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建筑·竹生活】场所精神·乡土建设
  编者按
  2014年11月29-30日,第一届“竹建筑·竹生活”高峰论坛在无锡大剧院隆重召开。国内外知名竹材专家以及建筑师、学者、室内设计师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和研讨内容。以下是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葛千涛先生题为“场所精神·乡土建设”的精彩演讲。在中国龙泉举办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是全球第一个在地竹建筑双年展,以“场所精神——乡土建设”为主题,携手隈研吾、前田圭介、国广乔治、李晓东等11位全球知名建筑师,“以竹代木”,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竹建筑双年展简介
  竹建筑双年展的公共社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公共空间、互动陶瓷工作坊和青年旅舍。这个项目不太容易,我们差不多已经做了两年,碰到了很多困难。最主要的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项目有不同的看法,最大的分歧可能是在乡村有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个社区。但我们觉得中国的乡村特别需要这样一个社群。我设计了一座用竹篾板做的桥,桥这头是古老村落,未来这条古道是连接世界的窗口,正如这一次我们请到了11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
  1传统青瓷作坊
  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美国
  本次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之一,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著名建筑师、教育家。
  该建筑是当地原有的陶瓷工作坊。建筑的环境控制系统依赖于自然通风、夯土墙的耐温性,以及湿度传递性。南北方向的窗户可以对流通风,因此无需安装任何采暖设备。所有的照明器材,将采用荧光灯及LED设备,可以为工厂提供合适的灯光效果及氛围。
  效果图
  施工现场
  匣钵碎片饰地面
  2当代青瓷艺术馆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
  著名建筑师,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当代青瓷艺术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生产的重竹(压制成型),在这个艺术馆设计中,它作为一种结构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这种开放性的建筑实践,对重竹运用而言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效果图
  3精品酒店
  西蒙·韦莱斯(Simon Velez),哥伦比亚
  著名竹建筑师,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使用低成本建筑材料——尤其是天然材料的运用。
  西蒙积累了四十年的竹建筑经验,被建筑界尊称为“竹先生”,他最让人震撼的作品是游牧人博物馆。在这个酒店设计中,我们看到一种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建筑——屋顶上的青瓷瓦片,支撑建筑的毛竹等等,这一切自然元素与周边环境完完全全相互交织,十分自信地展现力学和美学,科学和艺术的完美构成。
  效果图
  4.1低能耗示范竹屋
  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意大利
  著名生态竹建筑师,曾通过“Ⅱ Sole 24 Ore”建筑群中的礼堂项目和安哥拉会议中心项目,与伦佐·皮亚诺工作室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更标志着将竹子应用于微建筑这一领域取得了实验性成功。
  该项目探索了关于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的可能性,用以提高环境保护及自然生态发展水平。通过利用宝溪乡的自然资源,如阳光、水流、植物、自然风等多种天然材料来设计创新型生态竹屋。“竹”,这种非常特殊的自然资源将被应用于室内设计及房屋结构设计;“地下水”,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可被合理用于冷却降温。同时,“风水”这一极具象征性的中国传统概念,也被应用于竹屋设计。
  效果图
  4.2水碓(瓷土制作体验馆)
  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意大利
  建筑师试图打造一个体验馆,让游客了解龙泉青瓷产地所制陶土的过程。体验馆如同一个保护盒,在保护整座陶土制作坊(包括水池,水碓,水磨等)的同时,让其不受干扰地持续日常陶土制作。因此,这里设有两条独立通道:一条地面员工通道,一条街面游客通道。游客可以步行穿过这些空间,在俯视陶土制作的同时享受周围美景。这种设计保留了陶土制作坊里所有的现存通道,以供这个传统的陶土生产厂继续工作。
