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國文第三冊》(1980版)

高級中學國文 第三冊

版:1980【民69年】

一、這一代青年的新希望 蔣經國

◎二、檀弓選 禮記

三、指喻 方孝孺

◎四、水經江水注 酈道元

◎五、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六、談中學生的升學與擇業 胡適

◎七、曹劌論戰 左傳

◎八、大鐵椎傳 魏禧

九、自述 于右任

◎一○、義田記 錢公輔

◎一一、論貴粟疏 鼂錯

一二、范進中舉 吳敬梓

◎一三、陳情表 李密

◎一四、五代史記一行傳敘 歐陽修

一五、讀者可以自負之處 夏丏尊

◎一六、詩選

(一)古詩

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樹

(二)樂府詩

陌上桑

 

 

 

 

 

 

 

 

 

 

 

 

 

 

 

 

一、這一代青年的新希望() 蔣經國

 

國際間思想的混亂,觀念的模糊,以至於是非敵友的糾纏不清,已經到了使人怵目驚心的程度

【題解】

【作者】

見第一冊第二課

 

 

 

 

 

 

 

 

 

 

 

 

 

 

 

 

 

 

 

 

 

 

 

 

 

 

 

 

 

 

 

 

 

 

二、檀弓選 禮記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子高曰:「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而不害人。吾可以死於害人乎哉?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戰於郎,公叔務人遇負杖保者息,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是弗能死也,不可。我既誒!」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重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晉獻丈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災換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於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德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在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題解】

《檀弓》是《禮記》第三篇、第四篇。檀弓,從篇中所記之事推之,當是孔子子游同時的人。漢儒纂輯先秦遺文,以此篇首有「檀弓」姓名,乃著為篇名。篇中所言諸禮,既已義理互錯,而說春秋時事,又與他書不合。

【作者】

戴聖,生卒年不詳,漢宣帝時禮學家,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他編注的《禮記》也稱《小戴禮記》。

 

 

 

 

 

 

 

 

 

 

 

 

三、指喻 方孝孺(1381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未嘗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題解】

這篇文章選自《遜志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壯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個小疹子,不及時求醫,差些送命的事為例,說明天下的事,「常發於至微」,若不防微杜漸,將成大患而不可收拾。而國家在「疲敝之餘」,加上官吏的「戕摩剝削」,更加速了這一危險。文章以小見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談,頗有警世作用。啟發:防微杜漸。

【作者】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稱「正學先生」,浙江甯海人,明初學者。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拒不受命,被朱棣誅滅十族(九族加上他的學生),甚至收藏方孝孺著作的人,也要判處死刑,但仍有他的門生偷偷抄錄他的文章,得以流傳。後人編其著作為《遜志齋集》。

 

 

 

 

 

 

 

 

 

四、水經江水注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大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題解】

《水經》簡要記述了一三七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一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水經注》,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水經》,《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

【作者】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五、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809)

自予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蹩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題解】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此文記敍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

【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有《柳河東集》。

 

 

 

 

 

 

 

 

 

 

 

 

 

 

 

 

六、談中學生的升學與擇業 胡適1952

    剛才吳縣長報告了五十八年前我在此地的一段歷史——我在三歲至四歲間,隨先人在台東州住過一年多,在臺南住過十個月——要我把臺東看作第二家鄉;昨天臺南市市長也向臺南市市民介紹我是臺南人;這番盛意,我非常感謝!吳縣長預備在這裏要做紀念我先人的舉動,實在不敢當。明天舉行縣議員選舉,我將以不是候選人也不是選舉人,冒充同鄉,到各投票所去參觀。

    今天我看到了吳縣長老太太,看到了她,我非常感動,她可算臺東年齡最高的了,她與先母年齡相當,先母如在世,已經有七十九歲了。

    我到這裏不久,與縣長、教育科長、校長等幾位談話,知道了臺東的教育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來推進的,我非常敬佩他們艱苦不移緊守崗位的堅毅意志,本來教育廳陳雪屏廳長預備與我們同來的,因臺北有事,臨時由台南趕回去了,不過教育廳還有一位視察楊日旭先生是同來的,我已經特地要他到各校去視察,並將視察結果報告教育廳,以使省府對台東的教育情形有所瞭解。

