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原书法网
正在加载...

龙湖春天

昨天 11:30

楼主

特别推荐||《张海传》:你所不知道的张海





张海:墨海弄潮领航人

王幅明
一、 云梦山摩崖石刻
2003年秋天,在豫北名胜云梦山漫游,一处奇观令笔者惊叹良久。
云梦山在淇县境内。淇县因淇河而得名,是殷商都城与西周卫国国都朝歌所在地,历史悠久。云梦山又名云蒙山,在淇县城西南太行山余脉东部。这里峰峦迭嶂,云蒸霞蔚,泉涌瀑飞,险径通幽,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是古代名人高士的隐居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曾在此隐居,著奇书《鬼谷子》,并收徒传艺培养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一大批风云海内的军事家、战略家。讲学遗址犹存。因此、云梦山又被称为“中华第一古军校”。这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景区,堪称风水宝地,对外开放不久,便名列河南省十佳名胜区。到此一游,确有不虚此行之感。
令笔者惊叹进而惊喜的一处景观,既非自然,又非古迹,而是今人所为。它是整整占居一面山壁的摩崖石刻。内容为《鬼谷子》全文,近万字,隶书。面积约一百平方米。书写者:张海。由于雨水冲刷,石刻上面已有一些雨痕,给人以沧桑之感。
为何惊叹?因为在全国境内,尚未看到如此巨大而又出于当代书家之手的摩崖石刻,可称一奇。为何惊喜?因为书写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兼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河南名家书写,又在河南风景区刊刻,如此大手笔,大气魄,作为河南的一名书法爱好者,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骄傲?
站在石刻前,浮想联翩。《鬼谷子》乃千古奇书,深蕴哲理,高深莫测;张氏隶书神采飞扬,气息高古,名冠天下。两者奇妙地融为一体,更加深了其神秘感,伴着山风松涛,让人若有所悟,品味不尽。
出现雨痕恐怕是制作者始料未及的。为使游客完整欣赏书法全文,风景区管理者作了补救:又在云梦草原上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照壁:上面清晰再现书法全文。
回郑州不久,我便带着在景区购买的《鬼谷子》书法字帖,请张海题签,并向他请教。令我不解的是,张海尚未看到这本字帖。字帖由淇县文物旅游局2001年印制。书写者没收到样书,显然是他们工作的疏忽。我向张海表述我在看到石刻时的欣喜之情。他翻了翻字帖,淡然一笑:“这是10多年前的东西,现在看,有很多不满意之处,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接着他谈了书写《鬼谷子》的经过。1992年春夏之交,淇县旅游局一行人找到他,说县里准备开发云梦山,云梦山因鬼谷子而得名,风景区不能没有《鬼谷子》,恳请书法大家将《鬼谷子》全文书写。他们负责制作成摩崖石刻供游客观赏,以提高云梦山的文化品味和知名度。张海是热心人。他把此事视之为公益事业,况且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没提任何要求便答应下来。那时,他还在省文联院内居住,两室一厅,没有专门的工作室。会客厅兼餐厅又兼创作室。时值盛夏,白天忙书协工作,晚间挑灯夜战。不知写了多少张纸,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写错了重写,不满意重写。以对历史、对游客负责的虔诚之心,历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鬼谷子》12篇的书写。这是迄今为止张海尺幅最大的书法作品,恐怕也是当代书法篇幅最大的作品之一。
“写完没给一点报酬?”我好奇地问。
“最后他们来看我,提了两袋小米。也可以视为报酬。”张海笑了。那是由衷地笑,即便有些许遗憾又让人看不出来的笑。
本来我还有不少问题请教,为写他的文章作准备,不料他工作太忙。他说,近期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六届书学会的预备会,去日本访问,参加费新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参加八届全国书展评审,等等。他送我几本资料,说还有两本即将出版,等出齐一并再送我。“等你看过资料,提问题会更有针对性。咱们再另约时间谈。”我问:“新书是否省文联组织的丛书中的一种?”他答:“不是。那套书是有资助的,我争取的,本人不宜享用。”一件小事,可以感受到当家人的崇高境界。这使我想到另一件事:河南几位首届书法兰亭奖的获得者,本省又给予一次奖励,奖金全由张海个人出资。
几个月后,我的工作突然有了变动,工作繁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写文章了。拟定的写作计划只好放下,与张海约定的采访整整推迟了11年。

