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穴学讲义








经穴学讲义
第一章总论
—、何谓经穴
研究针灸疗病,必须熟谙经穴。经穴云者'凡研究中医学家,无不知为人身之十二经络与三百六十五穴也。其发明经穴学之源,出于《内经》,直行者谓之经,支出者谓之络,穴为孔穴,则隶于经络之中,《内经》言之甚详,似有迹象可循,可信而依据者' 故历四五千年,其学识不稍变,亦未而敢为之更动者,自欧风东渐,科学昌明,以生理解剖学之眼光观察,实无如《内经》所谓之十二经络与孔穴也。有谓经即神经,络即血络,穴为神经之支节处,其说颇近似,淡安初亦作如是观,但以《内经》所云之循行路径考之,绝少得相符也,则此说亦似是而实非矣。然则经穴究为何物,必须得一澈底之解释,方足以尽吾侪研究者之责,顾此事匪易,非一人一时可得而解决者,必经数十百人,经若干年月,相互推测,实验考证,方得一定论也,兹就管见释之。穴者,为调整或预防脏腑百骸各种组织,发生变态时之刺激点耳。经者,刺激点之反射线耳。以刺激点与反射线,暂为经穴之解释,读者苟另有特见,吾侪以研究立场,悉可得而详论之。
二、经穴之分类
何谓经穴一节,《内经》所定经穴之名称,既不能如现代以科学方法,用解剖手术, 实地征寻可得,则其所定之名称循行,似可不必采用矣'然又未也。反射线如声如光, 一过即灭,原无实质可求,既认穴为调整或预防脏腑筋骨各种组织之刺激点,经为刺激点之反射线'其无实质可寻也可知矣'只求其验之确而效之符'其名称之如何,固可不必更张也。因是数年来,教学立说,仍本《内经》所定名称,兹录其定名如下列。
经分十二:一曰手太阴肺经,穴凡十一。二曰手阳明大肠经,穴凡二十。三曰足阳明胃经,穴凡四十五。四曰足太阴脾经,穴凡二十一。五曰手少阴心经,穴凡九。六曰手太阳小肠经'穴凡十九。七曰足太阳膀胱经'穴凡六十七。八曰足少阴肾经'穴凡二十七°九曰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凡九。十曰手少阳三焦经,穴凡二十三。十一曰足少阳
胆经,穴凡四十四。十二曰足厥阴肝经,穴凡十四。共计十二经,穴为数三百O九> 左右统计六百十八'分布于头身左右四肢。
上述之十二经,名曰正经,此外又有曰奇经者,其数八。一曰任脉,穴凡二十四。二曰督脉,穴凡二十八。三曰冲脉,穴凡二十二。四曰带脉,穴凡六。五曰阳踌'穴凡二十°六曰阴踌'穴凡四。七曰阳维,穴凡三十二。八曰阴维,穴凡十四。八脉中除任督二脉所有穴独立之外,其他六脉之穴,俱附于正经之中。
三、正经奇经之定义
正经十二'其名称乃如上述,如为之归类而言之'不外曰太阴、少阴、厥阴、太阳、 少阳、阳明。太者,初也,大也。如日月之初升,其形倍大,人身以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循行之经线或穴位为最广或最多,即以太称之。在背侧者,称之曰太阳经,在腹侧者,称之曰太阴经'行于手者曰手太阳'行于足者曰足太阳。少者,衰也'微也。如日月之将西,其光渐衰而微也。四肢背腹两侧循行之经,其范围不及其他各经之广泛(指正经),乃以少阴、少阳名之,其以手足称者,亦依在手在足而言也。阳明为阳之盛,厥阴为阴之极,适当夜半日中,亦即介乎日夜之中,四肢腹背两侧循行之经,其范围之广狭, 亦即介乎其中者,即以阳明、厥阴称之,冠以手足者,正如上条所述,以其行于手部或足部也。
所谓奇经者,则别正经而言之也。奇者,倚也,寄也。其大部之经穴,悉寄于正经之中也。有谓奇,奇数也,对偶而言之,正经有脏腑表里为之配,奇经则无脏腑等为之配,因名之曰奇,此说亦可通。其曰任、督、冲、带、踌、维者亦有说。任者,负也, 其经行于腹侧之中央,总负诸阴之经而任之。督者,理也,其经行于背侧之中央,总统诸阳之经而理之也。冲者,以其经脉之气能上冲,故名其脉曰冲。带者,其脉环腹一周, 如束带然,因名其脉曰带。维者,系也,阳经由诸穴而连系之,名其脉曰阳维。阴经由诸穴而连系之,名其脉曰阴维。踌者,捷也,言其脉自足直上而至头也,亦正如登桥之级级上升也。在外侧者'则曰阳踌°在内侧者'则曰阴踌°
凡此诸说,即古人定名之义,吾人应作为医学上之术语观,作假定名词观,若泥之而谓必有是经有是脉,必如是循行,必如是定义,则尚待后之研究者之科学证明。
彼泥古者,以十二经八脉定阴配阳,划表分里,义理深奥,视为中医学之精粹,莫与伦比。维新者,则目为空谈虚妄,不值一顾,甚且执此以为攻击之目的,此皆过偏之见也。学术随时代而演进,吾人不能执四五千年前之学理,以指谪古人之错误,当推测古人之立意'而修之删之'去其芜而存其菁'使其成为完善之学术'始不负古人创学之深意,徒事攻击,是为无理。若胶执古人之学识,奉为金科玉律,不敢稍微更易,甚且为之刻意解释,愈解愈奥,益释愈玄,有识之士,欲将经文稍稍更易者,则目为离经叛道'是欲扬其学而反闭其门也。吾侪当以温古知新之精神'为改进中医学术之方针'泥古不化,固为时代所不许,舍本务新,势必使国粹尽亡而后已,亦非研究者之所应有也。编者释上文,因感泥古与务新者之成见太深,故不嫌辞费而申述之。
四、周身名位解
研究经穴之入手,必先明经之循行,明经之循行,必先知周身之名位,然后读各经 循行之分野,可了然于胸中也。《医宗金鉴》注周身名位,录作参考。
头: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头骨髓也,俗名脑子。
巅:巅者,头顶也。头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N: 显亦作仞,巅前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仞门,已阖名曰仞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颖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囊'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皆:目内皆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皆也。
目外皆:目外皆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皆也° 目珠: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骨眶: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
额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 顿:目之下眶骨,额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俯;俯者'由页内鼻旁'近生门牙之骨也°
顾者,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成页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耳者,司听之叙也。
蔽:蔽者'耳门也。
耳郭:耳郭者'耳轮也°
颊-颊者'耳前额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颊车者,不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 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唇者,口端也。
吻: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颐者,口角后,顺后下也。
亥页:亥页者,口下唇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
颔:颔者'颔下结喉上两侧内空软处也。
齿: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牙尽根之别。
舌: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舌本者,舌之根也。
弁页颖:俯颖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悬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也。
会厌: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
咽: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喉:喉者,通声气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咙: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
: 11 益者,咽也,胃之系也。
结喉: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胸膺: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臆胸骨也,俗名胸膛。
鹘静:鹘静者,胸之众骨名也。
乳: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鸠尾: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
膈:膈者,胸下腹上,界内之膜也,名曰罗膈。
腹: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脐者,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
毛际: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间际也。
篡: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器之所也。
睪丸:睪丸者,男子前阴两丸也。
上横骨: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弯,横骨旁拄骨之骨也。
拄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颙骨:颙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胧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肩胛:肩胛者,即颙骨未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厥板子骨。
臂: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肌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胧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
腕:腕者,臂掌骨交接处,必其宛曲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各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掌骨:掌骨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鱼: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
手: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手心: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指骨:指骨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 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名小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各节之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络。
爪甲: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歧骨:歧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歧骨,手足同。
N :月需者,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之白肉也。
腋: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月乞肢窝。
胁肋:胁者,胁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腋之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 又名曰月去°
季胁:季胁者,肋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骨。
月少:月少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脑后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枕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隆起者是也。其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颈骨:颈者,头之茎也。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膂: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脊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
肿:肿者,腰下两旁尻骨上之肉也。
臀:臀者,肿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推、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髄端,一名撅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听骨上端,俗名翳骨。
肛:肛者,大肠下口也。
下横骨听骨槌者: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两大孔上, 两分出向后之骨'骨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听骨。下分出向后之骨'末如槌柱,在于臀内'名曰槌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竞。侠竞之细骨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股:股者,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行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柱髀枢,下端如锤,接于骨行骨。
骨行骨:骨行骨者'俗名豚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肝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外侧之小骨也。
伏兔:伏兔者,髀骨前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免。
膝解: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膻骨:膻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连骸者,膝外侧两高骨也。
W :胭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胁:胁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云小腿肚。
踝骨:踝者,骨行骨之下,足跑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
足: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跑骨:跑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跑骨者,足跑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跟骨者,足后跟之骨也。
趾: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指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曰核骨。)三毛: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五、骨度
欲准确经穴之部位,必知骨之计数,如匠之有规矩绳墨,方可以测量而计数之也。兹举骨度法之尺度如下,所举尺度,即以其所举之尺度为尺度标准,非另有一种计尺也, 名此尺曰同身寸,其尺寸必须同其身也。今之针家,但以中指中节角度为一寸者,仅遗法之一耳,未可以测全身之穴位也。
1. 全身
人身自头项至足踵,共长七尺五寸。
2. 头部
头之大骨(头盖骨),周围长二尺六寸°(作头部横寸之标准)(今以目内皆至外皆作一寸,为头部横寸之标准,尚有少许相差也)
前发际至后发际长一尺二寸°(作头部直寸之标准)(如发际不明,以眉心至大椎作一尺八寸计算,眉心上三寸为前发际·大椎骨上三寸为后发际)
3. 胸腹部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条应属颈部)(结喉为喉头之隆起处,缺盆为锁骨部分-非穴名也)缺盆
以下,弱静之中长九寸° (作胸部直寸之标准)(此指天突以下至胸骨端之长度·今以天突至膻中七寸四分计之)
胸围四尺五寸(只当乳头处测量)
两孚L之间广九寸五分°(折作八寸,为胸部横寸之标准)
弱静中下至天枢长八寸。(为上腹部直寸之标准)(即歧骨下至脐中之长度八寸)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折作五寸为下腹之直寸标准)(即脐中至横骨之长度,今以脐中至横骨上边毛际部分作五寸计算)腰围四尺二寸
。(作腰腹横寸之标准)
横骨横长六寸五分。(作下腹部之横寸标准)
4. 背部

脊骨以下至尾髄二十一节,长三尺°(背部标准·以脊椎为最准·但稍肥者·不易按摸,惟有依照背部折算法取之,其折法自大椎至尾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长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长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统长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
5. 侧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柱骨,颈项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
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五分。
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6. 四肢部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肘至腕长一尺。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
本节至末长四寸五分。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胭以下至跑属长一尺二寸° 跑属至地长三寸。
按:四肢之取寸法,虽可以其长度而推之,今人为简便计,每以指寸法推算,其法使本人之中指屈曲,取其中节两端之横纹尖,相去作一寸计算之,于实验上,颇感便利与确效也,有以此法比量全身,则大误矣。





第二章经穴篇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循行经文
肺'手太阴之脉'手太阴之脉-自足厥阴之期门穴内行循中肮-故起于中焦'中焦当中肮之分-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皆自内而出也,下络大肠,由中焦下绕大肠,还循胃口,自大肠复上行还循胃口,上肮贲门分也,上膈属肺,经膈膜而会属于肺,从肺系,即肺管也-横出腋下'膊之下-胁之上-曰腋。腋下即中府之旁,故谓从肺系而横出腋下也,下循月需内,由中府处下行,而至上臂之臆内,即天府穴分,彳亍少阴,心主之前,经心经脉之前侧,下肘中'过尺泽穴-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即臂骨之上侧一骨。上骨下廉-即上骨之下侧也。即沿孔最'列缺之分,入寸口,手腕后太渊穴分,上鱼,腕上鱼肉,循鱼际,经鱼际穴,出大指之端°至大指端少商穴。其支者'从腕后'其本经之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直至次指之端商阳穴分·与大肠经脉相衔接。
按:手太阴肺经穴'凡一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络在列缺。
又:文内大字为经文,小字为注释。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云在璇璘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鼻钮喉痹刺可已。
手太阴肺经穴'自胸部中府穴起,经胧臂内而至手大指端少商穴止,计十一穴。






—、中府
【解剖】第一肋骨之下,前胸壁之外上端,外层为大胸筋,内层为小胸筋,有腋窝动脉与静脉,有前胸神经、中膊皮下神经。
【部位】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与任脉华盖穴相平,相去五寸。
【主治】伤寒肺急胸满、喘逆、咳嗽上气不得卧、肺风面肿肩背痛、流涕潇、喉痹、 少气肩息汗出。
【摘要】此穴为肺之募穴,又手足太阴之会也。主泻胸中之热,及身体之烦热。《百症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千金》:「上气、软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五十壮。」 【取法】仰卧
,按乳上肋骨三枚之上,四枚之下,即第一肋骨之下,去中行五寸。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深,不可太深,灸五壮至五十壮。
二' 云门
【解剖】在锁骨下窝部之外侧端,内有三角筋及锁骨下神经、前胸神经、胸肩峰动脉与静脉。
【部位】在巨骨锁骨之下,离任脉璇璘旁六寸,中府微斜上一寸六分余。
【主治】伤寒、喉痹、饮逆、喘不得息、四肢热不已、胸胁烦满、肩痛不举、胸胁彻背痛。
【摘要】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千金》:「治瘘上气胸满,可灸百壮。」
【取法】仰卧,按锁骨下凹陷中'去中行六寸取之,坐则平举手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以上至百壮。
【注意】针太深'能令气短促。
三'天府
【解剖】在腋下上膊部,有二头膊筋、腋窝动脉静脉及正中神经,其深处即上膊骨之上部。
【部位】在腋上三寸,臂之内侧,直对尺泽,距尺泽七寸。
【主治】中风中恶、口鼻钮血、暴痹、寒热核疟、目眩善忘、喘息不得卧、瘘气。
【摘要】《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钮血宜追。」《千金》:「治身重嗜卧不自觉,灸百十壮,针三分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府绝,死不治。」绝者腋窝动脉不搏动也。
【取法】以手平举,从尺泽上七寸取之,或以手向前平举,鼻尖涂墨,俯首就臂, 鼻尖到处着墨痕是穴。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禁灸,灸则令人逆气'《千金》则灸之。
四' 侠白
【解剖】有三头膊筋、上膊动脉、头静脉、内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枝。
【部位】在天府下二寸,尺泽上五寸。
【主治】心痛短气、呕逆烦满。
【摘要】与内关合针'能开胸满。
【取法】以手平伸,从尺泽直上五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深,灸五壮。
五' 尺泽
【解剖】适当前膊与上膊之关节部、二头膊筋腱之外面。
【部位】在肘中约纹筋腱侧。
【主治】汗出中风、寒热核疟、喉痹鼓颔、呕吐上气、心烦身痛、口干喘满、饮嗽吐浊、心痛气短、肺胀息贲、心疼腹痛、风痹肘挛、四肢肿痛不举、溺数遗矢、面白善嚏、悲愁不乐。
【摘要】《千金》:「治邪病四肢重痛诸杂候,尺泽主之。」《席弘赋》:「五般肘痛寻尺泽。」《杂病穴法歌》:「吐血尺泽功无比。」《玉龙歌》:「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又:「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 尺泽兼行是圣传。」
【取法】以手平伸,按取肘中,筋腱之外(大指侧)取之。
【针灸】针四分至八分、一寸深5不宜灸。
六' 孑L最
【解剖】有长回后筋、膊桡骨筋及桡骨动脉与静脉枝'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
【部位】在尺泽下三寸,腕侧横纹上七寸。
【主治】伤寒发热汗不出、饮逆、肘臂痛屈伸难、吐血失音、头疼咽痛。
【摘要】热病汗不出'灸三壮即汗出。
【取法】以手平伸,从腕横纹端上量七寸,直对尺泽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七分深,灸五壮。
七'列缺
【解剖】此处为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
【部位】去腕侧一寸五分。
【主治】偏风口眼嗝斜、手肘痛无力、半身不遂、口噤不开、核疟寒热、烦躁、咳嗽、喉痹、呕沬、纵唇、健忘、惊痫、善笑、妄言妄见、面目四肢疼肿、小便热痛、实则肩背暴肿汗出、虚则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摘要】此穴为手太阴之络,别走阳明。《千金》:「治男子阴中疼痛,尿血精出, 灸五十壮。」《玉龙歌》:「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堪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加多艾火即收功。」《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又:「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四总穴》:「头项寻列缺。」《马丹阳十二诀》:「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 【
取法】以手之大食二指之虎口交叉,食指尽处,筋骨罅中取之。
【针灸】斜针二分至三分深,灸三壮。
八'经渠
【解剖】有长外转托筋、桡骨神经之皮下枝。
【部位】在腕后五分'寸口脉上。
【主治】伤寒热病汗不出、心痛呕吐、核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胀、喉痹、饮逆上气、掌中热。
【摘要】《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取法】伸臂腕横纹上五分脉窠中取之。
【针灸】针二分至三分深,禁灸,灸则伤血管。
九'太渊
【解剖】有外转托筋、桡骨动脉枝、桡骨神经之皮下枝。
【部位】在寸口前横纹上,紧接经渠。
【主轮】乍寒乍热、烦躁狂言、胸痹气逆、肺胀喘息、呕啮噫气、饮嗽咳血、咽干心痛、目痛生翳赤筋、口僻、缺盆痛、肩背痛引臂、溺色变、遗矢、烦闷不得眠。
【摘要】《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又:「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又:「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玉龙歌》: 「
寒痰饮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堪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神农经》: 「治牙疼及手腕无力疼痛,可灸七壮。」
【取法】伸掌,于腕骨上陷中,掐之甚酸楚处取之。
【针灸】针一二分深,灸三壮。
十'鱼际
【解剖】有拇指对向筋、短屈拇筋'有桡骨动脉之背枝动脉及桡骨神经枝。
【部位】在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散纹中。
【主治】酒病身热恶风、寒热舌上黄、头痛、饮吐血、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寒栗、喉燥咽干、饮引尻痛、吐血、心痹悲恐、腹痛食不下、乳D °
【摘要】《百症赋》:「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一传》:「汗不出者,针太渊经渠通里,便得淋漓,更兼二间三间,便得汗至遍身。」《千金》:「齿痛不能饮食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取法】手掌微握拳
,侧向上,于赤白肉际本节中央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六分深,灸五壮。
十一、少商
【解剖】有长屈拇筋与拇指内转筋'分布桡骨神经枝。
【部位】在拇指内侧之第一节,去爪甲角如韭叶。
【主治】颔肿、喉痹、乳蛾、咽肿喉闭、饮逆、痰疟、烦心呕吐、腹胀肠鸣、寒栗鼓颔、手挛指痛、掌中热、口干引饮、食不下。
【摘要】此穴微刺出血,能泄诸脏之热。《乾坤生意》:「凡初中风猝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与诸井穴,使气血流行, 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百症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天星秘诀》: 「指痛挛急少商好。」《资生》:「咽中肿塞,水粒不下,针之立愈。」《肘后歌》: 「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胜玉歌》: 「颔肿喉闭少商前。」《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刺少商,人中涌泉泻莫深。」 【取法】微握掌,手掌侧向上,大指爪甲角
一分许,赤白肉际处取之。
【针灸】针微斜入一分许,泻热,宜以三棱针刺出血,不可灸,治精神错乱,有灸之者。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商阳穴也。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循指上廉,上侧二三间穴分也,出合谷两骨之间,大指次指歧骨间,上入两筋之中,腕中上侧两筋之陷中阳溪穴也,循臂上廉,经上下廉穴,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上月需前廉,经五里臂胧穴分,上肩出颙骨之前廉,肩颙穴分,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柱骨乃天柱骨也-在肩骨之上-颈项之根-本经由肩颙上出膀胱之天柱穴-会于督脉之大椎穴, 阳经会于督脉之大椎,故《内经》以此为会上,下入缺盆,自大椎而前行下缺盆,络肺°络绕于肺,下膈属大肠° 由肺而下膈属会于大肠,其支者,支而出者,从缺盆上颈,经天鼎' 扶突,贯颊入下齿中'贯颊入齿缝中, 还出挟口,由齿还出·沿口吻旁·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经人中左右交贯·上挟鼻孔。自禾醪以至迎香。
按:手阳明大肠穴,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络在偏历。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体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胧肘上七寸量,肩颙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体水沟旁五分,迎香禾体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手阳明大肠经穴,自食指内侧端开始起,经手臂肩颈而上入面部鼻旁之迎香穴止, 共计二十穴。





