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家驹:一别25年,理想和你我都没忘
今年是黄家驹去世25周年。
第一次听黄家驹的音乐,是在初中。那时,班上有一个成绩非常差的男生,唱歌却很好听。每一次班级晚会,他都会唱《海阔天空》。那个平日里常被老师批评的孩子,一唱歌就发光。
当年有些学霸特质的我,不太能理解他对黄家驹的喜爱。直到后来我也遭遇过人生的挫败,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再去听黄家驹写的歌,才感受到那些旋律传递给人的力量。
而只有听过黄家驹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那种力量从何而来。今天,就由书单最会写人物的宅少,帮你追溯往事,看看黄家驹是如何成为黄家驹的。
——书单君
- 1 -
那是一个巨星璀璨的时代
杀出一条血路有多不容易
1984年初,香港乐坛突然搞了个大新闻,那便是举办第一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典礼当天,主办方评出了10首1983年度最具实力的歌曲,即将统治香港乐坛80年代的“谭张梅陈”第一次集体亮相。
当晚,谭咏麟、梅艳芳、陈百强都有金曲摘奖。唯独张国荣,那一年《风继续吹》明明红透半天,最终却排在第12位。对于钟爱的曲目落榜,哥哥久久不能释怀。
香港乐坛巨星璀璨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同样是在1983年,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地下乐队,刚刚参加完《吉他》杂志举办的吉他大赛,拿了个毫不起眼的冠军。当时他们离金曲颁奖典礼还差着5年光阴。谁也没想到,10年后,他们的歌将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圣经。
这支乐队,就是Beyond。
那一年的黄家驹,还在为生计奔波。于他而言,音乐是最自我的表达方式,是他最心爱的玩具。最令他兴奋的,莫过于写出满意的旋律。
而拿到这个不知名的冠军后,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改变……
- 2 -
“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他”
1962年,黄家驹出生在香港一个劳工家庭,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一家七口人住在三十平米的蜗居里,他只能睡在沙发床上。当时,香港的游泳票三毛一张,为了凑够那最后一毛钱,他和弟弟黄家强可以把整个家都翻一遍。
黄家驹自幼顽皮,辩才过人。有一天母亲买了条鱼回来,他和弟弟拿出来玩儿,不小心掉到楼下修车佬的摊位上。黄家驹去寻鱼,修车佬说:“掉到我摊位上,自然是我的。”
黄家驹听了,扭身回屋拿了把螺丝刀。修车佬以为他要动粗。他指着车轮说:“我要把你轮子卸了,掉到街上,那我捡到也是我的了?”
修车佬说不过他,只好把鱼还了回去。
不过这份机敏,没能用在学业上。读完高中,黄家驹便开始打工。那时,他姐姐喜欢买唱片。他闲来无事跟着听,顿时被大卫·鲍威给迷住,从此疯狂地迷恋上了音乐。
他想做一名萨克斯手,然而根本买不起乐器。一位同样喜欢摇滚乐的朋友说:“我的梦想是有一把吉他。”黄家驹听了,牢记在心。忽一日,邻居搬家,丢了把破吉他在垃圾箱里。黄家驹赶忙捡回家,一番清洗后给朋友送去。
结果朋友一看:“这么破?我才不要!”
黄家驹又舍不得扔掉,只好拿回家自学。当时香港乐队风潮正盛,他跑去参加一支乐队,想做节奏吉他手。不料排练了没几天,主吉他手指着他鼻子羞辱道:“就你这种水平,也敢出来玩儿摇滚?我看你还是专心打工吧!”
黄家驹不肯认怂,跟主吉他手大吵一架后,气愤地回到家中,对弟弟黄家强说:“等着吧,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他!”
