什么都不好。孔子便教导他要多向有德之人学习,并且人人都有优缺点,不要一棍子打死人。子张就问老师,“崇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辨别谁是有德之人,当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孔子便从“崇德”和“辨惑”两方面告诉他。

首先是“崇德”,谁是有德之人?什么是有德之行?要看他有没有忠诚和守信这两种品德,另外即使符合忠信,也要看符不符合道义。因为忠和信是中性的概念,看你忠诚什么,看你守什么信用,所以要用道义再去衡量,孔子说这就叫“崇德”。

其次是“辨惑”,会遇到什么困惑?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的好恶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孔子用日常生活中的人之常情作比喻。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你觉得他哪儿都好,找不出一点点缺点,希望他活得好好的。讨厌一个人,怎么看都不顺眼,恨不得让他马上死掉。也有的时候,一会想让他生,一会又想让他死,爱恨交加。孔子说,这种复杂矛盾的认知和心理就叫做“迷惑困惑”。

接下来,孔子又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诗“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来补充说明上面“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句话,这句诗词描绘的是一个被抛弃的妻子对变心丈夫的复杂心情,一会恨得咬牙切齿,一会又割舍不下,这种爱恨交加的心情就叫做迷惑。

2、对本章这段话的主流解读。

千百年来,对本章的解读有很多种,都不太让人满意。最主流的一种解读是把“崇德”说成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把“辨惑”说成是修德时遇到的困惑迷惑。这种解读有什么不妥之处?其一,不能与整段话的文字相契合。其二,无法与孔子引用的两句诗相衔接。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崇德”并不是指自我的道德修养,而是说你应该去崇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德行。其次,“辨惑”说的是应该抛弃个人情感,摘掉有色眼镜,去除成见,这些迷惑往往是由于个人的好恶情感造成的。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可能也看到了前人解读存在的瑕疵,所以他采用了一种中性的解读。在《论语新解》这本书中,钱穆先生的解读如下。子张问道“如何可算是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

我在解读这一章时,苦苦思索了很长时间也理不出头绪。直到看了钱穆先生的解读,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句诗并不是错简,反而非常地贴切精妙。

为什么千百年来对本章整段话的解读大多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理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这首诗,全文如下。“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chū),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zhú),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

樗(chū)是臭椿树,蓫(zhú)和葍()是两种野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她孤零零地走在原野上,看到了樗、蓫、葍这些恶树野草,更勾起了她的惆怅心情。这首诗分为三章,她从心底控诉这个变心的丈夫,恨不得杀了他。但到了最后两句,诗中写到“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和“祗(zhī)”都是“真的”的意思,“”是富裕,“”既指变心又指回心转意。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我真的不是求你给我富裕的生活,而是真的希望你能回心转意啊!在这首诗前面的段落中,女子表达了对变心丈夫的怨恨,恨不得他马上就死。而到最后,女子的语气急转直下,又表达了对丈夫的依依不舍,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种夫妻之间既爱又恨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千百年来,大多数学者没能正确解读孔子为什么在这里引用了这两句诗,包括朱熹钱穆在内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可能是错简,或者认为应该把它放在《季氏篇第十六》“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一章。也有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强行解读这句话,结果翻译得牛头不对马嘴,反而让人越来越糊涂。 

要想正确解读这两句诗,首先要把《我行其野》整首诗的意境弄明白,其次要根据本章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有兴趣和精力的朋友,可以去认真学习这首诗。

4、《论语》中很多次提到《诗经》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裁剪师和集大成者,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整理了前人的文化,编辑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他常常用《诗经》中的诗句作比喻,告诉弟子们如何为人处世,《论语》中有很多篇章提到了《诗经》,下面我们做一下汇总。

在《学而篇第一》中,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在《为政篇第二》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ié)’”。

在《八佾篇第三》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泰伯篇第七》中,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在《乡党篇第十一》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在《子路篇第十三》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在《季氏篇第十六》中,陈亢(ɡānɡ)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在《阳货篇第十七》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5、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挖掘“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两句诗的寓意,现在该把思路转回到正题上了。

在本章中,孔子用夫妻之间的复杂感情作比喻,意在告诉我们,不管是崇德,还是为政,或者是普通人的为人处世,都不要感情用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10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为政第二》(2)
《隐藏的论语》比:泰伯第八
【第262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0章》何为崇德,何为辨惑?
安德义论语解读15——卫灵公篇第十五
安德义论语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