—、商阳

【解剖】有头静脉、指背动脉、桡骨神经之皮下枝。
【部位】食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主治】伤寒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核疟、胸中气满、喘咳口干、颐肿齿痛、目盲恶寒、肩背肢臂肿痛、急行缺盆中痛。
【摘要】《乾坤生意》:「治中风猝倒,暴卒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出血之。」《百症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取法】以手掌侧置,于食指端爪甲角一分许,赤白肉际取之。
【针灸】针一分深,灸三壮。
二' 二间
【解剖】同商阳。
【部位】在食指关节第三节之前内侧'当食指之旁面近关节处。
【主冶】颔肿喉痹、肩背胧痛、凯钮、齿痛、舌黄口干、口眼歪斜、饮食不思、振寒、伤寒水结。
【摘要】《席弘赋》:「牙疼头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百症赋》:「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孙谙。」《天星秘诀》:「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 《玉龙歌》:「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 【取法】以手握拳侧置,按食指
本节前第三节骨边陷中取之。
【针灸】针一二分深,灸三壮。
三' 三间
【解剖】有指掌动脉、头静脉、桡骨神经。
【部位】在第二掌骨端之凹陷处,即食指本节后陷中,去二间约一寸。
【主治】凯钮、热病、喉痹咽塞、气喘多吐、唇焦口干、下齿龉痛、目皆急痛、吐舌扌戾颈、嗜卧、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善惊。
【摘要】《席弘赋》:「更有三间肾俞妙,善治肩背浮风劳。」《百症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捷径》:「治身热气喘、口干目急。」
【取法】握拳侧置,按压食指本节后骨节凹陷处取之。
【针灸】针三分深,灸三壮。
四' 合谷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
【部位】在食指拇指凹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陷凹处。
【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风疹寒热、核疟、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面肿、目翳、唇吻不收、瘤不能言、口噤不开、腰脊引痛痿覧、小儿乳蛾'一切齿痛°
【摘要】《千金》:「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三分,急补之。」《神农经》:「鼻钮、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疮,可灸三壮至七壮。」《兰江赋》:「伤寒无汗,泻合谷,补复溜。若汗多不止,补合谷,泻复溜。」《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太冲随手取。」又:「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又:「睛明治眼未效时, 合谷光明安可缺。」又:「冷嗽先宜补合谷,又须针泻三阴交。」《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钮血宜追。」《天星秘诀》:「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四总穴》:「面口合谷收。」《马丹阳天星十二诀》:「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龉及钮血,口噤不开言。」《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又:「伤寒不汗合谷泻。」《胜玉歌》:「两手瘦重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颙。」《杂病穴法歌》 :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又:「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 又:「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又:「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又:「舌上生苔合谷当。」又:「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又:「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又:「痢疾合谷三里宜。」又:「妇人通经泻合谷。」 【取法】微握拳,侧置,按虎口歧骨间,陷
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深,灸三壮,孕妇禁针°
五'阳溪
【解剖】穴在舟状骨与桡骨两关节之中,有头静脉、桡骨动脉枝,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手腕横纹之上侧,两筋间陷中,与合谷直。
【主治】热病狂言'傻笑'烦心' 掌中热' 目赤翳烂' 厥逆头痛' 胸满不得息' 寒热核疟、呕沬、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摘要】《席弘赋》:「牙疼头痛兼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百症赋》:「肩颙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取法】手握拳
侧置'就合谷直上约一寸二分地位,陷中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深,灸三壮。
六' 偏历
【解剖】此处为短伸拇筋'有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在腕后三寸。
【主治】核疟寒热、癫疾多言、目视晩晩、耳鸣、喉痹、口渴咽干、鼻钮、齿痛、 汗不出。
【摘要】此穴为手阳明之络别走太阴。《标幽赋》:「利小便,治大人水蛊,针偏
【取法】从阳溪直上三寸,对直曲池取之,或如列缺取法,两手交叉取中指之端。 【针灸
】针二三分深,灸三壮。
七' 温溜
【解剖】有长外转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三分枝,与后下膊之皮下神经。 【部位】
去偏历二寸。
【主治】伤寒寒热头痛、喜笑狂言、啮逆吐沬、噎膈气闭、口舌肿痛、喉痹、四肢肿、肠鸣腹痛、肩不得举、肘腕瘦痛。 【摘要】《百症
赋》:「伤寒项强,温溜期门而主之。」
【取法】以手侧置,从阳溪直上五寸,直对曲池取之。
【针灸】针三四分深,灸三壮。
八' 下廉
【解剖】有长屈拇筋、头动脉、桡骨动脉枝、后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曲池下四寸。
【主治】劳瘵狂言、头风痹痛、殓泄小腹满、小便血、小肠气、面无颜色、核癖、 腹痛不可忍、食不化、气喘涎出、乳愈。
【摘要】此穴与巨虚、三里、气冲、上廉主泻胃中之热。
【取法】以手侧置'从曲池直下四寸取之。
【针灸】针三至五分,灸五壮。
九' 上廉
【解剖】有长屈拇筋、中头静脉、桡骨动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曲池下三寸,下廉上一寸。
【主治】脑风头痛、咽痛喘息、半身不遂、肠鸣、小便漕、大肠气滞、手足不仁。
【摘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三里、巨虚、下廉同。
【取法】同下帘取法,直上一寸。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深,灸五壮。
十' 手三里
【解剖】同上穴。
【部位】曲池下二寸。
【主治】中风口嚼、手足不遂、五劳虚乏羸瘦、霍乱遗矢失音、齿痛颊肿、MK、 手痹不仁、肘挛不伸。
【摘要】《席弘赋》:「腰背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又:「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百症赋》:「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通玄赋》: 「肩背痛治三里宜。」《胜玉歌》:「臂痛背疼针三里。」《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扌戾强,申脉金门手三里。」又:「手三里治肩连脐。」又:「手三里治舌风舞。」 【取法】照上穴取式,自曲池下量
二寸是穴。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深,灸五壮。
十一、曲池
【解剖】肘弯合尖处,为长回后筋内膊筋之间,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
【部位】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
【主治】伤寒振寒、余热不尽、胸中烦满热渴、目眩耳痛、喉痹不能言、痪痴癫疾、 绕踝风'手臂红肿。
【摘要】善治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风邪泪出、臂膊痛、筋缓无力、屈伸不便、 皮肤干燥痂疥、妇人经水不行。《神农经》:「治手肘臂膊疼细无力,半身不遂,发热胸前烦满,灸十四壮。」《玉龙歌》:「偃补曲池泻人中。」《百症赋》:「半身不遂, 阳陵远达于曲池。」又:「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标幽赋》:「曲池肩井,甄权针臂痛而复射。」《席弘赋》:「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秦承祖:「主大人小儿遍身痂疥风疹,灸之。」《马丹阳十二诀》:「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痹。」《肘后歌》:「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又:「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胜玉歌》:「两手瘦重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颙。 」《杂病穴法歌》:「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取法】以手拱
至胸前,乃就肘弯屈之横纹尖上取之。
【针灸】针一寸至一寸五分深,灸五壮至十壮。
十二'肘醪
【解剖】在三头膊筋部,有回反桡骨动脉、头静脉、桡骨神经。
【部位】在曲池上稍外斜一寸,大骨外廉陷中。
【主治】肘节风痹臂痛不举、麻木不仁、嗜卧。
【摘要】手臂痛麻木。
【取法】如取曲池式,按取上下膊关节间陷中处是穴。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深,灸三壮。
十三' 五里
【解剖】在二头膊筋之旁,有桡骨副动脉、头静脉及内膊皮下神经。
【部位】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筋中央。
【主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嗜卧、肘臂疼痛难动、胀满气逆、寒热、MK、目见目亢目
亢、核疟°
【摘要】《百症赋》:「五里臂胧,生痉疮而能治。」
【取法】如取曲池式'手拱起'就曲池量上三寸。
【针灸】此穴禁针,灸三壮至十壮。
十四' 臂瞩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
【部位】在臂外侧去肘七寸,肩颙下三寸。
【主治】臂痛无力、寒热、MK、颈项拘急。
【摘要】《百症赋》:「五里臂月需,生痉疮而能治。」《千金》:「治瘘气灸随年壮。」 【取法】由曲池量上七寸,
对肩颙取之。
【针灸】此穴宜以手举平取之,禁针,但灸自七壮至百壮。
十五、肩颙
【解剖】有三角筋回转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
【部位】在肩尖下寸许,罅陷中,举臂有空陷。
【主治】中风偏风、半身不遂、肩臂筋骨酸痛、不能仰头、伤寒作热不已、劳气泄精憔悴、四肢热、诸瘘气、瘘痉。
【摘要】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千金》:「灸瘘气须十七八壮。」《玉龙歌》:「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若向肩颙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天星秘诀》: 「手臂挛痹取肩颙。」《百症赋》:「肩颙阳溪,消瘾风之热极。」《甄权》:「唐臣狄钦患风痹,手不得伸,甄权针此穴立愈。」《胜玉歌》:「两手瘦重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颙。」 【取法】以手平举,按取肩尖骨下陷中

【针灸】灸偏风不遂,自七壮至七七壮,不可过多,多则使臂细,针一寸六分留六十六' 巨骨【解剖】有三角筋、肩峰动脉枝、
腋下静脉枝、前胸廓神经。
【部位】在肩颙上,肩胛关节前下陷中。
【主治】惊痫、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屈伸°
【摘要】一说此穴不宜针灸。
【取法】按取肩端前面,即肩胛骨端之前侧陷中是穴。
【针灸】灸三壮至七壮。
十七'天鼎
【解剖】有前项之不正筋分布、横肩胛动脉、锁骨上神经。
【部位】离甲状软骨(即喉结)三寸五分,再下一寸。
【主治】喉痹咽肿、不得食、暴瘤气哽。
【摘要】《百症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取法】
从人迎(颈动脉跳动处)旁开一寸五分'直下二寸'当缺盆之上方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十八' 扶突

【解剖】为胸锁乳头筋部,有横颈动脉及第三颈椎神经。

【部位】去喉结(甲状软骨)三寸,天鼎上前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
【主治】咳嗽多唾、上气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瘤气哽。
【取法】从天鼎穴量上一寸。
【针灸】针五分,仰而取之,灸三壮。
十九' 禾醪
【解剖】为上颚骨犬齿窝部,有下眼窝动脉、深部颜面静脉、下眼窝神经枝之分布。
【部位】在人中旁五分。
【主治】尸厥、口不可开、鼻疮滤肉、鼻塞勲钮°
【摘要】《灵光赋》:「两饱鼻钮针禾体。」《杂病穴法歌》:「钮血上星与禾体。」
【取法】鼻孔之直下二分许取之。
【针灸】针二分至三分,禁灸。
二十' 迎香
【解剖】为颜面方筋,有下眼窝动脉、深部颜面静脉及下眼窝神经。
【部位】在眼下一寸五分,禾体斜上一寸,鼻洼外五分。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滤肉、多涕有疮、凯钮、喘息不利、偏风嗝斜、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
【摘要】《玉龙歌》:「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席弘赋》:「耳聋气闭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取法】
鼻翼旁五分,当鼻洼沟中。
【针灸】针二分至三分,此穴禁灸。
足阳明胃经穴
足阳明胃经循行经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频中,其经由大肠经迎香穴-上行衔接于足阳明经-旁纳太阳之脉, 纳,入也。足太阳起晴明穴,与频相近,阳明由频中互交而下行,下循鼻夕卜,承泣' 四白之分,入上齿中,行上颚齿中,还出挟口'由上齿还出挟口吻地仓分·环唇'绕唇,下交承浆'交于承浆分·谷卩循颐后下廉'循颐后下侧大迎分上行·出大迎,循颊车,过颊车·上耳前,下关分·过客主人,上关,循发际,行悬厘' 颔厌之分,经头维,至额颅°会于督脉之神庭。其支别出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龙'历水突' 气舍之分,入缺盆,行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属胃络脾。当上中肮分属会脾胃。其直行而下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其直者由缺盆直下而至乳根之穴分·下挟脐,入气街中。由乳而下过脐之天枢穴分·而直下至气街中。其支而别出者,起于胃口,幽门'下肮穴分,下循腹里,由幽门循腹里,过足少阴肓俞之外,下至气街而合, 与缺盆直下者,会合于气街之分,以下髀关,会合而下抵髀关,抵^伏兔,至伏兔,下膝膻中,经犊鼻穴分,下循胫外廉,经三里' 巨虚等穴·下足跑'下至冲阳' 陷谷等穴部分,入中扌旨间°内庭' 厉兑穴分。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别,由膝下三寸而别,下过丰隆分,入中扌旨夕卜间。抵中指之外侧。其支者,又一别名,别跑上, 由跑上别出,入大指间,出其端°自冲阳别行斜入大趾,衔接于足太阴脾经。
按:足阳明胃经穴凡四十五,左右共九十穴,起于头维,终于厉兑,络在丰隆,募在中腕,井在厉兑。
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方一寸,巨体鼻孔旁八分,地仓侠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动脉行,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外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 气户璇璘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分明,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外陵安,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全,水下一寸归来好, 共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饯上一寸,又在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记,膝膻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至,膝下六寸上帘穴,膝下七寸条口位,膝下八寸下廉看,下廉之旁丰隆系,却是踝上八寸量,解溪跑上系鞋处,冲阳跑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指外间陷,厉兑大次指外端。
本经自目下承泣穴开始,直下至大迎,另一枝自头维穴下行,经颊车,下人迎,入胸前过腹部,至股之前面。直下过膝膻,行下腿外侧之前面,下至跑上,出次趾端,计四十五穴。




-、承泣
【解剖】为上颚骨部,有上唇固有举筋,下侧有半月状骨(观骨),有下眼窠动脉、下眼窠神经。
【部位】在目下七分,与瞳子相直。
【针灸】此穴针灸两忌。
二' 四白
【解剖】亦为上颚骨部,有下眼窠动脉、下眼窠神经。
【部位】在承泣下三分,去目一寸,直对瞳子。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生翳、顺动、流泪、眼眩痒、口眼嗝嚼不能言。
【取法】正来按目眶骨下取之。
【针灸】针二分深,不可太深,深则目成乌黑色,禁灸。
三'巨醪
【解剖】亦为上颚骨部,有下眼窝动脉与下眼窝神经。
【部位】在四白之下,距鼻孔旁七八分之间,适在额骨之下。
【主治】痪痴、唇颊肿痛、口嗝、目障青盲无见、远视目亢目亢、面风鼻肿、脚气、膝胫肿痛。
【摘要】《百症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体宜针。」
【取法】正坐,从鼻翼旁开,直对瞳子处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四' 地仓
【解剖】此处为口轮匝筋之部,有颜面神经、三叉神经、上下口唇动脉。
【部位】在口吻旁四分。
【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 水浆漏落、眼顺动、远视目亢目亢、昏夜无见。
【摘要】《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嗝于片时。」《灵光赋》:「地仓能治口流涎。」《肘后歌》:「治虫在脏腑食肌肉。」《杂病穴法歌》:「治口噤嗝斜流涎多。」
【取法】正坐从口角旁四分取之'斜针向颊车穴。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七壮至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过大则口反口咼,却灸承浆即愈。
五' 大迎
【解剖】为下颚骨部,有咀嚼筋、外颚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曲颔前一寸三分。
【主治】风痉口瘤、口噤不开、唇吻瞩动、颊肿牙痛、舌强不能言、目痛不能闭、 口口咼数欠、风壅面肿、寒热瘘痉° 【摘要】
【百症赋》:「目眩兮,额体大迎。」《胜玉歌》:「牙顋疼紧大迎前。」
【取法】下颚隅之前一寸三分部位,鼓颐视之,下颚边际有凹陷之处。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颊车
【解剖】为下颚骨部,有咀嚼筋、颜面神经、外颚动脉。
【部位】在耳下一寸左右,曲颊上端近前陷中。
【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痛、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摘要】《百症赋》
:「颊车地仓穴,正口嗝于片时。」《玉龙歌》:「口眼嗝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颇车。」《胜玉歌》:「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沬。」《杂病穴法歌》:「口噤嗝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与。」又:「牙风面肿颊车神。」 【取法】正坐开口,按曲颊处微前陷中
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至七七壮'亦可斜向地仓'针七分深。
七' 下关
【解剖】为下颚骨之颗状突起部,有咀嚼筋、颜面神经、外颚动脉。
【部位】在耳前额骨桥端之下,合口有空,张口则闭。
【主治】偏风口眼嗝斜、耳鸣耳聋、痛痒出脓、失欠牙关脱臼。
【取法】按耳珠前约一寸'骨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可久留针,亦不可灸。

八' 头维
【解剖】为前头盖骨部,有前头筋、显需页动脉枝、颜面神经。
【部位】在额角入发际去神庭旁四寸五分。
【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摘要】《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百症赋》:「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取法】正坐,自正中发际入发五分,神庭穴位旁开四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至五分,沿皮下针,禁灸。
九'人迎
【解剖】当胸锁乳嘴筋之内缘,有外颈动脉、上颈皮下神经、舌下神经之下行枝。
【部位】在颈部大动脉应手之处,去结喉旁一寸五分。
【主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瘫肿。
【取法】按颈侧部动脉跳动处,仰而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不可过深,禁灸。
十' 水突
【解剖】此处亦属胸锁乳嘴筋,有上颈皮下神经、舌下神经之下行枝、外颈动脉。
【部位】在人迎下,气舍上。
【主治】饮逆上气、咽喉瘫肿、短气喘息不得卧。
【取法】取人迎气舍之中间,仰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一' 气舍
【解剖】在锁骨上窝之内面,有内乳动脉、锁骨上神经。
【部位】在人迎之直下近陷凹中,旁为天突穴。
【主治】饮逆上气、喉痹、哽咽食不下、手肿项强不能回顾。
【取法】端坐,按胸骨把柄端之上角外侧边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二'缺盆
【解剖】是处有阔颈筋,适当肺尖之部,有锁骨下动脉、锁骨神经。
【部位】在结喉旁'横骨上部之陷凹中。
【主治】伤寒胸中热不已、喘急息贲、饮嗽胸满、水肿、MK、缺盆中肿外溃、喉痹汗出。
【摘要】主泻胸中之热'与大杼中府同。
【取法】按取锁骨上侧,下直乳头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深,过深则令人逆息,孕妇禁针,灸三壮。
十三' 气户
【解剖】是处为乳腺部'即第一肋间'有大胸筋、小胸筋、内外肋间筋、上胸动脉、 胸廓神经,中包肺脏。
【部位】在锁骨下一寸,去中行璇璘旁四寸。
【主治】饮逆上气、胸背痛、支满喘急不得息、不知味。
【摘要】《百症赋》:「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
【取法】仰卧按取锁骨下陷中,直对乳头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灸三壮。
十四' 库房
【解剖】在第二肋间,亦有大胸筋、小胸筋、内外肋间筋、上胸动脉、胸廓神经。
【部位】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
【主治】胸胁满、饮逆上气、呼吸不利、唾脓血浊沬。
【取法】仰卧按取第二三肋间陷中,直对乳头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灸三壮。
十五' 屋翳
【解剖】同上。
【部位】在第三肋间部,即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主治】饮逆上气、唾脓血浊痰、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
【摘要】《百症赋》:「至阴屋翳,疗痒疾之疼多。」
【取法】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灸五壮。
十六' 鹰窗
【解剖】此处为第四肋间,内为心脏部。
【部位】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主治】胸满短气不得卧、肠鸣注泄、乳愈寒热。
【取法】仰卧,从乳头上一寸六分肋骨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至五分,灸五壮。
十七' 乳中
【解剖】在第五肋间,内为心脏部,外为前横胸筋。
【部位】适当乳之正中。
【针灸】此穴不可针灸。
十八' 乳根
【解剖】在第六肋间,组织同上穴。
【部位】去乳中一寸六分陷中。
【主治】饮逆、膈气不下食、噎病、胸下满闷、臂痛肿、乳痛、乳愈、霍乱转筋。
【摘要】主噎食膈气、食不下。
【取法】仰卧,就乳头直下之一寸六分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七分,灸五壮。
十九' 不容
【解剖】当肋骨下通副胸骨腺,有直腹筋、上腹动脉、肋间神经,中为胃府。
【部位】去中行二寸,傍幽门一寸五分,傍巨阙二寸。
【主治】腹满、核癖、胸背肩胁引痛、心痛唾血、喘嗽呕吐、痰癖、腹虚鸣不嗜食、 疝瘾° 【取法】仰卧,自脐旁开二寸,直上
六寸取之,适当第七肋骨之内侧边。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 承满
【解剖】通副胸骨腺,有直腹筋、肋间神经、上腹动脉。
【部位】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上腕°
【主治】腹胀肠鸣、胁下坚痛、上气喘急、饮食不下、肩息膈气、唾血。
【摘要】《千金》:「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五十壮。」
【取法】仰卧,于不容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八分'灸五壮。
二十一'梁门
【解剖】有直腹筋、肋间神经、上腹动脉。
【部位】在承满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中腕。
【主治】胸胁积气、饮食不思、气块疼痛、大肠滑泄。
【取法】仰卧,不容下二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八分'灸七壮至二十一壮'孕妇禁灸。
二十二'关门
【解剖】此处为横行结肠部,有直腹筋、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梁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建里。
【主治】积气胀满、肠鸣切痛、泄痢不食、侠脐急痛、核疟振寒遗溺° 【取法】仰卧,脐
旁二寸,直上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五壮。
二十三'太乙
【解剖】此处为小肠部,有直腹筋及上腹动脉。
【部位】在关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下腕°
【主治】心烦、癫狂、吐舌。
【取法】仰卧'脐旁二寸'直上二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
二十四'滑肉门
【解剖】此处为小肠部,有直腹筋、上腹动脉。
【部位】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一寸'对水分。
【主治】癫疾狂走'呕逆吐血'舌重舌强。
【取法】仰卧'脐旁二寸'直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三壮。
二十五'天枢
【解剖】此处为小肠部,有直腹筋、上腹动脉。
【部位】在脐旁二寸。
【主治】奔豚泄泻、赤白痢下、痢不止、食不化、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寒疟不嗜食、身黄瘦、女人症瘾血结成块、漏下、月水不调、淋浊带下。
【摘要】此穴为手阳明大肠之募,主治脑鸣泻痢,腹痛气块,虚损劳弱'可灸自二十七壮至百壮。《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水泉须详。」《胜玉歌》:「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取法】仰卧,脐旁
二寸取之。
【针灸】针七分至一寸,灸五壮至百壮,孕妇不可针°
二十六'外陵
【解剖】亦属小肠部,有直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在天枢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阴交。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行腹痛。
【取法】仰卧,天枢直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五壮
二十七'大巨
【解剖】有直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石门。
【主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痒疝、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取法】仰卧,天枢直下二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
二十八'水道
【解剖】有直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在大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
【主治】肩背强急瘦痛、三焦膀胱肾气热结、大小便不利、疝气偏坠、妇人小腹胀痛引阴中、月经至则腰腹胀痛、胞中瘾、子门寒。
【摘要】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百症赋》:「脊强兮水道筋缩。」
【取法】仰卧,天枢直下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半至八分半深,灸五壮。
二十九'归来
【解剖】是处为直腹筋之下部,有下腹动脉。
【部位】在水道下一寸'去中行二寸。
【主治】奔豚七疝、阴丸上缩入腹、痛引茎中、妇人血脏积冷。
【摘要】《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取法】天枢直下四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五壮。
三十' 气冲
【解剖】为直腹筋之下部,有肠骨下腹神经、下腹动脉。
【部位】在归来下鼠饯上一寸。
【主治】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不得正卧、奔豚、癞疝、大肠中热、身热腹痛、阴肿茎痛、妇人月水不利、小腹痛、无子、妊娠子上冲心、难产胞衣不下。
【摘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千金》:「治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 《百症赋》:「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注:主血多诸症'以三棱针刺此穴出血立愈。
【取法】天枢之下五寸,适当横骨之上边取之。
【针灸】针七分'灸七壮。
三十一'髀关
【解剖】此处为外大股筋部,内有大腿骨股动脉、股神经。
【部位】在伏兔之上,斜行向里些,去膝一尺二寸。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黄疸痿痹、股内筋络急、小腹引喉痛。
【取法】正坐足下垂,以手掌后之横纹对膝尖后按之,中指屈下再向前一次,中指伸直到处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三壮。
三十二'伏兔
【解剖】为外大股筋部,有股动脉关节枝、股神经。
【部位】在膝上六寸。
【主治】脚气膝冷不得温、风痹。
【取法】正坐'足屈向后些'以手掌后横纹对膝尖后按之'中指尽处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禁灸。
三十三'阴市
【解剖】为外大股筋部,有股动脉关节筋枝、股神经。
【部位】在膝上三寸。
【主治】腰膝寒如注水、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满、少气。
【摘要】《玉龙歌》:「腿足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或伤残,倘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千金》:「水肿大腹灸随年壮。」 《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 若要除根觅阴市。」《通玄赋》:「膝月行痛阴市能治。」《灵光赋》:「两足拘挛觅阴市。 」《胜玉歌》:「腿股转渡难移步,环跳风市及阴市。」 【取法】
正坐垂足,从膝上量三寸,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一说不可多灸。

