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中企的组织管理,是怎样扼杀创造力的
userphoto

2023.01.10 安徽

关注

目录:

1、即时响应:中企无厘头的普遍追求

2、规范的日程管理什么样

3、创造力从何而来?

4、为什么坚守Email

5、小结:中企是在极度扼杀创造力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定理般清晰。

1、即时响应:中企无厘头的普遍追求

1.1、唯有中企用IM替代Email

自从企业级的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QQ、钉钉等)诞生后,中企就倍加青睐,迅速用其替代Email作为主要的信息沟通工具。并充满优越感地嘲笑那些老牌外企:你们已经落后啦,快向我们学习吧。但多年过后,那些外企依然坚守Email,为什么呢?

有的中企视其因循守旧,也有的脑袋一拍:他们拒绝IM,是因为Email适合留证据追责。这明显是认知受限的凭空猜想,因为中企觉得天经地义的问责体制,那些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也是明确抵制的(详见之前章节)。

有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主流外企,明令禁止使用IM。其余三成中也有相当比例拒绝,只是没有明令而已。而积极使用的,共性很明显:沟通内容简单、零散、互动性强。比如:员工长期在外、且非常机动的,或者要服务外部客户的,总之就是要聊天式沟通的。

可见,并非他们木讷迟钝,不知IM为何物,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认真审视其特性之后,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那他们抵制的原因是什么?有理论依据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分析下中企为何如此热衷。

1.2、无厘头的即时响应

在中企,员工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在忙何事,在领导者看来,都必须像待机状态的电子设备一般:即时响应,随叫随到。极端一点的,有的中企规定:老板来电响三声没接就要巨额处罚。为此,下属们即便睡前洗澡,都要家人拿着手机陪伴左右。

再比如,有的中企要求:只要老板召唤,必须推掉所有事务全速奔赴。出差刚落地的即刻飞回,哪怕远在地球另一端;即便术后卧床的,也要垂死病中惊坐起。而这些都会成为老板炫耀的资本:团队非常有战斗力!我一直很困惑:战斗在哪?坐飞机赶路也算?

那么,电话多响几声再接,是老板会忘了要说什么,还是企业会发生变故?没即刻奔赴老板身边,是再也见不到老板了,还是企业就破产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如果真因不可抗力耽误了,回头再问老板何事时,大概率的答复是:没事了,忙你的吧。那折腾个什么劲呢?

其实很简单,如此不仅满足了老板恣意妄为的帝王梦,还驯化、测试了下属的服从性,响应什么不重要,重在即时。这种能力在军事上当然很需要,可在企业管理中就十分无厘头。试问:何时需要这种能力呢?研发新品、改进质量、降低成本?还是担心有人逼宫篡位?

1.3、伤害深远,超乎想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追求即时响应,已成为中企官本位逻辑的突出表现形式。不仅人要随叫随到,对请假深恶痛绝;问题也要随问随答,否则就是业务不精。由此诞生了一批信誓旦旦地信口胡诌的人,颇得领导欢心。想想也是,领导不过心血来潮,何必较真,开心最重要。

如此环境下,看似工作强度很高,人财物投入不菲,其实多是表面功夫,鲜有实际意义,导致经营、管理效率极其低下,歪风邪气盛行。而IM恰逢其时,不仅即时,而且方便,因为领导者的问题多是散乱的“点”,回答自然不需要系统的“面”,IM足矣,焉用Email?

中企内不乏睿智者,对此颇有微词。但关注点集中在工作效率、官本位逻辑和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这些伤害虽大却很表面,而深远影响远超中企想象。所以,自鸣得意之际,不仅让内心的妄念显露无疑,更是彰显了认知的浅薄。

经常有人感慨中企缺乏创造力,或者说,中企员工普遍没有创造力,高度依赖一把手。但成因分析大多不得要领、言不及义,只因不懂人性,不懂创造力的激发原理。否则就会发现:中企的组织管理恰恰是在极度扼杀创造力,而IM、即时响应,不过冰山一角而已。

2、规范的日程管理什么样

不追求即时响应如何管理日程呢?当年从中企初到丰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工作时(员工99%以上是中国人),迎面而来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截然相反,日程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2.1、没有日程表寸步难行

A、每人一本日程表

在合资企业里,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只要不是生产现场的,人手标配一本纸质的日程表(几年后启用了Outlook电子日程表),以半小时为单位、每日一行10小时、每页一周七行、预留未来一年,所以是略有厚度的“一本”。每天的工作安排,都会在之上体现。

而在中企,日程表似乎是奢侈品,不要说普通员工,就是领导级别不够都“不配”拥有,只有配备了秘书的大领导才有资格用,因为需要秘书来安排、协调。而其余人等只配Standby(待机):重要的不是工作如何安排,而是能否即时响应。

