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你读文献002期| 温尼科特《独处的能力》之“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2015年8月29日,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在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第二期文献研讨会,本期我们一起研读《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选自温尼科特的文献集《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期的内容。

原著:温尼科特

翻译及讲解:郝伟杰

审校:赵丞智

整理编辑:卢璐 蒙琳徽


因为本次文献内容较多,我们将本期文献分成五个主题:


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事实上的独处

爱恨交织——三元关系中的人格发展

喜欢比爱多了些什么——性交之后的独处

“原来你就住在我的身体”——好的内在客体


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主题:


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文献背景

《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是温尼科特于 1957年四月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科学会议上宣读的文章,后收录在《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文献集中。



1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献的

理论意义

这篇文章从情绪发展和母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

从三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关注点是建立在三元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即俄狄浦斯情结是孩子与父母三人的动力背景中发生的故事。但是这篇文章把精神分析的理论重点从三元关系拉回到了之前的二元关系上

对“创伤”的理解:弗洛伊德提出了很多现象,包括创伤,个人的力比多等;但是温尼科特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每个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里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依赖于适应的、促进性的环境。如果这个阶段的任务能够达成,个体就能获得这个阶段的特定能力,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发展心理学角度。温尼科特对于创伤的理解是,“在某一阶段中,环境的失败导致某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从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温尼科特已经对“成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整理出一条发展脉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六个月,再到两三岁,经过潜伏期,一直到青春期、成年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温尼科特把每个阶段的任务基本上都说清楚了。

综上,这篇文章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有理论创新的意义,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当我们谈“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当说到“我好孤独”时,我们可能感受到其中“痛苦”的情感,但“孤独的行者”中好像又没有这种感受,似乎有“享受独行”的感受,那么孤独到底是什么呢?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能力?可能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面对“孤独”的那些不同的感受里,其实涉及到的是人类情绪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比如,有些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但另一些人却可以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那些独处时感到痛苦的人可能在很早期的发展阶段中有一些任务没有完成,而那些能够享受孤独且独处的人可能已经到达了发展阶段的后期。


在这篇文献的开头,温尼科特提到,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同的来访者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治疗室里中正在接受治疗的来访者,当治疗师保持沉默时,来访者是怎样的反应?有些来访者可能会感觉痛苦,因为治疗师的沉默会让他们感到很不安;还有来访者些会认为治疗师沉默是在等待对他的倾听。温尼科特提出,在某一时刻,来访者是非常需要沉默的,这种沉默可能是来访者人生中第一次能够真正地独处,这是很有意义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来访者的沉默往往代表着阻抗,治疗应该去探索和研究这种阻抗。但温尼科特认为,有一种沉默其实不是阻抗,而是来访者在治疗中取得了一种能力的达成

还有一种沉默,表明来访者处于一种退缩的防御状态,这种来访者的功能可能停留在更早期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在生命的最早期还没能建立起最基本的安全感,他们依然存在着对死亡的焦虑,因此有时特别需要防御这种死亡焦虑状态,于是他们表现为退缩的、防御的,好像感受到了很多威胁。

3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一个人真正独处之前的两段人生,

三元关系和二元关系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是俄狄浦斯期的精神分析,也就是三元关系情境中的精神分析。在当时的精神分析界,弗洛伊德提出的三元关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地位。三元关系的理论框架认为,精神病性的来访者是在最早期的发展阶段出现了问题,边缘性的来访者是在六个月到之后到两三岁之前的发展阶段出现问题,而精神-神经症来访者是在三到五岁的俄狄浦斯期的发展阶段出现问题。而温尼科特提出的二元关系框架对此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不同的成熟发展阶段,如果一个人的成熟任务完成的不是很好,就像盖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大楼,虽然没有塌陷,但随着大楼越盖越高,承载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在碰到台风、暴雨等应激的时候,原来不扎实的建筑部分就开始起作用了。同样地,发展和成熟不良的那部分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功能。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神经症性的问题,我们会首先想到是在俄期突然出现问题,可能当时父母突然出现意外,导致这个阶段的功能没有机会实现。但是也有可能是在俄期之前阶段的发展基础就没有打牢,到这时碰到了更大的应激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工作像是考古工作,是把来访者很早以前的,现在已经记不得的东西挖出来,只要找到那个东西,来访者的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这是他对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理解,很多人也认同这个似乎是现象学层面的理解。

但实际上,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治疗中其实(不知不觉中)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并同时提供了长时间的陪伴。正是在这种长时间的陪伴中,分析师和来访者不仅仅是在找一个原因,也不仅仅是找到了一个病理性根源,同时更重要的可能是这种稳定的框架和陪伴也修复和恢复了来访者早年由于环境失败所导致的那些没能达成的能力,比如自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弗洛伊德在寻找疾病原因的过程中可能也做了加强自我的工作,但他有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们不得而知。)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些理论,包括羡嫉、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置,以及着两种心位的互相转变,其实也是在说二元关系。但这里我们不做更多阐述。

