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总理12岁离开淮安,一生未回家乡,晚年下3道命令处理旧居

前言

周总理12岁离开故乡淮安,到78岁离开人世,一生都没有机会回家乡看一眼。

他曾无数次说到:“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呢!”


“我也想回去看看呐!”

1960年4月,在南方,已经是暮春季节了;而在北京,早晚还有些寒意。

但从淮安来的刘秉衡,这天晚上却感到身上热呼呼的。他坐在汽车上猜度着即将来临的幸福情景;汽车在向钓鱼台疾驰。

刘秉衡是受县委委托,专程来京向总理汇报工作的。

经过联系,总理约定晚上在钓鱼台接见他。他心情很激动,翻来覆去考虑着怎样开始自己的汇报。

图丨周恩来


10点半,刘秉衡来到总理的会客室。总理老远就伸出双手,满面春风地迎上来,不住地跟刘秉衡打招呼。

刘秉衡上去握住总理的双手激动地说:“总理,您好!”

总理让刘秉衡在紧靠他身边的一张沙发上坐下,然后拿起香烟,问:“你抽烟?”

刘说:“谢谢总理,我不会抽!”

总理说:“我也不会抽。那就吃苹果吧!”

说着,从水果盘里选了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亲自削好,递到刘秉衡手里,说:“你吃,你吃!”

刘秉衡一直望着总理慈祥和蔼的面容和敏捷的动作,感到无限幸福。

图丨周恩来


直到接过总理递过来的苹果,他才感到让总理给自己削苹果吃,有点过意不去了。

总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吃吧,吃吧……一家人嘛!”

说完,爽朗在笑起来,问寒,问暖,拉起了家常。

也许由于刘秉衡是淮城镇长的缘故吧,总理这次对淮安城的事情谈得特别多,问得特别细。

还谈到了自己童年生活时的一些情景。接着又谈到自己家,问:

“驸马巷和局巷还是那个样?门前那个'迎壁’拆了吗?我早叫拆掉的。”

图丨毛主席与周总理


他又问到,院子里那棵大树还有没有?家里那口水井还在不在。

他向旁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那里地下水位高,小桶上只要系上三尺长的绳子,就能打水了。”

说着,他站在那儿,将两臂一伸,表示一个长度。

他说:“小时候,我常在这口井里打水,浇菜。”

这时,旁边一位女工作人员插话问:“总理,不是说你老家在绍兴吗?”

图丨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淮安人民


总理马上说:“不,不!绍兴是祖籍。从祖父时代起就到淮安了。我的母亲也是两准人......”

总理对故乡的怀念,激起了刘秉衡的强烈共鸣。

他觉得趁这机会邀请总理回家看看,是最好的时机,也是他作为故乡人民的代表不容疏忽的职责。

他恳切地说:“总理,家乡人多少年来,一直盼望您能回去看看,您是否能抽空……”

总理没等他说完,就连连点头,无限感慨地说:“是呵!我也想回去看看呐!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

图丨年轻时的周恩来


说着,伸开一只手,竖起五个指头,表明是50年——整整五十年。

幸福的时刻总使人感到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

不觉

最后,刘秉衡又向总理汇报:淮安在东门外修了个烈士陵园,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县委请求总理给题个词。

总理听了,谦虚地说:“我不会题词;写几个字还可以。”

说着,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字。竖写一张,又横写一张。

郑重其事地,很认真地写完,还轻轻地念了一遍,像是引起了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怀念。

这时,旁边那位女同志问:“要不要加上'淮安’二字?”


总理说:“不要了!在淮安牺牲的烈士很多,有许多是外地人。”接着是短暂的沉默。

刘秉衡想请总理用毛笔把这几个字写在单页上,以便带回家乡刊用。

不料,总理忽而把话题又转到处理故居的问题上。

他说:“我那房子你们还没有处理掉,这不好!上次,王汝祥同志来,我给他讲过,他也答应了我。可是呢,他'骗’了我,现在还没处理。”

接着又严肃提出:“我的房子不能让人去参观,不能和毛主席旧居比!你们把房子用起来,不能空在那里。”

刘秉衡答应一定向县委再一次传达,一定照总理的意思办。

图丨周恩来读书处


接着,又要求总理题字。总理风趣地说:“这样吧,我们订个协议:我给你们写字,你们要帮我把房子处理掉,好吧?”

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刘秉衡也不好坚持再请求题字了。这件事竟成了一个遗憾。

直到总理晚年还提到:“我差淮安一笔'债’:答应给烈士塔题字,一直没写......”