今天我應該講些什麼?事先曾請教吳縣長,師範劉校長和同來的幾位朋友,他們以今天到場的大多數是青年朋友們,也有青年朋友的父兄,因此要我講講中等教育的東西。同時,我到過的地方,許多朋友常常問我中學生應注重什麼?中學畢業後,升學的應該怎樣選科?到社會裏去的應該怎樣擇業?我是不懂教育的,不過年紀大些,並且自己也是經過中學大學過來的,同時看到朋友們與我們自己的子弟經過中學,得到一點認識,願意將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供大家的參考,今天講的題目,就是:「中學生的修養與中學生的擇業。」

中學生的修養應注意兩點:

    一、工具的求得  中學生大概是從十二歲的幼年到十八歲的青年,這個時期是決定他將來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求知識與做人、做事的工具,要在這個時期求得。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學生要將來有成就,便應該注意到“求工具”——學業上,事業上,求知識上所需要的工具。求工具的目標有二:一是中學畢業後無力升學要到社會裏去就業;一是繼續升學。

第一種工具是語言文字。不論就業或升學,以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所得,語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學裏不僅應該學好本國的語言文字,最好能多學一二種外國的語言文字。它是就業升學的鑰匙,能為我們打開知識的門。多學得一種語言,等於辟開一個新的花園、新的世界。語言文字,可以說是中學時期應該求得的工具當中非常重要的了。在中學時期如果沒有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以後作學問非常的困難。而且過了這個時期,很少能夠把語言文字弄好的。

第二種工具是科學的基本知識。許多人都說學了數學,將來沒有什麼用處,這是錯誤的。數學是自然科學重要的鑰匙,如果不能把這個重要的鑰匙——數學,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等,在中學時期學好,則不能求得新的知識。所以中學時期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基本知識弄好。

青年們在學校裏對於各種基本科學,不能當它是功課,是學校課程裏面需要的功課,應該把它當成求知識、做學問、做人的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拿工具這個觀念來看課程,課程便活了。拿工具這個觀念來批評課程,可以得到一個標準。首先看看哪些功課夠得上作工具,並分出哪些功課是求知識做學問的工具,哪些功課是做人的工具。哪些功課是重要,哪些功課是次要。同時拿工具這個觀念來衡量,哪種教法是死的笨的,請先生改良,哪些應該特別注重,請先生注意。我這個話,不是叫學生對先生造反,而是請先生以工具來教,不要死板的照課本講,這樣推動先生,可以使得先生從沒有精神提起精神,不是造反而是教學相長,不把功課當作功課看,把它當作必須的工具看。拿工具的觀念看功課,功課便是活的,這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學生治學的方法。

二、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普通所謂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說:人品性格是習慣的養成,好的品格是好的習慣養成。中學生是定型的階段,中學生時期與其注重治學的方法,毋寧提倡良好的習慣的養成。一個人的壞習慣在中學還可糾正,假使在中學裏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人的前途便算完了,在大學裏不會是個好學生,在社會裏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才。我原在這裏提醒青年學生們的注意,也請學生的父兄教師們注意。

我們的國家以前專注重文字教育,讀書人的指甲蓄得很長,手臉都是白白的,行動是文縐縐的,讀書可以從“學而時習之”背誦起,寫文章搖搖擺擺地會寫出許多好聽的詞句來,可是他們是無用的,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腳,連桌凳有一點壞了,也不能拿起斧頭釘子來修理。這種只能背書寫文章的讀書人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動手動腳的習慣。

我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秘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為做官的秘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秘訣。簡單的分別說:

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的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裏去找,無論在實驗室裏,在自然界裏,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的去做。

謹,就是謹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話來說,不拆爛汙。寫漢字,一點、一橫也不放過;寫外國字,「i」的點、「t」的橫,也一樣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苟且。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情,做小事關係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係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養成的習慣。

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麼叫做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實,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歷史、地理,並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做和。