三十四'梁丘
【解剖】有外大股筋、股动脉、关节筋枝、股神经。
【部位】在膝上二寸,阴市下一寸,两筋间。
【主治】脚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摘要】《神农经》:「治膝痛不得屈伸。」
【取法】如取上穴式,即于上穴下一寸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三十五'犊鼻
【解剖】为膝盖骨之外侧,有膝盖固有韧带,中通关节动脉,分布上腿皮神经、腓骨神经。
【部位】在膝眼外侧之陷凹处。
【主治】膝痛不仁、难跪起、脚气、膝膻愈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治)。
【摘要】善治风湿邪郁之膝痛及脚气。
【取法】正坐垂足,按取膝膻骨外恻之膝眼,当膝眼之下,胫骨听之上际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六分,禁灸。
三十六'足三里
【解剖】为前胫骨筋部,分布回反胫骨动脉及深腓骨神经。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
【主治】胃中寒、心腹胀痛、逆气上攻、脏气虚惫、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腹痛肠鸣食不化、大便不通、脊痛腰弱不得俯仰、小肠气。
【摘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巨虚上下廉同。秦承祖治食气水气、蛊毒核癖、四肢肿满、膝月行瘦痛、目不明。华陀疗五劳七伤、赢瘦虚乏、瘀血愈乳。《百症赋》: 「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又:「虚喘须寻三里中。」又:「胃中有积刺璇璘,三里功多人不知。」又:「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又:「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又:「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水调。」又:「腰连胯痛急,便于三里攻其隘。」又:「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又:「腕骨腿疼三里泻。」又:「倘若膀胱气未散, 更宜三里穴中寻。」《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又:「若患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璘。」又:「牙疼头痛并咽痹,先刺二间后三里。」《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顿时立见消。」 又:「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是无差。」又: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又:「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马丹阳十二诀》:「能愈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股膝胫瘦'伤寒羸瘦损,气脏及诸般。」《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灵光赋》治气上壅足三里。《杂病穴法歌》:「霍乱中腕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又:「泄泻肚腹诸般疾, 三里内庭功无比。」又:「胀满中腕三里揣。 」又:「腰连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又:「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又:「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又:「大便虚闭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又:「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又:「内伤食积针三里。」又:「喘急列缺起三里。」
【取法】正坐垂膝,以手掌覆膝盖上,中指向下尽处,当月行骨外缘约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五分,灸三壮至百数十壮。
三十七'上巨虚
【解剖】为前胫骨筋部'循行前胫骨动脉。
【部位】在三里下三寸。
【主治】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足胫瘦、骨髓冷疼不能久立、侠脐腹痛、肠中切痛、殓泄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腹胁支满。
【摘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
【取法】正坐,以足跟着地,足尖足背耸起,从三里下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三壮。
三十八'条口
【解剖】有前胫骨筋、胫骨动脉、深腓骨神经。
【部位】在三里下四寸,上巨虚下一寸。
【主治】足膝麻木、寒瘦肿痛、转筋、湿痹、足下热、足缓不收、不能久立。
【摘要】《天星秘诀》:「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取法】依取上穴式,从上
巨虚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六分,灸三壮。
三十九'下巨虚
【解剖】有前胫骨筋、胫骨动脉。
【部位】在三里下五寸。
【主治】胃中热、毛焦肉脱、汗不出、少气不嗜食、暴惊狂言、喉痹、面无颜色、 胸胁痛、殓泄脓血、小肠气、偏风腿瘦、脚不履地、热风风湿、冷痹月行肿、足驸不收、 女子乳愈° 【
摘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
【取法】依取上穴式,从条口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十' 丰隆
【解剖】此处亦为前胫骨筋,有胫骨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外踝上八寸。
【主治】头痛面肿、喉痹不能言、风逆癫狂好笑、厥逆、胸痛如刺、大小便难、怠惰、腿膝瘦痛屈伸不便、腹痛肢肿、足冷寒湿。
【摘要】此穴为足阳明络别走太阴者。《玉龙歌》:「痰多须向丰隆泻。」《百症赋》:「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席弘赋》:「丰隆专治妇人心中痛。」《肘后歌》:「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取法】正坐足垂,从外踝上量八寸,与下巨处相并,微上些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三壮。
四十一'解溪
【解剖】此处为足跑关节之环状韧带部,有前内踝动脉、大蔷薇神经。
【部位】在足腕上系鞋带处,去冲阳一寸半,去内庭六寸半。
【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气上冲、喘饮、腹胀、癫疾、烦心、悲泣惊愈、转筋霍乱、大便下重、股膝月行肿。又:泻胃热善饥不食,食即支满腹胀及疗核疟寒热。
【摘要】《神农经》:「治腹胀脚腕痛,目眩头疼,可灸七壮。」《玉龙歌》:「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百症赋》: 「惊悸忡怔,取阳交解溪弗误。」《一传》:「气发噎将死,灸之效。」又:「腹虚肿、 足胫虚肿,灸之效。」《肘后歌》:「伤寒脉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痹。」 【取法】足跑关节之前面正中,以两中指从
后跟正中'左右向前并行'至前面相会处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灸五壮。
四十二'冲阳
【解剖】是处为大趾长伸筋部,有前内踝动脉与大蔷薇神经。
【部位】在足跑上五寸,足背最高之部动脉中。
【主治】偏风面肿、口眼嗝斜、齿龉、伤寒发狂振寒汗不出、腹坚大不嗜食、发寒热、足痿跑肿,或胃疟先寒后热,喜见日月光,得火乃快然者,于方热时针之出血立寒。
【摘要】此穴针之出血不止者死。《天星秘诀》:「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取法】按取足背高骨动脉搏动处陷罅中取之。
【针灸】针三五分,灸三壮。
四十三'陷谷
【解剖】此处为短总趾伸筋腱部,有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
【部位】在次趾外本节后,去内庭二寸。
【主治】面耳浮肿及水病善噎、肠鸣腹痛、汗不出、振寒、核疟、疝气、少腹痛。
【摘要】胃脉弦者,泻此则木平而胃气自盛。《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腕陷谷能平。」
【取法】按次趾外侧本节之后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灸三壮。
四十四'内庭
【解剖】有短总趾伸筋、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
【部位】在次趾中趾之间,脚叉缝尽处之陷凹中。
【主治】四肢厥逆、腹满不得息、恶闻木声、振寒咽痛齿龉、口嗝、鼻钮、瘾疹、 赤白痢疾不嗜食。
【摘要】此穴主疗久疟不愈并腹胀。《玉龙歌》:「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天星秘诀》:「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千金》:「三里内庭,治肚腹之病妙。」《捷径》治石蛊。又:「大便不通,宜泻此。」《马丹阳十二诀》: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耳鸣即便清。」 《杂病穴法歌》:「霍乱中腕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又:「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又:「两足瘦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根楚。」
【取法】按次趾外侧本节之前一二分许,陷凹中。
【针灸】针二分至四分深,灸三壮。
四十五'厉兑
【解剖】是处为长总趾伸筋腱附着部之外侧,分布趾背动脉、趾背神经。
【部位】在足次趾外侧爪甲角。
【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食、面肿喉痹、齿龉、恶风鼻不利,多惊发狂、好卧、足寒膝膻肿痛。
【摘要】《百症赋》:「梦魔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取法】次趾外侧爪甲角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一壮°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隐白穴,循趾内侧白肉际,沿趾内侧赤白肉际而上-过核骨后, 足大趾本节后起核骨·又名图骨·上内踝前廉,上内踝微前·商丘穴分·上月器内,走上足肚,循胫骨后,由三阴交上膈内,循桁骨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至地机之分,上膝股内前廉,经膝之内侧血海。而上至箕门,入腹,过冲门,入腹内行,属脾络胃,行于中下肮之分,会于脾而络于胃,上月鬲侠唯),由胃部腹哀处上膈,由周荣外曲折向上至大包,外折向上会中府,行经人迎,连舌本,接于舌根,散舌下°转散舌下而终。其支者,复从胃另寸上月鬲'由腹哀别行,经中肮之分上膈,注于,心。行膻中之里,注于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
按:足太阴脾经穴凡二"一,左右共四十二,起于隐白'止于大包,络在公孙与大包。足太阴脾经穴分寸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原作节后),太白核前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陷中逢,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膻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府舍求'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三寸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中腕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五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 周荣相去亦同然'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隐白

【解剖】有足背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在大趾内侧端。
【主治】腹胀喘满不得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痛、烦热暴泄、钮血、尸厥不识人、 足寒不得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惊风。
【摘要】妇人月事过时不止针之立愈。《百症赋》:「梦魔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取法】从
大趾内侧去爪甲角赤白肉分际取之。
【针灸】针一分,禁灸。
二'大都
【解剖】有足背动脉、深在腓骨神经。
【部位】在大趾内侧本节前。
【主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痛、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肿痛。
【摘要】此穴凡妇人孕后或新产未及三月不宜灸。《千金》:「治大便难,灸如年壮(每一岁一壮),霍乱下泻不止,灸七壮。」《席弘赋》:「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肘后歌》:「腰腿疼痛十年春,服药寻方枉费金,大都引气探根本。」 【取法】大趾
内侧第二趾骨后端'当核骨之前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三'太白
【解剖】第一趾骨之第二节后部,与第一踱骨之间,有长伸辟筋、足背动脉、腓骨神经。
【部位】在大趾本节后。
【主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泻痢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月行瘦转筋、身重骨痛。
【摘要】《通玄赋》:「太白一穴能宣导于气冲。」
【取法】大趾本节后内侧有如梅核骨之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二分至四分深,灸三壮。
四' 公孙
【解剖】有长伸辟筋足背动脉、腓骨神经。
【部位】大趾本节后一寸,即孤拐骨后赤白肉际。
【主治】寒疟不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喜呕、卒面肿、心烦多饮、胆虚腹虚、 水肿腹胀如鼓、脾冷胃痛。
【摘要】此穴为足太阴之络别走阳明者,又为八法穴之一。《神农经》:「治腹胀心疼,灸七壮。」《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原。」
【取法】按取足跑高骨之处,向内侧下方骨边取之。
【针灸】针四分至一寸深,灸三壮。
五' 商丘
【解剖】为前胫骨之筋腱部,有后内踝动脉及神经。
【部位】在内踝骨下微前陷凹中。
【主治】胃腕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喘呕舌强、脾积痞气、黄疸、寒疟、体肿支节痛、怠惰嗜卧、黄疸痔疾、阴股内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俛仰。
【摘要】《神农经》:「治脾虚腹胀胃腕痛,灸七壮。」《玉龙歌》:「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百症赋》:「商丘痔漏而最良。」《胜玉歌》:「脚背痛时商丘刺。」 【耿法】按取内踝骨前侧凹陷中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 三阴交
【解剖】为长总趾屈筋之下部,有后胫骨动脉之分枝及神经。
【部位】在内踝上,除踝三寸。
【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病身重、四肢不举、殓泄血痢、核癖、 脐下痛不可忍、中风卒厥、不省人事、膝内廉痛、足痿不行。
【摘要】此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凡女人难产、月水不禁、赤白带下,先泻后补。小肠疝气偏坠、木肾肿痛、小便不通、浑身浮肿,先补后泻。《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席弘赋》:「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又:「小肠气塞痛逐脐,速泻三阴交莫迟。」又:「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百症赋》:「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重遗精。」《天星秘诀》:「脾病气痛先合谷, 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美。」《乾坤生意》:「小肠疝气,针大敦阴交不可缓。 」《杂病穴法歌》:「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 又:「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往。」又:「呕噎阴交不可饶。」又:「死胎阴交不可缓。」
【取法】内踝上,除踝骨直上三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五壮,妊娠不可针°
七'漏谷
【解剖】为比目鱼筋部,即腓肠筋之内端,有胫骨动脉枝、胫骨神经。
【部位】在三阴交上三寸。
【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核癖冷气、小腹满、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 失精。
【取法】从三阴交直上三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八' 地机
【解剖】为腓肠筋内端,有胫骨动脉枝、胫骨神经。
【部位】在膝下五寸内侧。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澹泄腹胀、水肿不嗜食、精不足、小便不利、足痹痛、女子症癖° 【摘要】《百症赋》:「女子经事改常,自有地机
血海。」
【取法】以足伸直,从膝膻正中内侧,直下五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九' 阴陵泉
【解剖】居腓骨头之下'即二头股筋之连附处,有反回胫骨动脉及外腓肠皮下神经。
【部位】浅在腓骨神经,在膝下内辅骨下陷中,与阳陵泉相对,去膝横开二寸余。
【主治】霍乱寒热、胸中热、不嗜食、喘逆不得卧、疝瘾腹中寒、胁下满、水胀腹坚、腰痛不可俯仰、阴痛气淋遗精、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足膝红肿。
【摘要】《神农经》治小便不通、疝癖,可灸七壮。《千金》:「小便不禁,针五分'灸随年壮,又水肿不得卧,灸百壮。」《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可攻,阴陵针透尤收效。」《太乙歌》:「肠中切痛阴陵调。」《席弘赋》:「阴陵泉治心胸满。」又:「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百症赋》:「阴陵水分, 治水肿之脐盈。」《天星秘诀》:「若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通玄赋》: 「阴陵
能开通水道。」《杂病穴法歌》:「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取法】以足直伸,膝之内辅骨下,下廉陷中取之,即
胫骨头之下部内缘陷中,与阳陵相对。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十'血海
【解剖】为内大股筋下部,有上膝关节动脉及股神经。
【部位】在膝膻上二寸,膝之内侧白肉际。
【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调、带下、逆气腹胀。又主肾脏风、两腿疮痒湿不可当。
【摘要】《百症赋》:「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又:「核癖兮,冲门血海强。」《灵光赋》:「气海血海疗五淋。」《胜玉歌》:「热疮月廉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杂病穴法歌》:「五淋血海男女通。」 【取法】从膝盖骨
内缘之上二寸,普通取法,正坐垂足,以手掌按膝上,大指端按着之处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五壮。
十一' 箕门
【解剖】此处为内大股筋部分,股上膝关节动脉,及股神经。
【部位】在内股去血海六寸'动脉应手。
【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饯肿痛。
【取法】正坐垂足,从血海直上六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一说此穴禁针°
十二'冲门
【解剖】占耻骨地平枝之端,微上斜中,内为直肠,有下腹动脉之耻骨枝、下腹神经。
【部位】接上耻骨缝际。
【主治】中寒积聚、淫漂、阴疝、妊娠冲心、难乳。
【摘要】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又:「核癖兮'冲门血海强。」
【取法】仰卧,从曲骨横开三寸五分部位取之。
【针灸】针七分,灸五壮。
十三' 府舍
【解剖】为内斜腹筋之下部,分布下腹动脉之耻骨枝与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腹结下三寸,去中行三寸半。
【主治】疝癖、腹胁满痛、上下喰心、积聚痹痛、厥气霍乱。
【取法】仰卧,从冲门直上七分取之。
【针灸】针七分,灸五壮。
十四'腹结
【解剖】有内斜腹筋、下腹动脉、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大横下一寸三分。
【主治】饮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心痛。
【取法】仰卧,从脐旁四寸,直下一寸三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
十五' 大横
【解剖】为内外斜腹筋部,中脏小肠,有下腹动脉、肋间神经枝、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去中行四寸'与脐相平。
【主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
【摘要】《百症赋》:「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取法】仰卧,从脐旁四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十六'腹哀
【解剖】有内外斜腹筋、上腹动脉、肋间神经枝、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中腕旁四寸微下些,大横上三寸半。
【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痛。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乳头直下,中腕旁开四寸微下些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十七' 食窦
【解剖】在第五六肋骨之间,当胃之上,有大胸筋、内外肋间筋、肋间动脉、前胸神经。
【部位】去中庭五寸,在第五肋间部。
【主治】胸胁支满、饮吐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中庭旁五寸'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五壮。
十八' 天溪
【解剖】在第四五肋之骨间,有大胸筋、胸动脉、前胸神经。
【部位】在第四肋间部,去中行六寸,乳头旁二寸。
【主治】胸满喘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乳愈。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乳旁二寸,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五壮。
十九' 胸乡
【解剖】在第三四肋骨之间,有大胸筋、长胸动脉、长胸神经° 【
部位】在第三肋间,天溪上一寸六分。
【主治】胸胁支满引背痛不得卧转侧。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天溪上一寸六分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五壮。
二十'周荣
【解剖】在第二三肋骨之间,有大胸筋、长胸动脉、长胸神经。
【部位】在胸乡上一寸六分,中府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病不得俯仰、饮逆食不下。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胸乡上一寸六分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五壮。
二十一'大包
【解剖】在第九肋间部,有外斜腹筋、上腹动脉、长胸神经。
【部位】腋窝下六寸,渊腋下三寸。
【主治】胸中喘痛、腹有大气不得息(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
【摘要】此穴为脾之大络'四肢百节皆纵者补之。
【取法】仰卧,手外开,从食窦穴横开三寸,肋间陷中。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手少阴心经穴
手少阴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由脾经而来'出属心系,附着脊骨之系也'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络绕于小肠。其支者,从心系,心肺连接之系-上挟咽,出任脉之外而挟咽,系目系。达目球通脑之系,而合于内皆°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从心系直上肺脏之分,出循腋下而抵极泉,下循月需内后廉'自极泉而至胧之内侧,行厥阴心主之后'经青灵穴-下月寸内廉'少海穴分-循臂后廉'经灵道'通里等穴,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过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抵少冲,而与小肠经接。
按:手少阴心经穴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肘后五分充,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孙去腕五分的,神门掌后锐骨逢,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是少彳对°本经穴起于腋窝内之极泉穴,直下经肘中抵掌
,出小指之内侧少冲穴止,凡九穴, 左右共计十八穴。

xxx







一、极泉
【解剖】在大胸筋之上膊下部,与三角筋之境界间,有腋下动脉静脉、中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腋窝内两筋间。
【主治】心胁满痛'肘臂厥寒' 四肢不收、干呕'烦渴' 目黄。
【取法】手平伸,掌向前,按其腋窝臂侧两筋间动脉跳动处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七壮。
二、青灵
STS
【解剖】在肘上三头膊筋近旁,为重要静脉之一部及腋窝动脉枝、正中神经。
【部位】在肘上三寸。
【主治】头痛、目黄、振寒、胁痛、肩臂不举。
【取法】手平举,掌向上,从少海直上三寸取之。
【针灾】此穴禁针,灸三壮。
三' 少海
【解剖】在二头膊筋之筋腱旁,有尺骨副动脉与静脉、中膊皮下神经与正中神经。
【部位】在肘内廉。
【主治】寒热齿痛、目眩、发狂、癫痫羊鸣、呕吐涎沬、项不得回、头风疼痛、气逆、MK、肘臂腋胁痛挛不举。
【摘要】《席弘赋》:「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百症赋》:「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手)。」《杂病穴法歌》:「心痛肘颤少海求。」《胜玉歌》: 「瘘痉少海天井边。」 【取法】屈肘向头,于肘内侧端约五分部份骨边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宜灸。
四' 灵道
【解剖】为内尺骨筋部,有中静脉、尺骨动脉、中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掌后一寸五分。
【主治】心痛、悲恐、干呕、痪痴、肘挛、暴瘤不能言。
【摘要】此穴主治心痛。《肘后歌》:「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取法】掌后锐骨横纹端,直上一寸五分筋间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五' 通里
【解剖】为内尺骨筋部,有尺骨动脉、中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腕侧后一寸。
【主治】热病头痛、目眩面热、无汗懊煨、暴瘤、心悸悲恐畏人、喉痹苦呕、虚损数欠、少气遗溺、肘臂肿痛、妇人经血过多崩漏。
【摘要】此穴为手少阴络别走太阳者。《神农经》:「治目眩头疼,可灸七壮。」 《玉龙歌》:「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能得,一用金针体便康。 」 《百症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马丹阳十二诀》:「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顋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瘤面无容。」
【取法】同上穴,下五分部位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阴部
【解剖】有尺骨动脉、中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通里下半寸,去腕五分。
【主治】鼻钮、吐血、失音不能言'慌乱中满、洒浙恶寒'厥逆、惊恐、心痛。
【摘要】《百症赋》:「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孙谙。」又:「阴孙后溪,治盗汗之多出。」《标幽赋》:「泻阴孙止盗汗。」
【取法】掌后锐骨横纹端上五分,两筋间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七' 神门
【解剖】在豌豆骨之下,有深掌侧动脉与中静脉、尺骨神经。
【部位】在掌后锐骨(豌豆骨)之端陷中,阴孙下五分。
【主治】疟疾心烦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就温、咽干不嗜食、惊悸心痛、少气身热面赤、发狂喜笑上气、呕血吐血、遗溺失音、健忘、心积伏粱、大人小儿五痫、手臂挛掣。
【摘要】《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腕同起于神门。」《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杂病穴法歌》:「神门专治心痴呆。」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痉°J 【取法
】掌后锐骨横纹端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八' 少府
【解剖】有指掌动脉与尺骨神经指掌枝。
【部位】在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
【主治】核疟久不愈、振寒烦满少气、胸中痛、悲恐畏人、背瘦腋肘挛急、阴挺出、 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
【摘要】此穴主治心胸痛。《肘后歌》:「心胸有病少府泻。」
【取法】以小次二指弯曲向掌心,适当二指端之间。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九' 少冲
【解剖】有指掌动脉与尺骨神经之指掌枝。
【部位】在小指内廉之端。
【主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火炎上、眼赤血少、呕吐血沬及心痛、泠痰少气' 悲恐善惊、口热咽酸、胸胁痛、乍寒乍热、臂胧内后廉痛、手挛不伸。
【摘要】《百症赋》:「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玉龙歌》:「胆寒心虚病如何, 少冲二穴功最多。」凡初中风、猝倒暴厥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水药不下,亟以三棱针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以流通气血,乃起死回生之妙穴。
【取法】小指内侧端爪甲角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由小指内侧端心经少冲穴而来·起于小指之端'少泽穴·循手外侧,经后溪穴· 上腕出踝中,腕骨穴·直上,经养老等穴·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分·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尖中· 少海穴分·上循胧外后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出肩解,肩后骨缝肩贞穴分也·绕肩胛,绕肩胛下天宗等穴分· 交肩上,曲垣穴分,左右交于两肩之上,会于督脉之大椎,入缺盆'由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当膻中之分,而络于心,循口因,下月鬲,扌氐胃,属小肠。自缺盆循咽下膈,经上中肮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经天窗等穴而上进耳-抵观醪-至目锐皆°由目外皆下抵耳中之听宫。其支者' 另寸颊上出页°由颊至目下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经。扌氐鼻至目内皆。
按:手太阳经穴凡十九,左右共三十八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络在支正。
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锐骨下陷阳谷讨,腕后锐上觅养老,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筋解,胧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体外举有穴,曲垣肩中曲肩陷,外俞去脊三寸从, 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额体面鸠锐端量,听宫耳中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本经穴起自小指外侧端少泽穴起,上行过腕侧,至肘尖直上抵肩胛后下侧,绕肩胛, 经颈侧而至面部额骨,斜抵耳前听宫穴,凡一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一、少泽

