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完整版《周易•系辞•释义— —下》(值得收藏的深度好文)


周易·系辞·释义— —下


【原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释义】

        八卦形成而分列其相应之位后,对物质的象征也就在其中了;然后再将八卦两两相重后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则三百八十四爻就存在于其中了;刚爻与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存在于其中了;系卦、爻辞于各卦、爻下告知人们吉凶后,人们行动得失的规律也就存在于其中了。吉、凶、悔、吝皆体现于卦象与爻象的变动之中;阳刚与阴柔是确立六十四卦的根本;而卦中刚柔的变通,是为了趋向适宜的时机。吉凶的变化,说明坚持正义的人一定会获得胜利;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将“正义”显示给人们;日月运行的规律是将光明显示给人们;天下的运动变化规律告诉人们应当守正以专一。

【原文】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隤(tuí),妥,安。

【释义】

        乾的特征,是坚定刚健地将平易展示给人们;坤的特征,是柔顺安然的将简约显示给人们。卦之爻,就是仿效刚与柔的变动;卦之象,就是模拟事物的形象。爻与象变动于卦体之内,吉凶则表现于卦体之外,功绩与事业表现于爻象变动之中,圣人的思想和情感则表现在卦、爻辞里。天地的宏大恩德就是润泽、生养万物,圣人的重大珍宝就是设立了不同的位置。人们用什么来坚守住圣人给予的位置呢?这个应该叫做“仁爱之心”。用什么来聚集人呢?这个应当是“财物”。治理财政,正定号令,禁止民众为非作歹就是“道义”。



【原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罔罟(wăng gŭ),罗网。

佃(diàn),打猎。

斲(zhuó),砍,削。

耜(sì),犁田农具的前端,近当代为铁制的犁头。

耒(leǐ),犁上端的曲柄。

耨(nòu),翻土除草。

噬嗑(sì kē),六十四卦之一。

【释义】

        上古的圣人包牺氏(伏羲)治理天下时,抬头仰望天空中的天象,俯身观察形成地理地形的法则,观看飞鸟、走兽身上的纹饰,以及与地情相适宜的种种动物、植物,在近处则从身体上取其象征,在远处则从各类事物中取其象征,于是创立了八卦,用来会通神明的美德,用来归类表述天下万事万物的情态。包牺氏发明了编结绳子并用其编织成罗网,用它来打猎和捕鱼,这大概是吸取了《离》卦之“中虚外实”的形象特征。包牺氏去世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树木制成犁地的耜,又将树木用火烤软后弯曲成耜上端的曲柄,而将这些农具翻土除草的好处,教给天下的人们,大概是吸取了《益》卦中的木体入而下动的特征。又在中午时分设立市场交易,使天下的百姓来到市场,使天下的货物聚集于市场,使他们相互交易货物后退回家中,各自取得自己需要的货物,这大概是吸取了《噬嗑》卦中的日下有震动、各取所需的象征性意蕴。