二、三恩师

1941年9月,张海出生在偃师县南蔡庄乡香峪村一个农民家庭。家族几代人都是农民。祖父张遂木勤劳节俭,对土地一往情深,希望子孙们都能以土地为本,继承家业。父亲张士俊当了叛逆者,他选择经商,以图改变命运。他的愿望实现了:1953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张土俊成为新中国的营业员。少年张海继承了先辈们的勤劳、善良和聪慧,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通过读书来确定人生的方向。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小对汉字表现出来的特别兴趣,尤其让人感到惊奇。最先发现他书法天赋的,是他的高小班主任郭树泰。郭老师有意识地严格要求他,鼓励他,引导他,成为他最早的启蒙老师。1955年,张海顺利通过了初中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偃师第一初级中学。过去,祖父总是以干农活的优劣来评价晚辈,而今,他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他从孙子身上,预感到了更大的希望。张海兴趣广泛,除去主课优秀,他还参加了学校多个业余小组。他是班里篮球队员和学校排球队员。由于写得一手好字,3年间一直担任着班级的墙报编辑,从组稿编稿到书写,基本上都由他一人完成。
初中毕业,张海顺利地升入了偃师高中。1960年,张海在读高中二年级时,赶上了国家扩大招生的机遇,学校决定每班选5名学生与高三毕业班同时参加高考,张海是其中之一。他喜欢文科,在填写志愿时,报考了开封师院和其它几个院校的文史类专业。不料通知书下来,却被录取到河南省新乡师范专科学校理化科。课程几乎没有压力。课余时间他几乎全都用来练字。一次逛旧书店,他意外地得到一本《汉碑范》。这是张海接触到的第一本象样的隶书字帖。许多年后,他在《我的隶书道路》一文中回忆道:“我初学隶书没人指导,因见到一本《汉碑范》,觉得那上面的字很美,就没昼没夜地临写起来。也不知道临过多少遍,也记不起来临了多长时间,反正在读大学的数年间,业余时间除去打球就是临它。”张海以后在隶书创作上卓然成家,《汉碑范》的启蒙功不可没。
1962年秋天,大学毕业,张海被分配到安阳工作,任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教师。一次,市文化馆举办书法展览,同事鼓励他去参展,他也有心一试。当他看到展厅里装裱过的作品后,强烈意识到自已的差距,自信心受到打击。此时,有的人会怀疑自己的天赋,选择放弃,但张海选择了坚持。后来,张海偶得魏碑《龙门二十品》拓本,与他精神上产主了共鸣。他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临写,为书艺的提高奠定了基础。1964年3月,他被调至安阳市总工会职工学校任教师、工人文化宫干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空前的动乱和灾难面前,有人投机,有人中枪,有人发疯,有人怅然进而颓废。张海在冷静思考、观望和有限参予。1969年,市工人文化宫、广播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他成为宣传站的一员,分配在宣传组,成为一名职业书法工作者。这期间,他开始举办小型的橱窗书法展览。还开办了青少年书法培训班。编讲义,印教材,安排讲课,全由他一人负责。为教学需要,他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也得到锻炼。他的小屋里常常挤满了书法爱好者。他与他们交谈,解答他们的问题,乐此不疲。安阳市的展览渐渐多起来。参展的作品都需装裱,但装裱的行家稀缺。1974年4月,经同事联系,领导同意,张海一行3人,赴北京百年老店荣宝斋学习书画装裱工艺。他的指导老师张贵桐是资深的装裱艺术家和书画鉴定家。张贵桐得知张海是搞书法的,却来学装裱,认为有眼光;加之张海虚心好学,因而备加赏识。他不仅悉心传艺,还带张海去拜访荣宝斋专业书法家徐之谦先生。在荣宝斋的半年多光阴里,张海与前辈大师朝夕相处,目睹历代书画名作,视野大开,受益良多。三十年后,在京与其孙张杰淡起此事,感慨万千。在此期间,张海看到展厅一幅费新我的书法作品,颇为震撼。书写内容是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书法凝重奔放、纵横捭阖,浪漫飞动,同词作的内涵达到了完美的一致。落款是“新我左笔”。从此,他牢牢记住了费新我的大名。
1975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撤销。张海被分配到新组建的安阳市群众艺术馆,任宣传股副股长。通过他创造性的努力,短短数年,便将安阳打造成河南的书法重镇。1976年,他筹划出版了书法集《书法作品》,特请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1977年,又编选出版了《现代书法选》,特请费新我题写书名。首开那个时期出版当代名人书法集的先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书友看到后欣喜若狂。书的署名:“安阳市群众艺术馆编”,知情人都知道,真正的编选人是张海。在给费新我寄样书时,他诚恳邀请费老到安阳讲学。已经75岁高龄的费老欣然答应。张海是细心人,在征得馆领导同意后,他先向费新我寄去150元车旅资。1978年5月,费新我抵达安阳。开讲那天,能容纳百余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就连门外也站满了人。这场面令费新我深受感动。他没想到书法在安阳能如此普及。费新我在人们心中是个传奇人物,他本是著名书画家,可在55岁时右手不幸患病残废,全靠毅力改用左手写字,坚持10多年后终有所成,成为20世纪唯一公认的“左笔”书法大家。他在安阳受到众人尊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群簇拥着他,热情向他请教。讲课期间,费老原在上海美术出版社工作的四儿子突然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费新我异常痛苦。按预定计划,课程只进行了一半。张海一再劝慰费老,催他赶快回去,这里的事以后再说。但费新我坚持讲完一个段落后再走。费新我的高风亮节令张海感动,也由此奠定了他们之间长达20多年的师生情谊。接着,由张海策划,费新我在安阳成功举办了“新我来洹书作展”。观摩者来自郑州和周边多个地市,盛况空前。1979年4月,张海前往苏州拜访费新我,费先生亲自陪同他游览拙政园。之后,张海又邀请费新我到河南多个城市讲学。