【解剖】在手小指尖,有指背动脉、尺骨神经之分枝。
【部位】在小指端爪甲侧。
【主治】核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心烦咳嗽、痪从、臂痛项痛不可回顾、目生翳、妇人无乳。
【摘要】《千金》:「治耳聋不得眠,补之。」《王龙歌》:「妇人吹乳痛难消, 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百症赋》:「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灵光赋》:「少泽应除心下寒。」注:凡初中风、卒举昏沉、痰涎壅盛、 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针刺少商' 商阳、中冲、少冲、少泽出血'使气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救急之妙穴。《杂病穴法歌》:「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灸手指。」
【取法】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二'前谷
【解剖】有外转小指筋、指背动脉、尺骨神经枝。
【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前之陷凹处。
【主治】热病汗不出、核疟、癫疾、耳鸣、喉痹、颈项颊肿引耳后、咳嗽、目翳、 鼻塞、吐乳、臂痛。
【摘要】此穴主治热病无汗补之。
【取法】手握拳,于小指本节前骨边陷中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一壮。
三'后溪
【解剖】此穴在手转小指筋,有重要静脉、指背动脉、尺骨神经枝。
【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第五掌骨之前外端。
【主治】核疟寒热、目翳、鼻钮、耳聋、胸满项强、癫痫、臂挛急、五指尽痛。
【摘要】《神农经》:「治项颈不得回顾、髀寒肘疼,灸七壮。」《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兰江赋》: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百症赋》:「阴孙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又:「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又:「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通玄赋》: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千金》:「后溪列缺,治胸项之痛。」《肘后歌》: 「胁肋腿痛后溪妙。」《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L° j
【取法】以手握拳'适当拳尖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一壮。
四、腕骨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静脉、尺骨神经。
【部位】在豌豆骨侧之旁侧,即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主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项肿寒热、耳鸣、目出冷泪、生翳、狂惕、 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疟疾烦闷头痛、惊风痪痴、五指掣挛。 【摘要】《通玄赋》:「固知腕骨袪黄。」《玉龙歌》
: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兮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又:「脾疾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腕°j《杂病穴法歌》:「腰连腿疼腕骨升, 三里降下随拜跪。」 【取法】握拳,按取锐骨端之上外侧陷中取
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五'阳谷
【解剖】有回前方筋、深屈指筋、腕骨背侧动脉、内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手腕侧之两踝间。
【主治】癫疾发狂妄言左右顾、热病汗不出、胁痛项肿寒热、耳聋耳鸣、齿痛、臂不举、小儿痪痴舌强。
【摘要】《百症赋》:「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
【取法】锐骨之下陷中,适当尺骨茎状突起之下际,握拳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六' 养老
【解剖】当尺骨筋腱之侧,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
【部位】腕后一寸,手踝骨上。
【主治】肩骨瘦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摘要】《百症赋》:「目觉晩目亢,急取养老天柱。」注: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艰难、筋挛脚痹、不可屈伸。
【取法】腕后高骨上陷中,屈手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七' 支正
【解剖】此处为总指伸筋歧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
【部位】去腕后五寸。
【主治】五劳癫狂、惊风寒热、颔肿项强、头痛目眩、风虚惊恐悲愁、腰背酸、四肢无力、肘臂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
【摘要】此穴为手太阳之络脉,别走少阴者。《百症赋》:「目眩兮,支正飞扬。」
【取法】曲肘,从腕骨与肘尖之中间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八' 小海
【解剖】在三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
【部位】在尺骨莺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五分陷中,即肘内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主治】肘臂肩月需颈项痛、寒热、齿根肿痛
、风眩疡肿、小腹痛、五痫痪痴°
【摘要】此穴主肘臂痛。
【取法】以手屈向肩,按其肘尖外侧两骨窝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九' 肩贞
【解剖】有小圆筋、回旋肩胛动脉、腋下神经、肩胛上神经。
【部位】在肩峰突起后侧之下。
【主治】伤寒寒热颔肿、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不举。
【取法】肩背下腋缝上端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 瞩俞
【解剖】有肩胛骨棘下筋、横肩胛动脉、肩胛上神经。
【部位】肩贞上一寸。
【主治】臂瘦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瘦痛。
【摘要】此穴为手太阳、阳维'阳踌三脉之会。
【取法】肩端后侧,肩胛骨端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三壮。
十一' 天宗
【解剖】有僧帽筋、肩胛骨棘下筋、肩胛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肩贞斜上。
【主治】肩骨瘦痛、肩胛后廉痛、颊颔肿。
【取法】由胧俞沿肩胛骨下内行,当肩胛横骨之中央部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深,灸三壮。
十二' 秉风
【解剖】有僧帽筋、肩胛骨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肩颙骨后。
【主治】肩痛不可举。
【取法】按取肩胛横骨上侧外端陷中取之(举臂有空)。
【针灸】针五分,禁灸。
十三' 曲垣
【解剖】有僧帽筋、肩胛横举筋、颈动脉、肩胛骨神经。
【部位】在肩之中央曲胛陷中。
【主治】肩臂热痛、拘急周痹。
【取法】由秉风向内开,肩胛上际中央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十壮。
十四'肩外俞
【解剖】有僧帽筋、肩胛横举筋、肩胛神经颈动脉。
【部位】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主治】肩胛痛发寒热引项挛急、周痹寒至肘。
【取法】肩胛上侧,从陶道外开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五'肩中俞
【解剖】有小方棱筋、肩胛动脉、肩胛神经。
【部位】在项侧肩外俞斜向上五分许。
【主治】咳嗽上气、吐血、寒热、目视不明。
【取法】从肩外俞斜上'大椎旁二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十壮。
十六' 天窗
【解剖】此处当胸锁乳头筋之前,有内外颈之两动脉、中颈皮下神经。
【部位】在耳下颈侧大筋间。
【主治】颈瘘肿痛、肩胛引项不得回顾、颊肿、齿噤、耳聋、喉痛、暴瘤° 【取法】以人迎、扶突为标准,向后开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七' 天容
【解剖】有耳下腺内颚动脉、颈静脉、颜面绅经。
【部位】在耳下颈筋间。
【主治】瘘气颈肿不可回顾、齿噤不能言、耳鸣、耳聋、喉痹咽中如哽、寒热、胸满、呕逆吐沬。
【取法】天窗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三壮。
十八' UW
【解剖】此处有下眼窝动脉、三叉神经第二枝之下眼窝神经。
【部位】在面鸠骨下廉锐骨端。
【主治】口口咼、面赤目黄、眼顺不止、由页肿、齿痛。
【摘要】《百症赋》:「目眩兮,额体大迎。」
【取法】按取额骨下之陷凹处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十九、听宫
【解剖】此处为咀嚼筋,有上颚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耳前珠子傍。
【主治】失音、癫疾、心腹痛、耳内蝉鸣、耳聋。
【摘要】《百症赋》:「听宫脾俞,袪尽心下之悲凄。」
【取法】按耳珠前之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由小肠经递来,起于目内皆,睛明穴,上额交巅°由攒竹上而至络却穴左右斜行而交于巅顶之百会穴。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由百会旁行至耳上角·过足少阳胆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自百会行通天至玉枕入络于脑,还出别下项,自脑后出,别下项,由天柱而下会于督之陶道,循肩内,挟脊扌氐腰中,由陶道循肩膊内侧挟脊两旁,下行经各俞穴而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统°循挟脊之内,络于肾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由腰中分支循脊而下-经四醪-贯臀之会阳-入胭中。经承扶' 委阳等穴而入委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另寸下,贯月甲,由肩膊内左右别行下贯髀臀而下·挟脊内过髀枢,经附分' 魄户直下至臀之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胭中,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掴旁相合·以下贯月器内'由委中而下经承山等穴·出夕卜踝之后'昆仑穴分·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交于足少阴肾经。
按:足太阳膀胱经穴凡六十七,左右共百三十四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络在飞扬。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皆角始睛明,眉头头中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行'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五调匀看,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三寸枕骨取,天柱项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H"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穴俞二十椎,白环廿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更有上次中下体'一二三四腰空好,会阳阴尾鸠骨旁,背部第二诸穴了,又从脊上开三寸, 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譌譌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二十秩,背部三行诸穴匀,又从臀下横纹取,承扶居下陷中央,殷门扶下方六寸,委阳胭外两筋乡,浮孙实居委阳上,相去只有一寸长,委中在胭约纹里,此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合阳之下直,穴在胁肠之中央,承山胁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阳,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本节后肉际,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本经始目内皆角睛明穴,直上过巅顶而
下颈项,至背而下过臀部,至膝胭而下循外踝之后侧,出足小趾之端至阴穴止,凡六十七穴,左右共计一百三十四穴。

 