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如果限定幾點鐘交卷,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於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證據不夠,應當懸而不斷,就是姑且先掛在那裏,懸而不斷,並不是叫你擱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緩的意思,是要等著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後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作學問、作事、作官、作議員,都是一樣的。大家知道治花柳病的名藥「六零六」吧?什麼叫「六零六」呢?經過六百零六次的試驗才成功的。「九一四」則試驗了九百一十四次。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為動植物的生存進化與環境有絕大的關係,也費了三十年的工夫,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和研究,並與朋友們往復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後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科學家華萊士的論文,其結論與達爾文的一樣,朋友們才逼著達爾文把研究的結論公佈,並提出與朋友們討論的信件,來證明他早已獲得結論,於是皇家學會才決定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達爾文這種持重的態度,不是缺點,是美德,這也是科學史上勤謹和緩的實例。值得我們去想想,作為榜樣,尤其青年學生們要在中學裏便養成這種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

中學生高中畢業後,面臨的問題是繼續升學或到社會支找職業。升學應如何選科?到社會去如何擇業?簡單的說,有兩個標準:

一、社會的標準  社會上所需要的,最易發財的,最時髦的是什麼?這便是社會的標準。臺灣大學錢校長告訴我說,今年台大招生,投考學生中外文成績好的都投考工學院,尤其是考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和特多,考文史的則很少,因為目前社會需要工程師,學成後容易得到職業而且待遇好。這種情形,在外國也是一樣的,外國最吃香和學科是原子能、物理學和航空工程,幹這一行的,最受歡迎,最受優待。

二、個人的標準  所謂個人的標準,就是個人的興趣、性情、天才近哪門學科,適於哪一行業。簡單的說,能幹什麼。社會上需要工程師,學工程的固不憂失業,但個人的性情志趣是否與工程相合?父母兄長愛人都希望你學工程,而你的性情志趣,甚至天才,卻近於詩詞,小說,戲劇,文學,你如遷就父母兄長愛人之所好而去學工程,結果工程界裏多了一個飯桶,國家社會失去了一個第一流的詩人、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學家,不是可惜了嗎?所以個人的標準比社會的標準重要。因為社會標準所需要的太多,中國人常說社會職業有三百六十行,這是以前的說法,現在何止三百六十行,也許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都有,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行行都需要。社會上需要建築工程師,需要水利工程師,需要電力工程師,也需要大詩人、大美術家、大法學家、大政治家,同時也需要做新式馬桶的工人。能做新式馬桶的,照樣可以發財。社會上三萬六千行,既是行行都需要,一個人決不可能會做每行的事,頂多會二三行,普通都只能會一行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試問是社會的標準重要?還是個人的標準重要?當然是個人的重要!因此選科擇業不要太注重社會上的需要,更不要遷就父母兄長愛人的所好。爸爸要你學賺錢的職業,媽媽要你學時髦的職業,愛人要你學社會上有地位的職業,你都不要管他,只問你自己和性情近乎什麼?自己的天才力量能做什麼?配作什麼?要根據這些來決定。