1980年,张海任安阳市群艺馆副馆长。同年,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召开,重新恢复了河南省文联。在研究成立省书法家协会的时候,参与研究的陈天然力主借调张海到省书协帮助工作。有人问:“借调是什么意思?” 陈天然回答得很干脆:“借调就是为了调动,这个人在各方面都好,是个难得的全才。搞书法活动,河南在全国比较早。书法展览,安阳、开封比较多。开封是传统型的,安阳是后来居上,而安阳的活动都离不开张海。”这位平时言语不多的版画家兼书法家,说起张海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大家都被他说服了。1980年11月,张海开始来往于郑州、安阳之间。没有办公室,就在美协办公室里放一张小桌子;没有地方住,就睡在会议室乒乓球台子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5月在北京成立。张海作为河南书法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与河南老一辈书法家谢瑞阶、陈天然、李悦民等人一道出席,成为中国书协的首批会员。

1981年4月,张海邀请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到河南办展并进行讲学活动。活动安排在郑州、安阳、新乡、开封、洛阳五城市巡回进行,在讲学与展览的同时,对学员进行辅导、示范。王学仲是著名书画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功力深厚。在河南巡回演讲一个多月,为数以千计的爱好者播撒了书法的种子。许多书家切实认识到理论对创作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书家由此走上了书法研究之路。张海的用意与王学仲的想法不谋而合:让更多的人热爱书法,书法事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回到天津后,王学仲给张海寄来一幅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对张海所作所为的高度认可,由此确立了他们长久不变的师生之谊。
1981年初,张海正式调到河南省书协工作,成为书协驻会的第一位专职干部。1982年7月,他策划在安阳举办“篆刻培训班”,30余名全省篆刻骨干参加。张海特邀沙曼翁和苏白两位篆书和印坛大家来豫讲学。由于苏白身体欠佳,辅导工作后来几乎全落在了沙曼翁身上,他很认真,给予听课者一一示范和辅导,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结业之际,他还为所有学员每人治印一方。对此,大家深受鼓舞。李刚田、许雄志等一批篆刻家脱颖而出。在安阳,则直接影响了刘顺、刘颜涛等主攻篆书的青年书家的成长。
张海对费新我、王学仲、沙曼 翁三位老师虽未执弟子礼。其实,他们之间师生情并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知相通。如果从书法本体上看,张海的书法风格与三位老师相去甚远,很难找出师承的蛛丝马迹,但在做人、书法理念和继承创新上,则完全与老师一脉相承,在某些方面,比老师走得更远。关于尊师,他曾说过:“对于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三位先生我是非常尊重的。尽管他们的影响、成就以及公众评论各有不同,有的甚至还曾遭到不公正的批评,但我不管这些,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有些记忆终生也难以抹掉。单凭这些,他们就是我最可尊敬的老师。”(《从师之道》)
如今,三位老师都已仙逝,张海对老师的敬重仍无改变。1992年,费老辞世,在他辞世5周年之际,张海在郑州筹划了费新我遗作展,以告慰费老的在天之灵。并个人出资为费老出版了《费新我左笔大字典》。2012年费老110年诞辰,张海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为老师主持了高规格的座谈会,80多位书法家及文化界人士参会,其中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参加。有人说,这是去世的书法家唯一享其殊荣。几部纪念文集同时出版。座谈会后,费老作品价格一路攀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的费新我艺术馆,筹建工作进展缓慢,张海几次去湖州后,情况大变,项目很快落实。费老110年诞辰之际,在费老的故乡,隆重举行了费新我艺术馆开馆仪式。王学仲去世后,张海撰写纪念文章《灵魂若有在 凯歌唱未休》在《人民日报》发表,并向其基金会捐款20万元。沙曼翁去世后,张海积极协助其家人及有关单位筹备有关纪念活动。
张海作为中国书坛的领军人物,在地位和影响日隆,仍能对老师如此谦恭,彰显了尊师敬贤的美德,在书法界传为佳话。

