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拜师才能学到的补泻手法!


【编者语】上周正安聚友会推出一篇《艾灸,这一次说明白》一文,受到聚友们的广泛欢迎。小编收到聚友会资深会友、多年专注中医药等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体人青茶的反馈说,这艾灸还有补泻手法的区别,你没有提到呀!补泻手法小编只是知道有这回事,但怎么操作还真不清楚。在过去这等功夫,“不给师傅磕头不传给别人的”。青茶是采访了学习实践艾灸养生20余年、现为北京灸草堂主人范长伟先生才学到其中的诀窍。如何选艾与制炷、施灸时如何“调火调息”、补与泻的手法如何操作……且看范先生一一道来。


作者:青茶(林涛)



图为范长伟先生


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范长伟先生说,艾火热阳有穿穴透骨之效力。古人艾灸的火源来自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把天上太阳的能量通过“艾”这一介质转入人体内,作为治病保命长寿大法,他推崇的是古法明灸。



在这一过程中,灸火只是一个介质。同时中医治病主要通过调理气机使身体达至平衡状态,“气机一瞬间就给你调了。所以有朋友以为艾灸时间持续越长越好,艾绒用得越大越好,灸的次数越多越好,未必如此。”他说,用术之道在于心念,摄神调息,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选艾与制炷

艾灸时,需要备置艾绒、线香、火柴、蒜或姜等,这其中艾绒最有讲究。


艾绒宜选用陈年熟艾,陈年熟艾不伤阴不伤血,灸时不痛。范长伟给出几条标准帮助大家判断何为陈年艾。艾色土黄者为佳,发绿的为当年艾;陈艾气味芳香,当年艾闻之有一股青草味;燃烧时,陈艾烟气轻柔,袅袅而上,当年艾则是一条线笔直而上;陈年艾燃烧后的灰为灰白色。最重要的是,陈年艾火不急不燥,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觉舒服。


选好艾,第二步是搓绒制炷。把艾绒放入手心轻轻揉搓,“放手心是有讲究的,手心是劳宫,手背是火门”,搓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安神调心,“想象艾绒被心火炽热”,直到艾绒、手心都微微发热,艾绒柔软了发出淡淡的香气,再取米粒大的艾绒搓成圆锥体,便于放置在身体上。此为制炷,“炷者,塞也”。


以上两步骤之后,是“炷穴燃艾”,把圆锥体的艾炷放置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体上便于放置稳妥,用香点燃艾炷进行治疗。


明灸诀窍“调火调息”

艾灸有很古老的历史,灸者,灼也,把灸直接放到皮肤上烧灼。古人用灸多以艾炷施火,发展到今天艾灸具体方式有三四种,最古老的是明灸。大众实用较多的熏、烤之类的罐灸、隔物灸属于温灸范畴,但范先生更推崇明灸,也称知热灸。明灸要使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


明灸最关键的诀窍在于“调火、调息法”,范长伟调侃道:“这是门里的东西,过去不给师傅磕头不传的”。


所谓“调火”,即是掌握艾灸时的火候。虚、寒之症需要“补”, “补”是受纳,点燃艾柱,感觉一热就拿下来;实、热之症要用“泻”法,艾柱燃到皮肤微微发烫、还感觉不到疼痛的时候,把艾柱摘下来。


所谓“调息”,即点燃艾后,用鼻子吸气,摘下艾柱后,把气从嘴中缓缓吐出。感觉施灸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受纳阳气,轻松、舒服。范老师给出一个要领帮大家掌握;鼻快吸、气不泄、嘴慢吐。这整个过程中,艾柱越小越好,心越静越好,因为中医重在调节人体的气机,靠“气”的运转与变化给人康健。


施灸中的补与泻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很有讲究。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有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使其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立即、快速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又曰:“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吹火,使艾火迅即燃烧,以使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泻热泻实的作用。这就是艾灸的泻法。

五个开关调节人体气机

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施行艾灸时如何选择拿捏?大道至简,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的。范长伟推荐足三里、太冲、合谷、阳池、太溪五个穴位,称它们是“调节人体气机的五个开关”,通过开关调顺人体的气机升降,扶养一身,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由此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健康长寿。



足三里穴
用天地真气补充后天脾脏。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凡胃腑的疾患皆可使用。胃和脾互为表里,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命的根本,故常灸足三里,四季脾旺不受邪,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


方法:每天灸三炷或者一月灸9次,此为九九灸,注意用“补”的手法,一感到热就拿下来。


太冲穴

若是升发不够,人会感到虚弱,就要通过太冲穴调节肝经。


取穴法: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搏动,即是太冲穴。


方法: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合谷穴
反之若沉降不足,自然火气大,感觉口干、上火,这时要调节主沉降的肺经,通过合谷穴实现。


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或者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即是。


方法: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阳池穴

主泻、寒。


取穴法: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方法: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太溪穴
主补气,主浮、热。


取穴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编辑:米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灸,拜师才能学到的补泻手法
【从零学艾灸】第八课灸法之明灸
直接灸手法操作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ll 中醫 ll 針灸療法
灸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