- 3 -
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最初做音乐,黄家驹并非为了名利。
和那个年代所有的香港少年一样,毕业后,他的第一目标,就是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当过装修工,给人做铝窗,还做过电视台布景员、办公室文员。但不管白天有多累,回到家中,都要抱着吉他苦练不止。
在音乐上,他确有天赋。弹琴很快就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渴望,于是到处打听有没有人愿意组乐队,招成员的标准只有一个:无比热爱音乐。
正巧有一天,黄家驹去逛琴行,发现有个鼓手留下联系方式。黄家驹二话没说,立马找到了鼓手,也就是叶世荣。一见面,黄家驹就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对音乐的看法,抓起手边的吉他教叶世荣演奏,逮着对方足足喷了一个下午。
叶世荣心悦诚服地想:这小子不简单,以后一定能搅起一阵风雨。
很快,他俩又遇到了天才梁翘柏。此人是谁呢?后来《我是歌手》的音乐总监,陈奕迅《红玫瑰》和王菲《匆匆那年》的执笔者。为了做音乐,大家都选择打短工,所以穷得叮当响。那个时候,叶世荣在保险公司上班,把黄家驹、梁翘柏也介绍进去。每天开完早会,三人便离开公司,号称拜访客户,其实是去玩儿音乐。
穿着西装跑去唱片店听摇滚,饿了就买面包蘸白糖吃,丝毫也不觉得辛苦。三人在茶餐厅里谈音乐,就点一杯奶茶,因为没钱,奶茶加水,越冲越淡,直到最后冲成了一杯白开水。
乐队排练的场所,更是寒碜。大家聚在叶世荣祖屋的一个小隔间里,因为玩儿的是重金属音乐,每隔一阵隔壁邻居就来敲门,大声呵斥。为了讨好,叶世荣不得不送对方一个冰箱。结果邻居还是不依不饶,直接打电话报警。没想到警察来了,非常好奇地坐下来一听,觉得他们的作品很有劲儿,居然成了乐迷。
回到家中,父母自然不高兴,看着黄家驹天天练吉他、听唱片,不好好工作,觉得这是浪费青春:“总有一天你要把自己混到没饭吃!”
可是黄家驹听不进去,音乐已经渗透到他的骨血里,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实的困窘,无法动摇他的热爱。有没有钱赚,不重要,能不能出名,不重要,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能写心中的旋律。
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4 -
和理想有关的日子
鼓手叶世荣曾说:“家驹天生就是引领者,在乐队里,他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希望每个人都被关注。”在对音乐的理解上,黄家驹也远高于其他人,总能捕捉到最新的音乐形式。可以说,Beyond高度,是黄家驹一手带起来的。
1983年拿到《吉他》杂志的大赛冠军后,作为地下乐队的Beyond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他们排练时,已经会有乐迷点外卖送过去。但黄家驹觉得还不够过瘾,他希望自己的音乐被更多人听见,让更多的人爱上摇滚。
于是1985年,他对乐队其他成员说:“我们自费开一场演唱会吧。”
随后,黄家驹带着队员四处筹钱,从海报、宣传册到场地,乐队全都事无巨细地自己搞定。卖票成了问题,黄家驹就带大家去街上发传单。结果不太理想,他又心生一计,假装去做社会调查,到街上问人家:“你平时都听谁的歌?喜欢摇滚乐吗?听说过Beyond吗?”如果对方对摇滚感兴趣,立马把门票推销给对方。
演唱会开场一个月前,一名成员突然要离开。毕竟音乐只是玩玩而已,又不能当饭吃。
万般火急之下,黄家驹找到了黄贯中。
黄贯中当时是给Beyond设计演唱会海报的美术生,听说要拉自己入乐队,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技术太差了,你们三十多首原创音乐,我学不会。”黄家驹不依不饶,递给他吉他说:“没事,我相信你可以!从今天起,我陪着你练!”那一个月,在黄家驹的指导下,黄贯中技术突飞猛进,从此成为Beyond的一员。
