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永乐大典: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一大崛起奥秘,一册3200多万
userphoto

2023.07.05 安徽

关注

2020年7月7日,法国巴黎,某拍卖行。

一场拍卖活动,正在火热进行着。这场拍卖,与咱们大中国有关,拍卖品正是我国明朝时期的2册《永乐大典》。

最终,它以813万欧元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6490万元,算下来一册就要3200多万。

好在,买家是来自我们中国浙江的一位私人收藏家,这意味着两册中国古籍终于“回家”了!

《永乐大典》有多牛?

中国古籍有公认的四大巨著——《四书五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四书五经》乃儒家经典,《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同为类书,但显然前者的名气不如后者的响亮,而且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喜欢实行严厉的文化政策,所以《古今图书》相当于一个“删减版”的《永乐大典》。

而若论规模,最宏大的还得是《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在内容涵盖方面,《永乐大典》远大于《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不仅囊括了各类经史子集,里面还有许多民间有意思的事情,如民间医术与习俗、占卜算卦,还有诸如像元朝时期百姓们理发的趣事。

反观《四库全书》,则显得更为严肃和正统。

它以经史子集为分类基础,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而且,了解清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从某种角度来说,《四库全书》的编纂,实则为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常被人戏称为“四库毁书”

当时,乾隆大兴文字狱,只要是对大清不利的书籍,全部烧毁,最后总共烧了约15万册的书。除此之外,清廷为了统一思想,还对一些书中的内容进行篡改。

相比之下,在《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中,就没有发生过毁书的事件,同时也修改甚少,可以说是相当“纯天然”。

《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了自先秦到明初的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宗教、阴阳医卜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采择了前朝八千多种文献典籍。

这里我们不妨来科普一下《永乐大典》的大致编纂逻辑。

比如在大典中,有一页是关于“馨”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写法与用法,然后在内容旁边,注明了这是出自明初以前历史上的哪一部书籍,有的还会抄录该部书籍中所引用的内容。

不过,大典中所提到的一些书籍,后来就逐渐失传了,由此见得《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它能让后人大开眼界——原来历史上还出现过这样的书!

后人从大典里,把那些被引用书籍的资料又重新搜集,再集合成一部书,这种书就叫“辑佚书”。最出名的莫属《旧五代史》,明代中期便失传了,后来正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

对于某些内容,大典会将其中整篇文章,甚至整本书都收录其中,因此《永乐大典》在保留中国古代文献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除了实质内容,在思想方面,《永乐大典》也极具突破意义。

在明朝以前,包括前面提过的清朝时期,朝廷所编纂的那些大型类书都太过侧重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永乐大典》则完全不受束缚,非常真实地扩展、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解缙一开始所纂修的《文献大成》,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载体,但明成祖朱棣看了不满意,他告诉谢缙,必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纳百川、无所不容!这才成就了后来伟大的《永乐大典》。

在古代,一些比较有名气的书籍,比如汉朝时期的《说文解字》是纯字典,宋代的四大类书以及清代纪晓岚的《四库全书》则是汇集历代文章的集合。

直到《永乐大典》出现以前,还从未有过一本书能够把文字字典、书法字典、成语字典、词典、图典等多种功能集合于一身,并且拥有如此强大的包容性和容纳量。这是《永乐大典》最牛的地方。

编纂《永乐大典》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动员了2169名从官僚到民间的人才,还调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馆藏。

在定稿完成后,朱棣亲自撰写了一篇700多字的序,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另一部同样很牛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曾称赞《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这可不是英国人的客气,《大英百科全书》还真得好好谢谢咱们的《永乐大典》,因为没有《永乐大典》,也许就没有《大英百科》。

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往下看,您就知道了。

正本消失的千古之谜

然而,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永乐大典》后来却悄无声息地“失踪”了,对于它消失的原因,史料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那么问题来了,开头说的在法国拍卖的那部《永乐大典》,难道是假的?

当然不是,不过确切来说,巴黎所拍卖的那部《永乐大典》,倒不是出自永乐年间的“正版”,而是副本,或者将其理解为“备份”。

这事儿还得从后来一个无比喜爱大典的皇帝说起,即大明王朝的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帝对《永乐大典》那叫一个爱不释手常常在案头和床头放上几册,随时翻看。

除此之外,他还组织了大批人员对其进行重新抄录,且要求极为严格,最后的成品质量也是几乎1:1还原原作,而它正是所谓的“备份”副本了。

对于正本为何后来消失不见在明清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对此,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说法:

(1)藏在皇史宬的夹壁中。“皇史宬”可理解为“皇家档案馆”,搞笑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宬”这个生僻字,是因为嘉靖当时在题名时,笔误写错了。他本来想写的是“藏”,大臣们认为天子御笔不可改,最后干脆将错就错了。

(2)毁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的战火。我们知道,大明王朝的结局,以崇祯皇帝自缢而告终。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紫禁城乱作一团,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3)万历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火,正本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了。