【原文】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刳(kū),挖空。

剡(yăn),削,刮。

楫(jí),船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

【释义】

        神农去世后,黄帝、尧、舜先后兴起,他们会通变革前人发明的器物、制度,使百姓用起来不至于厌倦,又加以神妙的变化,以适宜于百姓使用。《易》中蕴涵的道理是事物发展到穷极时就促使其变化,变化后就能使事物达到通顺,通顺了就能够得到长久。所以就如同《大有》卦之上九爻所说的那样,“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改前人的服饰让人们穿着长垂的衣服从而使天下大治,这大概是取象于《乾》、《坤》两卦中的上衣而下裳的卦象特征吧!他们将巨大的树木挖空后做成木舟,又砍削树木做成划船的桨,船和舟楫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用它们来渡过艰险不通的江河,使人们能够到达遥远的地方以有利于天下之事,这大概是取象于《涣》卦中木浮于水上的卦象特征吧。用牛马驾车,牵引着重物到远方,以利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随》卦中下卦动而上卦愉悦的卦象特征吧。设立重重门户夜间击柝警戒,以防备暴徒和强盗,这大概是取象于《豫》卦中雷声在大地上震动的卦象特征吧。斩断树枝做成舂米的杵,在地面上挖掘一个坑臼,杵臼的好处是使万民都能利用它来舂米为食,这大概是取象于《小过》卦中含有上动而下为果蓏(luǒ)的卦象特征吧。在弯曲的弓形木上加上弦,再削尖木杆做成箭,弓箭的好处是可以用来威慑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睽》卦中含有的上有戈兵而下有毁折的卦象特征吧。上古时候的人是居住在洞穴里面,散落在野地里,而后来的圣人用宫室代替了洞穴,上有栋梁下有屋宇,用来遮风避雨,这大概是取象于《大壮》卦中上震动而下刚健稳固的卦象特征吧。古代埋葬逝者的方法,是用柴草厚厚地裹缠在身上,然后埋葬于荒野之中,不用土封盖,也不树碑作标记,守丧的日期也没有规定的天数。后代的圣人发明了棺椁代替了过去的丧葬方法,这大概是取象于《大过》卦中木在洼坑中的卦象特征吧。上古时的人结绳记事,后代的圣人发明了雕刻的文字代替了过去的结绳记事的方法,百官可以用它来治理政务,万民用它来明察事务,这大概是取象于《夬》卦中含有乾金刻木的卦象特征吧。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易》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当你连续几月几年或多年不顺,就要思变了,就要去学习或请教了。而这思变则应是全方位的,思路、心态、行业、运程、风水、手机号码……

       反过来,你如果正在感觉到很顺,常心想事成的时候,千万别去变,别听别人乱说,别听所谓的大师乱说,你只需保持清醒冷静、谦虚随和即可。



【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释义】

        所以,《易》一书,主要讲的是卦象;卦象,就是用象征的方法模仿物象的特征的。彖辞,是通过天、地、人“三才”来论断卦象蕴涵的意义的;八卦六爻,是效法天下万物的运动规律的。所以,变动中就会产生吉凶而且悔吝也随之显现出来。

【原文】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耦,通“偶”。

【释义】

        阳卦中阴爻居多,阴卦中阳爻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三个阳卦(震、坎、艮)的数字是奇数“五”,三个阴卦(巽、离、兑)的数字是偶数“四”。那么,它们的德行又如何呢?阳卦是一阳爻为“君”二阴爻为“民”,所以,是君子之道;阴卦是二阳爻为“君”,一阴爻为“民”,这是小人之道。

【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憧(chōng),憧憧,心神不定的样子。涂,通“途”,殊途同归的“途”,道路。蠖(huò),尺蠖,颜色像树皮的一种害虫。蛰(zhé),蛰伏,冬眠。

【释义】

       《易》之《咸》卦九四爻辞说:“心神不定的来来往往,但是,朋友会顺从你的思想。”孔子说:“天下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思虑不定呢?天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只不过是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而已;都到达一个目标,而心中的想法却各不相同。天下的事为何一定要思虑不定呢?譬如,太阳西下后月亮就要升起来,月亮落下去太阳就从东方升起来,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推移就产生了光明。寒冷的季节过了炎热的暑季就要到来,炎热的暑季过了寒冷的季节就会到来,一寒一暑相互推移就形成了年岁。‘过年的’就屈伏着身子,‘到来的’就伸展着身子,屈与伸相互感应则有利的因素就从中产生出来了。尺蠖之虫之所以蜷曲身子,为的是能够求得伸展身子而前行;龙蛇之所以在严寒季节蛰伏冬眠,是为了保存身体的热量而得以生存下去。精研万事万物的道理,并达到神妙的境界,就是为了这种学识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利用精研的学识更好的安身立命,重要的是要以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超过这些境界再往前发展,大概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穷究事物的神妙,能知天地造化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才能算得上是伟大的道德。”

       现在人们天天说要有“德”,德是什么?德是天天挂在嘴上的吗?德就仅仅是“诚信”和“善良”吗?大家学了易经就明白了,德首先是效仿天地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好生之德。”爱惜自己和众生(包括一切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同时也要生殖后代,教育好后代,丁克家庭除非是身体问题,何德之有?最关键是要“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习智者先贤的智慧,穷究天地万物的运化,每天不断提高自己,智者先贤呕心沥血,我们继承发扬他们的智慧,此为大德,“日新之谓盛德”。不学无术,天天把“德”挂在嘴上,此为最大之无德。

【原文】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释义】

      《易》之《困》卦之六三爻辞说:“困在巨石之下,手攀附于多刺的蒺藜上,回到自己的家后,妻子不见了,有凶险。”孔子说:“不是应该受困的地方却遭受到困厄,其名声一定会受辱。不是应该凭依据守的反而去凭依据守,其身体必然会遭受到危险。已经受到耻辱和危险,死期都将要降临了,还哪有可能见到妻子呢?”

