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chapter] 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曰: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曰病在「太阳」。其为病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则见头项强痛,身发热而恶寒。故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提出,但从脉浮上观察,必有发热之证状也。因发热非太阳病之所独有,是以简略而不述也。
     据吉益南涯氏释曰:「太者,大什也。阳气盛于表位,谓之『太阳』。脉浮,头项强痛,此其候也。气盛而血窘窒,故致强痛。发出则不项强,不恶寒,发热汗出矣。经过日时,则迄于内。盖表位,气之末也,末气常乏。今气盛甚于其末者,阳气太之状也。因名之曰『太阳』。」
       程郊倩曰:「按『六经』之设,是从人身划下疆界,辖定病之所在,无容假冒,无容越径。故一经有一经之主脉,一经有一经之主证,稍有假冒,以经核之,可以据此验彼。若有越径,以经核之,可以从彼执此。即以『太阳』一经而论,脉浮,头顼强痛而恶寒,自是『太阳』之为病,固无与他经事。何以『阳明』亦有『太阳』?『少阳』亦有『太阳』?『三阴』中亦有『太阳』?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符合处耳。又有『太阳病』竟不能作『太阳病』处治者,亦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参差处耳。名曰『六经』,其实为『表里府藏』四字各与之地方界限。有地方界限,可以行保甲,此仲景之『六经』也。因地方界限,以之作驿递,此众人之『六经』也。」
    由此观之,「太阳」二字,是仲景根据《内经》经络领域,证候表现,而定出「伤寒六经」分类。故清季以前注《伤寒论》者近百家,每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太阳」,实非无理。第仲景复以病态及病灶之领域所在,结合寒、热、虚、实、表、里,而分立六经辨证,便于审证及治疗上之便利,特别立一系统耳。
      仲景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病之称为阳症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症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为阴。生里机能亢盛者为阳,生理机能减退者为阴是也。《伤寒论》一书,称「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多为热症、实症,即机能亢进之症是也。称为「太阴」、「少阴」、「厥阴」证者,大多为寒症、虚症,即机能减退之症是也。
      当身体受病菌或病毒等侵害时,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后使有机体本身发生一定反应动作来对付。这时体温升高,加速循环,增加体内抗菌机能之作用。通常在发热初期,病人常有寒冷之感觉,甚至发生战栗,这是临床症状上发热初期之一般现象,而古人无此观念,但在实践工作中累积之经验,以脉浮为病邪并着于肌表,皮肤微血管收缩,而头项部比之其他部分血液充盈之度为高,故郁滞所致则为痛为强。头项为身体之最高部分,肌表为身体之最外一层,恶寒为发热初期之征兆,故不论何种病症,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时,皆得以之谓「太阳病」。仲景之所以不立方剂者,以标示「太阳病」之大纲也。
       如病毒郁滞于肋骨弓下,以致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而呕等症状,无「太阳」之表证,又无「阳明」之里证,中医称为「半表半里」。故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为提纲,阳气微少于表,因名之曰「少阳」。