歷史上在這一方面,有很好的例子,意大利的伽俐略是科學的老祖宗,是新的天文學家,新的物理學家的老祖宗。他的父親是一個數學家,當時學數學的人很倒黴。在伽俐略進大學的時候(三百多年前),他父親因不喜歡,所以要他學醫,可是他讀醫科,毫無興趣,朋友們以他的繪畫還不壞,認為他有美術天才,勸他改學美術,他自己也頗以為然。有一天他偶然走過雷積教授替公爵府裏面作事的人補習幾何學的課室,便去偷聽,竟大感興趣,於是醫學不學了,畫也不學了改學他父親不喜歡的數學。後來替全世界創立了新的天文學、新物理學,這兩門學問都建築於數學之上。 最後說我個人到外國讀書的經過,民國前二年,考取官費留美,家兄特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學鐵路工程,或礦冶工程,他認為學了這些回來,可以復興家業,並替國家振興實業。不要我學文學、哲學,也不要學做官的政治法律,說這是沒有用的。當時我同許多人談過這個問題。以路礦都不感興趣,為免辜負兄長的期望,決定選讀農科,想做科學的農業家,以農報國。同時美國大學農科,是不收費的,可以節省官費的一部分,寄回補助家用。進農學院以後第三個星期,接到實驗系主任的通知,要我到該系報到實習。報到以後,他問我:「你有什麼農場經驗?」我說:「我不是種田的。」他又問我:「你做什麼呢?」我說:「我沒有做什麼,我要虛心來學,請先生教我。」先生答應說:「好。」接著問我洗過馬沒有,要我洗馬。我說:「我們中國種田,是用牛不是用馬。」先生說:「不行。」於是學洗馬,先生洗一半,我洗一半。隨即學駕車,也是先生套一半,我套一半。作這些實習,還覺得有興趣。下一個星期的實習,為包穀選種,一共有百多種,實習結果,兩手起了泡,我仍能忍耐,繼續下去,一個學期結束了,各種功課的成績,都在八十五分以上。到了第二年,成績仍舊維持到這個水準。依照學院的規定,各科成績在八十五分以上的,可以多選兩個學分的課程,於是增選了種果學。起初是剪樹、接種、澆水、捉蟲,這些工作,也還覺得有興趣。在上種果學的第二學期,有兩小時的實習蘋果分類,一張長桌,每個位子分置了四十個不同種類和蘋果,一把小刀,一本蘋果分類冊,學生們鬚根據每個蘋果的長短,開花孔的深淺、顏色、形狀、果味和脆軟等標準,查對蘋果分類冊,分別其類別(那時美國蘋果有四百多類,現恐有六百多類了),普通名稱和學名。美國同學都是農家子弟,對於蘋果的普通名稱一看便知,只需在蘋果分類冊裏查對學名,便可填表繳卷,費時甚短。我和一位郭姓同學則需一個一個的經過所有檢別的手續,花了兩小時半,只分類了二十個蘋果,而且大部分是錯的。晚上我對這種實習起了一種念頭:我花了兩小時半的時間,究竟是在幹什麼?中國連蘋果種子都沒有,我學它什麼用處?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幹嗎學這個?這兩個半鐘頭的蘋果實習使我改行,於是,決定離開農科。放棄一年半的時間(這時我已上了一年半的課)犧牲了兩年的學費,不但節省官費補助家用已不可能,維持學業很困難,以後我改學文科、學哲學、政治、經濟、文學,在沒有回國時,以前與朋友們討論文學問題,引起了中國的文學革命運動,提倡白話,拿白話作文,作教育工具,這與農場經驗沒有關係,蘋果學沒有關係,是我那時的興趣所在。我的玩意兒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便是文學的「玩意兒」,我所沒有學過的東西。最近研究《水經注》(地理學的東西)。我已經六十二歲了,還不知道我究竟學什麼?都是東摸摸,西摸摸,也許我以後還要學學水利工程亦未可知,雖則我現在頭髮都白了,還是無所專長,一無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樂,因為我沒有依社會需要的標準去學時髦。我服從了自己的個性,根據個人的興趣所在去做,到現在雖然一無所成,但是我生活的很快樂,希望青年朋友們,接受我經驗得來的這個教訓,不要問爸爸要你學什麼,媽媽要你學什麼,愛人要你學什麼。要問自已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學。這個標準很重要,社會需要的標準是次要的。

【題解】

本文為19521227胡適在台東縣演講。縣長吳金玉1952.3-1957.6.7

【作者】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莊村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我國現代自由主義的領軍人,影響巨大。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七、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題解】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684)。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作者】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也有說[9]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歷史學家。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人。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

 

 

 

 

 

 

 

 

 

 

 

 

 

 

 

 

 

 

 

 

八、大鐵椎傳 魏禧1670

庚戌十一月,予自廣陵歸,與陳子燦同舟。子燦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謀兵法,因問:「數遊南北,逢異人乎?」子燦為述大鐵椎,作《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北平陳子燦省兄河南,與遇宋將軍家。宋,懷慶青華鎮人,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懷慶人,多力善射,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時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寢,右脅夾大鐵椎,重四五十斤,飲食拱揖不暫去。柄鐵摺疊環複,如鎖上鍊,引之長丈許。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問其鄉及姓名,皆不答。

