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子关系的秘诀是示弱,专家眼中,家庭教育的“痛点”在哪里?

孩子每天回家常常会被家长“灵魂三连问”:

“今天作业做完了吗?”“考得还好吗?”“老师表扬了吗?”

如果把同样的情景换位给家长——

爸爸或妈妈每天回家遭遇爱人的“灵魂三连问”:

“发工资了吗?”“奖金加了吗?”“今天领导表扬你了吗?”

能理解孩子回家面对家长“关心”的心情了吗?

专家们眼中家庭教育的“痛点”“难点”在哪里?日前举行的“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论坛给答案。

多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在论坛上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哲学和家校合作等视角,阐述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替孩子们说出了不当的家庭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苦恼和心理压力,并与家长多维度探讨了当下家庭教育的新路径。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教育集团承办。

负反馈太多不能激励孩子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从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的视角,总结了当今家庭育儿过程中的一些看似正常实际上违反脑科学的做法。他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内卷,应该学习一些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做一个懂科学的新时代父母。

在贺岭峰看来,学龄前儿童最应该做的事是游戏,单人游戏、双人游戏和多人游戏,不应该让早教班挤占孩子跟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格赛尔爬梯实验证明只有在关键期的训练才是有意义的,提前训练没有意义。

贺岭峰认为,“负反馈”是家庭教育“七宗罪”之一:中国孩子的“正负反馈”之比是1:6,也就是说,每得到1次表扬要遭受6次批评。事实上,科学合理的正、负反馈比例,或者说是积极与消极评价比例,在团队集体中的应当是3:1,在亲子之间的更应为5:1。

在贺岭峰教授眼中,“盯时间”也是家庭养育中的一宗“罪”,牺牲孩子最宝贵的睡眠与户外时间,不仅有害心理也有损大脑。

不盯时间,盯什么?贺岭峰建议第一盯目标、第二盯流程、第三盯反馈,孩子回家要先问三句话:

1、今天作业多不多,大概多长时间完成?

2、你准备先做哪科,后做哪科?

3、做完作业你想干点什么?

这三句话,指引孩子将作业这件事谋划、判断、预估,调动他的学习策略,还让孩子把开心的事和做作业联系在一起。

过于强调努力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发现了一个父母的期望值“怪圈”:

怀孕时,期望生个健康的宝宝;

生了健康的宝宝,期望他/她是天才;

发现他们智力一般,又相信天才出于勤奋;

把孩子逼出问题,期望他/她健康正常就好……

在庞维国看来,当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三大明显误区:

对孩子的期望缺乏理性,窄化对孩子智力发展的理解,进而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成长期望;

过于强调努力的作用,无视孩子成长需求的多元性,单纯聚焦孩子的能力发展;

错误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科学地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错失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契机。

我们常以“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过激方式刺激孩子。

庞维国指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学习成绩的第一因素是智力,第二因素是动机,第三因素才是练习,也就是努力。“如果努力是以损害学生的动机为代价,则得不偿失。”

庞维国特别提醒,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犯错,错误是学习的有机构成部分。要把错误分成三类:预防犯的、允许犯的、促进犯的。

在允许犯和促进犯的错误中,找到了合适的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最好的秘诀是示弱

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有什么秘诀吗?

在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刘良华给家长们支招:要学会适度示弱。

要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感觉自己“过得不好”“压力大”,就是因为家长太“强”了。

确实,父母能力较强,可以为孩子当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但父母不能强势压制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爱用哭和打滚的方式'要挟’父母给自己买巧克力。这时候家长要做到'不发脾气地刚’,要以'柔-刚-柔’的流程来和孩子对话。”

刘良华建议,尤其是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家长和孩子谈话,若感到自己怒火上升、就快要跟孩子吵架时,不妨先“离场”。也许,此时说一句“我去上厕所,等一会儿跟你聊”,孩子也能自然知道到,父母已经在示弱了,也会学习父母把控情绪的方式,适时往后“退一步”。

刘良华还介绍了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并结合心理学理论,就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侧重点进行了解读:3岁前后的关键是感性教育,父母应严慈相济;9岁前后的关键是规则教育,父母应因材施教;15岁前后的关键是意志教育,父母应勿忘勿助。

一边是缺失,一边是重叠

“怎么会这样?”“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但我们面对出问题的孩子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不能理解出现过激行为孩子的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彬认为,当一个孩子不得不去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时,不是他对自己感到绝望,而是他认为最应该理解自己的人并不理解自己,而因此感到绝望。

“在教育我们的孩子时,家长常说自己是迫不得已,学校老师也说自己是迫不得已——可这两个'迫不得已’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又怎么受得了?!”

在周彬看来,虽然如今的家长文化程度较高,但仍有一些知识盲区。比如,孩子感到痛苦时该如何帮助他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当孩子遭遇各种青春期烦恼时,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引导。

“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都缺少必要的指导。但另一方面,围绕具体学科的学习,家长往往又会和学校抢着指导、忙着做决策,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动不动就指责学校。”

周彬进一步剖析说,在家校共育这个过程中,某些方面的教育极度缺失,某些方面的教育又重重交叠,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一边感到茫然,一边又不堪重负。

“家校'共育’,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夹缝中。”周彬说,家校共育,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就各位。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除了上好课,还要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善的情感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校园生活。而作为家长,就该努力尽好做家长的责任,不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

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微专业

论坛透露,今年9月,华东师大将面向社会推出“家庭教育”微专业,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领衔课程内容规划,帮助更多家长习得和掌握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些不安和焦虑,多些自信与从容。

这是华东师大继去年9月开设全国首个面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微专业、开办家庭教育主题工作坊之后,以教育研究服务社会的又一创新举措。

照片由学校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个惊人秘诀,让普通家庭也能培养出学霸,家长一定要看看 #教育孩子 #亲子教育 #育儿知识 #父母课堂 #家长必读
孩子住校的家长 要注意了!#家庭教育 #父母必读 #教育 #小学 #亲子教育
心理学:亲子教育的12个秘诀
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壹心大哥亲子沟通的心得体会,亲子沟通的有效秘诀之榜样
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
杭州“三好学生”家庭的十大共同特征_爱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