已经是深夜一点半了。刘秉衡觉得不能再打搅总理的休息,便告辞了。总理一直把他送到楼下。

这次难忘的会见,永远铭刻在刘秉衡心中,也永远为故乡人民所传颂着。

图丨周总理与群众


绍兴故里三日行

刘秉衡走后,周总理久久无法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1939的绍兴故里三日行。

1939年3月28日凌晨,周总理乘坐小汽轮前往绍兴故里。

他从未到过绍兴,要不是这次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东南抗战前线视察,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踏上这片热土。

迎接周恩来的人乘船在绍兴城郊等候,周恩来一行到来后,代表们跃上汽轮,与周恩来见面。

周恩来与代表一一握手。他把曹天风先生留在船上,请他落座。


两人寒暄一阵后,周总理问曹天风:“绍兴现在的形势怎么样?国共两党能否长期合作?”曹天风一一作了回答。

汽轮就要靠近岸边了,岸上欢迎队伍的影子也隐约可见。

周恩来身边的副官邱南章和警卫员刘九洲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他俩看了看周恩来,他依旧像平常一样神态自若,虽然整夜未曾合眼,但仍旧神采奕奕。

转目

临近岸边的时候,周恩来的眼中似乎闪现出一种热切之光,但随即在他乌黑的眸子中隐去了。


绍兴,是周恩来的祖居之地呀!而此番又是他第一次踏上这片陌生而又魂牵梦绕的热土。

此番周恩来来绍兴是以视察浙东前线战事并发动群众为主,兼有祭祖觅根之意。

当他踏上祖先生息繁衍的土地,怎能不油然升起一种殷殷的眷恋和浓浓的乡情呢?

绍兴的国民党专员贺扬灵晃着身子,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说道:

“周副部长不避矢石,亲临前沿,幸甚!幸甚!”

图丨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合影


在他身后的那些人也都凑上跟前,说:“周副部长世居本县,实乃本县光荣。”

“您在百忙中驾临故乡扫墓,难得!难得!”

恭维之声四起,周恩来对此十分讨厌。贺扬灵也有所察觉,便悻悻地对手下人把手一挥,转身说:“周副部长跋涉辛苦,请到下榻处休息。”

周总理住进了县商会的中厅楼。

吃过早饭后,周总理和贺扬灵等一行人一起走上龙山游览风光。

吃过午饭后,又视察了绍兴三区政工指导室和《战旗》杂志社,并检阅了三区政工队、青年营、妇女营等。

趁中午有一段空隙,周总理将副官邱南章叫到身边,吩咐道:“你马上去找一下我的姑父王子余,并且去看一看老屋'百岁堂’,晚上我要去家中看一看。”邱南章衔命而去。

图丨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邱南章还未回来,贺扬灵来到商会,邀请周总理参加晚上七点在龙山越王殿举行的座谈晚会。周总理欣然同意。

来到王宅,周总理对相继前来相见的亲友一一问好,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王子余的引领下,他来到起坐间,面对姑妈周桂珍的遗像,感慨万端,默哀片刻并行三鞠躬礼,以示追悼。

饭后,周总理提出明天去祭扫祖墓。他派邱南章带便条和现金100元去“百岁堂”周希农太公处,托办祭席。

便条写道:

希农太公赐鉴:
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保]佑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情,容明晨面谢。专禀。
敬请
晚安
曾侄孙周恩来叩 即晚

图丨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因为晚上七点周总理还有越王殿的座谈会要参加,饭后,他匆匆告别,一行人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

早晨,天刚麻麻亮,王子余来到县商会。没过多久,族曾祖周希农也前来会见。

周总理急忙起身相迎,并恭敬地太公行三鞠躬礼,扶他上座,大家在一起亲切交谈。

向族

吃过早饭,县府事务主任郑冠堂和周恩来的表弟王兄甫前来告知,下乡扫墓的船只已经备好。

周恩来便携同王观甫、记者宋山和表侄王慕向以及贺扬灵所派5名名为保护实为监视的特工人员,一起来到保佑桥“百岁堂”。


邀集周希农、周文炳、族叔周云峰、周金麟等10余人同往扫墓祭祖。

在亲友们的陪同下,周恩来先后祭扫了十四世周孟班、十五世周孔锡、十六世周景商、十七世周笑岩和十八世周樵水等祖坟后,一行人在施家庄孝子祠内吃了中饭。

饭后,周恩来乘兴为大家题词留念。赠给姑父王子余的题词是岳飞的《满江红》;给姻叔王尘的是:“生聚教训廿年,犹为未晚,愿吾叔老当益壮!”

为表弟王赐甫的题词是:“埋头苦干,只要抗战胜利,必定苦尽甜来!”

给表妹王逸莺的题词是:“精研中国文学,发扬民族意识,创造出中国民族的新文学!”

图丨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


他的题词笔力雄健,言辞殷切,被大家视为至宝。

3月31日清晨,周总理离开绍兴。

故园山水在望,他心潮起伏,在心中低声呼喊:“再见了,乡亲们!再见了,我的故乡!”