B、只在工作时间开会

在合资企业里,虽然日程表预留了下班后一小时(另有午休一小时,合计每天10小时),但极少安排会议。真有必要占用时,定是伴随着抱歉声和必要性说明。所以,加班都是忙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不是开会。因为有时工作时间八小时八个会,自己的事只能加班完成。

而中企正相反,非常喜欢下班后开会,貌似上班时间都很忙。其实是偶尔忙着“救火”,大部分时间要Standby,以响应各级领导者毫无征兆的召唤,只有必要的会才参加,否则与其随时被打断、召回,还不如老老实实Standby。

C、大会极少、小会众多、参会人员都是必要的

在合资企业里,除了部门全员业务会和公司级例会,极少有10人以上的大会。而几个人的小会超级多,且参会人员都是必要的相关者,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坚决抵制问责处罚和绩效考核,并模糊职责边界,致使部门间毫无壁垒(详见之前章节)。

这点中企也正相反,普遍热衷开大会,且领导者多是像法官一样,为部门间的责权矛盾断官司。即便会上的每个问题只涉及一两个部门、几个人,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流打酱油,但如何区分问题,将一个大会分隔成数个小会以提高效率,则鲜有中企领导者顾及。

D、内容预告、功课做足、估时准确、节奏紧凑

合资企业的会议通知,都会详细说明内容及需求,此时用Email自然比IM方便。而大会之前,议题早已通过众多的小会研讨过,大多只需确认、通报。如此做足功课,自然节奏快、效率高、估时准。加之会议室是高周转,看着外面业已等候的人群,没人好意思废话连篇。

而中企普遍差距甚大,有的只通知几点开始,不管几点结束。好点的潦草说一下会议内容,差点的只说个议题。更有诸多大老板们,经常召集会议却压根不说干什么,害得高管们猜测纷纷。而会上临时起意、相互攻讦之事甚多,即便那些光环加身的知名中企,也大多如此。

E、会议纪要现场出,而不是回头扯

合资企业的会议纪要,也是耳目一新:现场直接写在白板上,拍照记录,再由主持方一字不差地写成Email分发,参会者无需等待任何人的签发,直接开展工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但是,如此简单的会议纪要在中企可是大有学问。因为是现场专人记录,会后整理,并需领导签字才能发放、生效,所以猫腻颇多。首先,整理方往往夹杂大量私货,篡改结论;其次,不少大领导会上慷慨激昂,但会后不签纪要,下属们也心领神会:口是心非的表演而已。

F、没有日程表,寸步难行

合资企业的整个日常工作,几乎都是靠日程表有序运转的,部门内相对灵活,而跨部门沟通,不预约日程几乎寸步难行。即便是总经理召集会议,也要提前预约,绝不会要求即时响应。并提前告知详细需求,以充分准备,绝不会要求即时回答,因为答案不可靠。

上述现象并非丰田独有,而是外企的普遍常态。那会不会耽误事呢?想想能耽误什么事呢?反倒是工作效率指数级提升,员工工作也更加专注。那么,实现这一切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员工素质?当然不是,而是领导者的素质: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决定的。

2.2、如何实现:按照管理要素认真实施而已

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妙,不过是按照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四要素(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规规矩矩地执行而已。项目要有计划,日程当然也要有规划,否则必然混乱无序。恰如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中方初与丰田方打交道时,非常困惑的一点是:丰田的领导者召集个会,怎么筹备那么久?有时提前数日就预订了会议时间,然后把自己的日程表画满,不再接受预约。或在办公桌上立标示牌:非急勿扰。然后闷头做文件资料,并在会前下发。

届时会发现,其计划之详尽、考虑之周全,不仅历史教训充分吸取,未来场景也仔细推演。同时,表单之齐备、示例之清楚,让大部分人可以直接上手操作。即便如此,会上依然要仔细说明、听取意见,确保文件无错漏、理解无偏差。如此一番操作下来,成功几近可见。

反观中企,有几人知道法约尔早在1916年就提出的管理基本要素,并遵照执行呢?有几人是谋定而后动,认真仔细地做计划、规划,以及详尽的落地方法呢?又有几人亲力亲为做文件资料,并充分吸取教训、进行场景推演呢?如此还能取得成功,几分实力几分运气呢?

3、创造力从何而来?

3.1、专注的重要

尚未习惯预约日程时,让中方非常别扭的一点是:想要商谈的日方人员就在座位上,按照中企的习惯完全可以叫过来聊事情。可对方经常冷硬地回复:我在忙。然后把日程表递过来,示意在上面约他的时间。如此这般,是傲慢、矫情?还是另有原因呢?