  既同寢,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訖不見。子燦見窗戶皆閉,驚問信之。信之曰:「客初至時,不冠不襪,以藍手巾裹頭,足纏白布,大鐵椎外,一物無所持,而腰多白金。吾與將軍,俱不敢問也。」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

  一日,辭宋將軍曰:「吾始聞汝名,以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將軍彊留之。乃曰:「吾嘗奪取諸響馬物,不順者,輒擊殺之。眾魁請長其群,吾又不許,是以讎我。久居此,禍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宋將軍欣然曰:「吾騎馬挾矢以助戰。」客曰:「止!賊能且眾,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宋將軍故自負,且欲觀客所為,力請客。客不得已,與偕行。將至鬥處,送將軍登空堡上,曰:「但觀之,慎勿聲,令賊知汝也!」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客馳下,吹觱篥數聲,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餘人。一賊提刀縱馬奔客,曰:「奈何殺吾兄?」言未畢,客乎曰:「椎。」賊應聲落馬,馬首盡裂。眾賊環而進,客從容揮椎,人馬四面僕地下,殺三十餘人。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慄欲墮。忽聞客大呼曰:「吾去矣!」地塵且起,黑煙滾滾,東向馳去,後遂不復至。

  論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鐵椎其人與?天生異人,必有所用之。予讀陳同甫《中興遺傳》,豪俊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見功名於世者,又何多也?豈天之生才,不必為人用與?抑用之自有時與?子燦遇大鐵椎為壬寅歲,視其貌,當年三十。然則大鐵椎今四十耳。子燦又嘗見其寫市物帖子,甚工楷書也。」

【題解】

《大鐵椎傳》選自《魏叔子文鈔》。作者因為不知道那個人叫什麼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鐵椎」來代替。文中以細膩生動的手法,描述身懷絕技卻不為世用的俠客大鐵椎的故事。

【作者】

魏禧(16241681),清代初年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易堂九子之一,甯都三魏之一。江西寧都縣人。明末諸生,明亡後隱居甯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入浙中,以文會友,並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復。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三魏」。

 

 

 

 

 

 

九、自述() 于右任

于右任在「一個牧羊兒的自述」中稱:「適莫安仁、敦崇禮兩名牧在(陝西)三原傳教,先嚴向之借讀萬國公報、萬國通鑑等書,我亦藉知略知世界大勢。」

壬子元日》二首之一: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

于右任《壬子元日》二首之二:

開國于今歲幾更,艱難日月做長征;元戎元老騎龍去,我是攀髯一老兵。

【題解】

牧羊兒的自述: 我的青年時期 正中書局, 1954 - 31

【作者】

于右任(1879411號—19641110號),中國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出世時係大清國人。佢原名于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係同盟會成員,長年喺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做監察院嘅院長卅四年。佢亦係中國書法家,最叻係草書,佢詩文都好擅長,著有《牧羊兒自述》等。

 

 

 

 

 

 

 

 

 

 

 

 

 

 

 

 

 

 

 

 

 

 

 

 

 

 

一○、義田記 錢公輔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于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

【題解】

《義田記》作者錢公輔,文章通篇以「義」字作線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儉約,購置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高風義行。

【作者】

錢公輔(10211072),字君倚,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宋代詩人。少從胡翼之學,有名吳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宋詩拾遺》卷四)。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誥。英宗即位,謫滁州團練使。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複知制誥,知諫院。熙寧四年(1071),由知江寧府徙知揚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書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一一、論貴粟疏 鼂錯(168)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于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複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題解】

《論貴粟疏》出自《漢書·食貨志》,作者鼂錯,是當時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前後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篤誠,強志成務。

【作者】

鼂錯(前200~前154),潁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政治家。初從張恢學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後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號「智囊」。景帝即位,任為御史大夫。他堅持「重本抑末」(即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貴族的攻掠,並進言削藩以鞏固中央集權,得到景帝採納。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因此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畏于七國連兵,遂將其處死。晁錯的著作較為完整的現存有八篇,散見於《漢書》的《爰盎晁錯傳》、《荊燕吳傳》和《食貨志》。