他对送行的人们说:“只要抗战到底,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周恩来平生只此一次来绍兴。此后,无论是建国前的艰苦恶斗还是建国后的帷幄运筹,他都十分忙碌,无暇再访祖居。

留在故乡人们心中的仍旧是他风华正茂的1939年。在人们的心中,他永远年轻。

“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绍兴人。”1946年9月,周恩来对美国记者李勃曼如是说。


周总理:把家里的祖坟平掉

周总理又何尝不想回家呢,又何尝不思念自己的亲人与故乡呢?

江苏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曾多次劝总理回家乡看一看,周总理充满感情地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可这些年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不得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

总理说着,说着,双眸湿润了,完全沉浸在缠绵的思乡深情之中。


1958年7月,王汝祥受县委委托,再次上京邀请周总理有机会能回去看看。

总理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请求。1960年,总理从上海开完会,准备回故乡一行。

刚好这个时候主席来电要他赶回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原订回乡的计划未能实现。

他在飞机经过淮安上空时,紧贴机窗,目不转睛,眷恋地俯瞰故乡的土地。

图丨周恩来淮安故居


他多想实实在在地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喝一口故乡的水,偿还多年的夙愿啊!

机组的同志没惊动他,让飞机减速低旋,转了好几个圈子。

总理察觉后说:“毛主席在北京等我们哩,全速前进吧。”

图丨周总理当年乘坐的飞机


总理始终没有回到故乡,但此次见到王汝祥,他谈到了处理淮安故居的问题。

在江苏省淮安县城验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有一所住宅,曾经挂着这样一块牌子:

“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这便是周恩来的旧居。牌子是当地政府按照周恩来嘱咐的意思挂上去的。

周总理曾多次阻止淮安县委对这所宅院进行维修。

图丨周总理年少时栽种的树木


但县委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一直没有遵照总理的嘱咐办。

所以这次见到王汝祥,周总理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听说你们把房子翻修了?这不好!我不是一再给你们带信吗?我的房子不能修,坏了可以拆掉,砖头、木料可以盖工厂,我有权这样处理嘛!”

王汝祥回去时,周总理又特地写了一封信请转给淮安县委,再次强调制止自己的旧居再做维修,并将修缮费用全部用自己的工资做了偿付。

尽管这样,周总理心里还是十分不安,他决定采取行政手段,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11月17日,淮安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国务院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要县委书记接电话。

这次国务院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不要让人去参观;
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1974年8月,周总理再次见到侄孙桂云,当面询问了三条指示的执行情况。

桂云说:“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有办法。”

总理思索了一下,说:“把房子拆了,住在里边的居民,我们给钱。”

最后,他还嘱咐道:“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旧居。”桂云会心地点点头。

1965年春节前的一个黄昏,周总理的侄儿周尔萃准备假期回淮安探望母亲,特来拜访伯父母。

图丨周总理家族珍贵照片


周总理问尔萃:三大纪律头一条是什么?

尔萃爽快回答:一切行动听指挥!

周总理笑了笑,说:“那好!我现在布置你一个“特殊任务”,你可得好好执行。这次回去,把家里的祖坟平掉,坟地交给生产队耕种。办完这件事再过年,能完成任务吗?”

尔萃果断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周恩来点点头。

尔萃在春节前回到淮安,说服了家里人后,又去向淮安县委作了汇报,将总理交代的话,讲得道理,原原本本向县委讲了一遍,希望县委充分尊重总理的意见。

县委书记和常委们经过研究,决定按总理的意愿办。

当群众们得知要把周总理家的祖坟全部就地平掉,所有棺材就地下沉到一米以下时,无不震惊。

图丨周恩来与邓颖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这块地应该保留下来。

后来在孙桂云、周尔萃以及县委领导长时间的解释带动下,群众思想慢慢有点通了,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过不去。

群众思想工作做通后,除夕这天,尔萃、县委干部等30多名青壮劳力,带着工具,一起走向坟地,开始执行这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任务”。

周总理得知任务完成后,十分满意。

随后给生产队寄去70元,用来支付劳力的工资,偿付被践踏的一小片麦苗费。

平坟

在这以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几经周折,又把远在绍兴祖籍的曾祖父周樵水的坟墓也平掉了。

图丨周总理


周恩来和邓颖超处理祖坟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故乡。

当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不同,对这件事的意义理解也不同。

但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在生死丧葬问题上开一代新风,为万世楷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恩来想拆掉老家房子,防止后人设馆纪念,是谁保住了总理故居?
周总理曾先后数次下过一个命令,却无人执行,缘由说来让人泪目
今日聚焦:周总理为什么从不回老家?有什么难言之隐?
建国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多次要求江苏省淮安县委将淮安市驸马巷内的
1950年周恩来接八婶娘进京,请她吃多年不吃的馄饨:让您等了40年
党员干部必读 | 周恩来《十条家规》观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