  效果图
  4.3竹桥
  马儒骁·卡德纳斯·拉韦德(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意大利
  竹桥的灵感来源于1485—1488年间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悬拱桥设计草图。木质结构在组装时无需嵌固件,只需运用层叠元素来满足其承受力。建筑外观简洁,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搭建这座桥。
  效果图
  5接待中心
  武重义(VO Trong Nghia),越南
  著名建筑师,擅长使用竹子、蔓以及石头等天然素材,结合当地景观特色,创作可持续建筑设计。2014年,他以建筑“Dailai Bamboo Complex”获得2014亚洲建筑师协会奖。
  该建筑既是接待中心,也是办公区域。其弧形墙体及屋顶,由经过热弯形成弧度的竹子建构而成。利用竹子的强度与韧性打造出通透的空间,以体现竹建筑的独特魅力。曲线造型,犹如溪边倒映的弯月,宁静而安逸。
  效果图
  建造中的接待中心
  6青年旅社&设计酒店
  安娜·海瑞格(Anna Heringer),德国
  建筑师,她的可持续性建筑享有国际声誉,以建造“低技建筑”而闻名世界。位于孟加拉国Rudrapur完全由手工建造的METI手工学校是她最著名的作品。
  龙泉因其独特的青瓷文化,在中国陶瓷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青瓷的优雅器形,极具区域代表性。建筑师希望通过该项目来发展竹的结构及编织技术,使其达到与青瓷一样的成熟水平;同时,通过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竹”具有和陶瓷一样的当代性。
  效果图
  建设中的青年旅舍&设计酒店
  青年旅舍局部,垒石与夯土
  7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
  李晓东,中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获“建筑的必要性国际宣言”国际可持续社区建筑评选第一名、2012世界年度八大绿色建筑、2005联合国教科文文化保护创新奖等。
  该建筑被四周的竹林所包围,因此“竹”便成为了建筑立面的主要材料。研发中心的一层、地下室及其通道,以竹的设计产品、技术运用、工艺研发为主,以及功能区。第二层,配有多功能厅(讲座、会议、沙龙)、厅内的阶梯具有两种功能:座位和书架,郁郁竹林通过观景台融入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成了一个整体。
  效果图
  8艺术酒店
  杨旭,中国
  建筑师,本次竹建筑双年展总体规划师。
  酒店融于一片自然的竹林间,它沿溪而居,在水一方,背景映衬着层层叠叠的农田,如扇形展开伸向远方。自然、原住民的力量,是杨旭建筑作品的最好诠释。他的建筑灵感来源于宝溪当地的古龙窑,他希望能在他的建筑实践中表达出一种中国式智慧,或可称为古龙窑的精神性——因地制宜,因地取材,因人成事。
  艺术酒店(花间)效果图
  建设中的艺术酒店(花间)
  艺术酒店(水间)效果图
  艺术酒店(水间)的匣钵饰墙外立面
  艺术酒店(水间)的匣钵饰墙
  9陶艺家工作坊
  前田圭介(Keisuke Maeda),日本
  极富潜力的年轻建筑师。
  该建筑为陶艺家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机会,与民居仅一墙之隔,建筑内部设有多功能工作室与小型展厅,每个区域持续而连贯,通过礼仪式的?观唤起村庄新的生机。墙面由直径为5 厘米的竹管构成,通过有节奏的铺层,建筑师希望入驻的陶艺家能与周围自然环境产生互动,从而获取源源不断地创作灵感。
  效果图
  10公共陶艺工作坊
  Madhura Prematilleke,斯里兰卡
  建筑师及城市设计师,他带领的teaM Architrave 团队已经成为科伦坡主力建筑设计团队。
  该建筑位于两处水平面之间,其公共走廊被置于高位,且可俯瞰整个公共区域;观景台被置于低位,与溪水相应。经东面错层空间进入工作坊,我们可以在潺潺溪水声中,体验陶土与自然的芳香,在这样简单和谐的环境里,每一个人都会获得接地气的创作灵感。
  效果图
  10竹坞·餐厅
  Wise Architecture(Young Chul Jang/Sook Hee Chun),韩国
  二人均为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认证专家,注册建筑师
  竹子弯曲时,更具承重力。因此,采用这种造型作为内墙及屋顶结构,无需额外的支撑,通透却不失隐秘性。这样,不仅节约了建造成本,还为环保节能型建筑提供了示范作用。餐厅的九宫格结构与几何造型体现了独特的建筑魅力,其主结构节点以钢筋作为主轴,利用弯曲的竹子构成不同的曲面,如同竹海中错落的山脉。
  效果图
  双年展的场所精神