一睛明

【解剖】为前头骨鼻上棘部'有鼻冀与上唇举筋、鼻背动脉、滑车神经。
【部位】在目内皆角内一分宛宛中。
【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窗肉攀睛、白翳皆痒、疳眼、头痛、目眩。
【摘要】此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踌阳踌五脉之会,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而速出之。《百症赋》:「妇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灵光赋》:「睛明治眼窗肉攀。」 《席弘赋》:「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取法】正坐合目,按取内皆角内约一分,鼻骨边际取之。
【针灸】针一分半,禁灸。
二'攒竹
【解剖】此处为前头骨部,有眉头筋、前额动脉。
【部位】在眉头之陷凹中。
【主治】目视目亢目亢、泪出、目眩、瞳子痒、眼中赤痛、腮脸顺动、不得卧、烦热、 面痛。
【摘要】《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通玄赋》:「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胜玉歌》:「目内红肿苦皱眉,攒竹丝竹亦堪医。」《百症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取法】挤
起眉部肌肉,从眉头斜针入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禁灸。
三' 眉冲
【解剖】有前头筋、前额动脉、颜面神经之显需页枝。
【部位】在攒竹直上发际五分。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不闻香臭。
【取法】攒竹直上发际五分,针头向下或向上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 曲差
【解剖】为前头额骨部,有前头筋、前额动脉、颜面神经之显需页枝。
【部位】入发际约五分,去神庭旁一寸五分。
【主治】目不明、头痛、鼻塞、勲钮臭涕、巅顶痛、心烦身热汗不出。
【取法】眉冲外开一寸,针头向下或向上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五' 五处
【解剖】有前头筋、前额动脉、额神经。
【部位】在曲差后五分,上星旁一寸五分。
【主治】脊强反折、痪痴癫疾、头痛、戴眼、眩晕、目视不明。
【取法】入发际一寸,外开一寸五分,针头向上或向下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禁灸。
六' 承光
【解剖】为帽状腱膜部,有颅顶骨、显需页神经。
【部位】在五处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风、风眩、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翳、口嗝。
【取法】五处之后一寸五分,针尖向下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禁灸。
七'通天
【解剖】为后头筋之上部,有颅顶骨显需页动脉、大后头神经。
【部位】在承光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旋项痛不能转侧、鼻塞、偏风口嗝、钮血、头重、耳鸣、狂走、痪痴、 恍惚、目青盲内障。
【摘要】《百症赋》:「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千金》:「瘘气面肿,灸五十壮。」 【取法】承光后一寸五分'针头向后
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八' 络却
【解剖】此处为后头骨部,有后头筋、后头动脉、大后头神经。
【部位】在通天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旋、口口咼、鼻塞、项肿瘘瘤、内障、耳鸣。
【取法】通天后一寸五分,针头向后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九' 玉枕
【解剖】有后头筋、后头动脉、大后头神经。
【部位】在络却后,去脑户旁一寸三分。
【主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脑风头项痛、鼻塞无闻。
【摘要】《百症赋》:「显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取法】
通天后四寸微向内'针头向下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灸三壮。
十' 天柱
【解剖】为后头骨项内侧,有僧帽筋、后头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项之后部发际大筋外廉之陷凹中,去中行风府七分。
【主治】头旋脑痛、鼻塞泪出、项强肩背痛、足不任身、目瞑不欲视。
【摘要】《百症赋》:「目觉目亢晩,亟取养老天柱。」又:「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取法】大椎上四寸,风
府穴旁七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一' 大杼
【解剖】有僧帽筋、大方棱筋、肩胛背侧之动脉、脊髓神经之后枝。
【部位】在第一椎之下,横开各一寸五分(去脊)。
【主治】伤寒汗不出、腰脊项背强痛不得卧、喉痹、烦满、核疟、头痛、咳嗽、身热、目眩、癫疾、筋挛痪痴、膝痛屈伸。
【摘要】《席弘赋》:「大敦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胜玉歌》:「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肘后歌》:「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取法】正坐,从大椎下陶道穴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不宜灸。
十二' 风门
【解剖】有僧帽筋、背长筋、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二椎下之旁一寸五分,大杼之下。
【主治】伤寒头痛项强、目瞑嚏、胸中热、呕逆、上气、喘卧不安、身热、黄疸、 愈疽发背。
【摘要】此穴能泻一身热气。《神农经》:「伤寒饮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及治头疼、风眩、鼻钮不止。」 【取法】正坐,从第二椎下,去脊旁
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十三'肺俞
【解剖】有背长筋、后上锯筋、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三椎之下,去脊旁一寸五分,风门之下。
【主治】五劳传尸骨蒸、肺风、肺痿、咳嗽、呕吐、上气喘满、虚烦口干、目眩支满汗不出、腰脊强痛背偻如龟、寒热、瘘气、黄疸。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神农经》:「治软嗽吐血、唾红骨蒸、虚劳,可灸十四壮。」《乾坤生意》:「同陶道、身柱、膏肓治五劳七伤虚损。」《百症赋》:「软嗽连声,肺俞须临天突穴。」《玉龙歌》:「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痹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行。」《胜玉歌》:「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取法】
正坐,从第三椎下,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至数十壮。
十四'厥阴俞
【解剖】有背长筋、后上锯筋。
【部位】在第四椎之下'去脊旁一寸五分。
【主治】饮逆头痛、心痛结胸、呕吐烦闷。
【摘要】主治胸中膈气、积聚好吐。
【取法】正坐,从第四椎下'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七壮。
十五'心俞
【解剖】有背长筋、后上锯筋。
【部位】在第五稚之下,各开一寸五分。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食噎积结、寒热、心气闷乱、烦满恍惚、心惊汗不出、 中风偃卧不得、发痫悲泣、呕吐饮血、发狂健忘。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神农经》:「小儿气不足者,数岁不能语,可灸五壮(如麦粒)。」《胜玉歌》:「遗精白浊心俞治。」《百症赋》:「风痫常发,神道还须心俞宁。」《捷径》:「治忧噎。」
【取法】正坐,从第五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六' 督俞
【解剖】有背长筋。
【部位】在第六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取法】正坐,从第六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深,灸三壮。
十七' 膈俞
【解剖】有背长筋。
【部位】在第七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心痛周痹、膈胃寒痰、暴痛心满、气急吐食、翻胃核癖、五积气块血块、 饮逆、四肢肿痛、怠惰嗜卧、骨蒸喉痹、热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胁胀满。
【摘要】此穴专治血病'针灸均宜。《千金》:「治吐逆翻胃灸百壮。」
【取法】正坐,从第七椎下,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灸三壮。
十八'肝俞
【解剖】有背长筋。
【部位】在第九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气短饮血、多怒胁肋满闷、饮引两胁、脊背急痛不得息、转侧难、反折上视、惊狂勲钮、眩晕、痛循眉头、黄疸鼻瘦、热病后目中出泪、眼目诸疾、热痛生翳、 或热痉后因食五辛患目、呕血或疝气、筋痉相引转筋入腹。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千金》:「胸满心腹积聚疼痛,灸百壮。」又:「气短不语,灸百壮。」《玉龙歌》:「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胜玉歌》:「肝血盛兮肝俞泻。」《标幽赋》:「取肝俞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未。」《百症赋》:「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
【取法】正坐,第八椎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十九' 胆俞
【解剖】为阔背筋部,有胸背动脉。
【部位】在第十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心腹胀满、口干苦、咽痛、呕吐翻胃食不下、 骨蒸劳热、目黄、胸胁不能转侧。
【摘要】《百症赋》:「目黄兮,阳纲胆俞。」《捷径》:「胆俞膈俞可治劳噎。」 【取法】正坐,从十椎之下,去脊旁开
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二十' 脾俞
【解剖】有阔背筋、胸背动脉。
【部位】在第十一推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核癖、积聚、胁下满、核疟寒热、黄疸、腹胀痛、吐食不食、饮食不化或饮食倍多、烦热嗜卧、身体羸瘦、泄痢、善欠、体重'四肢不收。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百症赋》:「听宫脾俞袪残心下之悲凄。」又:「脾虚谷食不消,脾俞膀胱俞觅。」《捷径》:「治思噎食噎。」《千金》 :「治食不消化、 泻痢、不作肌肤、胀满水肿,灸随年壮。」 【取法】
正坐,从第十一椎之下,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二十一'胃俞
【解剖】有阔背筋。
【部位】在第十二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胃寒吐逆翻胃、霍乱腹胀支满、肌肤羸瘦、肠鸣腹痛不嗜食、脊痛筋挛、 小儿羸瘦、食少不生肌肉、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肚疼不可忍。
【摘要】《百症赋》:「胃冷食不化'魂门胃俞堪责。」 【取法】
正坐,从第十二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二十二'三焦俞
【解剖】有阔背筋、腰背筋膜、肋间动脉、脊椎神经之后枝。
【部位】在第十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伤寒身热、头痛吐逆、肩背急、肩背强不得俛仰、脏腑积聚满胀、膈塞不通、饮食不化、羸瘦、水谷不分、腹痛下痢、肠鸣目眩。
【摘要】《千金》:「少腹坚大如盘盂、胸腹胀满、饮食不消、妇人症聚,同气海各灸百壮。」 【取法】正坐,从第十三椎下,
去脊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二十三'肾俞
【解剖】有阔背筋、腰背筋膜、长背筋、后下踞筋、肋间动脉、脊椎神经
【部位】在十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虚劳羸瘦、面目黄黑、耳聋肾虚、水肿肢冷、腰痛梦遗、精滑精冷、膝脚拘急、身热头痛振寒、心腹月真胀、两胁满、痛引少腹、少气、溺血便浊、淫烁、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阴中痛、五劳七伤、虚惫无力、足寒如冰、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男女久积气痛变成痹疾。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千金》:「梦遗失精、五脏虚劳、小腹强急,各灸百壮。」《玉龙歌》:「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遑透。」《胜玉歌》:「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治。」《百症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体(疑作阙)宜针° J
【取法】正坐,从第十四椎下,去脊旁开一寸五分,适当脐眼平行线上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二十四'气海俞
【解剖】有长背筋、腰背筋膜、荐骨脊柱筋。
【部位】在第十五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腰痛、痔漏。
【取法】正坐,从肾俞下一寸二分余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二十五'大肠俞
【解剖】有长背筋、腰背筋、荐骨脊柱筋。
【部位】在第十六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胀、绕脐切痛、肠鸣泻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 【摘要】《千金》:「
胀满雷鸣灸百壮。」《灵光赋》:「大小肠俞大小便。」
【取法】从肾俞下二寸五分余,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二十六'关元俞
【解剖】有长背筋、腰背筋、肋膜间动脉、荐骨神经之后枝。
【部位】在十七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症瘾°
【取法】从气海俞下二寸五分余,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二十七'小肠俞
【解剖】有腰背筋膜、肋间动脉、荐骨神经枝。
【部位】在荐骨上部(即十八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小便赤不利、淋沥、遗尿、小腹胀满、腹痛泻痢脓血、 脚肿、心烦短气、五痔疼痛、妇人带下。
【摘要】《千金》:「泄注、五痢、便脓血、腹痛,灸百壮。」《灵光赋》:「大小肠俞大小便。」 【取法】从肾俞下五寸余,
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二十八'膀胱俞
【解剖】有大臀筋、中臀筋、上臀动脉、上臀神经。
【部位】在第十九推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泄痢、腰脊腹痛、阴疮、脚膝寒无力、女子症瘾° 【摘要】《百症赋》:「脾虚谷食不消,脾俞膀胱
俞觅。」
【取法】从肾俞下六寸三分,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二十九'中膂俞
【解剖】有大臀筋、上臀动脉、上臀神经。
【部位】在第二十椎之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主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不得俯仰、肠泄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胁腹肿胀。
【摘要】《杂病穴法歌》:「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 【取法】
从肾俞下七寸六分,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十'白环俞
【解剖】为尾闾骨部,有大臀筋、下臀动脉、阴部神经、下臀神经。
【部位】在第二"一椎之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主治】腰脊痛不得坐卧、疝痛、手足不仁、二便不利、温疟、筋挛痹缩、虚热闭塞(大便)°
【摘要】《百症赋》:「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取法】从尾闾骨旁开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三十一'上醪
【解剖】是处有肠腰筋、肋间动脉、荐骨神经后枝。
【部位】在第十八椎下,直小肠俞,去中行一寸。
【主治】大小便不利、呕逆、腰膝冷痛、寒热疟、鼻钮、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
【取法】按取十八椎旁开寸余,与小肠俞平之陷孔中,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八分'灸三壮。
三十二'次醪
【解剖】有臀筋与中臀筋、上臀动脉、上臀神经。
【部位】在第十九椎下'直膀胱俞'去中行一寸少。
【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坚胀、腰痛足肿、疝气下坠、引阴痛不可忍、肠鸣泄泻、赤白带下。
【取法】如上式,在上体下寸余,与膀胱俞平之第二陷孔中。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三十三'中醪
【解剖】有大臀筋、上臀动脉、上臀神经。
【部位】在二十椎之下,直中膂俞,去中行一寸少。
【主治】五劳七伤、二便不利、腹胀殓泄、妇人少子、白带、月经不调° 【取法】如上式,按
取第三陷孔中,伏而取之,此穴与中膂俞平。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三十四'下醪
【解剖】有大臀筋、下臀动脉、阴部神经、上臀神经。
【部位】在第二十一椎之下,荐骨节陷中。
【主治】肠鸣泄泻、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浊不禁。
【摘要】《百症赋》:「湿寒湿热下体定。」
【取法】如上式,在中体下寸余近脊之陷孔中,伏而取之,与白环俞平。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十五'会阳
【解剖】有大臀筋、下臀动脉、阴部神经、下臀神经。
【部位】在尾闾骨下部之旁侧陷中。
【主治】腹中寒气泄泻、肠癖便血久痔、阳气虚乏、阴汗湿痒。
【取法】按取尾闾骨脊旁开一寸部位,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十六'附分
【解剖】有僧帽筋、后上踞筋、小方棱筋、横颈动脉、副神经、脊椎神经后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二椎之下去脊三寸。
【主治】肘肩不仁、肩背拘急、风客媵理、颈痛不得回顾。
【取法】正坐,从风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三十七'魄户
【解剖】有僧帽筋、大方棱筋、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三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虚劳肺痿、肩膊胸背痛、三尸走注、项强喘逆、烦满呕吐。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神农经》:「治虚劳发热,灸十四壮。」《百症赋》: 「
滂瘵传尸,取魄户膏肓之路。」《标幽赋》:「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取法】正坐,从肺俞穴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三十八'膏肓俞
【解剖】有僧帽筋、大方棱筋、脊柱神经后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三寸。
【主治】百病皆疗、虚羸瘦损、五劳七伤、梦遗失精、上气饮逆、痰火发狂、健忘° 【摘要】《百症赋》:「劳瘵传尸,取
魄户膏肓之路。」《灵光赋》:「膏肓穴灸治百病。」《乾坤生意》:「膏肓、陶道、身柱、肺俞为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之穴。」 【取法】
正坐,从厥阴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三十九'神堂
【解剖】有僧帽筋、脊椎神经后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五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腰脊强痛、不可俯仰、洒淅恶寒、胸腹满热、时噎。
【取法】正坐,从神道旁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四十' 证读
【解剖】有僧帽筋、脊椎神经后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六椎之下,去脊三寸。
【主治】大风热病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胸腹胀闷气噎、肩背胁肋痛急' 目痛'饮逆、鼻钮° 【摘要】《千金》:「
多汗、疟病,灸五十壮。」
【取法】正坐,从督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五壮。
四十一'膈关
【解剖】有僧帽筋、脊椎神经枝。
【部位】在第七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背痛恶寒、脊强呕吐、饮食不下、胸中噎闷、大小便不利。
【摘要】此穴亦血之所会'治诸血病。
【取法】正坐> 从膈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四十二'魂门
【解剖】有阔背筋、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
【部位】在第九推下'去脊三寸Q
【主治】尸厥、胸背连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黄赤。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百症赋》:「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标幽赋》:「筋挛背痛,而补魂门。」 【取法】正坐,从肝俞旁
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四十三'阳纲
【解剖】有阔背筋、胸背动脉、脊椎神经。
【部位】在第十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肠鸣腹痛、食不下、小便涩、身热消渴、目黄、腹胀泄泻。
【摘要】《百症赋》:「目黄兮,阳纲胆俞。」
【取法】正坐,从胆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四十四'意舍
【解剖】有阔背筋、胸背动脉、脊髓神经。
【部位】在十一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背痛腹胀、大便泄、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饮食不下、消渴、目黄。
【摘要】此穴主泻五脏之热。《百症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取法】正坐,从脾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七壮。
四十五'胃仓
【解剖】有胸背动脉、背脊神经。
【部位】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腹满水肿、食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取法】正坐,从胃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四十六'肓门
【解剖】有阔背筋、方形腰筋、肋间动脉、肩胛下神经、脊髓神经。
【部位】在第十三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
【取法】正坐,从三焦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四十七'志室
【解剖】有阔背筋、方形腰筋、肋间动脉、肩胛下神经、脊髓神经。
【部位】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阴肿阴痛、失精、小便淋沥、脊背强、腰胁痛、腹中坚满、霍乱吐逆不食、 大便难。
【取法】正坐,从肾俞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四十八'胞肓
【解剖】即竞骨部,有大臀筋、中臀筋、上臀动脉、下臀神经。
【部位】在第十九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腰脊痛、恶寒、小腹坚、肠鸣、大小便不利。
【取法】正坐,从膀胱俞旁开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七壮。
四十九'秩边
【解剖】有大臀筋、中臀筋、上脊动脉、下臀神经。
【部位】在二十椎下,去脊三寸。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涩。
【取法】正坐,从中膂俞旁开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五十' 承扶
【解剖】在大臀筋之下部,大肉转股筋之间,有坐骨动脉、下臀神经° 【
部位】在臀部高肉下垂之横纹中。
【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肿、大便难、胎寒、小便不利。
【取法】直立从臀肉下垂之横纹中央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不宜灸。
五十一'殷门
【解剖】在二头股筋部,有股动脉、坐骨神经。
【部位】在承扶下六寸。
【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恶血流注、外股肿。
【取法】直立,从承扶直下六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不宜灸。
五十二'浮部
【解剖】为二头股筋腱部,有膝胭动脉、坐骨神经。
【部位】在殷门下斜向外'委阳上一寸。
【主治】霍乱转筋、小腹膀胱热、大肠结、股外急筋、髀枢不仁。
【取法】先定委阳,从委阳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余'灸三壮。
五十三'委阳
【解剖】在膝胭窝之外侧,二头股筋腱之间,有膝胭动脉、腓骨神经。
【部位】由委中向外之两筋间,去承扶一尺二寸。
【主治】腰脊腋下肿痛不可俯仰引阴中不得小便、胸满身热、痪痴癫疾、小腹满、 飞尸遁注、痿厥不仁。
【摘要】此穴为足太阳之别络。《百症赋》:「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
【取法】正坐垂足,当膝胭外侧筋外陷中取之。
【针灸】针七分至寸余'灸三壮。
五十四'委中
【解剖】有膝胭动静脉、胫骨神经。
【部位】当膝胭窝之正中。
【主治】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娇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髀枢风痛、膝痛、足软无力。
【摘要】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孙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钮血不止、 脊强反折、痪痴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出血立愈。《太乙歌》:「虚汗盗汗补委中。」《玉龙歌》:「环跳能除腿股风,居体二穴亦相同,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又:「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堪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百症赋》:「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胜玉歌》:「委中驱疗脚风缠。」《千金》:「委中昆仑治腰腿相连痛。」《四总穴》:「腰背委中求。」《马丹阳十二诀》:「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转,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 针入即安康。」《肘后歌》:「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杂病穴法歌》:
「腰痛环跳委中求,若连背痛昆仑试。」
【取法】正坐垂足,按取膝胭之正中取之。
【针灸】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余'禁灸。
五十五'合阳
【解剖】有腓肠筋、环行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委中下二寸。
【主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月行酸肿、寒疝偏坠、女子崩带不止。
【摘要】《百症赋》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取法】正坐垂足,于委中下二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灸五壮。
五十六'承筋
【解剖】有腓肠筋、环行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合阳与承山中间,即胁肠之中央。
【主治】寒痹腰背狗急、腋肿大便闭、五痔胁瘦、脚跟痛引少腹、转筋霍乱勲钮° 【摘要】霍乱转
筋'灸五十壮。
【取法】正坐垂足,从胁肠之中央取之。
【针灸】灸三壮,禁针。
五十七'承山
【解剖】有腓肠筋、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委中下八寸,胁肉之间。
【主治】头热鼻钮、寒热癫疾、疝气腹痛、痔肿便血、腰背痛、膝肿胫瘦、痞痛、 霍乱转筋、战栗不能行立。
【摘要】《千金》:「灸转筋随年壮神验。」《玉龙歌》:「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刺,呻吟大痛穴为真。」《胜玉歌》:「两股转筋承山刺。」 《席弘赋》:「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又:「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百症赋》:「针长强于承山,善治肠风新下血。」《灵光赋》:「承山转筋并久痔。」《天星秘诀》:「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又:「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美。」《马丹阳十二诀》:「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转辗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肘后歌》:「五痔原因热血作, 承山针下病无踪。」又:「打扑伤损破伤风,须于痛处下针攻,又向承山立作效。」《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脚若转筋并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
【取法】以足尖着地,两手按壁上,于胁肠下人字纹下取之。
【针灸】针寸余'灸五壮。
五十八'飞扬
【解剖】有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外踝上七寸,胫骨后廉。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脚瘦肿不能立、历节风不得屈伸、癫疾寒疟、头晕目眩、 逆气。
【摘要】《百症赋》:「目眩兮,支正飞扬。」
【取法】正坐垂足,从外踝后直上七寸取之。
【针灸】针七分,灸三壮。
五十九'跑阳
【解剖】有长腓筋、前腓骨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在外踝上三寸。
【主治】霍乱转筋、腰痛不得立、髀枢股月行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频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屈伸不能。
【取法】正坐垂足,从外踝后直上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六十' 昆仑
【解剖】此处为长腓骨筋腱,有后腓骨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腰尻脚气、足踝肿痛、不能步立、头痛勲钮、肩背拘急、咳喘目眩、阴肿痛、产难、胞衣不下、小儿发痫痪痴° 【摘要】《
玉龙歌》:「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两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J《灵光赋》:「住喘脚气昆仑愈。」《席弘赋》:「转筋目眩针鱼腹, 承山昆仑立便消。」《千金》:「治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似拔,昆仑主之。」 又:「胞衣不出,针入四分。」《捷径》:「治偏风。」《马丹阳十二诀》:「转筋腰尻痛,暴喘满中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肘后歌》: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杂病穴法歌》:「腰痛环跳委中求,若连
背痛昆仑试。」
【取法】正坐垂足,在外踝后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孕妇禁鋭),灸三壮。
六十一'仆参
【解剖】当外踝之下,有腓骨动脉、腓骨神经。
【部位】在昆仑直下。
【主治】腰痛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乱转筋、吐逆膝痛。
【摘要】《灵光赋》:「后跟痛在仆参求。」《杂病穴法歌》:「两足瘦麻补太溪, 仆参内庭盘根楚。」 【取法】正坐
垂足,从昆仑直下一寸五分'跟骨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不宜灸。
六十二'申脉
【解剖】为跟骨上部,有腓骨神经、腓骨动脉。
【部位】在外踝下陷中。
【主治】风眩癫疾、腰脚痛、膝月行寒瘦不得坐立(如在舟车中)、气逆腿足不能屈伸、 妇人气血痛、腓部红肿。
【摘要】此穴为阳踌脉之所生。《神农经》:「治腰痛灸五壮。」《玉龙歌》:「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 °J《标幽赋》: 「头风头痛,针申脉与金门。」《兰江赋》:「申脉能治寒与热,头痛偏正及心惊,耳鸣鼻钮胸中满,但遇麻木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灵光赋》:「阴踌阳踌两踝边, 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又:「阴踌阳踌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扌戾强,申脉金门手三里。」又:「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 」
【取法】外踝直下约四分之部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不宜灸。
六十三'金门
【解剖】为短总趾伸筋部,有腓骨动脉、腓骨神经。
【部位】在申脉之前一寸,然骨下陷中。
【主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疝气、膝月行瘦不能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摘要】《百症赋》:「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标幽赋》:「头风头痛,针申脉与金门。」《杂病穴法歌》:「头风目眩项扌戾强,申脉金门手三里。」又:「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又:「脚气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肘后歌》 :「疟疾连日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取法】从外踝之前方,即申脉穴之前方五分,弯形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十四'京骨
【解剖】为小趾第一趾节骨之后部(即短腓筋腱部),有骨间背动脉、外小趾背神经。
【部位】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项强不能回顾、筋挛善惊、核疟寒热、目眩、内皆赤烂、头痛、凯
血狼、癫病狂走3
【取法】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十五'束骨
【解剖】为长总趾伸筋附着之部,有小趾背神经、骨间背动脉。
【部位】在小趾外侧。
【主治】肠癖泄泻、疟、痔、癫痫、发背愈疔、头痛、目眩、内皆赤病、耳聋、腰膝痛、项强不可回顾。
【摘要】秦承祖治风热胎赤,两目皆烂。《百症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取法】小趾本节后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十六'通谷
【解剖】有长总趾伸筋附着部、外小趾背神经。
【部位】在小趾本节前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项痛、勲钮善惊、目目亢目亢、留食、食不化。
【摘要】东垣曰:「胃气不留,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在于足,深取通谷、束骨。」 【取法】小趾本节前陷中取
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十七'至阴
【解剖】有外小趾背神经、骨间背动脉。
【部位】在足小趾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主治】风寒头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胁痛、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
【摘要】《百症赋》:「至阴屋翳,疗痒疾之疼多。」《席弘赋》:「脚膝肿时寻至阴。」注:妇人横产手先出,诸符药不效,为灸右脚小指尖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 《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取法】小趾外侧端爪甲角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循行经文
肾足少阴之脉'由膀胱而来·起于小趾之端'斜趋足心,由小趾端斜走至涌泉·出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由然谷循内踝后太溪穴,别入跟■中,别走跟中之大钟' 照海等穴,上胁内,由照海而折自上行于太阴之后,出胭内廉,自三阴交而上至膈内阴谷穴分,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出股内后廉而上结于督之长强,贯脊中而属肾,下络膀胱°由长强穴还出于前阴横骨中,复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直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 通谷诸穴贯肝,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肺经俞府等穴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而终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 注月匈中。其支者自神藏别注于心,出胸之膻中而交厥阴心包络之脉。
按:足少阴肾经穴凡二十七'左右共五十四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络在大钟。
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前大骨边,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筋间,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安,复溜踝上方二寸,交信溜前五分迎,二穴正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筑宾内踝上胁分,阴谷膝下内辅边,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交相连, 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开半寸边'肓俞上行亦一寸'俱在脐旁半寸间,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缠,上下俱是一寸取,各开中行半寸前,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藏或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瓒二寸观。
本经自足心涌泉起,斜上内踝之后,折而至踝骨之下,复循胫骨之后而上,过膝之内侧,上行入腹,抵脐旁而上膈入胸,至俞府穴止,凡二十七穴,左右共计五十四穴。

xxx


一、涌泉
【解剖】为转辟筋部,有内足踱动脉、内足踱神经。
【部位】在足底中央。
【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视目亢目亢无所见、善恐、心中结热、风疹、风痫、 心痛不嗜食' 男子如蛊' 女子如妊' 咳嗽气短身热'喉痹' 目眩「、颈痛、胸胁满、小便痛、肠癖泄泻、霍乱转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难、转筋、足胫寒痛、肾积奔豚、热厥、五趾尽痛、足不践地。
【摘要】足下热喘满,淳于意曰:「此热厥也,针足心立愈。」《玉龙歌》:「传尸痹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席弘赋》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又:「小肠气结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人少知。」 《百症赋》:「厥寒厥热涌泉清。」又:「行间涌泉,去消渴之肾竭。」《通玄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 」《灵光赋》:「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天星秘诀》:「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 《杂病穴法歌》:「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又:「小儿惊风刺少商,人中涌泉泻莫深。」《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又:「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取法】足底去根,在足掌部之中央,试以足趾踌屈,于掌之中央发现凹陷形,穴即于此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二'然谷
【解剖】为长屈辟筋之附着部,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前之高骨下。
【主治】喘呼烦满、饮血、喉痹、消渴、舌纵、心恐、少气涎出、小腹胀、痿厥、 寒疝、足跑肿、EM、足一寒一热、不能久立、男子遗精、妇人阴挺出、月经不调不孕、 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痿厥洞泄。
【摘要】此穴主泻肾脏之热。《百症赋》:「脐风须然谷而易醒。」《杂病穴法歌》: 「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注:然谷出血,能使立饥。
【取法】足内踝之前下方,即足踝前高骨之下,当公孙穴后一寸位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太溪
【解剖】为长总趾屈筋腱部,有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后五分。
【主治】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嗜卧、饮嗽咽肿、钮血、唾血、溺赤消瘴、 大便难、久疟、饮逆、烦心不眠、脉沉、手足寒、呕吐不嗜食、善噫腹疼瘠瘦、寒疝、 >疲癖°
【摘要】《神农经》:「牙疼红肿者泻之。」又:「阴股内湿痒生疮、便毒,先补而后泻之。」又:「肾疟,呕吐多寒,闭户而处,其病难已,太溪大钟主之。」又:「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针太溪委中与大钟。」《玉龙歌》:「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两穴攻,申脉太冲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症° j《百症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杂病穴法歌》:「两足瘦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根楚。」 【取法】适当内踝后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大钟
【解剖】有长总趾屈筋腱、胫骨神经。
【部位】在足跟后踵中。
【主治】气逆烦闷、小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胸胀喘息、舌干、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软吐血。
【摘要】此穴为足少阴络别走太阳。《百症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 《标幽赋》:「大钟治心内之痴呆。」 【取法】从太溪下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五' 水泉
【解剖】为长总趾屈筋腱部,有后胫骨动脉及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后,太溪上一寸。
【主治】目晩目亢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多)、心下闷痛、小腹痛、小便淋、阴挺出。
【摘要】《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水泉须详。」
【取法】从太溪之下向前寸余,当跟骨之内侧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四壮。
六'照海
【解剖】为外转辟筋之上部,有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下四分。
【主治】咽干呕吐、四肢懈惰、嗜卧、善悲不乐、大风偏枯、半身不遂、久疟、卒病腹中气痛、小腹淋痛、阴挺出、月水不调。
【摘要】此穴为阴踌脉所出。《玉龙歌》:「大便秘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曾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神农经》:「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壮。」《兰江赋》:「噤口喉风针照海。」《杂病穴法歌》:「胞衣照海内关寻。」《百症赋》: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
善蠲。」《席弘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通玄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取法】坐稳,
足底相对,于内踝骨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七壮。
七' 交信
【解剖】为长总趾屈筋部,有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上二寸,与复溜并立,在复溜之后,三阴交下一寸之微后。
【主治】五淋、癞疝、阴急、股胁内廉引痛、泻痢赤白、大小便难、女子漏血不止、 阴挺、月事不调、腹痛盗汗。
【摘要】此穴为阴踌脉之孙。《百症赋》:「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肘后歌》:「腰膝强痛交信凭。」 【取法】先取复溜,然后向后开三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七壮。
八' 复溜
【解剖】为后胫骨部,有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上二寸。
【主给】肠癖痔疾、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善怒多懈、舌干、涎出、足痿、月行寒不得履、目视目亢晩、肠鸣腹痛、四肢肿、各种水病、五淋、盗汗、齿龉、脉微细。
【摘要】《神农经》:「治盗汗不收,面色痿黄,灸七壮。」《玉龙歌》:「伤寒无汗泻复溜。」《杂病穴法歌》:「水肿水分与复溜。」《胜玉歌》:「脚气复溜不须疑。」《肘后歌》:「疟疾寒多热少取复溜。」又:「伤寒四支厥逆冷,复溜二寸顺骨行。」又:「自汗发黄复溜凭。」《席弘赋》:「复溜气滞便离腰,复溜治肿如神医。」 【取法】正半垂足,从太溪直上
二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九' 筑宾
【解剖】为腓肠筋部,分布后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上五寸。
【主治】小儿胎疝、癫疾、吐舌、发狂骂詈、腹痛、呕吐涎沬、足胫痛。
【取法】正坐垂足,从太溪直上五寸,直对阴谷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十' 阴谷
【解剖】为大股筋连跑之部,有关节动脉与股神经。
【剖位】在膝内辅骨之后。
【主治】舌纵涎下、腹胀烦满、溺难、小腹疝急引阴、阴股内廉痛、为痿为痹、膝痛不可屈伸、女人漏下不止、少妊。
【摘要】《通玄赋》:「阴谷治腹脐痛。」《太乙歌》:「利小便,消水肿,阴谷水分与三里。」《百症赋》:「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
【取法】正坐垂足,从胭内横纹端,小筋与大筋之中央,两筋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三壮。
十一' 横骨
【解剖】有肠骨下腹神经、三棱腹筋。
【部位】在大赫下一寸,去中行五分。
【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皆赤痛、五脏虚。
【摘要】此穴为足少阴冲脉之会。《百症赋》:「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席弘赋》:「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取法】仰卧从肓俞之直下五寸,
曲骨旁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二' 大赫
【解剖】有三棱腹筋、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气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
【主治】虚劳失精' 阴萎下缩、茎中痛、目赤痛、女子赤带。
【取法】仰卧'横骨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十三' 气穴
【解剖】有肠骨下腹神经、直腹筋。
【部位】在四满下一寸'去中行五分。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泻痢、经不调。
【取法】仰卧'横骨上二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十四' 四满
【解剖】有直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在中注下一寸,去中行五分。
【主治】积聚、疝瘾、肠癖切痛、石水、奔豚、脐下痛、女人月经不调、恶血腹痛、 无子。
【取法】仰卧,横骨上三寸'肓俞下二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五' 中注
【解剖】有直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五分。
【主治】小腹热、大便坚燥、腰脊痛、目皆痛、女子月事不调。
【取法】仰卧,从肓俞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十六' 肓俞
【解剖】有下腹动脉、直腹筋。
【部位】去脐旁五分。
【主治】腹痛寒疝、大便燥、目赤痛从内皆始。
【摘要】《百症赋》:「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
【取法】仰卧'脐心旁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十七' 商曲
【解剖】有直腹筋、上腹动脉、肋间神经枝。
【部位】在石关下一寸。
【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皆始。
【取法】仰卧,肓俞上二寸取之,去中行五分。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十八' 石关
【解剖】有直腹筋、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阴都下一寸。
【主治】啮噫、呕逆、脊强、腹痛、气淋、小便不利、大便燥闭、目赤痛、妇人无子或藏有恶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取法】仰卧,商曲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灸三壮(孕妇禁灸)。
十九' 阴都
【解剖】有直腹筋、上腹动脉、十二肋间神经枝。
【部位】在通谷下一寸。