不过,演唱会票房极其惨淡。在香港,大部分人听的都是情歌,大家爱的是偶像歌手,对摇滚没那么大兴趣。加之黄家驹执意追求艺术摇滚,不少人听到一半就走了。算下来,演唱会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6000块。
即便如此,黄家驹从未想过要去迎合主流。风花雪月的靡靡之音,不是他想要的。他把Beyond的作品拿给唱片公司,别人一听,就说:“这太小众了,在香港活不了的。”没有一家愿意发售他们的作品。Beyond只好自己掏钱录了张专辑,取名为《再见理想》。
结果不用说,几乎无人问津。
上一名成员的离开,给黄家驹敲响了警钟。他心里清楚,没有收入,再这么玩儿下去,大家都耗不起,热爱并不能当饭吃,乐队迟早会解散。
就在最迷惘的时候,王菲的经纪人出现了。
- 5 -
《大地》
黄家驹的姐姐曾对他说过:“你想做自己的东西没错,但音乐也不光是自己玩,要让更多人接受,只有大家都接受了,你才能做自己的事。”
这些话,正是黄家驹内心挣扎的缘由。
在香港,大厂牌为了挣钱,就找一些容貌出众的偶像歌手来翻唱外文歌,或者干脆买下日文歌的版权,重新填词再唱。至于有个性、有原创力的作者,并不突出。看过Beyond的表演后,王菲的经纪人陈健添决定赌一把。
很快,陈健添帮Beyond出了一张《永远等待》,然而反响平平,并未激起波澜。出到第二张《亚拉伯跳舞女郎》时,黄家驹开始失望。在做第三张专辑《现代舞台》时,他已经倍感困惑。香港的流行气候,走在前面的永远是情歌。黄家驹想起姐姐的话,只能在商业上妥协。
这时,陈健添对他说:“要是第四张唱片还没有销量,我也帮不了你们。”
早在86年,一位朋友曾飞回内陆,在飞机上看到黄河、长江,内心涌起一股惆怅。回到香港后,把此事对黄家驹说了。黄家驹拉着朋友聊了一个通宵,不久后便写了一首曲子。在出《永远等待》时,他便想将此曲收入唱片中。陈健添没同意。这一次,黄家驹坚持道:“既然是最后一次机会,那就把这首曲子做出来吧。”
这首歌,就是《大地》。
这首曲调磅礴、词韵苍凉的歌曲一经推出,立即进入电台排行榜,占据10周之久,成为当年非情歌评选的第一名。在遍唱情爱的香港乐坛,《大地》显得极为可贵,其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比情歌更加打动人心。在随后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Beyond一曲成名,一下子成了一支被主流认可的摇滚乐队。
那是Beyond第一次接受万众欢呼,也是Beyond第一次肩披热烈荣光。他们站上舞台领奖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璀璨的笑容。
当时黄家驹以为,后面会越来越好,就像他在歌曲《不再犹豫》里反复哼唱的那样:“梦想有日达成,找到心底梦想的世界,终可见…”
可实际上,彷徨与苦痛,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 6 -
一个孤绝的斗士
1988年,作为香港摇滚乐的代表,Beyond第一次抵达北京,开了一场影响力并不大的演唱会。当时大陆听的最多的粤语歌是《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万里长城永不倒》,黄家驹唱粤语摇滚时,听众们毫无触动。最后,他只好唱了一首崔健的歌,人尽皆知的《一无所有》。
演唱会惨淡收场,Beyond和唱片公司也放弃了进军内陆市场的想法。1988年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在数年后,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黄家驹将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图腾,他那些关于理想的歌,会一次次激励这里的年轻人。
回港后,借着《大地》走红,Beyond趁热打铁出了新专辑。在这张专辑中,为赞颂母爱所写的《真的爱你》脱颖而出,连续打榜12周,成为那一年的年度十大金曲之一。其实,黄家驹写《真的爱你》,不过是应了唱片公司的要求。
陈健添特意找到他说:“《大地》虽然很成功,但纯粹的摇滚歌曲很难走红,你必须写一些简单的易于传唱的歌,否则销量上不去。母亲节快到了,要不你写个应景的吧。”
无奈之下,黄家驹只好答应。