三、创造力的实现

如果说,安阳为张海提供了展示初试锋芒的舞台,省会郑州,则令他雄心勃勃,为未来绘制了更宽广的蓝图。他是一个视书法为生命和有担当意识的男儿。张海调入省书协后,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书法活动,河南书法从此迈向了复兴之路。1982年:“河南省首届书学讨论会”在鸡公山召开,此后每年召开一次。“王铎书法展览”在河南省博物馆开幕。此展由河南与日本“王铎先生显彰会”各提供30件作品,先后在郑州和大阪展出,并派代表团互访。1984年,张海任省书协副秘书长。他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直接关心指导下策划了一个被称为书法“省运会”的中原书法大赛。为在省会举办大赛,张海向各级领导逐一汇报,争取支持。前面一路绿灯,但到了中途却亮了红灯,几近夭折。关键时刻,他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他把电报藏起,泪水咽回肚里,继续努力争取。等到有了结果,他便立即赶回陕西宝鸡。此时,父亲已于几个小时前去世。此事传开,不少人为之动容,对张海的大我情怀深表敬意。大赛如期在1984年2月1 6日举行,千余书家参与,加上现场参观者,达万余之多,场面极为壮观。比赛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各种名次的获奖者,后来都成为河南书坛的中坚。大赛好评如潮。启功先生赋诗曰:“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中原笔墨遒。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王学仲献诗之余,兴犹未尽,又特别作《中原书法大赛记》记述盛况。1983年,河南省开始了每年一度按豫北、豫南、豫东、豫西划分的地区系列展览。“河南省书法篆刻展”,“明清书法墨迹展”,由费新我、魏启后、刘自椟、王学仲、陈天然参加的“墨林五家书展”,日本“村上三岛学习王铎书法展和古稀纪念展”,“沙曼翁书法篆刻展览”,“黄河流域十省书法联展”先后在郑州开幕。1984年,“费新我书展”在郑州开幕。“全国魏碑学术研讨会”在洛阳举行。“中日书法交流展”在大阪展出。“河南十老书法作品展”在郑州开幕。
1985年4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海当选为理事。他已成书法界瞩目的活跃人物。其组织活动才能和实效,获得全国书界的普遍认可。6月,张海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一年,河南省书协组织举办了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书法展览”。收到作品3万件,人选作品1干多幅。同时出版《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无论从规模和展出质量,迄今未能超越。国内外3千多人出席开幕式,河南博物馆双层玻璃大门被挤得粉碎,如此场面,史无先例。有人将这一天称为“国际书法家节”。中国书协主席舒同等许多国内外书法名家出席。国际书展之后,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趋于频繁。河南省书协在原有《书论》基础上,创办季刊《书法家》(出至1987年底)。第二次“中日书法交流展”在郑州开幕,日本村上三岛一行25人随展进行交流访问。河南省书法展赴贵阳展出。“河南书法教育中心”成立,后改为“河南书法函授院”,开办6年,学员2万5千多人,遍及全国30个省区。其中不少人步入了专业书法生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河南书法奖励基金会”建立,并设立书法“龙门奖”,定期奖励在书法创作、篆刻创作、书法理论方面有成就的作者。
1986年,对于河南书坛,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年10月,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中国书协河南分会主办的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精美的作品集同时首发。这批个性鲜明的作品极具震撼力,很快引发了轰动效应。这是蓄势已久的河南中青年实力派书家的集体亮相。首都的专家们给予高度评价,并引发了关于中原书风的讨论。人展的张海、李刚田、王宝贵、刘顺、王澄、周俊杰等15位书家,日后成为中原书风的代表性书家,其中的多人则成当代书坛公认的名家。展览成为一面镜子。—些外省书协旋即召开会议,研究河南的经验,寻找自己的差距。展览的创意来自张海,“墨海弄潮”的名称,则出自理论新秀周俊杰的建议。张海这样设想:“墨海弄潮”展每次推出15位到20位中青年书家,每4年举办一次,用20年时间,推出百名书家。河南书坛在全国的地位,将大有改观。这项跨世纪的工程,逐渐变为现实:第二届“墨海弄潮22人展”(1990)、第三届“墨海弄潮19人展”(1994)相继出台。后又于2000年,出齐“墨海弄潮百人集”。 前后用了4年时间,集中推出100位优秀书家,这在全国没有先例。它成为河南书协的首创,在书坛引起巨大反响。此套书,后来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出版奖。
1987年9月,河南书协在郑州同时举办了“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新十年书法论辩会”、首届书法“龙门奖”颁奖大会、 “河南书法函授院师生交流大会”等活动。
1990年,河南书协成立10周年,为了系统地、综合性地向大家展示河南书坛10年来的成果,张海策划在北京举办了《河南书法周》,其中有“河南省篆刻展览”、“第二届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河南省老书家书法展”、“河南省女书法家作品展”等10个展览,共展出作品665件。
通过张海及书协一班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河南逐渐从一个书法小省、弱省,变为书法大省、强省。河南参加全国第一届书展时,入选作品仅为全国的1/40,处于中下游。从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展开始,河南的书法创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河南入选作品和获奖者均为全国第一。此后的全国性大展,河南入选、获奖数均名列前茅。
1991年11月,河南省书协换届,张海以高票当选第二届书协主席,以后又连任多届。1994年1月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兼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2000年5月任河南省文联主席。 2000年12月任中国书协第四届副主席。
河南省委一位领导,在谈到用人重要性时深有感慨地说:“用对一个人,会搞活一个部门和一项事业;用对了一个张海,则搞活了整个河南书法界。” 了解新时期河南书法复兴历史的人,都会有同感:没有张海,难以想象会有河南书法今天的繁荣。他的远大目光、办事能力及无私奉献,成为众人的口碑和公论。
张海对中国书法事业的杰出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是一个卓越的书法活动家,具有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他同时还是一个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具有战略眼光的书法思想家。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才。
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一个书家能有一体出类拔萃已属不易,而张海却诸体皆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艺术成就。
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当数他的隶书,被人称为草隶。 1986年,首届“墨海弄潮展”,张海以一件隶书震动书坛:他将汉简、草书融入了规范的隶书中,水乳交融,不露痕迹,自然潇洒,刚健飞动。此作被公认为张海的成名作之一,无论对他本人,或中国当代书法史,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样的写法前无古人。 张海谈起他草隶创作的艰辛历程:“我开始学隶书的时候,各种范本都拿来学习,《曹全碑》、《张景碑》等汉碑都临过。后来看到《封龙山碑》,被它的博大气象震撼不已。它的隶书特点并不突出,但隶意十足。这正是我的所爱,临写的遍数也最多。后来以此风格创作,参加了书展。虽受到好评,但仍不满意,因为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未能明显地跳出来。我想,能不能融进汉简?把隶书、行草、汉简融合成一体?我开始尝试草隶。这有点像农学家培养新品种,要经过杂交、试种、育种,反复试验才能成功。开始,每天都进行试验。有时一整天才能出现一个自已满意的字。然后就把这个字挑出来,按照相同的思路再进行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到1986年终于取得初步成功。而由此思路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得到专家们普遍的认可。”
张海没有在“张氏草隶”的赞扬声中止步。他是一个不倦的探索者。他认为草隶的探索只是开端,为同仁们提供了某种思路和方向,后人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此时,他一方面在隶书上深化丰富,另一方面又把关注点移至行草书。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展,张海以其清新雅健风格的小字行草作品以高票获全国奖,让书界又一次为之刮目。书作整体风格峻逸,不同于隶书的狂肆大气;字的结构极具个性,碑帖相容,自出机杼,很难对应于历史上或现当代书坛任何一家。他的探索与创造是全方位的:在篆书中竭力表现笔墨情趣的草篆;“破锋行草书”极力表现笔墨变化;以张猛龙碑为基,融会魏唐的碑体楷书;近于墨戏的“一笔草”……。他说:书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一个艺术家,一旦艺术探索的步伐停止了,创作的热情消弭了,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枯竭了。
较之理论家们,张海的理论文章不能算多,但他谈及书法的言论都具有原创性,启人心智。有些短语几近格言。如“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过人的辨识能力,是艺术家的共同特质。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自己发现了不与人同但最终被社会承认的那一‘点’。这时,你就可以骄傲地宣称‘成功了’”。(《墨海弄潮集》)“受着创新愿望的驱使,一步不停地追索,希望之路终于由朦胧、遥远变得清晰真切起来。”(《张海书法》)他的言论离不开创新二字。创新,成为他书法理论的基石。