  当时建筑师们对龙泉这个社区的乡村建设是有过很大分歧的,有的建筑师认为这个地方不能有原住民建筑,如果有原住民,他就不愿做设计;但意大利建筑师和日本建筑师非常坚持,认为不同的建筑都要在一起,哪怕不同时代的建筑。所以对一个地方场所精神的理解特别重要,假如对场所缺乏一种认知度、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宿感,我觉得任何项目都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新城市的发展特别令我失望。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在上海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每走50米就会发现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可能是一个街心花园,可能是一个咖啡店,或是一个小酒吧、一家卖设计延伸产品的店,你会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生活。路途当中你会发现,边上这些景物都是跟你有关系的,尤其是花草,那些竹藤你可以触摸,这种生活状态特别棒。但是随着上海的城市化发展,浦东、松江、奉贤等很多地方会让人失望,觉得这个城市跟你没有太大关系,包括大尺度的马路,所以我觉得场所精神对做规划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另外我感觉,今天的建筑师过于追求宏大的叙事,很多建筑师反而是失败的;如果特别尊重当地的一草一木,有情感的话,会做出非常棒的建筑。所以我想场所精神是每一个建筑师,每一个做规划的人,包括策展人特别要追求的,是我们必须去坚持,也是必须去思考的。
  双年展的在地性
  双年展的在地性非常重要。我曾经做艺术博览会的策展,去过很多国家。那些双年展、五年展,都是在大的空间里做展览,对此我一直表示质疑:这些作品跟当地气质是否相吻合?
  很多朋友会问,你为什么在龙泉做这个双年展?我觉得龙泉双年展的意义在于,它是在地的双年展。每个建筑师到了当地以后,将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进行梳理,用他们自己的建筑语言和当地土地进行对话。他们也非常尊重当地文化的肌理。在地的双年展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原住民文化。一是跟土地的对话,二是跟原住民的对话,三是建筑师对土地的认知,用一种建筑语言去描述,或者比较恰当地在这里慢慢长出来。在地性能够让我们找到未来乡村发展的路径,找到一种可能性。我觉得在地化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作品
  双年展的低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到了现场以后,我们谈到了当地的文化。龙泉的文化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跑西乡,当地原住民的居住建筑立面大量使用夯土,其次就是垒石,因此我们在这个项目当中用了大量的垒石、夯土和竹材,当然竹材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会用大量的时间跟设计师探讨竹作为结构体的可能性。
  工业革命后,大量新技术诞生,但我认为工业革命前的低技术在今天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中国,乡村特别需要低技术去支撑,但这个低技术是“2.0版本”——我们可以把低技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关键还是如何因地制宜,去认识当地,找到未来中国乡村的路径。从低技术的角度我们也会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我们有一种循环经济叫桑基鱼塘。古代为防止洪水会把基地做的很高,基地下面是鱼塘,基地上面是桑树,蚕宝宝的粪便作为鱼的食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循环经济,这就是可持续的。在中国,可持续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一种智慧,乡村更需要可持续的未来发展。
  背 景
  第一届“竹建筑·竹生活 高峰论坛”于2014年11月29日-11月30日在无锡大剧院隆重召开。论坛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浙江大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竹产业协会竹材利用专业委员会支持。论坛迎来600余位研究竹材方向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高校学者,竹产业及竹材技术专家,通过跨行业的产业论坛,促进竹材料相关领域人士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发行业关注。
  本期编辑:雅愫
  本文版权归UED杂志社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及通知删除规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设计解读 | 场所精神,乡土建设
浙南一座避暑仙境小城,7月寻凉首选佳地!
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大师,竟然在中国偏僻的深山里,一起造了一座村落
7位建筑师、7栋建筑、7种表皮材料,这个办公园区怕是要“召唤神龙”!
他40岁成为改变国家的男人,拿过15项国际大奖,每天只工作10分钟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之龙泉青瓷小镇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