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馆》之惑

一个东西放在那儿,形制很漂亮,天天被人夸赞。过了半个多世纪人们还在夸,只是在夸赞的同时几乎忘了这个东西的用处,甚至忘了它的好处在哪里,就剩下夸赞本身还在那儿,成了那个东西的一部分,这种事在中国文化界似乎并不鲜见。

老舍的《茶馆》从1957年写完之后到如今,北京人艺已经有了三个版本,数百场演出,被奉为绝对的经典、不朽的名著,几乎不见负面评价。我看过两次现场、一次录像,偶然间被人问及《茶馆》的好处,我几乎答不出,甚至说不出这个戏讲了哪些事,能够记得的是:三个老头撒纸钱那个桥段,几句经典的台词,几个颇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弥漫在剧场空间里的京腔京韵,和一大堆赞誉。

人们评戏大都依赖演出,演员好坏、演出效果好坏都在一时,我倒更愿意回到剧本里,在文字间看看究竟。

《茶馆》的主题

《茶馆》的语言几乎处处闪着光彩,加上扎实的人物所焕发出的魅力,使人们忽略了故事性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遮掩了这个剧本强烈的政治宣传动机和图解功能,使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民俗剧。

如果预设好了一个主题,然后找相应的语言和事件去论证它,便怎么也不会有深度、广度和高度

《茶馆》跨越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描写了清末戊戌变法后、民初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三个时代,刻画了茶馆里的几十个老北京民间人物形象。但是读《茶馆》不用费脑子,因为剧本确实不注重故事的描写,而且每一幕的主题非常简单明了:第一幕是大清国要完蛋,第二幕是民国军阀要完蛋,第三幕是国民党要完蛋。所以全剧的主题便呼之欲出了:1949年以前的政权一个不如一个,中国必须由共产党来解放。

既然主题意图这么明确,剧中人物和事件有效编排阐释即可,即使人物众多、事件纷杂也不会显得过分松散无序。第一幕讲清末的主要事件有四个:马五爷调停打群架双方,刘麻子牵线把康顺子卖给庞太监为妻,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的理想,常四爷因为说“大清国要完”而被宋恩子、吴祥子抓走。这些事件全部由主人公、茶馆掌柜王利发串联而成,另外还有一批诸如唐铁嘴、茶客、乞丐等人物,共同完成清末的乱象图景。这幕戏的人物出场错落有致,节奏感也好,氛围营造得非常饱满,人物都在情境里铺陈,关键是对社会的批判也还顺畅自然,这应该是全剧写得最好的一幕戏,结尾落点更是干脆利索,茶客甲说:“将!你完啦!”

第二幕仍然是散点式的描写。有一个变化是,在描写民国军阀乱象的同时,加了一层小人物王利发们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巡警要钱、大兵抢钱、特务敲诈、军警四处抓人,松二爷没了事做,常四爷也变成了卖菜的。比较完整的事件是康顺子归来被王利发收留,刘麻子替逃兵买媳妇被抓。相比而言,第一幕还写了几件事并且人物的语言也还在事情里,到了第二幕,其中的几个人物干脆直接控诉社会了。伙计李三一上来就对改良大加抱怨,之后是康顺子和康大力声泪俱下的控诉,松二爷直接就说:“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最后由做过议员后来修道的崔久峰来总结:“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第三幕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逼死茶馆掌柜王利发,完成旧社会活不下去的主要意图。另一个是给出本剧的方向性结论:要活命上西山找八路。在完成这两个任务的过程中有两个较大的不牢靠的地方。一是王利发突然说出上了西山的康大力来过茶馆的桥段,对于圆滑混世一辈子的王利发来讲,这个举动太过突兀,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但它的作用非常明显,实现“要活命上西山”的意图,以及为老掌柜自杀做情节上的铺垫。二是几个小字辈的人物设置,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四位,全都子承父业也就罢了,性格和品行也全部继承,而且全都混在王利发的茶馆并且最后逼死了他,实在令人无法信服,这也应该是《茶馆》在写作上的最大败笔。第三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相比前两幕,不够鲜活,更加概念化了。比如周秀花说:“喝茶的不是常低声说:想要活命得上西山吗?”好像那时候上西山是民众的共识似的。还有就是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刚刚聊完“大拖拉撕”,没一会儿沈处长就进驻了,而且似乎这和暴露康大力来过茶馆一事共同构成了王利发最直接的自杀动因,虽然作者没有太过强调,仍然显得生硬和故意。