1995年,《张海书法》出版,沈鹏先生以《创造力的实现》为题写序。这句话可以视为对张海书法创作包括书法活动的整体评价。序中说:“张海所说‘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我以为是关于继承与创新关系的一种很好的表述。这种表述既表明了继承与创新的一般规律,也有他独到的体会。这种表述可能有人以为‘不过瘾”,然而却是真正对待‘创造性’的诚实态度和认真精神。”沈鹏对书中隶书《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格外欣赏,认为“这是在张海书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当今杰作,是他长期积累达到的一个飞跃,我们没有必要用学究气的办法分析一笔一划的出处,杰作之所以为杰作,就好在它光彩照人,一新耳目,让你分辨不出笔划的由来。……张海的书法实际上有的已经形成有的初步形成几种不同的风貌,几种风貌之间既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各自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逐步通向灿烂的格局。”

1998年,《张海新作选》出版,张海的一笔草与草书创作又引起广泛关注。一笔书指作品字数不管多少,仅蘸一次墨,从第一个字开始,一直写到最后的落款。这种在笔法、墨法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海在实验中强化墨色的对比,在挥毫运动中不断调锋,进行巧妙的疏密处理,以强化节奏感,根据作品需要,或一笔,或多笔完成,将草书这一难度甚大的艺术形式推向极致。2003年,《张海书法作品精选》、《隶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出版。
2004年7月1日,“张海书法展”暨“张海书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展出张海近作50余件,各体皆有,尺幅以8尺为主,气势壮观,同时也展出一部分小字行草作品。展出的作品辅以作者手记和创作自解,便于观众欣赏作品,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首都和外地书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对张海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以及探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和敬意。也有对一笔草的探索持不同意见者,当面直陈己见。2005年4月,张海书法艺术评论汇编《创造力的实现》出版。该书汇集了30多篇不同阶段人们对张海其人其书的专业评论,是一部难得的个案研究。
由于张海的工作业绩和他对书法事业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其作品多次赴日本、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芬兰、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张海多次应邀担任全国或河南省书法家代表团团长,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举办展览和讲学。1990年到新加坡讲授隶书。1991年随费新我到新加坡办展。从1993年起先后四次应邀赴香港讲学和举办个人书法展、“张海师生书法展”。为香港中文大学师生举办书法讲座,担任全港双年艺术展评委。他的影响遍及海外。