 

 

 

 

 

 

 

 

 

 

 

 

 

 

 

 

 

 

 

 

 

 

 

 

 

 

 

 

 

一二、范進中舉 吳敬梓(1749)

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裏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范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盪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母親自和媳婦在廚下做飯。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裏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粧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范進道:「岳父見教的是。」胡屠戶又道:「親家母也來這裏坐著喫飯。老人家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我女孩兒也喫些,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喫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說罷,婆媳兩個,都來坐著喫了飯。喫到日西時分,胡屠戶喫的醺醺的。這裏母子兩個,千恩萬謝。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次日,范進少不得拜拜鄉鄰。魏好古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來往。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不覺到了六月盡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喫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捨與你的。如今癡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裏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喫!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事裏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裏,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一頓夾七夾八,罵的范進摸門不著。辭了丈人回來,自心裏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裏鄉試。出了場,即便回家。家裏已是餓了兩三天。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

到出榜那日,家裏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喫。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了雞,走出門去。才去不到兩個時候,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母親不知是甚事,嚇得躲在屋裏,聽見中了,方敢伸出頭來說道:「諸位請坐,小兒方才出去了。」那些報錄人道:「原來是老太太。」大家簇擁著要喜錢。正在吵鬧,又是幾匹馬,二報、三報到了,擠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滿了。鄰居都來了,擠著看。老太太沒奈何,只得央及一個鄰居去尋他兒子。

那鄰居飛奔到集上,一地裏尋不見;直尋到集東頭,見范進抱著雞,手裏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裏尋人買。鄰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舉人,報喜人擠了一屋裏」。范進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鄰居見他不理,走上來,就要奪他手裏的雞。范進道:「你奪我的雞怎的?你又不買。」鄰居道:「你中了舉了,叫你家去打發報子哩。」范進道:「高鄰,你曉得我今日沒有米,要賣這雞去救命,為什麼拿這話來混我?我又不同你頑,你自回去罷,莫誤了我賣雞。」鄰居見他不信,劈手把雞奪了,摜在地下,一把拉了回來。報錄人見了道:「好了,新貴人回來了。」正要擁著他說話。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裏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什麼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們而今且派兩個跟定了范老爺。這裏眾人家裏拿些雞、蛋、酒、米,且管待了報子上的老爹們,再為商酌。」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鄰居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商議:「他這瘋了,如何是好?」報錄的內中有一個人道:「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眾人問:「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爺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歡喜狠了,痰湧上來,迷了心竅。如今只消他怕的那個人來打他一個嘴巴,說:『這報錄的話都是哄你,你並不曾中。』他喫這一嚇,把痰吐了出來,就明白了」眾鄰都拍手道:「這個主意好得緊,妙得緊!范老爺怕的,莫過於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尋胡老爹來。他想是還不知道,在集上賣肉哩。」又一個人道:「在集上賣肉,他倒好知道了;他從五更鼓就往東頭集上迎豬,還不曾回來。快些迎著去尋他。」

一個人飛奔去迎,走到半路,遇著胡屠戶來,後面跟著一個燒湯的二漢,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正來賀喜。進門見了老太太,老太太大哭著告訴了一番。胡屠戶詫異道:「難道這等沒福!」外邊人一片聲請胡老爹說話。胡屠戶把肉和錢交與女兒,走了出來。眾人如此這般,同他商議。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閻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鐵棍,發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卻是不敢做這樣的事!」鄰居內一個尖酸人說道:「罷麼!胡老爹!你每日殺豬的營生,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閻王也不知叫判官在簿子上記了你幾千條鐵棍。就是添上這一百棍,也打什麼要緊?只恐把鐵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這筆帳上來。或者你救好了女婿的病,閻王敘功,從地獄裏把你提上第十七層來,也不可知。」報錄的人道:「不要只管講笑話。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把方才這些小心收起,將平日的兇惡樣子拿出來,捲一捲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眾鄰居五六個都跟著走。老太太趕出來叫道:「親家,你這可嚇他一嚇,卻不要把他打傷了!」眾鄰居道:「這自然,何消吩咐!」說著,一直去了。