三幕看下来,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作者的历史观显得简单粗暴了些。老舍在《答复有关的几个问题》中首先强调:“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但是我觉得一个剧既然是描写生活变迁、社会变迁和历史变迁,而且跨越三个年代,就必要有一个历史的深度、世界的广度和哲学的高度,才会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史观和相对靠谱的展望,才能透露相对准确和公正的“政治消息”。如果预设好了一个政治主题,然后找相应的语言和事件去论证它,便怎么也不会有深度、广度和高度,也更谈不上准确和公正了。

《茶馆》的聪明

老舍抛却了大的戏剧事件,把更多的笔墨泼染在市井人物众生相上,人物一方面丰满鲜活,一方面为配合主题却也难掩脸谱化倾向

《茶馆》的主题鲜明,诉求明确,如果中心故事再一突出,比如像某些人给老舍的建议那样:“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那便是典型的政治宣传剧了。老舍很清楚搞政治剧的难度,要做到顺畅自然,要做到不留痕迹,是要动些脑筋的。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非常聪明地抛却了大的戏剧事件,而把更多的笔墨泼染在市井人物的众生相上。

数一数人物表,有名有姓、有官称、有职业的特指人物五十名整,加上茶客、大兵、难民、宪兵……指定人数的平均约三十六名,即使演员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人物如此众多在我所读过的剧本里是绝无仅有的,如果不是为国家剧院量身定做,恐怕也少有作家有这么大的气派和底气写出这么多的人物。当然,老舍的功底深厚,难得这么多的人物被塑造得形态各异、丰满鲜活、语言生动,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使人们愿意相信那些人就是那些时代的代表。不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逻辑,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好人、老实人、正直的人越过越惨,坏人、品行差的人、心术不正的人都越混越好,其指向仍然是旧社会的制度批判。人物虽然鲜明各异,但是过分地强调批判的功能,实在是难掩严重的脸谱化倾向。

八十多个人物,没有中心故事贯穿,靠什么来完成戏剧的推动、铺排和归拢,才不致散乱?一是中心思想鲜明,二是地点集中,三是小事件铺排得节奏得当。戏剧中应该有的环境铺陈、气氛营造、矛盾冲突、戏剧高潮都是有的,每幕有每幕的小高潮,全剧有全剧的大高潮,这一点对观演效果至关重要。比如第一幕的小高潮,是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被抓的那一场戏。第二幕的小高潮是康顺子痛斥刘麻子。第三幕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这便是三个老头给自己个儿撒纸钱。当然三个老头每人一段的总结性发言还是社会控诉和批判,中心思想差点就说出来了,好在作者是有才华和技巧的,纸钱一扔人性关怀就来了,也埋葬了旧社会,寓意深刻,意味深长,视觉也高潮了,堪称妙笔和点睛之笔,也是全剧最精彩、最有情怀的一场戏。

《茶馆》的语言是没挑的,几乎处处闪着光彩,加上扎实的人物所焕发出的魅力,使人们忽略了故事性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遮掩了这个剧本强烈的政治宣传动机和图解功能,使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民俗剧。人们玩味的就是所谓的京腔京韵,玩味的就是再不能复现的传统文化。但非常遗憾,《茶馆》只是一部高级的但是地道的政治宣传剧,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图解剧。《茶馆》从来就不想复辟旧的时代,老舍批判的就是那个旧时代,然而现在人们在《茶馆》中玩味的,恰恰是那些远去的旧时代的文化,这便是之前我久久思索而不知的关于《茶馆》的错位。

也许老舍先生错了,他写的那些善良的人物不得善终,那么他的个人命运又证明了些什么呢?也许我们错了,旧时代旧文化无论好坏终究永远地消逝了。看《茶馆》除了玩味老北京,是不是也该思索一下《茶馆》自身在历史当中的位置以及它的前前后后?(杭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舍与《茶馆》
《茶馆》教案
本老舍《茶馆》的评析与鉴赏
摘录:老舍《茶馆》赏析
《茶馆(节选)》教案
老舍作品导读:中国话剧的不世之作《茶馆》(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