四、淡月疏星照路人

2005年12月,在中国书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张海高票当选中国书协主席。2010年12月,又在书协六代会上蝉联主席。这是中国书协诞生后,第一次由首都以外的书法家担任主席。也是中国书协历届主席中第一位连任者。从安阳市群众艺术馆到河南省书协、再到中国书协;由一个最基层的专业书法工作者,一步步走进并入主最高书法殿堂;张海用他的执着、智慧和汗水,写就了一部新时代的传奇。
“我出生于‘草根’,基层经验是我的优势。我了解书协的工作规律,了解书法创作,了解基层作者需要什么,了解如何把书法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了解如何使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形成合力。大家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如果我不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将对不起全国的书法工作者,也对不起我的良心。”成为中国书法界的领军人物,给了张海更大的舞台,也使他有了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他充满自信,希望在任期内能够给中国书协带来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建立在过去几届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有些工作具有开创性,有些则是对以往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10年来,中国书协实现了多方面突破:组织“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取消专门“评审委员会”,以书体设置专业委员会,引导书法家集中精力专攻一体;理事会召开由一届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评审工作实行组织和评审两权分立;中国书法、篆刻申遗成功;理论课题申报的付诸实施;筹备成立中国书法发展基金会,实施学术课题申报,许多书法界存在的困难与难题,逐步得到解决……。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提了不少关于文化建设的建议、提按。
作为一个视书法为生命的书法家,张海的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刻也没有中止创作,依然笔耕不已。2009年,在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和沈阳等地举办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2010年,在北京举办《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2014年,又在郑州举办《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他是首位在任期内举办个展的中国书协主席,成为当代书法史一个特别范例。每次个展,都不是对以前的简单重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作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展览都能引起轰动效应,有媒体称之为“张海沖击波”。展览中的草书《望海潮》、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八尺四条屏)等,被评家认为是经典之作。张海用他的书法艺术兑现了创造力的实现,站立在当代书坛的制高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标领潮流之先的书家。多次研讨会的成果,汇编为《岁月如歌一-张海书法展评论集》一书,成为他的第二部个案研究,为当代书法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本。
张海是书法界当之无愧的领航人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代表作的思考》、《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学书三问》、《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笔墨当随时代 勇攀书艺高峰》等文章里。每篇文章的发表,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的文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书法界。河南省政府机关党委曾把张海的《学书三问》印发给机关干部,成为书法史上罕见的案例。文章谈的虽然是书法,但对于其他行业都有指导意义。文中问:能耐得住寂寞吗?精品意识强吗?能超越自己吗?对任何从业者都是振聋发聩之音。20世纪末,张海倡导“让我们沉下来”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代表作”思想;在新世纪,尤其是他领军书界以来,倡导了“和谐书坛”、“经典与大家”的理性思考。当代书法已经进入“重温经典”的阶段,但尚未达到创造经典的时期,书法创作明显缺失“原创性”。而张海书法的创造性和理性思考,标领了书坛风气,给书法发展以强有力的启示。关于“经典与大家”之说,曾经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众多学者和书法家参与其中,讨论的成果最后结集为《时代的呼唤——关于书法经典与大家论集》出版。
张海认为,营造创新有为的环境和平台,应该成为中国书协的职责,以便为后人留下这个时代具有典经性的书法成果。一个时代最终要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包括代表这个时代各种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代表人物。如果没有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人物,这个时代的艺术就会在历史的长河里黯然失色。为此,他提出举办了 “三名工程”书展的建议,即以名家书名篇推出名作。中国书协提名最终评选出当代书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50位名家,书写古今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名篇,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名作。此举旨在呼唤时代书法大家,强化代表作意识,创作出一批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他说:如果最终能留下几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法精品,也就无愧于时代。2014年,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在北京展出,引发了强烈反响,成为书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书展。一市级艺术馆付一千五百万元人民币收藏了这些作品。张海回忆起整个过程,感叹不已。“三名工程”书展,从选题到实现整整用了4年。仅为展览名称大家讨论、争论到选定用了一年。入选条件和筛选极为严格。参考在全国获奖多少的情况,先由各省书协推荐,也可由书法家个人申报。然后从300人中评选出120人,书协付给适当费用,用一年时间创作,最后确定50人参展。