        我们人最难明白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做什么行业。最可悲的是明知自己选择的行业,并不适合自己甚或不符合社会的正当的需求,而又不知道放下,不知道转变,最终是自己一步步设定了自己的宿命。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释义】

     《易》之《解》卦上六爻说:“王公用箭射下了栖落在高城墙上的鹰隼,猎获它,没有什么不利的。”孔子说:“隼这种鸟,是一种猛禽;弓箭,是一种武器;用弓箭射下猛禽的是人。君子随身藏着武器,待到恰当的时机而采取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有所行动而不会受到阻碍,所以,出动就会有所收获,这正说明人必须备好可用之利器才能采取行动。”

        当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的“器”,不是专指狭义的“武器”,只是比方而已,这“器”更是指胸藏立身处世、生存竞争的制胜之能。

【原文】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屦(jù),戴着刑具。

【释义】

       孔子说:“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爱,不畏惧真理,不履行道义,不见到有利可图就不会劝勉自己,不受到威胁就不知道有所惩戒。直到受到了小的惩罚后才会在大事上有所警惕,这是小人的幸运。《易》之《噬嗑》卦初九爻辞说:‘脚上戴着刑具而伤没了脚趾头,但是没有了更大的灾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善之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之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释义】

        “不积累足够的美善之德行就不足以成就功名,不积累罪恶就不足以使自己灭亡。小人把小的善事当作是无益于自己的事而不去做,又以为小的恶事为无伤大体之事无所谓而不去掉,因此,小恶累积而成了罪行罪过,到头来已经不可遮掩,罪恶积累大了就不可能化解解脱。《易》之《噬嗑》卦上九爻辞说:‘肩上荷负的刑具伤没了耳朵,就一定有凶险了’。”

        三国蜀帝刘备告诉自己的儿子蜀后主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出自此处。

【原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释义】

         孔子说:“意识到危险,可以提醒人们如何安居其位;意识到灭亡,可以提醒人们如何保持其存在;意识到动乱,可以提醒人们如何维持长治久安。所以,君子应该在安居其位时不要忘记随时会有危险的存在,在家国存在时不要忘记随时可能会遭受到灭亡,在天下大治时不要忘记随时会有动乱的隐患,所以,只有这样,自身才能安居其位,家国才能保持长久。《易》之《否》卦九五爻辞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要使我永系如山之固,如桑之坚。’”

         “居安思危”一词就出于此,也是“忧劳可以兴国,逸悦可以亡身。”的原型。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发人深省啊!

【原文】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知,在古文中大多数情况下都通“智”。

鼎(díng),古代王公贵族煮食之大器。餗(sù),美味,美食。渥(wò),濡湿。

【释义】

        孔子说:“德行微薄而位居尊贵,智慧微小而欲谋很大,力量微弱而任务重大,很少有不遭受灾祸的。《易》之《鼎》卦九四爻辞说:‘鼎器折断了鼎足,王公的美食倾覆于地上,地上和鼎器也被濡湿了,这是凶险的征兆。’说的就是能力微小而不胜其任的情况。”

【原文】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谄(chăn),谄媚,献媚。俟(sì),等待,俟机而动。

【释义】

        孔子说:“人若能预知微妙的事物之理大概就达到了神明的境界了吧!君子与处在上层的人士交往而不谄媚,与处在下层的人士交往而不轻视、怠慢,大概就能算得上是预知微妙之事吧?几,是指事物变动中很难察知的细微的征兆,是吉凶征兆的预先显现。君子发现这些细微的征兆后就立即开始行动,而不会等待终日而无所事事。《易》之《豫》卦六二爻辞说:‘攻石治玉,不到一日就就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件贞祥吉利的事。’这就说明如果我们有了攻石治玉的精神,又怎么等到一日之终呢?当时就能断然可知中正之理。君子既能知道隐微之事,也能知道彰显之事;既能知道阴柔之理,也能知道阳刚之理,这样就可以得到万民的仰望。”

