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取类比象”批判

取类比象,是现代中医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把它与类比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式对等,说成是中医从来固有的,也是唯一的,一种中医与西医、中医与科学、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由此产生很多老酒新瓶的新词汇,如唯象思维、象思维。由于各人理解不同,这一词汇又有多种版本,如比类取象,取象比类。

推崇类比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式的学者,就把中医捧得至高无上,大言中医是超科学;反对类比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式的学者,就强调中医用这种“推理”方法推断出来的生理病理具有极大的或然性,与西医的“必然性”结论相比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然而,“取类比象”既非中医固有词汇,也不属于思维范畴,更谈不上中医固有的思维方式方法了。

1

“取类比象”一词的由来

“取类比象”一词,由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出版的《中医学概论》首次提出,并给出这一词汇的定义。

运用五行的各别属性,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身的一切脏腑形体,作了系统的归纳,同时又以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来说明脏腑形体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而用以综合症状、分析病理、确定诊断等等。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是根据人是天地(自然界)生物之一,人与天地相应的观念,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进行推演的。如“素问”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说,在宇宙之中,由于有四时五行的变化,因而产生出寒暑燥湿风各种不同的气候,在这些不同的气候影响下,一切生物也才有生长、发展、死亡的过程。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五脏的各种活动,也能像天地间发生不同气候那样的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这就是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指导下,取类比象的推演方法。

2

到底是“取类比象”,还是“取象比类”

虽然,“取类比象”一词不是中医固有词汇,但是,将自然界和人的身心,做系统的五行归类,确是中医的做法。

要想弄明白,到底是“取类比象”,还是“取象比类”,就得先搞明白,五行、象是什么概念,凭什么要这样归类。

五行,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一个周期的五个时间段。这个周期可以是十年,可以是一年,可以是一日。木火土金水,仅仅是个符号,指代天干。因为甲己之年有上合下合之分,故用土运太过不及表示,余者同理。《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象,天象,时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得最清楚,藏象分五行和六节,而所谓的五脏,就是一个周期分成的五个时间段。《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可以看出,中医的五脏,仅仅是借用了解剖部件名称作为符号,在这里指代生物钟。

凭什么,将自然界和人的身心,做系统的五行归类呢?凭时相!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只要有运动,就有周期。一个周期可以分出若干时相,当然可以分出五个时相。天干的时相是木火土金水(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一年的时相是春夏长夏秋冬、生物一生的时相是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而没有明显时间属性的事物,就看其在哪个时相中表现的最旺盛。在哪个时相最旺盛,就属于哪一行。或者,用相克乘侮的规律,加以总结。比如,夏天,热是主要矛盾,气候系统中的热就同夏一起归到五行中的火行。再比如,恐可以致人尿失禁,尿失禁属于括约肌收缩功能丧失,即肾失收纳,称之为恐伤肾。寒冷使人肌肉收缩,寒又表现在冬季最旺盛,故将恐、肾、寒、冬归为同一行。

由此,可以看出,进行五行归类,是通过时相,即象。取象在先,比类在后。取象是比类的前提,比类是取象的结果。所以,应该称之为“取象比类”。

3

“取象比类”属于思维范畴吗?

思维,是思考的根本方法。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思维方法就很多了,类比思维就是其中一个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打比方。

通过前面的分析,取象比类,进行了类比吗?没有。进行了推理吗?没有。推断什么生理病理了吗?没有。恰恰相反,是把已知的的生理病理,通过时相做了归类。这种归类,只能称之为方法。

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即“行事之条理也。”

尽管,方法与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还是有区别的。“取象比类”,只是一种方法,不属于思维范畴,就谈不上什么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了。

4

“取象比类”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方法

“取象比类”做为一种方法,是解决如何治病的。但为什么、凭什么要用这个门路和程序呢?其背后必然有一个思维过程,即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个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是辩证法。以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

把阴阳和五行区别为客观存在和方法论,在方法论上,阴阳是对立统一、五行是矛盾的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五行学说是辩证法具体应用的唯一实例,不仅如此,黑格尔的辩证法并没有把这种逻辑进行数学化,也缺少矛盾体中各元素间相克乘侮制约关系的总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穷则思变,否极泰来,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辩证数理逻辑才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其它科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就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时相,来认识和处理客观存在的阴阳的。这个阴阳就是天地之道、万物纲纪、变化父母、生杀本始、神明之府的阴阳。其辩证数理逻辑(术数)模型,尽在病机十九条。以矛盾体中的肝心脾肺肾火、风热湿燥寒火,以主队和客队,交叉循环赛的方式,进行辨证论治。

类比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式,的确也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方法,但“取象比类”方法中并没有应用。而且,类比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式,也不是中医或中国人所独有的。西方人有,现代科学也有,而且举不胜举。开普勒说:“我珍惜类比胜过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够揭示自然界的秘密。”黑格尔:“类比推理可说是理性的本能。”

5

“取象比类”与“援物比类”的区别

有学者认为,“取象比类”就是《素问·示从容论》的“援物比类”。其实不然。

《素问·示从容论》是讲肾病的脉象和症状,容易与肺病和脾病相混淆,要加以区别的。“别异比类”,区别和比较异同。“援物比类”,把物和物进行比较。比类,古今有多种含义,比较就是其含义之一。如《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总之,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种方法,或称做法。 不属于思维范畴,也就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类比方法也没有什么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象思维”的功与过
说国医的象思维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
易学与自然科学
中医思维看“脱发”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