包括日后被无数人翻唱的《喜欢你》,同样是应景之作,只为配合香港的情歌氛围。只不过在妥协中,黄家驹依然有自己的坚持,必须表达真情实感,而非烂大街的无病呻吟。写下旋律时,他还跟女友在一起,待歌曲完善,女友见他专注音乐,故而提出分手。回忆起此前种种爱恋,他才写出了那般柔情蜜意的歌词。
歌曲红了,黄家驹并没有那么开心。
商业邀约纷至沓来,但几乎每次演出,对方都要他们演唱《喜欢你》《真的爱你》这两首。至于乐队辛辛苦苦摸索出的其他风格曲目,邀约方毫无兴趣。如此下来十几次,黄家强气得只想罢工,他问哥哥黄家驹:“这和我们当初的理想不是背道而驰吗?乐队越成功,我们反而越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喜欢的歌。”
黄家驹何尝不知道,但他说:“再忍忍吧,总有一天大家会更加接受我们。”
唱甜腻情歌也就罢了,最令乐队郁闷的,是需要参加各种无聊的节目和派对。他们必须做综艺,玩一些弱智游戏,跟一些不认识的老板吃饭,笑脸相迎。做了这么多听命于人的事,无非是想换来一些音乐上的主导权。
再发唱片时,黄家驹对公司说:“我们可不可以做双面专辑,一面写一些好听的歌,一面按照我们自己的风格来做摇滚?”公司一听,连连摆手,“现在还不是时候。”
无聊的游戏,占据了黄家驹大量的创作时间,整天在银幕上耍宝也令他身心俱疲。为此,Beyond特意写了一首《俾面派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一次采访中,黄家驹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香港只有娱乐,没有乐坛。”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说他太狂妄。在香港,他的愤怒、批评和呼喊,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黄家驹就像一个孤绝的斗士,带着乐队跟大环境做抵抗。一如撰稿人王小峰所言:“在香港,Beyond始终是个异类,黄家驹的出现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有可能出现一百个刘德华,也不太可能出现一个黄家驹。”
在充满名利诱惑的圈子里,人是非常容易迷失的。一开始是妥协,慢慢地是迎合,最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参与,乃至不遗余力地透支自己的商业价值。可黄家驹并非如此,在他的带领下,Beyond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坚守。
所以Beyond的出走,也是命中注定。
- 7 -
“疼,保重…”
1991年,黄家驹带着乐队和慈善团体去了非洲。在那里,他写出了两首著名的曲子,一首《光辉岁月》,送给曼德拉,一首《Amani》,祈祷世界和平。为《大地》填词的刘卓辉看罢歌词,便对旁人说:“黄家驹就是个天才。”
同样是那一年,Beyond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生命接触演唱会”,连续五场座无虚席,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红磡开演唱会的摇滚乐队。这在偶像当道的香港,简直就是个奇迹。
但香港的娱乐气压,始终束缚着黄家驹的手脚。胳膊拗不过大腿,在看清了娱乐圈的真相后,Beyond决定赴日本发展:日本有比香港更大的市场,更尊重音乐的多样性和原创力,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做出心中想要的音乐。
可惜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到了日本,语言不通,大家都有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制作第一张专辑《继续革命》时,公司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编曲,把黄家驹的曲子编成了另一种味道。三番两次下来,黄贯中直接对老板发火:“你们花钱签我们到日本,不就是想做出跟日本人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把我们的曲风编得充满日本味,那干嘛不直接去签个日本人?”