【主治】心烦满、恍惚、气逆、肠鸣、肺胀、气喰、呕沫、大便难、胁下热痛、目痛'寒热核疟'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绞痛。
【取法】仰卧,石关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灸三壮。
二十' 通谷
【解剖】有直腹筋、上腹动脉、十二肋间神经枝。
【部位】在幽门下一寸。
【主治】口口咼、暴瘤、积聚、核癖、胸满食不化、膈结呕吐、目赤痛不明、清涕、 项似拔、不可回顾。
【取法】仰卧,阴都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灸三壮。
二十一'幽门
【解剖】为直腹筋部,其内左为胃府,右为肝叶,有上腹动脉、十二肋间神经枝。
【部位】在巨阙旁五分。
【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烦闷、逆气、里急支满不嗜食、数饮干啮、呕吐涎沬、健忘、泻痢脓血、少腹胀满、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
【摘要】《神农经》:「治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灸四十壮。」《百症赋》:「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王堂明。」 【取法】仰卧
,肓俞上六寸,巨阙旁五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二'步廊
【解剖】有肋间动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前胸神经。
【部位】在神封下一寸六分'中庭旁二寸。
【主治】胸胁满痛、鼻塞少气、饮逆不得息、呕吐不食、臂不得举。
【取法】中庭旁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三' 神封
【解剖】有大胸筋、肋间动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前胸神经。
【部位】灵墟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
【主治】胸胁满痛、饮逆不得息、呕吐不食、乳愈、洒淅恶寒。
【取法】膻中旁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四'灵墟
【解剖】有大胸筋、肋间动脉、肋间神经等。
【部位】在神藏下一寸六分,当第三肋间。
【主治】胸满不得息、饮逆、乳瘫、呕吐、洒淅恶寒、不嗜食。
【取法】玉堂旁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五' 神藏
【解剖】为大胸筋部,中藏肺叶,分布肋间动脉、内乳动脉、肋间动脉、前胸神经° 【部位】或中下一寸六分

【主治】呕吐、饮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摘要】《百症赋》:「胸满项强,神藏璇瓒宜试。」
【取法】紫宫旁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六'或中
【解剖】为大胸筋部'分布肋间动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前胸神经。
【部位】在俞府下一寸六分。
【主治】饮逆不得喘息、胸胁支满多吐、呕吐不食。
【摘要】《神农经》:「治气喘胀壅,灸十四壮。」
【取法】华盖旁二寸陷中,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二十七'俞府
【解剖】有大胸筋、上锁骨筋、锁骨下动脉、胸廓神经。
【部位】在璇璘旁二寸。
【主治】饮逆上气、呕吐不食、胸中痛。
【摘要】《玉龙歌》:「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消磨。」 【取法】璇璘旁二寸陷中,仰卧
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由肾经传至·起于胸中,膻中穴分,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由心包下膈历络于三焦之上中肮及脐下三焦之分。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由心包循胸出膈下腋下三寸天池穴分,上扌氐腋下,自天池上行抵腋下之天泉穴,循月需内,彳亍太阴少阴之间,介乎太阴少阴两筋中间下行, 入肘中,抵曲泽穴,下臂彳亍两筋之间'入掌中,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间使' 大陵等穴而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掌中直上至中指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由劳宫穴前出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
按: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凡九'左右共一十八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络在内关。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心包穴起天池间,乳后旁一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肘内横纹端,孙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安,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名指取,中冲中指之末端。
本经起于胸中,自天池穴始,循腋下胧内,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 出中指之端中冲穴止,凡九穴。左右计一十八穴。





—、天池
【解剖】有大胸筋、前大踞筋、长胸动脉、长胸神经、前胸廓神经。
【部位】在乳后一寸'去腋下三寸,第四肋间。
【主治】目目亢目亢不明、头痛、胸胁烦满、饮逆、臂腋肿痛、四肢不举、上气、寒热疟、热病汗不出。
【摘要】《千金》:「颈漏瘘痉灸百壮。」《百症赋》:「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 【取法】仰卧或正坐'正乳头外开一寸
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二'天泉

【解剖】为三头膊筋部,有上膊动脉、内膊皮下神经、上膊尺骨神经。
【部位】在手之内侧腋下二寸。
【主治】恶风寒、胸胁痛、支满、饮逆、膺背胛臂间痛。
【取法】曲腋之横纹头,向肘窝方下二寸,举臂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三壮。
三' 曲泽
【解剖】在二头膊筋之腱间,有上膊动脉、重要静脉、正中神经。
【部位】在肘内廉下之陷凹中,即尺泽之内侧。
【主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可伸、伤寒呕吐气逆。
【摘要】《百症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取法】肘窝横纹正中筋之内侧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三壮。
四' 部门
【解剖】有内桡骨筋、尺骨动脉、重要静脉、正中神经。
【部位】在大陵上五寸,即去腕五寸。
【主治】呕吐钮血、心痛呕啮、惊恐、神气不足、久痔。
【取法】从腕横纹正中直上五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五' 间使
【解剖】有内桡骨筋、尺骨动脉、重要静脉、正中神经。
【部位】大陵上三寸,即掌后三寸。
【主治】伤寒结胸、心悬如饥、呕沬、少气、中风气塞、昏危不语、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霍乱干呕、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咽中如簸、妇人月水不调、小儿客忤、 久疟。
【摘要】《千金》:「干呕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壮'四肢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神农经》:「脾寒寒热往来、浑身疮疥,灸七壮。」《百症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灵光赋》:「水沟间使治邪颠。」《捷径》:「热病频啮针间使。」《肘后歌》:「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又:「疟疾热多寒少用间使。」《胜玉歌》:「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杂病穴法歌》:「人中间使去癫妖。」 【取法】从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两筋间取之。
【针灸】针七分至一寸'灸五壮。
六' 内关
【解剖】有尺骨动脉与静脉、正中神经。
【部位】大陵上三寸,两筋间。
【主治】中风失志、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惕惕、面热目昏、支满、肘挛、久疟不已、胸满胀痛。
【摘要】此穴为手厥阴心包脉之络脉,别走少阳者。《神农经》:「心痛腹胀、腹内诸疾,灸七壮。」《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杂病穴法歌》:「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又:「腹痛公孙内关尔。」又:「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又:「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内关寻。」《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痹。」《百症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标幽赋》:「胸满腹痛针内关。」《兰江赋》:「伤寒四日太阴辨,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绝法。」 【取法】从腕横纹正中直上
二寸,两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七分,灸五壮。
七' 大陵
【解剖】在桡骨尺骨之间,有横腕韧带动脉与静脉。
【部位】在手腕横纹之陷中,即两骨(桡骨'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汗不出、舌本痛、喘饮呕血、心悬如饥、善笑不休、头痛气短、胸胁痛、惊恐悲泣、呕逆喉痹、目干目亦、肘臂挛痛、小便如血。
【摘要】《神农经》:「治胸中疼痛,胸中疮疥,灸三壮。」《千金》:「吐血呕逆,灸五十壮。」又:「凡卒患腰肿,附骨愈疽,节肿游风热毒,此等疾,但初觉有异, 即急灸五壮立愈。」《玉龙歌》:「口臭之疾最可憎,大陵穴内人中泻。」又:「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胜玉歌》:「心热口臭大陵驱。」 【取法】腕横纹
正中,两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八'劳宫
【解剖】有浅伸屈指筋、尺骨动脉之动脉弓、手掌部之正中神经。
【部位】在掌心。
【主治】中风悲笑不休、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可转侧、吐钮噫逆、烦渴食不下、胸胁支满、口中腥气、黄疸、手痹、大小便血、热痔。
【摘要】《千金》:「心中懊煨痛,针入五分补之。」《玉龙歌》:「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杂病穴法歌》: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剌涌泉疾若挑。」 《灵光赋》:「劳宫医得身劳倦。」《百症赋》:「治疸治黄,谐后溪劳宫而看。」《通玄赋》:「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取法】以中指无名指屈拳掌中,在二指之尖之间是穴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九' 中冲
【解剖】有指掌动脉、正中神经。
【部位】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主治】热病汗不出、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痛、中风不省人事。
【摘要】《神农经》:「治小儿夜啼多哭、灸一壮(如麦炷)。」《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暴仆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药水不入,急以三棱针刺十井穴,使气血流通,乃起死回生之妙诀也。」
【取法】于中指之端取之。
【针灸】针一分5灸一壮。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受心包络经之递注·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两指之间,经液门' 中渚-循手表腕,阳池穴分-出臂外两骨之间,经外关' 支沟-上贯肘,抵天井穴-循月需外上肩,走太阳阳明之间·历清冷渊' 消深而至肩·交出足少阳之后'过肩井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由缺盆经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胸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上焦-至中肮属中焦-至阴交而属下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会于督脉之椎而后上循-挟耳后'循天牖经翳风而上,直上出耳上角,角孙穴,以下屈颊至出页°由角孙屈向悬厘' 颔厌,过阳白' 睛明属而下颙-会于领醪之分。其支者,从耳后,翳风穴分,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过客主人,交颊至目锐皆° 经上关,过禾醪而至目锐皆-交于足少阳胆经。
按:手少阳三焦经穴凡二十三'左右共四十六'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穴分寸歌
无名指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上止一寸,阳池手阴腕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支构横外取会宗'空中一寸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看,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间一寸膜,肘后二寸清冷渊,消漂对腋臂外落, 胧会肩前三寸量,肩体胧上陷中央,天体貌骨陷内上,天牖天容之后旁,翳风耳后尖角陷,痪脉耳后鸡足张,颅息亦在青络上,角孙耳廓上中央,耳门耳缺前起肉,和体耳前锐发乡,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
本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起,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循胧外上肩,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下屈颊至眉端丝竹空穴止,凡二十三穴,计左右四十六穴。





—、关冲

【解剖】有骨间背动脉、尺骨神经之手背枝。
【部位】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主治】头痛、口干、喉痹、霍乱、胸中气噎不食、肘臂痛不能举、日昏昏。
【摘要】此穴主三焦邪热,口渴唇焦口气,泻此出血。《玉龙歌》:「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百症赋》:「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捷径》:「治热病烦心、满闷、汗不出、掌中大热如火、舌本痛、口干消渴、久热不去。」注:凡初中风、卒仆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各井穴出血,使气血流通,乃起死回生之急救妙法。
【取法】无名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二' 液门
【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背动脉、尺骨神经之手背枝。
【部位】在小指次指之间,合缝处陷中。
【主治】惊悸妄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核疟寒热、头痛目眩、赤涩泪出、耳暴聋、咽外肿、牙龈痛。
【摘要】手臂红肿出血泻之。《千金》:「耳聋不得眠,针入三分补之。」《玉龙歌》:「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百症赋》:「喉痛兮,液门鱼际可疗。」
【取法】握拳于小指无名指之歧缝上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 中渚
【解剖】有总指伸筋腱、第四骨间背动脉、尺骨神经手背枝。
【部位】在无名指小指本节后间陷中。
【主治】热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头痛、目眩、生翳、目不明、耳聋、咽肿、 久疟、手臂红肿。
【摘要】手臂红肿,泻之出血。《太乙歌》:「针久患腰疼背痛。」《玉龙歌》: 「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门疾自轻。」《席弘赋》: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肘后歌》:「肩背诸疾中渚下。」《胜玉歌》: 「髀疼背痛中渚泻。」《杂编穴法歌》:「脊肩心痛针中渚。」《通玄赋》:「脊间心后痛,针中渚而立痊。」《灵光赋》:「五指不伸取中渚。」
【取法】握拳于第四五掌骨之间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阳池
【解剖】有小指筋腱、后下膊皮下神经、尺骨神经。
【部位】在手表腕上横纹陷中。
【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举。
【取法】第四掌骨之上端,手腕横纹中,稍偏外些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宣灸。
五' 外关
【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在阳池后二寸两筋间。
【主治】耳聋浑浑无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
【摘要】此穴为手少阳脉络,别走心主厥阴脉。《杂病穴法歌》:「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取法】阳池上二寸,两骨缝际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六'支沟
【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
【部位】在阳池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
【主治】热病汗不出、肩臂瘦重、胁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暴瘤、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摘要】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泻之。《千金》:「治颈漏马刀,灸百壮。」《杂病穴法歌》:「大便虚秘补支讲,泻足三里效可拟。」《胜玉歌》:「腹疼秘结支沟穴。」《肘后歌》:「飞虎(即本穴)一穴通痞气。」又:「两足两胁满难伸, 飞虎神灸七分到。」 【取法】外关
上一寸,两骨罅间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七壮。
七' 会宗
【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桡骨神经。
【部位】在支沟外傍。
【主治】五痫、耳聋、肌肤痛。
【取法】支沟向外开一寸,骨边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三壮。
八' 三阳络
【解剖】为固有小指伸筋部'有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后枝。
【部位】去支沟一寸。
【主治】暴瘤不能言、耳聋齿龉、嗜卧、身不欲动。
【取法】支沟直上一寸'骨罅间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三壮。
九' 四渎
【解剖】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
【部位】在三阳络上一寸五分,微前五分。
【主治】暴气耳聋、下齿龉痛。
【取法】阳池与肘尖中间,当骨之外侧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天井
【解剖】为三头膊筋腱之间,有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
【部位】在肘尖上二寸陷凹中。
【主治】咳嗽上气、胸痛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悲伤、痪痴、 癫疾、五痫、风痹、头颈肩背痛、耳聋、目锐皆颊肘肿痛、臂腕不得提物及泻一切瘘痉疮肿疹。
【摘要】《胜玉歌》:「瘘痉少海天井边。」
【取法】屈肘按取肘尖上侧'向上一二寸间之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一'清冷渊
【解剖】有三头膊筋、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后枝、上膊皮下神经。
【部位】去天井一寸。
【主治】诸痹痛、肩臂肘月需不能举。
【摘要】《胜玉歌》:「眼痛须觅清冷渊。」
【取法】天井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二' 消漂
【解剖】有三角筋、头静脉、后回旋上膊动脉枝、后膊皮下神经。
【部位】在胧会下二寸。
【主治】风痹、头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肩背急。
【取法】正坐从肩后侧端下五寸,直对天井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三' 瞩会
【解剖】有三角筋、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等。
【部位】在肩头下三寸。
【主治】肘臂气肿、瘦痛无力不能举、项瘘气瘤、寒热瘘痉°
【取法】正坐,肩后侧端下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十四' 肩醪
【解剖】有横肩胛动脉、外膊皮下神经、锁骨上神经°
【部位】在骨与肩胛骨之陷凹处是也。
【主治】臂重肩痛不能举。
【取法】正坐从肩颙后一寸余,当肩后侧端取之,试将臂膊上举,当其陷凹处是也。
【针灸】针七分,灸三壮。
十五' 天醪
【解剖】有横肩胛动脉、颈静脉、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锁骨上窝之上部。
【主治】肩臂瘦痛、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取法】从肩胛骨之上部,曲垣之前一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六' 天牖
【解剖】有后耳静脉、后耳动脉副神经、颈椎神经。
【部位】在风池下一寸微外些,即完骨下发际上,天容后天柱前。
【主治】面肿头风、项强不得回顾。
【取法】正坐,从天柱与天容之中间,当乳嘴突起之下部取之。
【针灸】针一寸。
十七' 翳风
【解剖】此处为耳下腺部、有耳后动脉、颜面神经之耳后枝。
【部位】在耳根后,距耳约五分之陷凹处。
【主治】耳聋、口眼嗝斜、口噤不开、脱颔颊肿、牙车急痛、暴瘤不能言。
【摘要】耳红肿痛泻之,耳虚鸣补之。《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取法】正坐,从耳翼根之后下部,当完骨之下边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八' 瘦脉
【解剖】有显需页筋、耳后动脉、颜面神经之耳后枝。
【部位】在翳风上一寸,稍近耳根青络上。
【主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痪痴、呕吐泻痢无时、惊恐、目涩多目多° 【取法】
从翳风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分(出血如豆汁),禁灸。
十九' 颅息
【解剖】有显需页筋、耳后动脉、颜面神经之耳后枝。
【部位】在痪脉上一寸余'有青络。
【主治】耳鸣喘息、小儿呕吐痪痴、惊恐发痫、身热头痛不得卧。
【取法】从痪脉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此穴络微出血,禁灸。
二十' 角孙
【解剖】有颛需页筋、显需页动脉、显需页神经。
【部位】当耳壳上角之陷凹处,以指按之,口开阖时指下觉牵动。
【主治】目生翳、齿龈肿不能嚼、唇吻燥、颈项强。
【取法】以耳翼折叠'当折叠之尖处取之。
【针灸】灸三壮,不宜针。
二十一'耳门
【解剖】有咀嚼筋、显需页筋、颛需页动脉、显需页神经°
【部位】在耳前肉峰上缺口外。
【主治】耳聋聘耳脓汁、耳生疮、龉齿、唇吻强。
【摘要】《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取法】从耳翼前方,耳珠之上缺口部份前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二十二' 和醪
【解剖】有显需页筋、显需页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耳前发锐尖下。
【主治】头痛耳鸣、牙车引急、颈项肿、口癖痪痴。
【取法】从耳门之前微上方,发锐角之部份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二十三'丝竹空
【解剖】有前头筋、显需页动脉枝、颜面神经。
【部位】眉毛稍外端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目亢晩、拳毛倒睫、风前戴眼、发狂吐涎沬、偏正头风。
【摘要】治头风宜出血。《胜玉歌》:「目内红肿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百症赋》:「耳门丝竹空治牙疼于顷刻。」《通玄赋》:「丝竹疗头痛难忍。」
【取法】从眉毛稍外端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文
胆足少阳之脉'受三焦经之传注-起于目锐皆'瞳子醪-上抵头角,至颔厌穴分-经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过曲鬓' 率谷而下,下耳后,循天冲' 完骨折返角孙,循本神' 阳白会于睛明,复从睛明直上,经临泣等穴而至风池,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过天牖,至肩上,循肩井,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由肩井处左右相交,出少阳之后,过大椎,当秉风之前入缺盆之外。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从耳后颅观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 出走耳后°至目锐皆后-由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复自听会至锐皆瞳子醪分。其支者'别目锐皆'下大迎' 合于手少阳,丝竹空穴分,抵于出页'下临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当观醪之分,下临颊车, 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络,分下掴中,天池之外,贯月啬,络肝,属胆,胸中以下贯膈于期门之所,而络于肝至日月之分而属于胆也,循胁里,出气彳对,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循胁里·由足厥阴之章门下行至足阳明之气街,绕毛际,合于足厥阴,横入髀厌中环跳穴分。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足少阳胆经穴分寸歌
外皆五分瞳子体,耳前陷中听会绕,上关上行一寸是,内斜曲角颔厌照,后行颅中厘下廉,曲鬓耳前发际看,入发寸半率谷穴,天冲率后斜三分,浮白下行一寸间,窍阴穴在枕骨上'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三寸'入发五分耳上系, 阳白肩上一寸许,入发五分是临泣,目窗正营及承灵,后行相去寸半同,脑空灵后四寸五,风池耳后发际陷,肩井肩上陷解中,大骨之前寸半取,渊液腋下三寸逢,辄筋复前一寸行,日月乳下二肋逢,期门之下五分存,脐上五分旁九五,季肋侠脊是京门,季下寸八寻带脉,带下三寸五枢真,维道章下五三定,章下八三居体名,环跳髀枢宛中陷, 风市垂手中指寻,膝上五寸是中渎,阳关阳陵上三寸,阳陵膝下一寸任,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外踝七寸分,此系斜属三阳络,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阳辅地,踝上三寸是悬钟,丘墟踝下陷中立,丘下三寸临泣存,临下五分地五会,会下一寸侠溪呈,欲觅窍阴归何处,小趾次趾外侧寻。
本经起于目外皆角瞳子体,上抵头角,下耳后,复反至前额,经头部下颈,入缺盆, 循胁过季胁,下入髀厌中,出循髀阳,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跑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出其端之窍阴穴止。凡四十四穴,左右计八十八穴。