2014年,中国书协组织实施的“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首批培训,在全国12个省区市同时开学。 1000名中小学书法老师就近接受书法专业教学培训。该工程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由张海捐资20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翰墨薪传工程”将逐步改善中小学书法教师严重匮乏的现状,推动书法基础教育。2015年,中国书协与有关单位合作,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逐步推广完善培训计划。
在郑州举办的《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上,一幅巨大的篆书中堂“梦”,吸引了许多观赏者。书作有一个较长的款识,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也引发了每个人关于未来的梦想。他在书展的前言中说:“不久前我出版了一本小字行草册页作品集,取名为《淡月疏星》。有些朋友开始不解其意,认为书名不够响亮。但当他们看了我写的《后记》之后,便欣然接受了。所谓“淡月疏星”,看似是说小字行草书的审美意境,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期望,代表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关于人生的自我角色认同,我不想去谈强者弱者、成功抑或失败。人生苦短,况已届垂暮,希望自己能像淡月疏星一样,不求光芒多么耀眼,只求把一抹淡淡的光亮,无私地送给在夜中匆匆赶路的人,使他们能借助这朦胧的光亮,少走一些弯路,少跌一些跤子,早日梦想成真。苟能如此,我就非常欣慰了。”
张海,新时代先行的寻梦者。他象一颗星辰,启示着后来的寻梦人。
五、偃师文化新地标
偃师市古称西亳,以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曾为夏、商等七朝故都,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即指此地。偃师名胜古迹颇多,最有名的要数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唐恭陵、玄奘故里。偃师城西南的翟镇二里头村是—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这里的古都遗址距今已有3700年,它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所在。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大槐树村至塔庄村之间的3600年前的古商城遗址,被认为是汤都西亳城——汤灭夏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李弘的陵墓,它开创了中国陵墓石雕仪卫体制的先河,其石刻艺术超过了武则天与高宗合陵的乾陵,堪与龙门石窟媲美。偃师缑氏镇的陈河村是唐代大佛学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玄奘的出生地。四处古迹,其中任何一処都堪称偃师的文化地标。但这些地标都是祖先的遗迹。21世纪之初,一个全面展现当代书法成果的新地标,在偃师市区拔地而起。
2005年4月16日,偃师高中新校区张灯结彩,礼炮声声,“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典礼在此举行。来自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奥地利等国及国内的书家代表干余人出席。笔者有幸参加,目睹了这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性场面。艺术馆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名由启功、沈鹏题写。馆设五厅一室。其中,“国内名家厅”展出舒同、林散之、启功、沈鹏、陶博吾等近百人的珍品。它反映了中国当代书法基本面貌。“国际名家厅”展出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代表书家村上三岛、稻村云洞、陈声桂、赵守镐、符永刚等人的代表作。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三老厅”展出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三位书坛大家的作品。“张海书法厅”主要展出张海近20年来各个时段的大幅力作,真、草、隶、篆四体皆备,显示了书家不懈追求的足迹。将“三老厅”和“张海书法厅”作一比较,可知张海与三位老师的区别之大,这对研究他们的师承关系意义重大。而“三老厅”的设立,让人深刻感受到一位书法大家的谦恭与美德,对后人会产生诸多启迪。“学术厅”是该馆的创意之作。此厅展出陳振濂、陳方既、丛文俊、周俊杰、侯開嘉等20多位当代理论家书学专著。“名砚室”展出50方张海多年来收藏的名砚。其中多数为他个人购买,少量为友人所赠。其中有费新我赠砚三方。藏品中有汉砚三方,分别为箕形瓦硯、三足石硯和雙獅硯,弥足珍贵。开馆同时,“河洛书法基金会”正式成立,张海首次捐资20万元。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和《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两书同时首发。
多个地方曾提议为张海建艺术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希望河南先为老一辈书家修建。然而,因资料收集难等种种缘故,一直未果。60岁以后的生活,他开始使用减法。考虑到自然的规律,不能做的事全都放下。可是,作为一个受到社会厚爱的文化人,总得为家乡为后人留下点什么。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办好两件事,一是采纳家乡人的建议,修建一座艺术馆,艺术馆可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名字只是个符号,馆内并非只收藏展出他个人的作品。而是一座多功能的艺术馆,不仅陈列他的作品,更多地是陈列当代其它书家的作品。为后人留下这个时代的书法精品。同时,通过这一载体,提供书法艺术交流和研究的场所,为繁荣基层文化尽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馆址选在他的高中母校校园内,可以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由他出资,创建一个书法发展基金会,利用艺术馆的场地举办培训和展览,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书法发展做些实事。