來到集上,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著掌,口裏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戶兇神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麼?」一個嘴巴打將去。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心裏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到第二下。范進因這一個嘴巴,卻也打暈了,昏倒於地。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近來,眼睛明亮,不瘋了。眾人扶起,借廟門口一個外科郎中「跳駝子」板凳上坐著。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看,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裏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問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

范進看了眾人,說道:「我怎麼坐在這裏?」又道:「我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夢裏一般。」眾鄰居道:「老爺,恭喜高中了。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方才吐出幾口痰來,好了。快請回家去打發報錄人。」范進說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范進一面自綰了頭髮,一面問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臉。一個鄰居早把那一隻鞋尋了來,替他穿上。見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來罵。胡屠戶上前道:「賢婿老爺,方才不是我敢大膽,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來勸你的。」鄰居內一個人道:「胡老爹方才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又一個道:「老爹,你這手明日殺不得豬了。」胡屠戶道:「我那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看先年,我小女在家裏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說罷,哈哈大笑。眾人都笑起來。看著范進洗了臉。郎中又拿茶來喫了,一同回家。范舉人先走,屠戶和鄰居跟在後面。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到了家門,屠戶高聲叫道:「老爺回府了!」老大太迎看出來,見兒子不瘋,喜從天降。眾人問報錄的,已是家裏把屠戶送來的幾千錢打發他們去了。范進拜了母親,也拜謝丈人。胡屠戶再三不安道:「些須幾個錢,不夠你賞人!」

【題解】

《范進中舉》節選自清代傑出小說家吳敬梓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上揭示了世態炎涼。

【作者】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安徽全椒人。字敏軒,號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著《儒林外史》(1749)

 

 

 

 

 

 

 

 

 

 

 

 

 

一三、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彊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題解】

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

【作者】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晉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晉初散文家。曾仕蜀漢,蜀亡後,晉武帝征他為太子洗(xiǎn)馬時,他寫了這篇表。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一四、五代史記一行傳敘 歐陽修(1054)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複廉恥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沉淪於下,泯沒而無聞者。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複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俯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於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於此之時,能以孝弟自修於一鄉,而風行於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於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一行傳》。

【題解】

《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傳》第二十二。新五代史,歐陽修撰(1054)

【作者】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一五、讀者可以自負之處 夏丏尊(1935)

文藝不但在創作上是人的表現,就是在鑒賞上也是人的反映。淺薄的人不能寫出好的文藝,同時淺薄的人也不能瞭解好的文藝。創作與鑒賞,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事情。日本廚川白村在他的《苦悶的象徵》裏,曾把鑒賞稱為“共鳴的創作”。真的,鑒賞也是一種創作,不過創作是作家自己表現,鑒賞卻是由作家所表現的逆溯作家,順序上有不同而已。

真有鑒賞力的讀者,應該以讀者的資格自負,不必慚愧自己並非作家。在藝術的各部門中,最容易使人發生創作的野心的,要算文藝了。聽到名曲的時候,看到好繪畫、好雕刻、好戲劇的時候,普通人都只以聽者、觀者自居,除了鑒賞、享樂以外,不會發生自己來作曲、彈奏,自己來執筆、運鑿,自己來現身舞臺的野心。獨於文藝則不然,普通人只要讀過幾冊文藝書,往往就想自己試作,不肯安居于讀者的地位。因為文藝所用的材料是我們日常習用的語言,表面上看來,不像別種藝術那樣對於材料須有練習功夫與專門知識。只是要知道,鑒賞是共鳴的創作,這是就心情上說的。實際的文藝創作到底要靠天才,不是普通人所能勝任。文藝所用的材料雖是日常語言,似乎不如別種藝術那樣需要特別素養;但是語言文字的驅遣,究竟要有過人的敏感和熟練才行,這也不比別種藝術來得容易。再說,文藝是作者的自己表現,作者如果沒有什麼特出的人格(這並非僅指道德而言),即使對於語言文字有了特出的技巧,也還是沒有用的。