一'瞳子醪
【解剖】有眼轮匝筋、额骨眼窠动脉、颜面神经、三叉神经。
【部位】目外皆之五分。
【主治】头痛目痒、外皆赤痛、翳膜青盲、远视目亢晩、泪出多目多。
【取法】于目皆角五分部份,目眶骨边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宜灸。
二' 听会
【解剖】为耳下腺之上部,分布显需页枝、内颚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耳珠微前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痪痴口咼斜。
【摘要】《玉龙歌》:「耳聋腮肿听会针。」《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胜玉歌》:「耳闭听会莫迟延。 」
【取法】耳珠微前五分部份,当额骨桥之下陷中,开口有孔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三' 上关
【解剖】有内颚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耳前起骨上廉。
【取法】从听会斜上当额骨桥之上口,开口有孔之处是穴。
【针灸】此穴禁针灸,故不录主治与针灸。
四' 颔厌
【解剖】有颛需页筋、显需页动脉、显需页神经。
【部位】曲周下显需页上廉。
【主治】头风、偏头颈项俱痛、目眩耳鸣、多嚏、惊痫、历节风、汗出。
【摘要】《百症赋》:「悬颅领厌之中,偏头痛止。」
【取法】发际曲角,入三分'当头维之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分至二分(不可太深刺),灸三壮。
五' 悬颅
【解剖】为前头骨之显需页窝部,有显需页筋、显需页动脉、显需页神经。
【部位】曲周下显需页中廉。
【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摘要】《百症赋》:「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 【取法】
颔厌下六分,微后一分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六' 悬厘
【解剖】有显需页筋、显需页动脉、显需页神经。
【部位】曲周下,显需页下廉,距悬颅下半寸。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锐皆痛、热病烦心汗不出。
【取法】从悬颅下半寸微后些'与上耳根并行处取之。
【针灸】针二分至三分,灸三壮。
七' 曲鬓
【解剖】有显需页筋与神经。
【部位】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前些。
【主治】颔颊肿引牙关不得开、口噤不得言、项强不得顾、头角痛、癫风目眇。
【取法】从耳上发际前些,曲隅之陷际,即上耳翼根之微前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八'率谷
【解剖】有显需页筋、耳上掣筋、耳后动脉。
【部位】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
【主治】脑痛、两头角痛、胃腕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取法】从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九' 天冲
【解剖】有耳上掣筋、耳后动脉。
【咅K位】在率谷之后糸勺三分(查在耳上者有三穴:最上为率谷' 其次为天冲' 最下为角孙)。
【主治】癫疾风痉、牙龈肿、惊恐头痛。
【摘要】《百症赋》:「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取法】从率谷之后三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浮白
【解剖】有耳上掣筋、耳后动脉。
【部位】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主治】饮逆、胸满,喉痹、耳聋齿痛、项瘘、痰沬不得喘息、肩臂不举、足不能
【摘要】《百症赋》:「瘘气须求浮白。」
【取法】天冲之后一寸,耳后入发际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一'窍阴(首)
【解剖】有耳后动脉、耳后神经。
【部位】在浮白下一寸。
【主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痛、耳鸣、瘫疽发热、手足烦热、汗不出、荻逆、 喉痹、舌强、胁痛、口苦。
【取法】从浮白直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二' 完骨
【解剖】在胸锁乳嘴筋附着之上部,有耳后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窍阴下七分。
【主治】头痛头风、耳鸣、齿龉、牙嘴急、口眼口咼斜、喉痹颊肿、瘘气、便赤、足痿不收。
【取法】窍阴之下七分,入发际四分,当乳嘴突起之后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三' 本神
【解剖】是处为前头骨部,有显颙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五分。
【主治】惊痫吐沬、目眩、项强急痛、胸胁相引不得转侧、偏风癫疾。
【取法】从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四' 阳白
【解剖】有前头筋、显需页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眉毛直上一寸。
【主治】头痛目昏多目多、背寒栗、重衣不得温。
【取法】从眉之中部直上一寸取之,直对瞳子。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五'临泣(首)
【解剖】有前头筋、显需页动脉、颜面神经。
【部位】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目多蒙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再发。
【摘要】《百症赋》:「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取法】从瞳子直上,入发际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十六' 目窗
【解剖】有前头筋、前额动脉、前额神经。
【部位】在临泣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目眩痛引外皆、远视不明、面肿、寒热汗不出。
【取法】从临泣后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七' 正营
【解剖】皮下有头盖之帽状腱膜,其下为颅顶骨,有显颙动脉枝、颜面神经枝。
【部位】在目窗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痛、目眩、齿龉痛、唇吻弦急。
【取法】从临泣后三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八' 承灵
【解剖】为后头骨部,有后头筋、后头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正营后一寸五分。
【主治】脑风头痛、鼻塞不通、恶风。
【取法】从临泣后四寸五分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五壮。
十九' 脑空
【解剖】当后头骨外,后头结节之下面,即僧帽筋附着之上部,是处有后头筋、后头动脉、大后头神经。
【部位】在承灵后四寸五分,玉枕骨之下陷中。
【主治】痹瘵、身热羸瘦、脑风头痛不可忍、项强不得顾、目瞑鼻钮、耳聋惊悸、 癫风引目鼻痛。
【取法】承灵后四寸五分左右'当脑户旁二寸取之。
【针灸】针四分至五分,灸五壮。
二十' 风池
【解剖】当后头骨下部之陷凹处,僧帽筋之外侧,有后头神经与动脉。
【部位】在脑空之后部,发际之陷凹处。
【主治】中风、偏正头痛、伤寒热病汗不出、核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眩赤痛、泪出、勲钮、耳聋、腰背俱痛、偃偻引项、肘力不收、脚弱无力。
【摘要】《玉龙歌》:「凡患偃者补风池,泻绝骨。」《胜玉歌》:「头痛头风灸风池。」《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通玄赋》:「头晕目眩觅风池。」《捷径》:「治温病烦满汗不出。」 【取法】脑空之下,项筋之旁,陷
中取之。(当天柱'完骨之中间)
【针灸】针四分至五分,灸三壮。
二十一'肩井
【解剖】有横颈动脉、外颈静脉、上肩胛骨神经。
【部位】在肩上陷解中。
【主治】中风气寒涎上、不语、气逆、五劳七伤、头项颈痛、臂不能举、扑伤腰痛、 气上攻° (若妇人难产坠胎后-手足厥冷-鋭之立愈)
【摘要】《席弘赋》:「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百症赋》:「肩井乳愈而极效。」《通玄赋》:「肩井除两臂难任。」《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针背痛而复射。」《天星秘诀》:「脚气瘦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取法】从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部位,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之下是穴,正坐取之。
【针灸】针四分至五分(不可太深,孕妇禁鋭),灸三壮。
二十二' 渊液
【解剖】有肋间筋、肩胛下神经、肋间神经。
【部位】在腋下三寸。
【取法】腋窝正中直下三寸,肋罅间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故不录其主治与针灸。
二十三'辄筋
【解剖】有大胸筋、小胸筋,深部有内外肋间筋'分布长胸动脉、侧胸皮下神经、 长胸神经。
【部位】在胁下三寸,复前向乳房一寸。
【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胸中暴满不得卧。
【取法】渊液前行一寸,肋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三壮。
二十四'日月
【解剖】当附着第八肋软骨部之下寸许,介于直腹筋与外斜腹筋之间,有上腹动脉、 肋间神经。
【部位】在期门下五分微外开些。
【主治】太息善唾、小腹热、欲呕多吐、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取法】巨阙旁三寸五分,再下五分取之,当第八肋软骨之下。
【针灸】针六分,灸七片士。(注:此穴为胆之募穴)
二十五'京门
【解剖】为外斜腹筋端部,分布上腹动脉及长胸神经。
【部位】在侠脊季胁之端,即脐上五分旁开九寸五分也。
【主治】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月真胀、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俛仰久立° 【取法】按取季胁之端,即脐上
五分旁开九寸五分部位,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二十六'带脉

【解剖】为外斜腹筋部,有上腹动脉、长胸神经、肋间神经枝。
【部位】去脐旁八寸。
【主治】腰腹肿溶溶如坐水中状、妇人小腹痛急、痪痴、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两胁气引背痛。
【取法】侧卧脐旁八寸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五壮。
二十七'五枢
【解剖】有下腹动脉、长胸神经、肋间神经枝。
【部位】在带脉下三寸。
【主治】核癖、小肠膀胱气攻两胁、小腹痛、腰腿痛、阴疝睪丸上入腹、妇人赤白带下。
【摘要】《玉龙歌》:「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病顿轻。」 【取法】侧卧,带脉下
三寸微斜向外侧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
二十八'维道
【解剖】有内外斜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章门直下五寸三分。
【主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不食、水肿。
【取法】五枢下五分取之。
【针灸】针八分'灸三壮。
二十九'居醪
【解剖】有内外斜腹筋,下腹动脉。
【部位】维道下三寸。
【主治】痛引胸臂、挛急不得举、腰引小腹痛。
【摘要】《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居体二穴认真攻。」 【取法】维道下三寸,外开五分,
横直环跳,相间一关节。
【针灸】针七分,灸三壮。
三十' 环跳
【解剖】在臀股部,有大臀筋、上臀神经。
【部位】在髀枢中,通京门之下,并两足而立,腰下部有陷凹处。
【主治】冷风湿痹不仁、胸胁相引、半身不遂、腰胯瘦痛、膝不得伸、遍身风疹。
【摘要】《玉龙歌》:「环跳能除腿股风。」《天星秘诀》:「冷风湿痹针何处, 先取环跳次阳陵。」《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标幽赋》:「悬钟环跳,华陀针髭足而能行。」《席弘赋》:「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胜玉歌》:「腿股转渡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杂病穴法歌》:「
腰痛环跳委中求。」又:「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风市与行间。」 又:「冷风湿痹针环跳。」又:「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马丹阳十二诀》:「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竞连胁痛,转侧重歔欷,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取法】侧卧
,伸下足,屈上足,于大腿关节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一寸五分至二三寸'灸十壮。
三十一'风市
【解剖】有外大股筋、上膝关节动脉、前股皮下神经。
【部位】膝上外廉两筋中。
【主治】腿膝无力、脚气、浑身搔痒麻痹、厉风症。
【摘要】《胜玉歌》:「腿股转渡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杂病穴法歌》: 「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风市与行间。」
【取法】大腿外侧之正中线上之中部,约当中渎之上二寸'两手下垂'中指尽处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
三十二'中渎
【解剖】有外大股筋、股动脉分枝。
【部位】在髀骨外膝上五寸。
【主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取法】屈膝横纹外角,直上五寸,与环跳成一直线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三十三'阳关
【解剖】有外大股筋、外关节动脉、股神经。
【部位】在阳陵泉上三寸。
【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痹痛、不可屈伸。
【取法】膝关节之旁,当阳陵上三寸部分取之。
【针灸】针五分,禁灸。
三十四'阳陵泉
【解剖】当胫骨之外侧'有膝关节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摘要】《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又:「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又: 「脚连胁热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又:「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又:「热闭气闭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通玄赋》:「胁下肋痛者,刺阳陵而即止。」《天星秘诀》:「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又:「脚气瘦疼肩井先, 次寻三里阳陵泉。」《马丹阳十二诀》:「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取法】正坐垂足,膝外侧关节之下陷中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七壮。
三十五'阳交
【解剖】有长总趾伸筋、前胫骨动脉、深腓骨神经。
【部位】在外踝土七寸,沿太阳经一面,昆仑之直上。
【主治】胸满喉痹、足不仁、膝痛寒厥、惊狂面肿。
【取法】正坐垂足,从昆仑直上,外踝边最上七寸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三壮。
三十六'外丘
【解剖】有长腓筋、前胫骨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外踝上七寸'与阳交相并'阳交在后,外丘在前'相去五分。
【主治】颈项痛、胸满、痿痹、癫风、恶犬伤毒不出。
【取法】正坐垂足,从外踝直上七寸取之。(去踝计)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三壮。
三十七'光明
【解剖】有长总趾伸筋、前腓骨动脉、深腓骨神经。
【部位】外踝上五寸。
【主治】热病汗不出、卒狂嚼颊、淫漂胫月行痛不能久立(虚则痿痹' 偏细' 坐不能起-实则足桁热'膝痛'身体不仁)。
【摘要】此穴为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席弘赋》:「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不可缺。」《标幽赋》:「眼痒眼疼,泻光明于地五。」 【取法】正坐垂足,外踝上去踝
五寸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五壮。
三十八'阳辅
【解剖】有长总趾伸筋、前腓骨动脉、深腓骨神经。
【部位】在外踝上四寸。
【主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肤肿、筋挛、百节瘦疼、痿痹、马刀、颈项痛、喉痹汗不出及汗出振寒、核疟、腰月行瘦痛不能行立。
【取法】外踝上四寸微前三分取之。(去踝计)

三十九'悬钟
【解剖】为短腓筋部,有前腓骨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外踝上三寸。
【主治】心腹胀满、胃热不食、喉痹、饮逆、头痛、中风虚劳、颈项痛、手足不收、 腰膝痛、脚气、筋骨挛。
【摘要】《玉龙歌》:「凡患偃者补风池,泻绝骨。」又:「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顿时立见消。」《席弘赋》:「脚气膝肿针三里, 悬钟二陵三阴交。」《标幽赋》:「环跳悬钟,华陀针髭足而立行。」《天星秘诀》: 「足缓难行先绝骨,次针条口及冲阳。」《肘后歌》:「伤寒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杂病穴法歌》:「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复针能步履。」 【取法】从外踝上(去踝)三寸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四十' 丘墟
【解剖】当长总趾伸筋腱之后部,有前外踝动脉、浅腓骨神经。
【部位】在外踝下微前陷中。
【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瘦痛、 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痛。
【摘要】《玉龙歌》:「脚背疼起丘墟穴。」《灵光赋》:「髀枢疼痛泻丘墟。」 《百症赋》:「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取法】第四趾直上,外踝骨前横纹陷中。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四十一'足临泣
【解剖】有踱骨动脉、中足背皮神经。
【部位】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
【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为刀疡、痹痛无常、厥逆、核疟日西发者、月行瘦洒洒振寒、妇人月经不调、季胁支满、乳愈°
【摘要】《玉龙歌》:「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 《杂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
【取法】小次趾本节后歧骨间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十二'地五会
【解剖】有骨间背动脉、中足背皮神经。
【部位】去侠溪一寸。
【主治】腋痛内损吐血'足外无膏泽、乳愈° 【摘要】
《席弘赋》:「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后再补泻五会间。」 《标幽赋》:「眼痒眼疼,针光明于地五。」《天星秘诀》:「耳内蝉鸣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取法】小次趾本节后陷中
,临泣前五分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禁灸。
四十三'侠溪
【解剖】有趾背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小次趾本节前陷中。
【主治】胸胁支满、寒热病、汗不出、目赤、颔肿、胸痛、耳聋。
【摘要】《百症赋》:「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
【取法】小次趾本节前陷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四十四'足窍阴
【解剖】有趾背动脉、趾背神经。
【部位】在第四趾外侧爪甲角。
【主治】胁痛饮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愈疽、口干口痛、喉痹舌强、耳聋、 转筋、肘不可举。
【取法】第四趾外侧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阴肝经循行经文
肝足厥阴之脉,受胆经之所交,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大敦穴-上循足跑上廉,去内踝一寸, 中封穴,上踝八寸,中都穴,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折向大阴之后,历曲泉等穴,循股阴入毛中, 过阴器,经急脉,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扌氐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自阴上入少腹,经关元而循章门' 期门' 日月·挟胃·属肝,络于胆,上贯月鬲,布胁肋,自期门上贯膈·行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 散布胁肋之足少阳渊液' 手太阴云门之间,上入颊颖,由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上入顽愿,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由大迎' 地仓' 四白而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此支从目系下颊径交环于口唇之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其支者从期门属肝之分,行太阴食窦之外,本经之里,别贯膈,上注于肺,下至中肮之分,交接于手太阴之肺经。
按:足厥阴肝经穴凡十四'左右共二十八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足厥阴肝经穴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间大趾缝中存,太冲本节后寸半,踝前一寸号中封,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踝上七寸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阴包膝上方四寸,气冲三寸下五里,阴廉冲下有二寸,急脉阴旁二寸半,章门直脐季肋端,肘尖尽处侧卧取, 期门穴在乳直下'四寸之间无差矣。
本经起于足大趾之端,大敦穴起,上循足跑上廉,上踝,抵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 抵少腹,上挟胃,至期门穴,计一十四穴,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

【解剖】有长大趾伸筋、趾背神经、浅腓骨神经。
【部位】在大趾端'爪甲后之丛毛中'按之有陷。
【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胀肿满、中热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频数不禁、阴痛引小腹、阴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摘要】凡疝气腹胀足肿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之气,而安脾胃。《玉龙歌》: 「七般疝气取大敦。」《席弘赋》:「大便秘结大敦烧。」《百症赋》:「大敦照海, 患寒疝而善蠲。」《通玄赋》:「大敦能治七疝之偏坠。」《杂病穴法歌》:「七疝大敦与太冲。」《天星秘诀》:「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用忙。」《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杂病穴法歌》:「热闭气闭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取法】足大趾
外侧爪甲根部,去爪甲分许微内些,再上分许,当关节之前陷中。
【针灸】针一分'灸三壮。
二' 行间
【解剖】有趾背动脉、浅在腓骨神经。
【部位】大趾次趾合缝后五分,动脉陷中。
【主治】呕逆、咳血、心胸痛、腹胁胀、色苍苍如死状、中风口嗝、嗑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癫疾短气、肝积肥气、核疟、洞泄、遗尿、症闭、崩漏、白浊、 寒疝少腹肿、腰痛不可俯仰、小儿惊风。
【摘要】《百症赋》:「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又:「行间涌泉,治消渴之肾竭。」《通玄赋》:「行间治膝肿月疾。 」《杂病穴法歌》:「脚膝诸痛羡行间。」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取法】足大趾本节后外侧,离缝约五分

【针灸】针三分,灸二壮。
三' 太冲
【解剖】在第一踱骨之部,有前胫骨筋、浅腓骨神经枝。
【部位】在行间后。
【主治】虚劳呕血、恐惧气不足、呕逆发寒、肝疟令人腰痛、嗑干胸胁支满、太息, 浮肿小腹满、腰引少腹痛、足寒、大小便难、阴痛遗溺、澹泄、小便淋症、小腹疝气、 腋下马刀疡瘘、月行瘦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儿卒疝。
【摘要】产后出汗不止针太冲亟补之。《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又:「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又:「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通玄赋》:「行步难移,太冲最奇。」《胜玉歌》:「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肘后歌》:「股膝肿起泻太冲。」《杂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又:「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又:「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又:「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又:「七疝大敦与太冲。」《马丹阳十二诀》:「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取法】足大趾外侧歧骨之间,当一二
踱骨接济部微前。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四' 中封
【解剖】有前胫骨筋、内踝动脉、大蔷薇神经。
【部位】在内踝前一寸微下些,屈足见踝前下面有陷凹处便是。
【主治】核疟、色苍苍如死状、善太息、振寒、浸白、大便艰难便肿痛、五淋、足厥冷、不嗜食、身体不仁、寒疝、痿厥、筋挛、失精、阴缩入腹引痛或身微热。
【摘要】《胜玉歌》:「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玉龙歌》:「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取法】内踝之前陷中,当解溪内开四五分相平。
【针灸】针四分,灸三壮。
五' 蠡沟
【解剖】在胫骨之内侧,有比目鱼筋、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踝前上五寸。
【主治】疝痛、小腹满痛、症闭、脐下积气如杯、数噫、恐悸、少气、足胫寒瘦、 屈伸难、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经不调、溺下赤白。
【摘要】此穴为足厥阴络别走少阳者。
【取法】内踝之上五寸,即胫骨前面内侧之中央陷中。
【针灸】针二分,灸三壮。
六' 中都
【解剖】有比目鱼筋、胫骨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蠡沟上二寸。
【主治】肠癖痒疝、少腹痛、湿热足胫寒、不能行立、妇人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取法】内踝之上七寸,胫骨内面之陷中,约当胫前内侧三分之一之部。
【针灸】针二分,灸五壮。
七' 膝关
【解剖】为腓肠筋部,有内下膝关节动脉、胫骨神经。
【部位】在内犊鼻下二寸'向里横开寸半之间陷中。
【主治】风痹、膝内肿痛引膻不可屈伸、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寒不能举动、咽喉肿痛。
【取法】内犊鼻下二寸,再向内开一寸五分陷中,即膝关节之内侧,曲泉之下约二寸,正坐屈膝垂足取之。
【针灸】针四分,灸三壮。
八'曲泉
【解剖】有膝关节动脉、腓骨神经、半膜状筋。
【部位】在膝内辅骨边,屈膝横纹上陷中。
【主治】痒疝、阴股痛、小便难、少气、泄痢脓血、胸胁支满、膝痛筋挛、四肢不举、不可屈伸、风劳失精、身体极痛、膝胫冷、阴茎痛、实则身热、目痛、汗不出、目目亢目亢、发狂、钮血、喘吁、痛引咽喉、女子阴挺出、少腹痛、阴痒、血癖。
【摘要】《席弘赋》:「男子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更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肘后歌》:「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取法】正坐垂足,于膝部内缘之中央部份,当膝横纹之上陷中取之。
【针灸】针七分至一寸'灸三壮。
九' 阴包
【解剖】有内大股筋、外回旋股动脉、股神经。
【部位】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遗尿、月水不调。
【摘要】《肘后歌》:「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 【取法】膝上四寸,股之内廉,当大腿内侧
二分之一部,正坐垂足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三壮。
十' 五里
【解剖】有长内转股筋、循行股动脉、闭锁神经。
【部位】气冲之下三寸。
【主治】肠风、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四肢不能举。
【取法】仰卧伸足'从气冲之旁五分,再下三寸部位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三壮。
十一' 阴廉
【解剖】在鼠馔部之下,有耻骨筋、外阴部动脉、股伸筋闭锁神经。
【部位】在阴部之旁,皮肉之下,有如核者名曰羊矢骨,穴在其下,去气冲二寸。
【主5台】妇人不孕(若经不调,未有孕者,灸三壮)。
【取法】气冲之旁五分'再下二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六分,灸三壮。
十二' 急脉
【解剖】有三棱腹筋、下腹神经。
【部位】在阴部之旁开二寸五分。
【主治】癞疝、小腹痛。
【取法】仰卧,气冲之旁五分取之。
【针灸】灸三壮,禁针°
十三' 章门
【解剖】为内外斜腹筋部,即胃府之外侧,贯通上腹动脉,在第八至第十二肋间之神经枝。
【部位】在季肋之端。
【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烦热、支满、呕吐、饮喘不得卧、股脊冷痛不得转侧'肩臂不举、伤饱身黄瘦弱、泄泻、四肢懒、善恐、少气、 厥逆。
【摘要】此穴为脾之募穴。《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胜玉歌》:「经年或患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取法】仰卧
,脐上二寸'外开六寸取之。
【针灸】针七分至一寸'灸五壮。
十四' 期门
【解剖】有内外斜腹筋、循行上腹动脉、第八至第十二肋间神经。
【部位】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乳下第二肋端。
【主治】伤寒胸中烦热、奔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泻痢、腹硬胸胁积痛、支满、 呕酸、善噫、食不下、喘不得卧。
【摘要】《席弘赋》:「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女人生产难。」《百症赋》:「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通玄赋》:「期门退胸满血膨而可止。」《天星秘诀》:「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灸。」《肘后歌》:「伤寒痞结胁积痛,宜向期门见深功。」
【取法】仰卧,从巨阙旁三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四分至七分'灸五壮°
任脉穴
任脉经循行经文
任脉起于中极下,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穴,上行腹里,循关元,上行会冲脉,:孚夕卜循脐'至唯)'另寸络口唇承浆°冲' 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上行腹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而络唇口至承浆f过足阳明,上颐间,循面入目,至睛明会督脉,为阴脉之海。自承浆转入胃经之地仓'承泣等穴而至睛明,以会督脉,总为阴脉之海。
任脉经穴分寸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石门是,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腕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腕许,脐上五寸上腕在,巨阙脐上六寸步, 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四八华盖举'膻上璇璘六寸四,璘上一寸天突取,天突结喉下二寸'廉泉颔下结上已,承浆颐前下唇中,龈交齿下龈缝里。
本脉起于两阴之间会阴穴,上行经腹,过胸入咽,络唇下,承浆穴止,计中行凡二十四穴。




—、会阴

【解剖】有海绵体球筋、外痔动脉、内阴部神经。
【部位】在两阴之间。
【主治】阴汗、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谷道病、久痔不通、男子阴寒冲心、女子阴门痛、月经不通、卒死、溺死。
【取法】俯伏两阴之间,缝中取之。
【针灸】针一寸,禁灸。
二' 曲骨
【解剖】为耻骨软骨之合缝部,有外阴动脉、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中极下一寸阴毛中。
【主治】小便胀满、小便淋涩、血症、癞疝、小腹痛、失精、虚冷、妇人赤白带下° 【取法】仰卧于
横骨边上际取之。
【针灸】针八分至一寸二分'灸五壮。
二' 中极
【解剖】有表在深在之下腹动脉、肠骨下腹神经。
【部位】在关元下一寸。
【主治】阳气虚惫、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失精、无子、腹中脐下结块、水肿、 奔豚、疝瘾、五淋、小便赤涩不利、妇人下元虚冷、血崩、白浊、因产恶露不行、胎衣不下、经闭不通、血积成块、子门肿痛、转脖不得小便。
【取法】仰卧曲骨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八分至一寸二分'灸五壮。
四' 关元
【解剖】有下腹动脉、下腹神经。
【部位】石门下一寸。
【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小腹奔豚、夜梦遗精、 白浊、五淋、七疝、浸血、小便赤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瘾聚、经水不通、 不妊或妊娠下血、产后恶露不止或血冷、月经断绝。
【摘要】《玉龙歌》:「传尸痹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妙。 」又:「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关元同泻效如神。」《玉龙歌》:「肾气冲心得几时,若得关元并带脉。」 又: 「肾强疝气发甚频,关元兼刺大敦穴。」
【取法】仰卧中极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一寸二分'灸五壮。
五' 石门
【解剖】有下腹动脉与神经。
【部位】在气海下半寸。
【主治】腹胀坚硬、水肿、支满、气淋、小便黄赤不利、小腹痛、泄泻不止、身寒热、饮逆上气、呕血、卒疝疼痛、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血淋。
【取法】仰卧'关元上一寸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三壮。
六' 气海
【解剖】有小肠动脉' 交感神经丛枝。
【部位】阴交下半寸。
【主治】下焦阴冷、上冲心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惊恐不卧、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癖瘾结块状如覆杯、脐下冷气、阳脱欲死、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小便赤涩、羸瘦、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腹痛、小儿遗尿。
【摘要】《席弘赋》:「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百症赋》:「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从遗精。」《灵光赋》:「气海血海疗五淋。」《胜玉歌》:「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取法】石门上五分,仰卧取之

