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 | 文言文考点梳理之倒装句,这些知识点你一定要知道!



一.【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 


“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

(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四.谓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4)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动+ 以 + 宾 


(1)请以矢,盛以锦囊。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2.动 + 于(乎,相当“于”) + 宾  


(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3.形 + 于 + 宾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总结,值得收藏!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2013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教学案【精华版】
文言文倒装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