【原文】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祗(zhī),导致,致使。

【释义】

        孔子说:“颜氏的儿子颜渊,大概算得上是道德上近于完美的贤能之士了吧?一旦有不好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知道了就不再有重复错误的行为了。《易》之《复》卦初九爻辞说:‘前行不远就来回复,就不会有大的悔恨,大为吉祥。’”

        颜渊,即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颜渊,字回,其人安贫乐道,深得孔子赞赏。

【原文】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絪缊(yīn yùn),同氤氲,交融混沌之气。构,通“媾”,交媾,交合。

【释义】

        孔子说:“天地二气交融在一起,则万物化育而醇厚;阴阳之精气交合在一起,则万物化育生成。《易》之《损》卦六三爻辞说:‘三人出行,损失了一人,一人出行,得到了朋友。’这正说明专心致志则能得到阳刚之友。”

【原文】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释义】

        孔子说:“君子先安定自身,然后才能有所行动,先平易其心,然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先稳定与其所交往的友情,才能对朋友有所求助。君子能修养好这三个方面,所以,于人于自己才能够两全。如果冒险采取行动,民众就不会跟随参与;如果在自己内心处于恐惧时发表言论,就不会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平时不与民众多交流,民众就不会给予帮助;没有人能给予帮助,那么,伤害自己的人或事就会到来了。《易》之《益》卦上九爻辞说:‘没有人增益他,反而有人攻击他,居心无常,一定有凶险。’”

        大家记住这里讲的君子修养的三个方面:

        一、使自身安稳,方可谋动。自身生存都不安定,又怎么能去企图大事大业。这也是《易》提倡的先成家后立业,成家是青年时期必须解决的事情,立业,创事业是一生或几代人的事,有人说先立业后成家,往往到头来一事无成,无家可归!

        二、要发表自己的言论,首先要平易其心,平和其心,客观公正,不带情绪和偏好,否则就是一孔之见,一家之言,片面而有失公允,也将遭致灾祸。

        三、不要去求助没有交情或交情不深之人,那样,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反而失去了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的机会。所以,以真心换真心,有了深厚的友情,你若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甚至不用开口,朋友自然会帮助你,大家相互帮助,且不是两全其美?

【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释义】

        孔子说:“乾、坤两卦,应该算得上是《易》的门户了吧?”乾卦,是阳刚之物的象征;坤卦,是阴柔之物的象征。阴阳两种性质配合在一起而刚与柔都有了各自的体性。以乾坤之性可以体察天地之造化,可以会通神妙幽明的美德。《易》所称谓的六十四卦之物名,虽然复杂而它们都不相互逾越和混淆。稽考卦象爻辞表述的忧患警戒的事类,其作者或许是处于衰危之世而意求兴盛的原因吧?

【原文】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释义】

      《易》,能彰显以往的事情,并察觉未来之事物,显示细微之事,而阐明幽隐之事,作《易》者以开释卦爻辞之义来正卦爻辞之名而辨别物类,端正言辞,判断卦爻辞义,则天下之道理全部具备于其中了。其卦爻辞所称述的物名虽小,但是它们取象的事类却很大。其意旨深远,其言辞富有文采,其语言虽然委婉曲折却切中事理,其言辞直白放肆却论说幽深隐晦。因而《易》用吉凶之兆中蕴含的道理来帮助民众的行动,以之揭示吉凶得失的果报应验。

【原文】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释义】

      《易》的兴起,它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的人,他大概是心怀忧患意识吧?所以《履》卦,是树立道德的基础;《谦》卦,是实行道德的权柄;《复》卦,是遵守道德的根本;《恒》卦,是巩固道德的前提;《损》卦,是修养道德的方法,《益》卦,是充裕道德的途径;《困》卦,是辨别道德的标准;《井》卦,是聚集道的处所;《巽》卦,是展示道德的规制也。