温尼科特提出,孩子在其生命的早期是没有父亲概念的,其实在刚出生及之后一段时间内,孩子连母亲的概念也没有,当然孩子更没有“我”的概念。婴儿闭着眼睛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些感受。当母亲给婴儿喂奶时,婴儿感受到的不是外界有一个人在喂奶,而是“感觉饿了”、“感觉饱了”、“内部感觉很舒服”、“感觉不舒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才慢慢发现,这个东西好像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好像外面有个人给我,我才能拥有,发展到这里,孩子才逐渐有了母亲的概念,同时也才有了“我”的概念,这个时候大概在6个月。

我们就是在“婴儿已经发展出了对于母亲这一外部客体的理解”之后的这个框架下探讨独处的问题。

虽然婴儿已经可以理解母亲这一外部客体,但这时婴儿还没有第三者的概念,也就是父亲的概念。那么父亲对于婴儿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人有不同的特点,给我提供养育的那个人是妈妈,还有一个和她不太一样的人是爸爸,这就是父亲的概念之一。

第二,我们会提到父性的品质,比如积极的、进取的、阳光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父亲、母亲、父性、母性,其实是一种意象和特质,而非生理上的性别。女性身上也同样可以有很果敢、很坚毅、能够承受压力的特质。)

第三,父亲意味着性别上的概念,比如“我是一个女性,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特质。”

在婴儿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概念根本没有建立,但是并不意味着父亲在这一阶段不起作用,并不是说父亲像隐形人一样一直到俄狄浦斯期才突然跳出来发挥作用。父亲的作用其实很大。而且,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家和实践者也越来越强调这一点。

4

那么在生命的最早期,

父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父亲在婴儿发展的最早期更多地起到间接的作用:给母亲提供支持。如果丈夫对妻子是关爱的、呵护的、照顾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能支持家庭,这样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的安心和踏实。父亲其实是在帮助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感也能共情性传递给婴儿。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母亲可能会焦虑不安的,是分心的,可能会对婴儿早期的养育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在早期发育阶段,婴儿有很多发展任务需要达成,比如,从刚出生到三四个月会有一些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及其与自己身体的整合,这个任务对婴儿来说非常地重要。

如果小孩有躯体性疾病,如腹股沟疝气,这种一阵阵的疼痛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各种整合能力。在他长大之后,还是感觉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总想着可能突然会有突发事件打击他,这其实是他在小的时候面临突如其来的痛苦,却没有人能够安抚、抚慰和帮助他的早期经验再现。

在最早期的发展任务完成之后,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婴儿自我与母亲之间边界的分化,即“我与周围不一样”,“我跟我母亲是不一样的人”。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在,就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这种自我边界的分化,因为他能给婴儿提供一些区别于母亲的体验,会加速婴儿的这个自我边界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发生在四或五个月,大约到六个月或稍后完成。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父亲在养育孩子中的角色和位置的理解有偏误,有父亲甚至母亲也抱有这样的观念,认为父亲的角色可有可无,有母亲照顾孩子就可以了,而父亲只需负责外出工作和赚钱。但实际上父亲从一开始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至少在孩子6岁之前这个时期内,父亲要不断出现在家庭中,要与孩子进行各种方式的游戏和交流,以供孩子进行幻想。

接下来阶段的任务是人格进行丰富性拓宽。中国有句老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意思是说,我们都是从一团混沌开始的,从一开始没有分化的原初状态,到逐渐能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在个体我与环境区分开来之后,我们的生命还不是特别有意义,这时候我们人格的丰富性拓展其实有赖于第三个人的存在,第三个人就是父亲,当父亲真正在关系中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人格的丰富性就展开了,因为三人关系才会涉及到竞争、抢夺、友谊、背叛这样的主题。当我们的人格丰富起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在世界上生存是一件有意义的、有趣的、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们才有了真正人类生命意义上的生活。

父亲的另一个作用来自他所拥有的父性品质

我们很多人对童年有着这样的回忆:“当他(父亲)走进来时,我的房间立即洒满了阳光和希望。”这是一种父性的品质。或者说,一个人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母亲的那种包容性可能还不完全足以让他去克服困难,但这时如果父亲在,有一个很坚毅的人跟你说,“这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一直在这陪着你,别怕!”这时我们就能突破问题。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属于父性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够跟父亲有这样的联接,我们身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品质。

这里我们所说的父性品质是象征意义上的,不见得一定要是一个生理上的男人,女人身上也可以有这样的父性品质。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家庭中有一个现实的父亲,但是我们在探讨的时候是在象征的层面上去探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婴儿能够独处,源于母亲的在场
温尼科特:早期母婴关系与儿童人格发展
母婴关系:只有完美的客体才值得攻击
李鸣教授讲精神分析 | “足够好的母亲”与婴儿的“依赖与独立”
文献解读 | 温尼科特《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三)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