(4)给嘉靖皇帝做了陪葬品。

以笔者之拙见,第4条最为可能。

首先,以嘉靖生前对《永乐大典》的喜爱程度,他这么要求情有可原。

其次,嘉靖以前对大典进行过重录,所以即使将正本带进永陵陪葬,那么《永乐大典》依然能够在民间继续流传,甚至可能嘉靖当初要求重录大典的真实意图,就是百年之后能把正本带进自己的地宫。

第三点,嘉靖是个极度迷信之人。在位后期,他无比沉迷道教,想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和保持长生不老。因此,从迷信的角度来说,让《永乐大典》这部千古巨著的真迹在自己死后陪伴、保佑自己的灵魂,这么说似乎也有些道理。

倘若我们猜测正确,那么《永乐大典》的正本,此时此刻,应该就在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地宫之中。可惜的是,永陵至今都没有开放,对此也就无法考证了。

见证沧桑的副本

我们接下来所讲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了。而要说起大典副本后来所经历与见证的故事,着实令每一位国人心痛。

我们先再次说明:无论是正本还是副本,定稿时的大典都是11095册。

当时副本抄好后,就一直放在皇家档案馆“皇史宬”里,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转移至翰林院。到了雍正帝儿子乾隆继位后,曾对《永乐大典》进行过一次清点,只剩下九千余册了。

对于为何大典会少了两千多册,原因不详,可能是大典在雍正年间移至翰林院时,被有些官员私自偷走,带回家中珍藏了。

这么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后来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一些馆臣就利用职务之便,把《永乐大典》的几册带回家,作为私藏,这件事被记录了下来。

不过,对于《永乐大典》之后所遭遇的事,相比之下,以上只是九牛一毛。

我们知道,在晚清时期,发生过两次无比屈辱的西方入侵事件。一个是火烧圆明园,一个是八国联军侵华。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被洗劫,藏于翰林院的《永乐大典》自然未能幸免。

慈禧太后专政时期,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目标直指北京紫禁城。翰林院附近成为了战场,一部分的《永乐大典》,被战火烧毁,另一部分,竟被联军用来挡子弹。

想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永乐大典》的恢弘气势,要求必须使用历代以来最大的开本。

大典最终高50厘米,即半米高,宽30厘米,它比现在的报纸、杂志还要大。除了开本,包装方面还采用了非常坚硬的“硬壳精装”。

可在晚清那个黑暗时期,大典却被外国人拿来挡子弹以对抗中国人,实在令人唏嘘!

当1912年清朝结束、民国初建时,京师图书馆仅藏《永乐大典》64册,还不到原来册数的1%。

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方的努力下,大典册数一跃升至144册。

时至今日,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其他的200多册,收藏于7个国家以及30多位公、私藏家的手中。

《永乐大典》竟助力西方崛起?

关于大典的下落之谜,后来的中国人曾提出过一种猜想——它曾助力西方知识与技术的崛起。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猜想,是因为人们发现,18至19世纪时,西方在没有知识和技术积累的情况下,竟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大堆优秀的百科全书。

比如欧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寰宇大观》、德国的《赫尔德百科全书》,又如英国人的《钱伯斯百科全书》。

说起《钱伯斯百科全书》,大家可能不熟,但说起它的“继承者”《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相信诸位都听说过。是的,大英百科继承了钱伯斯百科的内容,而它,正是诞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的欧洲,人们的词汇量远远不够写一部百科全书,1755年出版的《约翰逊词典》只有4.5万个单词,所以,中国学者不禁怀疑:“词汇地基”都没造好的欧洲人,是怎么造出那一座座“百科大厦”的?

学者们试图从史料中找寻答案,他们发现了一条线索——万历年间,《永乐大典》的负责人,是徐光启。

徐光启,又名徐保禄,“保禄”则来自他的英文名“Paul”。

明朝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向中国人介绍天主教教义,宣传西方文化,而他们的传播对象,大多是明朝的士大夫阶层。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600年,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了利玛窦。两人相谈甚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徐光启还加入了天主教。

徐光启对西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介绍和引进欧洲的科学技术比如著名的“红衣大炮”,正是与光启兄有关。

基于以上信息,人们便大胆猜测:《永乐大典》当时是被这些西方传教士以某种方式带到了欧洲,毕竟作为“守书人”的徐光启,是利玛窦的教徒,而且,作为对其传播西学知识的回礼,亦是人之常情。

这似乎正好能解释为何18世纪的西方人,在缺乏字典和术语的情况下,竟然能在短时间内创建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

维也纳大学的教授莱纳,更是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的知识是欧洲百科全书的源泉”……“这部书揭示了有关中国的知识是怎样变成总的欧洲知识的一部分”。

结语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品之一,它的编纂历史和价值都令人惊叹。虽然西方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百科全书,但它们是否真的借鉴甚至抄袭了永乐大典,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无论如何,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之旅:追寻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
国图“四大专藏”之《永乐大典》
关于《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你了解多少?
《永乐大典》漫话| 福慧书苑
传世巨著《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沧桑6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