这种现象在外企也是普遍常态,让习惯随心所欲、追求即时响应的中企领导者们很不爽:摆什么谱?同时也很心焦:想说不能马上说好难受。在他们看来,如此这般就是骄纵员工,为尊重个体而降低效率,与坚守Email、拒绝IM一样,属于抱残守缺。果真如此吗?可能吗?

自己不能随心所欲,觉得影响了效率,那别人专心做事被随意打断,难道不影响效率吗?如此朴素的道理,很难理解吗?不仅如此,很多名人在被问及成功诀窍时,往往会提到了一个词:专注。不仅指专注于某一领域,还指做事时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被打扰。

所以,尊重、遵守日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工作效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打造可以专注工作的环境。执行起来并没有技术难度,只是需要点理性和耐心而已。那专注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3.2、创造力的沃土: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

心流(又译作涌流)状态,最常出现在人打电子游戏时,尤其是高难度通关时。典型特征:高度专注,对无关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此时完全无法一心二用,甚至被人打扰一下都会功亏一篑。即便暂停,处理完杂务回头再继续,也很难快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专注工作时,尤其是解决有难度、复杂的问题时,也会进入这种心流状态。届时,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会超常发挥至极限状态,其中就包含很多中企求而不得的创造力。而一旦被干扰,就很容易退出心流状态,令人懊恼。

从生物学的角度,所谓的心流状态,就是人在实现完成欲的过程中(追求广义的成功,详见之前章节),身体持续分泌多巴胺的状态,而所有的超常发挥都是拜多巴胺所赐。所以,想要极致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包含创造力),就要通过管理方法激发心流状态。

3.3、工匠精神并非“精神”,而是心流状态

国人对工匠精神一直误解颇深,有的认为是高素质的民族特性体现:任凭领导蹂躏千百遍,仍待工作如初恋,是一种精神。有的认为是冥顽不化的一根筋: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会导致经营失败。也有的试图用金钱来换取这种“精神”,只会弄巧成拙(详见上篇)。

当然,归结为精神适合甩锅:具备与否全在员工的个人修为、自我管理,与领导者无关。其实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不是员工自己所能控制,想有就能有的,与经营也是毛关系都没有,更非金钱所能换取,而是通过管理方法激发、造就的工作状态。

不追求即时响应,而采用规范的日程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高效率,也是为了让员工专注地工作,尽可能进入心流状态,激发创造力。不用IM,坚守Email也是如此。

4、为什么坚守Email

4.1、躬身入局:Email的沟通效率远优于IM

用过IM的人都知道,在其中讨论问题效率极低,你来我往的支离破碎,即便费尽周折与口舌也不易完整拼凑。而群聊更是几近灾难,单单要消除歧义,弄清楚“是的”、“好的”对应的是哪句话,就会濒临崩溃。不要说复杂的工作问题,就连简单的日常问题也经常有心无力。

而这方面Email具有先天优势,至少要把问题说个差不多才好发送,总不至于发封邮件问:在吗?此外,管理学上有个吉德林法则:把难题清清楚楚写出来,往往就解决了一半。很多名人思考和解决难题时都采用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而这恰恰又是Email的先天优势。

由此可知,想要系统、全面地说明问题,尤其是复杂性问题,Email远远优于IM。想要提高效率,避免自己还没把问题梳理清楚,就急着无脑问别人,Email更是远优于IM。

4.2、IM破坏专注,Email成就专注

在IM环境下,想专注几乎不可能。因为:

A、IM就是要求即时响应,头像闪动不看,不仅会错过领导的信息遭批,而且闪动本身就是一种干扰;

B、在对方输入的时候,干等似乎浪费时间,可想要转头做别的,思绪尚未整理好,信息又过来了,十分尴尬;

C、经常要几个人、几件事同时聊,别指望哪件事能认真思考。

所以,IM将员工的时间、思绪极度碎片化,严重破坏专注。而Email恰恰相反,有助于将本来零碎散乱的事情理顺清楚,不仅自己可以专心致志,接收方也更容易理解,成就专注。

所以,在企业的内部沟通中,除了需要即时响应的特定领域外,IM有任何一点优于Email吗?还好意思炫耀使用IM吗?还觉得用Email是抱残守缺吗?

5、小结:中企是在极度扼杀创造力

可见,中企普遍无厘头追求的即时响应,不仅严重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极度扼杀创造力。不仅如此,中企普遍采用的胁迫式管理(详见之前章节),也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动物性、扼杀人性,促进肾上腺素类分泌,遏制多巴胺,降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彻底南辕北辙。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Fuser:Email整合工具
有的企业抵制996,是人傻钱多的仁慈吗?不,是为了收益最大化
如何用好那70%的时间:来自成功CEO们的建议
应用web2.0服务(六)–WebOS网络操作系统篇
digsby-IM,EMAIL,SNS一网打尽
中企向国外供应1.8万台呼吸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