【原文】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释义】

       《履》卦教导人们平和而能履行礼仪,《谦》卦教导人们懂得谦虚才能受到尊重而德行光明,《复》卦教导人们返归正道要从细小的征兆中去辨析事物的善恶,《恒》卦教导人们在善恶相杂的世界中坚守住德操而不厌倦,《损》卦教导人们修身总是先难而后易,先损而后得,《益》卦教导人们长久地充裕其德行而不虚设其名,《困》卦教导人们在困穷时也能坚守正道才能得到亨通,《井》卦教导人们居于其所而德行润泽于外,《巽》卦教导人们顺从大势称颂号令而隐藏自己的言论,不要彰显自己。

【原文】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释义】

      《履》卦启发人们保持平和的言语行为,《谦》卦启发人们以礼敬制约自己的言行,《复》卦启发人们要有自知之明,《恒》卦启示人们要始终如一的坚守善德,《损》卦启示人们要减损其恶念恶行以远避祸害,《益》卦启示人们要增益其美德善行以兴盛获利,《困》卦启示人们在困穷时要减少报怨,多努力,《井》卦启示人们要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仁义,《巽》卦启示人们要顺应时势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在《易》之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给人深刻的反思,每一卦都给人希望,《困》卦出困,《损》卦反益……关键在于把握阴阳的转化。《谦》卦告诉我们谦虚永远是吉利的。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原始要终,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释义】

《易》之所以成为书,是因为人们不可以片刻远离,其中所体现的道理不断运动变化着,变动而不固定于某一点,循环往复于八卦六爻之间,或往上或往下没有常规可寻,阳刚与阴柔也相互消长变易,不可以把它视为典常纲要,唯有在运动变化中寻求其适宜的方法。《易》启示人们出入时都应遵守法度,无论是外出还是内藏都要有所警惕。《易》又可以使人们明察忧患与事故。虽然没有老师的监督和保护,却如同当面领受父母的教诲一样。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要遵循卦爻辞的本象而揆测其意旨,就可以掌握《易》所揭示的事物变化的典型性的规律。如果不是贤明的人研习《易》理,那么,《易》的道理也不会凭空虚浮地推行。

【原文】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释义】

      《易》之所以为书,追溯事物的原始情态,寻求事物最终的结局,然后再将这些由始至终地反映事物的道理归纳为一个个卦体。六爻相互错综,只是反映特定时空内的阴阳物象。象征事物开始的初爻的意义难以理解,而象征事物终极的上爻的意义就比较好理解一些,这就像是事物发展的本末一样。初爻的爻辞比拟事物的开端,上爻则决定了事物的最终形态。如果错综其物象而数算其卦之德,辩论卦爻的是非与吉凶之理,则非二、五爻两中爻就不能具备其中的道理。是啊!如果理解了二、五两中爻所蕴含的吉凶之理而求知人事的吉凶存亡,安居家中就可以知道啦。智慧的人只需要观悟《易》的彖辞,就可以将一卦的大半意义理解了。二爻与四爻俱以柔顺之道为事,但是,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二者所指的吉凶得失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而言,测得二爻动则预示多赞誉,测得四爻动则多有忧惧之事发生,因为四爻太靠近五爻君王之位了。像六四爻这样阴柔的爻象,它象征弱小的力量而不利于远行。因此,六四爻的关键启示在于不犯错误就可以了,而六二爻则可以用“柔中”之德而大有作为。三爻与五爻俱以阳刚为事而居于一卦之不同的位置,但是,测得三爻动则多有凶险之辞,五爻动则多有功德之占,这是因为它们有上下贵贱的不同。总的来说,如果三爻、五爻为阴柔之爻则有危险,若此两爻为阳刚之爻,则能战胜邪恶取得成功吧?