【针灸】针一寸,灸百壮。
七' 阴交
【解剖】有小肠动脉与神经。
【部位】脐下一寸。
【主治】冲脉生病从少腹冲心而痛、不得小便、疝痛、阴汗湿痒、奔豚、腰膝拘挛、 妇人月事不调、崩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膝冷痛。
【摘要】《玉龙歌》:「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席弘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小肠气塞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又:「咽喉最急先百会,照海太冲及阴交。」《百症赋》:
「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
【取法】仰卧脐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八分'灸五壮。
八' 神阙
【解剖】当脐中央,中有小肠。
【部位】脐中。
【主治】阴症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阳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 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肛)。
【摘要】灸此穴须纳盐填脐中灸之,灸百壮以上,并可灸霍乱。
【取法】脐之正中,仰卧取之。
【针灸】可灸不可针。
九'水分
【解剖】有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脐上一寸,下脱下一寸。
【主治】水病腹坚、黄肿如鼓、气冲胸不得息、绕脐痛、肠鸣泄泻、小便不通、小儿陷显° 【摘要】《玉龙歌》:「水病之疾最
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天星秘诀》:「肚腹浮肿胀膨膨,先灸水分泻建里。」《灵光赋》:「水肿水分灸即安。」 【取法】
脐上一寸,仰卧取之。
【针灸】宜灸不宜针。
十'下脂
【解剖】有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建里下一寸。
【主治】脐上厥气坠痛、厥胀满、完谷不化、虚肿癖块、瘦弱少食、翻胃、小便赤。
【摘要】《灵光赋》:「中腕下腕治腹坚。」《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腕陷谷能平。」《胜玉歌》:「胃冷下腕却为良。」
【取法】脐上二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八分至一寸半,灸五壮(孕妇忌灸)。
十一' 建里
【解剖】有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中腕下一寸。
【主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脑鸣、呕逆不食。
【摘要】《百症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天星秘诀》:「肚腹浮肿胀膨膨,先灸水分并建里。」 【取法】脐上
三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五分至一寸,灸五壮(孕妇忌灸)。
十二' 中脂
【解剖】中藏胃府,有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上腕下一寸。
【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噎膈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面黄、 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或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胀满、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摘要】《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腕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腕补。」 又:「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腕。」《肘后歌》:「中腕回还胃气痛。」《杂病穴法歌》:「霍乱中腕可入深。」《灵光赋》:
「中腕下腕治腹坚。」
【取法】脐上四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八分至三寸深,灸七壮°
十三' 上脂
【解剖】有上腹动脉与肋间神经。
【部位】在脐上五寸。
【主治】心中烦热、痛不可忍、腹中雷鸣、饮食不化、霍乱翻胃呕吐、三焦多涎、 奔豚、伏梁、气胀积聚、黄疸、惊风、心悸、呕血、身热汗不出。
【摘要】《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腕穴内用神针。」《百症赋》:「发汗奔走,上腕同起于神门。」《胜玉歌》:「心疼脾痛上腕先。」
【取法】脐上五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八分至寸五,灸五壮。
十四' 巨阙
【解剖】有上腹动脉与神经。
【部位】去鸠尾一寸。
【主治】上气饮逆、胸满气疼、九种心痛、冷痛、少腹蜕痛、痰饮咳嗽、霍乱腹胀、 恍惚发狂'黄疸、膈中不利、烦闷、卒心痛、尸厥、蛊痛、息贲'呕血、吐痢不止。
【摘要】《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取法】脐上六寸,仰卧取之。
【针灸】针六分至一寸,灸七壮。
十五' 鸠尾
【解剖】胸骨剑状突起端,有上腹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歧骨下一寸。
【主治】心惊悸、神气耗散、癫痫狂病。
【摘要】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取法】歧骨下一寸'仰卧或正坐取之。
【针灸】不可轻针,必欲针'须使其两手高举,而后进针,针五分至一寸,灸三壮°
十六' 中庭
【解剖】有内乳动脉之分枝、肋间神经。
【部位】在膈中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胁支满、噎塞吐逆、食入还出、小儿吐乳。
【取法】膻中下一寸六分,正坐或仰卧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七' 膻中
【解剖】有内乳动脉之分枝、肋间神经。
【部位】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之间。
【主治】一切上气短气、痰喘哮嗽、饮逆、噎气、膈食翻胃、喉鸣气喘、肺愈、呕吐涎沬脓血、妇人乳汁少。
【摘要】《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胜玉歌》:「膻中七壮除膈热。」 【取法】正坐或仰卧于两乳
之中间取之。
【针灸】禁针'灸七壮。
十八' 玉堂
【解剖】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膺满痛、心烦饮逆、上气喘急不得息、喉痹咽壅、水浆不入、呕吐寒疾。
【摘要】《百症赋》:「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
【取法】膻中上一寸六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十九' 紫宫
【解剖】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胁支满膺痛、喉痹咽塞、水浆不入、饮逆上气、吐血、烦心。
【取法】膻中上三寸二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二十' 华盖
【解剖】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璇璇下一寸六分。
【主治】饮逆喘急上气、哮嗽、喉痹、胸胁满痛、水饮不下。
【摘要】《百症赋》:「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
【取法】膻中上四寸八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二十一'璇矶
【解剖】有内乳动脉、肋间神经。
【部位】在天突下一寸。
【主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痹咽肿、水饮不下。
【摘要】《席弘赋》:「胃中有积刺璇璘,三里功多人不知。」《杂病穴法歌》: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瓒相应块亦消。」 【取法】

突下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二十二'天突
【解剖】即胸骨半月状切痕部,有上甲状腺动脉、上喉头神经。
【部位】在结喉之下凹陷中。
【主治】上气、哮喘、咳嗽、喉痹、噎气、肺愈咯吐脓血、咽肿暴瘤、身寒热、咽干、舌下急不得食。
【摘要】《玉龙歌》:「天突膻中医喘嗽。」《灵光赋》:「天突膻中治痰喘。」 《百症赋》:「咳嗽
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
【取法】结喉下,胸骨上,凹陷中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二壮。
二十三'廉泉
【解剖】有甲状腺动脉、上喉头神经。
【部位】在颔下,舌本之下,结喉之上。
【主治】咳嗽喘息、上气吐沬、舌纵、舌下肿、舌根急缩。
【摘要】《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可取。」
【取法】结喉上方,颈横纹之上,仰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二十四'承浆
【解剖】为下颚骨部,分布颐上掣筋、口冠状动脉、颜面神经,三叉神经。
【部位】在唇下之陷凹中。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嗝斜、口噤不开、暴瘤不能言。
【摘要】《百症赋》:「承浆泻牙疼而即移。」《通玄赋》:「头项强,承浆可保。」 【取法】下唇之陷凹中,开口取
之。
【针灸】针三分,灸七壮。
督脉穴
督脉经循行经文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纂'两阴之间会阴处名曰纂。纂之深处为下极,督脉之所始也。并于脊里'并脊上行·上至风府,入月啬上巅,由风府而上入脑至百会之巅·循额至鼻柱,自百会循额而下鼻柱·属阳脉之7'每也。
按:督脉经穴凡一八,起于长强,止于龈交,络于长强。
督脉经穴分寸歌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十六阳关十四命,十三悬枢脊中央,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中枢穴下藏,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直上发中央'前顶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显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鼻端准头素体穴,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尖端上取,龈交齿下龈缝乡。
本脉起于尾闾端之长强,循脊直上,过项入巅顶,而前经额鼻而至齿之龈交穴止, 中行凡二十八穴。

xxx


一、长强
【解剖】有大臀筋、下臀动脉、尾闾骨神经。
【部位】尾闾骨端五分之处,肛门之上。
【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难、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 洞泄、失精、呕血、小儿显陷、惊痫痪痴、脱肛泻血。
【摘要】《玉龙歌》:「长强承山,灸痔最妙。」《席弘赋》:「大敦若连长强寻, 小肠气痛即行针。」又:「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尾闾。」《百症赋》:「针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又:「脱肛趋百会尾闾之所。」《灵光赋》:「百会龟尾治痢疾。」《天星秘诀》:「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用忙。」 【取法】尾髄之端'肛门之后陷中,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二三十壮。
二' 腰俞
【解剖】大臀筋之起始部,有下臀动脉、荐骨神经。
【部位】在尾闾骨之上部,二十一椎之下。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强急不能坐卧(灸随年壮)。
【摘要】《席弘赋》:「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烧钝尾)。」 【取法】
二十一椎之下'伏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三'阳关
【解剖】为第四腰椎部'有下臀动脉、荐骨神经枝。
【部位】在第十六椎下。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取法】十六椎下'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五壮。
四' 命门
【解剖】当第二腰椎部'有肋间动脉、脊椎神经。
【部位】第十四椎下。
【主治】肾虚腰痛、赤白带下、男子泄精、耳鸣、手足冷痹挛急、惊恐头眩、头痛如破、身热如火、骨蒸汗不出、核疟、痪痴、里急腹痛。
【摘要】《标幽赋》:「取肝俞与命门,能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痔漏下血、脱肛不食、泄痢、血崩、带下、淋浊'皆宜灸之,惟年满二十左右者'灸之有绝子之患。
【取法】十四椎下,正对脐中,伏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至数十壮。
五' 悬枢
【解剖】为第一腰椎部,有脊椎神经。
【部位】在第十三椎下。
【主治】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积气、上下疼痛、水谷不化、泻痢不止。
【取法】十三椎下,伏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六' 脊中
【解剖】有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
【部位】在十一椎下。
【主治】风痫癫邪、腹满不食、五痔、积聚下痢、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则肛痛不可忍·灸之)。
【取法】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七' 中枢
【解剖】有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
【部位】第十椎之下。
【取法】第十椎之下,俯而取之。
【针灸】此穴不宜针灸。
八' 筋缩
【解剖】有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
【部位】在第九椎下。
【主治】癫疾惊狂、脊强风痫目下视。
【摘要】脊强兮,水道筋缩。
【取法】第九椎下'俯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九' 至阳
【解剖】有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区。
【部位】在第七椎下。
【主治】腰脊强痛、胃中寒、不食、少气难言、胸胁支满、羸瘦身黄、胫瘦四肢重痛、寒热解仞° 【摘要】《胜玉歌》:「
黄疸至阳使能离。」《玉龙歌》:「至阳却疸,善治神疲。」 一云:「灸三壮,喘气立已。」 【取法】男七椎下,俯而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 灵台
【解剖】有胸背动脉、肩胛下神经。
【部位】在第六椎之下。
【主治】今俗以灸气喘不能卧及风冷久嗽,火到便愈。
【取法】第六椎下,俯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三壮。
十一' 神道
【解剖】有横颈动脉之下行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五椎之下。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往来、核疟悲愁、健忘惊悸、牙车急、口张不合、小儿风痫痪痴° 【摘要】风痫常发,神道还须心俞宁

【取法】第五椎下,腑下取之。
【针灸】灸五壮'不宜针°
十二' 身柱
【解剖】有横颈动脉之下行枝、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三椎之下。
【主治】腰背痛、巅痫狂走、怒欲杀人、痪痴、身热、妄见妄言、小儿惊痫。
【摘要】《玉龙歌》:「身柱蠲嗽能除膂痛。」《百症赋》:「癫疾仗身柱本神之令。」同陶道、肺俞、膏肓,为治肺痹要穴。
【取法】第三椎下,俯而取之。
【针灸】针三分至五分,灸五壮。
十三'陶道
【解剖】有横颈动脉、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一椎之下。
【主治】核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眩、痪痴、恍惚不乐。
【摘要】《百症赋》:「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又:「兼身柱、肺俞、膏肓,为治疗肺痹之要穴。」一云:「此穴善退骨蒸之热。」
【取法】第一椎下'俯而取之。
【针食】针五分,灸五壮。
十四' 大椎
【解剖】有横颈动脉及肩胛背神经。
【部位】在第一椎上之陷凹中。
【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核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 项颈强不得回顾。
【摘要】能泻胸中热及诸热气。一云:「治身痛寒熟、风气痛,又能治气短不语。」
【取法】第一椎上陷中,正坐取之。
【针灸】针五分,灸三壮。
十五' 哑门
【解剖】有项韧带横颈动脉、肩胛背神经。
【部位】入发际五分。
【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钮血不止、脊强反折、痪痴、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摘要】《百症赋》:「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取法】
正坐,入发际五分,当两筋之间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不宜深,深则令人失音,不宜灸,灸之令人哑。
十六' 风府
【解剖】有后头筋、后头动脉、大后头神经。
【部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
【主治】中风舌缓、暴瘤不语、振寒汗出、身重、偏风、半身不遂、伤风头痛、项急不得回顾、目眩反视、鼻钮、咽痛、狂走、悲恐、惊悸。
【摘要】主泻胸中之热。《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又: 「阳明二日寻风府。」《通玄赋》:「风伤项急求风府。」《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取法】哑门上五分,正坐取之。
【针灸】针三分,禁灸。
十七' 脑户
【解剖】为后结节之下部。
【部位】在枕骨下,强间后一寸五分。
【取法】正坐,风府直上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
十八'强间
【解剖】为后头颅顶之缝合部。
【部位】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沬、狂走。
【摘要】《百症赋》:「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取法
】脑户上一寸五分,百会后三寸'正坐取之。
【针灸】针二分,禁灸。
十九'后顶
【解剖】有显需页动脉后枝、后头神经。
【部位】在百会后一寸半。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眩不明。
【取法】正坐,百会后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五壮。
二十' 百会
【解剖】有帽状腱膜、显需页动脉后枝、后头神经。
【部位】当头正中。
【主治】头风头痛、耳聋、鼻塞、鼻钮、中风语言蹇涩、口噤不开或多悲哭、偏风、 半身不遂、风痫、卒厥、角弓反张、吐沫、心神恍惚、惊悸健忘、核疟、女人血风、胎前产后风疾、小儿痫风惊风、脱肛久不痉° 【摘要】《灵光赋》:「百会龟尾治痢疾。」《席弘赋》:「小儿
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尾髄。」又:「咽喉最急先百会。」《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胜玉歌》:「头疼眩晕百会好。」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
【取按】正坐,从耳尖之直上。当头之正中取之。
【针灸】针二三分'灸宜多壮。
二十一'前顶
【解剖】有显会动脉后枝及前额神经。
【部位】在显会后一寸五分。
【主治】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痪痴、鼻多清涕、颈项肿痛。
【摘要】《百症赋》:「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取法】正坐,百会前一寸五分取之。
【针灸】针三分,灸五壮。
二十二'顋会
【解剖】为前头骨、颅顶骨之缝合部。
【部位】在上星上一寸。
【主治】脑虚冷痛、头风肿痛、项痛目眩、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
【摘要】《百症赋》:「显会王枕,头风疗以金针。」《玉龙歌》:「卒暴中风, 颜门百会。」
【取法】百会前三寸取之。
【针灸】针二分,灸五壮。
二十三'上星

【解剖】有前头筋、前头神经、三叉神经之第一枝。
【部位】在鼻之直上,入发际一寸。
【主治】头风头痛、头皮肿、面虚、恶寒、核疟、寒热汗不出、鼻钮鼻涕、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以三棱针刺之。
【摘要】《胜玉歌》:「头风眼痛上星专。」《玉龙歌》:「头风鼻渊,上星可用。」 【取法】正坐,前发际入发一寸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宜多灸。
二十四' 神庭
【解剖】有前头筋、前头神经、三叉神经。
【部位】入发际半寸。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狂、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烦满喘咳、惊悸不得安卧。
【摘要】《玉龙歌》:「头风鼻渊,上星可用。」又:「神庭理乎头风。」 【取法】正坐,前发际入发五分取之

【针灸】此穴禁针,灸三壮。
二十五'素醪
【解剖】有外鼻神经、分歧口角动脉。
【部位】鼻端准头。
【主治】鼻中滤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钮血、霍乱。
【取法】于鼻端取之。
【针灸】此穴禁灸,针一分。
二十六'水沟
【解剖】为上颚骨部,有口轮匝筋、鼻中隔动脉、下眼窝神经。
【部位】鼻下沟之正中。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不省人事、癫痫卒倒、消渴多饮水、口眼口咼斜'俱宜针之。若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立愈。
【摘要】《玉龙歌》:「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又:「大陵人中频泻, 口气全除。」《百症赋》:「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灵光赋》:「水沟间使治邪癫° J
【取法】正坐,于鼻下水沟上端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宜灸。
二十七'兑端
【解剖】为口轮匝筋部,循行上唇冠状动脉。
【部位】在上唇之端。
【主治】癫痫吐沬、齿龈痛、消渴、钮血、口噤、口疮。
【摘要】《百症赋》:「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取法】于上唇尖端取之。
【针灸】针三分,不灸。
二十八'酿交
【解剖】上颚骨齿槽突起之粘膜部,有口冠状动脉、三叉颜面神经。
【部位】在唇内齿上龈缝中。
【主治】面赤心烦痛、鼻生滤肉不消、颈额肿痛、头项强、目泪多目多赤痛、牙疳肿痛、小儿面疮。
【摘要】《百症赋》:「鼻痔必取龈交。」
【取法】上唇之内,上齿之上,龈缝之中取之。
【针灸】针三分'逆针之,不灸。
第三章附录篇
经外奇穴
、患门
主少年阴阳俱虚、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潮热盗汗、心胸背引痛、五劳七伤等症'无不效。先用腊绳一条'以病人男左女右脚板,从足大辟趾头齐量起'向后随脚板当心贴肉直上,至膝湾大横纹中截断。次令病人解发匀分两边,平身正立,取前绳子,从鼻端齐,引绳向上,循头缝,下脑后,贴肉随脊骨直下,至绳尽处,以墨点记。别用杆心,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钓起杆心,中心至鼻端根,如人字样,齐两吻截断, 将此杆展直,于先点墨处,取中横量,勿令高下,于杆心两头尽处,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至百壮。
又法:治虚劳羸瘦。令病人平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趾尖量过脚心,而上至瞅纹处切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起,从头正中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切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置,两头尽处是穴,灸时随年多一壮。
二' 四花穴
治病同患门,令病人平身正立,稍缩臂膊,取腊绳绕项向前,前平结喉骨,后平大椎骨,俱墨点记,向前双垂与鸠尾穴齐切断,却翻绳向后,以绳原点大椎墨,放结喉墨上,结喉墨放大椎骨上,从背脊中双绳头贴肉垂下,至绳头尽处,以墨点记。别取杆心令病人合口勿动,横量齐两吻切断,还于背上墨记处,折中横量,两头尽处点之,此是灸穴。又将循脊直量上下点之,此是灸穴,初灸七壮,累灸百壮,但疮愈病未愈,依前法复灸,故云累灸百壮。
注意灸此等穴,初只可三五壮,并须灸足三里以降火气。
附:崔志悌四花穴法
以草杆心量口吻切断,以如此长裁纸成四方形,当中剪小孔,别用长杆踏脚下,与脚大趾为齐,后取至曲瞅横纹中为止,断了,却以之环在结喉下,垂向背后,看杆止处, 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停'纸之四角,即灸穴也。
按此灸法皆阳虚所宜'华陀右·「风虚冷热,惟有虚者亦不宜灸。」但方书右·「虚损痹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虚损未剧之际,如瘦弱兼火,虽灸亦宜灸内关、足三里, 以散其痰火,早年阴虚不宜灸。
三'骑竹马灸法
专主愈疽发背、肿毒疮疡、瘘痉疠风、诸风、一切无名肿毒'灸之散毒'泻心火' 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蔑条量至中指尽肉处切断,却令病人脱去上下衣裳, 以大竹杠一条跨定'两人徐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勿使动摇不稳。却以前量竹蔑贴定竹杠竖起,从尾髄骨贴脊量至蔑尽处'以墨点记,却以病人同身指寸蔑二寸平折,于前点墨上,自中横量两旁各开一寸是穴,可灸三七壮。
四' 腰眼
此穴一名遇仙穴,又名鬼眼穴'治痹瘵已深之难治者,点此穴令病者解去上体衣服, 于腰上两旁微陷处谓之腰眼穴,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灸之,能九壮、十一壮最妙,瘵虫或吐出或泻下即安,或令病人去衣举手向上, 略转后些,则腰间两旁自有微陷可见。
五' 太阳
此穴治头风、头痛、赤眼'在两额角眉后青筋上'须刺出血。
六' 海泉
治消渴'在舌下中央脉上'须刺出血。
七'左金津右玉液
治消渴,口疮舌肿,在舌下两边紫脉上,须刺出血。
八' 机关
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之,在耳下八分微前,灸五壮立愈。
九'百劳
治瘘痉联珠疮。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各开一寸,灸七壮,神效。

百劳灸三七壮或百壮,肘尖百壮,又问明初出核,以针贯核中,即以石雄黄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针孔三七壮,诸核从此消矣。
十'肘尖
治肠DMK'屈两肘尖骨头,各灸百壮。
十一、通关
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专治噎膈,此穴在中腕穴旁各五分。
十二、直骨
治远年咳嗽,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不可差误,其咳即愈,不愈不可治。穴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穴,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是正穴。
十三、夹脊
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各开一寸半,灸百壮。无不痉者,此华陀法也。
十四、精宫
专治梦遗,灸七壮,有神效,在背第十四椎下,各开三寸。
十五'足太阴太阳
治妇人逆产,穴在内踝后白肉际,胞衣不出,刺足太阳,在外踝后一寸委宛中。
十六'鹤顶
主两足瘫痪无力'灸七壮'穴在膝蓝骨尖上
十七'足小趾尖
治妇人难产不下,灸足小趾尖即下云。
十八'中魁
中魁穴'在中指上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翻胃、吐食,灸七壮。
十九'大小骨空
大骨空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统治目久病、 生翳膜、内障、流泪、眼癣等'灸七壮。
二十' 痞根
痞根在背十一稚会开三寸五分,治痞块有神效,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灸每次须二七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腰 、膝、 肩、 四肢、神精痛
脏腑盛衰看原穴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五输穴讲义(下篇)
丘墟穴的准确位置图,丘墟穴,丘墟穴的作用与功效
董氏奇穴篇《第四章董氏奇穴四四部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