      肠胃内由病邪侵袭,其机体全身反应为不恶寒、反恶热、谵语、腹满、汗自出、不大便等。《内经》上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即启也,发也,如花发曰花开。凡闭藏于内而发出之曰开。阖为开之对待,闭藏也。《易》曰:「阖户谓之坤。」是指内部的意义。所以吉益南涯氏曰:「明为黎明之明,示阳实也。」体温调节中枢,产生热能,迫发于外,但蒸发、辐射、对流等的发散,不敌内部产热量,因之产热与散热之协调机构失却平衡,即里位极时则实,实于内而向外扩张。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肠胃道因寒冷剌激或消化机能不健全以及受化学刺激以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名之曰「太阴病」。若误与「阳明证」混治,则必胸下结痞。此因内虚,故惟腹壁膨满、挛急,若按其内部,则空虚无物。
      无热而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不温,曰「少阴病」。假令一切之病证,循环与神经机能衰弱,都能在临床上显现此等症状,宜作「少阴病」而施治之。
       病邪弥漫躯体上下内外,随病者之抵抗力如何而异其病所,中枢神经调节机能失却控制,亦即传导刺激对于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变化,调节平衡之机能失却常态,因此体内抗菌机能不能发挥作用而濒淤险境。如能战胜病邪则生,不能战胜病邪则死,为疾病之生死重要关键。其病态为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或外热内寒,或吐,或利,或消渴,气逆等等者,曰「厥病」。
明了《伤寒论》所称「六经」之意义,再进而研究各条文之真义,则不致对于清代以前各家注释,发生模糊之感矣。
      脉浮,主病在表。「太阳病」之机体反应属于兴奋性的,阳性的,故其脉必浮。其机体反应的作用为加强体内抗菌机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抗体之产生等等,中医称之曰「正气」,西医称之曰「抵抗力」。因为血液循环加速,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故挠动脉之搏动乃见浮象。脉浮非一定指表证和实证。如张介宾曰:「大多浮而有力有神者,阳有余也。阳有余,则火必随之。(中略)浮而无力空豁者,阴不足也。(中略)若以此为表证,则害莫大焉。
      何以见头项强痛?因血液循环加速,颞顬动脉之搏动,或受毒素刺激而影响知觉神经,回旋椎部运动神经受到影响而发生障碍。有谓头则痛,项则强,其实不必机械式之分割,有头痛而不项强者,有头项之回旋,但觉重而不灵动者。总之,头项有不舒适之自觉症状,即可谓头项强痛之证。其强与痛之程度高低,病人各不一致,胥视其感受病毒之轻重,与其本身之抵抗力强弱如何以为衡量。何以见恶寒?吴襄《生理学大纲》上说:「通常在发热的初期,病人常有寒冷的感觉,甚至发抖。事实上,这时候的体温已经升高,但因皮肤小血管正在普遍收缩,皮肤温度很低,以致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皮肤小血管收缩的结果,体温发散减少,再加发抖增加了体热的产生,于是体温更迅速上升,因之和四周空气的温度不平衡。」所以条文中虽曰「恶寒」,其实「恶风」亦包括于其中。
       《伤寒论》只言脉与证,独于舌苔之证状不言,虽阳明篇有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一条,亦含混不明。为便于初学者之辨认证状起见,于讲解条文之后,补入舌色苔证,其无脉证之条,应知其脉证者,亦补入脉证。续貂之嫌,则不计也。本条太阳病之舌质颜色当为红润或红淡,苔则薄白而不燥。
       本条解释谓从脉浮上知其必有发热之证状者,以血液集散于表层,其脉必浮,其身上肌肤之温度必高过正常体温,而仲景不言发热者,因非「太阳病」之所独有证状也。
      吕搽村曰:「仲景《伤寒》立法,能从『六经』辨证,则虽繁如『伤寒』,不为多歧所误,而杂病即一以贯之。」因之,学者不可泥于章句之末,如能参透领悟其真精神,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

[chapter] 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为「太阳中风病」脉证之提纲。