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以来,接待了数百个团体和数以万计的观摩者。除常年展出外,还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学术活动。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参观和要求举办活动的团体越来越多,艺术馆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偃师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建。经过近一年的施工,2012年4月16日,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同时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国际国内及港澳台地区书法作品展,张海书法新作展,张海师生书法作品展,张海夫人杨凤兰捐赠书画作品厅,“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作品展等。扩建后展厅增加到了9个,面积 达到6000平方米。各厅的展品都作了扩充。“理论著作陈列厅”收集展出了1978年以来出版的大部分书学专著,成为一个品类齐全的书法理论库。2015年4月16日,在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10周年之际,举办了“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谁是高手·百名书法家争霸赛”颁奖暨展览开幕式。新辟了“石刻陈列厅”,展出数十方馆藏魏唐墓志。砚台增加至百余方。洛阳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魏碑圣地,仅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就多达3680品,在洛阳出土的北魏时期的墓志有400余方。本次大赛及论坛的举办,对进一步弘扬魏碑书法艺术,推动全国魏碑书法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促进当前魏碑书法理论的深入研究意义深远。“谁是高手·百名书法家争霸赛”由《书法》杂志提名邀请书法家参与,对百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评比打分,择优选出前20名,由张海提名前20名作品作者到现场进行比赛,内容涵盖临摹、创作和文化考核等方面,颇具竞技色彩。两项赛事均由张海书法艺术发展基金赞助。
开馆10年后,张海书法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书法艺术宝库和培训、展览基地。它的诸多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张海书法作品厅”,陈列了近10年来书家在多次个展中的一些精选出的代表作。无缘看到他个展的爱好者,可在此一饱眼福。笔者看过之后,颇感震撼。较之10年前展出的作品,书艺更显炉火纯青。特别是他的多条屏草书作品,大有翻江倒海之势,极具感染力。厅内还陈列了张海的书法集:《张海书法》、《张海书法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选》、《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张海隶书宋词五首》、《泰山赋》、《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选》、《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作品选》、《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佳作解析——张海隶书宋词五首》、《张海隶书新作[门里赋]》《四体书创作自述》、《淡月疏星——张海小字行草书册页选》《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作品集》等。馆内有一幅嵌名联:“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海纳百川成一代书家”,是对张海的准确写照。“学术报告厅”内,正在进行“中国书协第二期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篆书、篆刻)研修班”的教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张海书法艺术发展基金提供。
张海书法艺术发展基金会,完全是他个人出资,尚无向社会募捐,现在已有基金近4000万元,资助了多项书法活动。“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学员来自13个省,要求50岁以下,按四种书体再加上理论每个省推荐5名,若干旁听,每期70人左右,集中一个月学习。中国书协派人负责培训。教师都是全国的名家、教授。每周5天课,周六、周日到省内书法名胜地参观。到2015年6月,共举办了10期,培训了700学员。培训的效果是显著的。中国书协发展会员,近年来西部的人数大增。参加全国性书法比赛的入选和获奖人中,不乏西部新秀。2014年“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从5个一等奖中决出一个最高奖,获奖者为谢全胜。张海为他颁奖。谢全胜在发言中提出特别感谢张海主席。张海开始不解,以为是恭维之言,听到最后,才知道他是西部研修班的学员,深感欣慰。这是谢全胜平生获得的第一个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有人称赞说,西部书界新秀研修班办成了西部书法“黄埔军校”。研修班学员的作品正在结集出版。张海计划为西部培养1000人,希望这些人能成为当代书法的中坚力量。2012年的“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也是由张海书法艺术发展基金资助的。一等奖的奖品为价值16万元的汽车一部。获奖的中学生如报考大学书法专业,凭证明可获基金会资助学费3000至5000元。这些史无先例的创举,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除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资助,张海还是一位慈善家。他曾多次为地震灾区、希望学校及患病者慷慨解囊。
张海为书法事业和全社会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全家的理解和支持。夫人杨凤兰为艺术馆捐赠多年收藏的100多幅古今书画佳作,受到众人赞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已成为有志之士学习的楷模。
作为领导者,张海是严谨和低调的。除了家乡的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他谢绝了多所院校和有关单位的兼职邀请。也没有设任何工作室。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坚持不以个人名义带学生。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都用在书法创作和艺术馆的发展上。
张海书法艺术馆门前的广场上,有两块泰山巨石,名为沐泽和萦云。一块长12米,重80吨;另一块高7.4米,重30吨。由于巨石造型的不同凡响,又名为“吃一惊”和“吓一跳”。泰山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被誉为世界化石的珍品。沐泽和萦云气势恢宏,形状颇似树木年轮,内涵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在历史的霞光中,它们将与张海书法艺术馆“相看两不厌”,相得益障,互为印证。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倒序排列
正在加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篇写前任中书协主席张海的文章,感觉如何?
书法家--张海
他学张海“缠绕体”书法,终获大奖,成为中书协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书法艺术
周俊杰散文|墨海弄潮忆华年
书法家张海:否定自家成自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