【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释义】

       《易》之所以为书,广泛而博大,万事万物俱备于其中。其中含有天的道理,含有人的道理,也含有地的道理。它兼容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就形成了八卦六爻。八卦六爻并没有指向其他的意义,说的其实就是“三才”的道理。“三才”的道理在一卦中有变动,这种变动在《易》中是通过阴阳两爻的交感变易来象征的,故而称之谓“爻”;爻又分阴阳两类,象征着阴阳两种属类的事物,所以爻本身也是象征着实有之物,故而称之为“物”;物象相互错综,形成卦象,象征着阴阳两类事物相杂后形成的文理与文章;卦象中的爻画有当位的,也有不当位的,所以,吉凶也因此产生了。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引申:文,语言文章也,“文章千古事!”对今人、后人将产生巨大影响,凡为文者,不可不慎!当今某些所谓的教授或著名讲师,甚或号称“东南亚第一讲师”,“世界著名讲师”,大显忽悠之能事,其往往利用甜美的激进的催眠的语言,在其营造的氛围中让你来不及作出判断,甚至其诡辩逻辑也让你短时间内无法醒悟,无数聪明人也被牵引着,进入颠狂状态,刷卡掏钱,最终却一无所获!或者也学会了再去忽悠别人!这也包括很多所谓的“鸡汤”!对自己和他人,对今人和后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因果行为的吉凶!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俱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释义】

       《易》这本书兴盛的时代,大概是在殷商之末年,周文王拥有盛大之德的时候吧?它的内容是反映的文王与商纣之事吧?因此,其卦爻辞中多蕴含警戒危惧之辞。知道危险的存在就能使人平安,而自以为平安而怠慢疏忽就将会导致倾覆灭亡。此中包含的道理是很广大的,一切事物都不除外。如果自始至终我们都能保持警惧之心,那么,做起事来大体上就没有过失了,这就是所谓的《易》的真谛。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释义】

      《乾》卦,是天下最为刚健的象征,因为有恒常的规律,其德行常常平易而又能在平易中预知危险的因素。《坤》卦,是天下最为柔顺的象征,因为有恒常的简易,其德行常常简易并能在简易中预知前面可能存在的阻碍。领会了这些道理就能悦天地人心,就能研悟天下诸侯之所思所虑,借助占筮就能断定天下的吉凶得失的情况,并以此促成那些勤勉有为的人。所以,在变化中有所说或有所为的,这都是为了让吉利的事有一个吉祥的结果。用《易》之象模拟事物就可以知道如何制作器物的方法,用《易》之占筮就可以知道未来事物的吉凶情况。天地设立了刚柔尊卑的位置,圣人遵循天地之道而成就其功德。因此,先由人谋略其事,再求证于像“神鬼”一样神妙的占筮之谋虑,则天下的百姓也会帮助谋略得当的人。八卦以形象来表示吉凶之理,卦爻辞以事物变动的情况来反映吉凶的道理,刚与柔错综相处,则吉凶之理就显现出来了。事物变动的吉与凶由爻位变动是否有“利”而决定,而事物变动的吉凶则因变动的具体情况而转移。所以,人们所厌恶的与人们所喜爱的相互攻击则吉凶就从中得以产生,远与近的相互取舍,或有所应,或有所比,如果比应取舍不当,悔恨与困难就从中产生了,或以真情相感悦,或以虚伪相感应,利益与损害就在这种真实与虚伪的相互感应中产生。凡是《易》之各卦、爻所比拟的事物情态,相近而不相得就会有凶险,或有人来伤害就会有悔恨和困难。将有叛逆之心的人其言辞则必然是“惭愧不安”,内心有所疑惧的人其言辞必然是“散乱无章”,吉祥如意的人言辞“少”,浮躁轻薄的人言辞“多”,诬蔑善良的人言辞浮游虚妄,失去操守的人言辞邪曲不正。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引申:一有人就说个不停的人,甚或没人的时候,一个人也哼哼唧唧自言自语的人,难得吉祥,那是因为“多言伤气!”气散则运散也!况且说过不停,多没有经过三思,则易“言多必失!”轻则人烦,重则招祸也!这也是个人修养或判断一个人吉与凶的简单准则。要想有好运,尽量少说话,但不要不说话,“日”,太阳也,已经是光明伟大的象征,然而“曰”,就是“说”的意思,大家比较一下,就明白说话是一件比太阳之光更大的事,层次素养的高低,吉凶得失,往往就在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与把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系辞传》释义
周易系辞上译注
拜读孔子【十翼之六《系辞下传》分析思考附原文-释义】
当以《易传》+《易经》证入先天无极法界(中)
孙振声先生《易经入门•系辞上传》8
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1-6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