解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见发热、汗自出、恶风、而脉浮中有缓象者,名曰「太阳中风」。简言之:即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曰「中风」。亦有头项不强痛,仅见昏晕者,而发热、汗出、恶风、脉浮,为「中风」必有之主证。
「太阳病」原包括「中风」、「伤寒」二种证状而言,首条即言「中风」、「伤寒」两种共有之证状,此则专言「太阳中风」之脉证也。
发热为人身体温超过正常温度,对于病体来说,应当是有利的,原为对于外界侵害的一种生理反应,其作用为「正气」(即抵抗力,以后统称谓之正气)抵抗病邪的一种表现,即体温中枢调节起了变化,热的产量增多或排出减少,使蓄积在体内的热量超过平时,成为发热。
       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约有下列几点:一、传染病的发热。二、手术后的发热。三、神经性发热。四,缺水发热。五、药物的影响。但就本书所论发热,不外第一点传染病的关系,条分之可得六点:
一、外界一种病毒侵袭体内,生理上即发动一种抵抗作用,刺激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于是体温增高,增强体内抗菌机能,促进抗体产生等等。战胜病毒后,由于汗腺分泌加速,体热大量随汗而去,体温乃得复原,即中医所谓汗出而解。
二、病原细菌侵人体内,放散一种毒素,或发生繁殖作用,与体内血液或各部组织的液体起化学作用,而使产热中枢的机能兴奋。
三、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废料物质不能尽量排泄,此类废物如新陈代谢的尾产物、过剩的营养料、毒物等,留着体内,影响了血球和细胞的新陈代谢,而使体温增加。
四、脏器组织因某种关系发生变化,或残废物质不能多量排出体外,此类残余即能起发酵作用,成为瓦斯浊气,因之体温增高。
五、外层汗孔闭塞,体内热量增加,不得放散,新陈代谢失去调节,亦能使体温增高。
六、血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血液大部分充盈于某部,某部的温度即觉增高。但此类的热,西医谓之发炎,中医称之为「火」,如「胃火」、「肝火」等。
      上面六条,或曰「实热」,或曰「邪热」,或称「表热」,或称「内热」,视临床症状如何而名之。
      「太阳中风」的发热,即属上列的第一点。产热中枢的机能亢进,由它发出冲动,管理着与体温有关的血管、肌肉及汗腺的活动,皮肤放散和辐射之机能受到障碍,中医称之为「表热」。
         排热和生热最有关的器官是皮肤小血管、汗腺、肌肉和肺。出汗是皮肤血管扩大,全身肌肉舒松,肺呼吸加速,汗腺分泌汗液。汗腺受交感神经所支配,中枢在脊髓、延脑、下视丘和大脑皮层中。这些中枢的兴奋都可使汗腺分泌,亦即排除病毒的一种生理机能表现。按出汗的原因,不外下列四点:
一、正常体温的保持,是人体健康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所以不断产生热,在热产生的同时,身体将热不断的排除,产生和排除的量和速率相平衡,体温就恒定不变。肺呼吸及内呼吸不停,不断吸入空气中的氧与血液中的铁质化合,和食物内所含的氢化合成水,和食物内所含的碳化合成碳酸气,与燃烧时的变化相似,燃烧时发热,呼吸时也发热。简括的说:体热的产生,来自养料的氧化,体热产量的多少,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情况,例如情绪紧张、体力劳动和气候冷热等。另一方面散热中枢的兴奋,可因三方面的刺激而加强:一是血液温度增高的直接刺激。二是低级中枢所传达的热觉感受器的冲动。三是大脑皮层的冲动。当大脑皮层接受高热的刺激时,不论来自内在或外在环境的,都将转来加强散热中枢的活动,因而加速热量的发散,以为调节。出汗即为散热中枢机能亢进,刺激汗腺,为一种大量发散体温的作用。
二、当产热与散热的协调机构长期失却平衡时,皮肤表层神经衰弱,汗孔的分泌作用无力控制而汗自出。

三、体温增高,直接刺激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致汗腺开放而汗自出。
四、神经中枢的机能衰竭,各部组织之神经都失却主宰而汗自出。
「太阳中风」之汗自出,即属于第一点的散热中枢神经机能亢进,刺激汗腺,虽曰汗出,亦不过皮肤上稍稍湿润而已。虽汗而不多,故其发热并不因微汗而退清。因为体温中枢的调节起了变化,产热多,散热少,致体温升高。在发热的时候,体温提高之后,虽然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然此时保留在体内的热量仍比正常多,所以体温保持在高水准上。经过治疗或一个时期休息之后,如药物治疗或针灸治疗,体温又起变化,结果把过多的热排出,于是保留在体内的热量恢复正常,乃得痊愈。