文藝鑒賞本身自有價值,不必定以創作為目的。這情形恰和受教育不必定以作教師為目的一樣。不消說,要作教師,先得受教育;要創作文藝,先得鑒賞文藝,可是創作究竟不能單從鑒賞而成功。不信,你看事實。每年從各國大學文學系畢業的,合計起來總該有幾萬人吧,他們當然是研究了文藝上的法則,熟諳了語言文字的技巧了,當然是讀破名著,富有鑒賞力的了;然而他們大多數沒有成為作家,全世界成功的作家還是寥寥可數。並且,成功的作家之中,有些人竟沒有入過大學。英國的名小說家迭更斯是擦鞋出身。有些人雖曾入過大學,卻不是文科出身。日本的有島武郎是學農業的。

鑒賞文藝未必就能成為創作家,這個話似乎會使諸君灰心。

其實只要能鑒賞,不能創作也沒有什麼慚愧;因為我們由於作品的鑒賞,已經與作家作精神上的共鳴了,已經把自己提高到作家相近的地位了。真有聽音樂的耳朵的,聽了某名曲所興起的情緒,照理該相作曲者制曲時的情緒一樣。所以就某名曲說,在技巧上,聽者固然不及作者,可是在享受上,聽者和作者是相等的,只要他善於聽。

作家原值得崇拜。自己果真有創作的天才,不消說,自然應該把他發揮出來。但是接近文藝的人個個要想成為作家,那究竟是不可能的事。與其做一個無聊的創作者,寧可做一個好的讀者、欣賞者,我們不必為不能創作自慚,還該以好的讀者、欣賞者自負。

【題解】

本文選自《平屋雜文》(開明書店1935年)。本篇文句精警,字無虛言,嚴謹地表達出文藝創作需靠天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又特地列舉出文學系不能製造作家,作家未必出於文學系的事實,來證明作家的不易得到。文中並強調善於文藝欣賞的人,他的地位與作家是相近的,與其做一個低劣的創作者,不如做一個好的鑒賞者!

【作者】

夏丏尊(18861946),本名鑄,字勉旃,號悶庵,別號丏尊,浙江上虞人。夏氏幼年在家塾讀書,能作八股文,考取過秀才,曾留學日本高等工業學校,因家境貧困,尚未畢業,就輟學返國。歷任浙江第一師範、上虞春暉中學、暨南大學等教職,著有《平屋雜文》,譯有《愛的教育》等書,是與同時代的朱自清齊名的教育家。

 

 

 

 

 

 

 

 

 

 

 

 

 

 

 

 

 

 

 

 

 

 

 

 

 

 

 

 

 

 

 

 

 

 

 

 

 

一六、詩選

(一)古詩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1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摺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

《古詩十九首9

【題解】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五言詩。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家的哲學意境。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又稱《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讚頌它「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約作於東漢時(140-190)

 

 

(二)樂府詩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繫,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結白皙,髯髯頗有鬚。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題解】

《陌上桑》是中國漢樂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劇色彩的漢族民間敍事詩。一名《豔歌羅敷行》,見於《宋書·樂志》;又名《日出東南隅行》,見於南朝徐陵的《玉台新詠》。陌上桑屬於《相和歌辭》,寫采桑女秦羅敷的美貌與操守,以及反映了漢代社會制度即春興季節太守出行勸課農桑。本詩一直以來被誤解為太守調戲羅敷,而被羅敷義正言辭地回絕,其實這是誤讀。這首詩其實是漢代社會制度的一個縮影,太守作為地方最高長官,在春季時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從詩文中可以看出,秦羅敷顯然是一個貴婦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禮節上的不合理,羅敷明確地指出,表現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禮節的大家女子。

【出處】

《陌上桑》選自《樂府詩集》,《樂府詩集》由郭茂倩(1041年-1099年)編著。郭茂倩,字德粲,宋代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一零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裒之孫,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詳。”《樂府詩集》上署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後漢紀校注(晉)袁宏撰 周天游校注後漢孝章皇帝紀上卷第十一
太極拳經
班固《漢書》(《前漢書》)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表略)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抱樸子外篇卷之五十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