果然,《继续革命》反响平平。在日本,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大家精神也越来越差。黄贯中每天看电影,黄家强只顾着打游戏,连从来不抽烟的叶世荣都学会了抽烟。身处迷惘的黄家驹,差不多一个月都没碰吉他。
就在这时,他回顾十年来在摇滚乐上走过的心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曲子。
那首被无数人传唱的《海阔天空》。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只这一句歌词,就足以表明黄家驹的人生态度。十年来的甘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对未来的迷惘,所有这些情绪,都浸润在旋律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足以触动每一个追梦者心头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海阔天空》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正在于此。
虽然在异乡打拼说不尽的辛酸,虽然下张专辑是生是死还未可知,虽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多少崎路,但理想之火始终在黄家驹胸中燃烧,发出微光,指引他勇往直前。
之后不久的一天,叶世荣去一家音像店,店里放的居然是日文版的《海阔天空》。这对当时的Beyond而言,不仅是鼓励,更是希望。那时叶世荣想:“只要有家驹在,Beyond一定可以挺住,也一定能迎来真正的海阔天空。”
但黄家驹没能等到那一天。
1993年6月24日,在富士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黄家驹要参与游戏。由于舞台后的幕布板松动,他与主持人从两米多高的地方坠落,头部着地,当场被送往医院急救。
听闻消息,乐队悲伤之余满腔愤怒。他们来日本,不过是因为厌恶香港的娱乐风气。没想到现实是如此荒诞,到头来,黄家驹却因一档娱乐节目而死。短短6天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之前,黄家驹拉住弟弟黄家强的手,只留下三个字:“疼,保重……”
- 8 -
每一个心中有梦的人
都会单曲循环黄家驹
很可惜,黄家驹没能看到《海阔天空》被无数大陆乐迷传唱的那一幕。因为死亡,他的名声变得响亮了许多。甚至有人误传,说他是在开演唱会时不慎跌落而死,更加塑造出一个音乐赤子的形象,为他披上神话色彩。
也有人说,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死亡,黄家驹不会那么有名,被那么多乐迷追捧。他会像其他工业偶像一样,被时光冲走,被人们遗忘。
可要我说,这些都不重要。相信黄家驹一生最看重的事,也不是这些。
早年一档节目采访他,记者问:“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黄家驹面对镜头,像个羞涩的男孩说:“没有音乐我会死的,我真的会死。”
从17岁到31岁,从那个只能去垃圾堆里捡吉他的少年,到后来站在台上迎接万千乐迷欢呼的主唱,黄家驹始终未曾改变。
他把Beyond从地下带到红磡,一路艰辛可想而知。即便身处娱乐圈,整日与名利同行,一次次感到挫败,也从未迷失自我,一路都保留着对理想的热望。这才是为什么他能写出那些打动人心的歌,激励那些走在路上的人,为什么时隔多年,还有那么多人发自肺腑地怀念他。
那些听Beyond的人,听的不止是旋律,更是自己的梦想和迷惘,自己的奋斗和犹豫,自己的坚定和孤寂。每一个心中有梦的人,每一个为理想奋斗过的人,都会单曲循环黄家驹。
记得从非洲回来那一年,黄家驹说:“生命不在乎得到什么,只在乎做过什么。”在创作力最强的时刻,他的人生戛然而止。好在最后,他到底留下了抚慰心灵的歌曲。坚守理想高歌向前的姿态,也将影响更多的生命。
在黄家驹逝去25周年的纪念日里,我们再听他的歌,再来细细咀嚼他在音乐道路上磕磕绊绊留下的旋律,也是在回味我们自己的理想。
曾几何时,有多少人,也像他一样唱着“只有顽强,明日路纵会更彷徨”,唱着“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走遍千里”,面对这个世界,倔强地挺胸,与命运对抗。
无论风光如何,唏嘘伴你我,至少上路过。
本文参考资料:
[1]《在香港,寻找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三联生活周刊
[2]《流行与摇滚之间的追梦人》,三联生活周刊
[3]《光辉岁月,永远的黄家驹》,纪录片《穿越经典》
[4]《Beyond&黄家驹》,香港电台采访节目
[5]《黄家驹现在活着会是什么地位?》,知乎
[6]《10000图深八黄家驹暴走的一生》,多乐橙撰
[7]《失去灵魂的Beyond何去何从?》,1993年7月《东周刊》关于黄家驹死讯报道
-
END
-
趁着周末,给大家看一部冷门高分电影
根据beyond早年经历改编的《莫欺少年穷》
beyond主演,豆瓣8.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见理想》
黄家驹与他的beyond乐队成名史,喜欢就不要放弃
黄家驹是如何让Beyond成为经典的
黄家驹 | 用你短暂的光辉岁月,换我一生的海阔天空
别了家驹25载
黄家驹生前为主流乐坛所不容,远走日本、客死他乡背后没那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