     「恶风」者,因有微汗,汗腺开张,肌腠疏而不密。皮肤内温觉感受器不胜流动空气与皮肤辐射和对流的刺激,故淅淅恶风。成无己曰:「恶风者,风至则恶,得居密室之内,幛帏之中,则坦然自舒也」。
   「脉缓」为脉浮缓之略。首条已举「太阳病」之脉浮为标的。浮中所以见缓者,以皮肤有汗液滋润,柔和而不紧缩,即皮肤血管舒张,皮下感觉神经亦呈弛缓的缘故。
    本条之名「中风」,俗称之「伤风症」者是,与猝然倒地、口眼喎斜、不省人事之「中风症」,绝然不同。一为病在脑部,此则病在肌表,所谓「风伤卫」者是也。
        本条之舌证:舌质当属正常红润或淡润,苔则薄白。

[chapter] 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本条为「太阳伤寒病」脉证之提纲。

解曰:初感病邪之「太阳病」,不论其已见发热或未见发热,必有恶寒,一身筋骨疼痛,或作呕逆,其脉见紧象的,即名曰「太阳伤寒」 。
上条言「太阳中风」的脉证,此则言「太阳伤寒」的脉证。以「太阳」包括「中风」、「伤寒」二证,故仲景于开卷即立出三条纲领。
尤在泾曰:「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上『中风』条参之自别。」吾人在气交之中,风吹寒侵,日炙雨淋,有为病
者,有不为病者,有即为病者,有不即为病,久而始发者,种种不一,是在其人本身之抵抗力如何而已。抵抗力中医名为「正气」,强者即不能为病,纵病亦久而后发;弱者即成为病,病之始也,即为「太阳病。其为「中风」或为「伤寒」,则又视其人之生理机构如何以为衡。
日本汤本求真氏曰:「凡言人之体质,千差万别,不能逆睹,若穷极之,可分为二大别:其一皮肤粗疏而弛缓,有此禀赋之人,若罹『太阳病』 ,必见其脉浮弱、自汗等之证状。其一为皮肤致密紧张者,有此体质,若侵入『太阳』,则脉浮紧、无汗等之证候出」。可见病因大致相同,结果病态有不同者,体质之不同也。
      本条「太阳病」,言初感外邪,皮肤小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汗腺密闭。若其人之神经灵敏者或抵抗力之强盛者,血液循环加速,加强体内杭菌机能,遽起发热的证状;若其人体弱,抵抗力不能遽然而发者,或神经滞钝者,其发热之起则转迟缓。不论其发热之起与未起,其皮肤之表层因外邪所袭,必见恶寒之证象。当皮肤紧缩,汗腺闭而不通,则体温之放散失去调节,内部之浊热与疲劳物质充斥于肌肉筋骨之间,神经备受压迫刺激而为疼痛,故曰必恶寒、体痛。其呕逆者,以本身之浊热与水气不能向外放散,则向上涌,延髓部之呕吐中枢神经备受刺激,引起胃神经的反射而作呕吐。脉之见紧者,以外邪袭于皮肤表层,皮肤紧缩,皮下神经亦起紧张,故脉管亦弦劲有力,搏指成紧象。其曰脉阴阳俱紧者,指头手足三部之脉。古人诊脉,「人迎」、「寸口」与「趺阳」并诊。仲景《伤寒论》自序曰:「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可见脉阴阳俱紧之阴阳,指上下之脉而言。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注家都以「尺」、「寸」言或「浮」、「沉」言,仅拘泥于手部挠动脉的成见而言之。
     
紧脉,为脉搏见弦硬有力之象。以指按之,医者之手指直觉搏动有力,于跃动流利之中脉道为紧束而具坚硬之象。盖脉管周围有神经,中为血液流动,血行充满于内,神经紧张于外,于是脉管弦直,搏动有力而呈紧象。身疼痛,因神经有舒缩血管的纤维,加速或阻遏心搏的纤维,以致皮肤痛觉感受器的神经感受压迫刺激而紧张作痛。《脉诀》主弦紧为寒,弦紧为痛者,实具有理由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条文辨析2
(1)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编第一章太阳病概说
《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篇太阳病篇第一章太阳病概说+第二章太阳病纲领
解表发汗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七)——大青龙汤
本能论弟子李云龙
【胡希恕:六经辨证-学习体会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