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争鸣】盆景的古拙和苔痕问题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商贸团中一位叫莱纳德(M. Renard)的学者在广州见到中国的盆景,他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盆栽植物很惊异,他将其称为“可怜的植物”,在他的眼中,这些盆景只有几英寸高,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很可怜,树皮被剥去,枝干被盘得扭来扭去,没有生气的树上只有几片黄黄的叶子——要命的是,中国人竟然认为没有树叶的树反而更美,它们的形象与美的原则完全相反,他真不明白中国人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东西⑩。初见盆景的西人有这样的观点倒不奇怪,但直至今天,在中国,仍然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病态的美学,像中国山水画的枯山瘦水,园林的假山等,都是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形式。有的学者将中国盆景的审美标准概括为枯、老、曲、病,认为它奉行的是一种追求丑的病态的美学观(11)。





 这样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中国盆景艺术所追求的不是病态,而是生机勃勃的活意,其中包含中国人深沉的生命感受。这里我们从盆景的尚古拙、爱青苔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中国盆景自宋代发展至今,历经变化,但有一个根本的追求不变,这就是对古拙的追求。中国盆景尚古拙的传统是在两宋之际就确立的。两宋时流行的古松、古梅、石菖蒲等,无不崇尚古拙。明人屠隆说:“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令人六月忘暑。”(12)他认为古松有一种古淡幽雅的美。配盆等也要追求古雅,好的盆树“更须古雅之盆、奇峭之石为佐”。明文震亨说:“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矣,亦古。”(13)松要古淡,梅也要奇古,古梅苍藓,大有拙意。清人金农有诗咏古梅道:“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始知明月是前身。”这位晚年极爱画古梅的画家最爱梅花古拙苍莽的韵味。

  唐代以来,文人有养石菖蒲的风习。石菖蒲是菖蒲和石相依偎的艺术,一盆案间的石菖蒲,微波淡淡,绿意盈盈,真是清泉碧缶,古趣盎然。苏轼说:“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联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14)张耒描写他案头的石菖蒲说:“爰有瓦缶,置水斗许,间以小石,有草郁然,俯窥其根,与石相结络没,其生意畅遂,颜色茂好。”(15)人们爱石菖蒲,爱它在古趣中透出的生机。

  中国盆景艺术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流派,如扬派、苏派、岭南派、徽派、闵派等,流派纷呈,但有一个共同点,都表现出对古拙风格的挚爱。如苏州的树桩盆景很有特色,树干多枯拙,小枝必虬曲,枝叶参差,颇见嶙峋之态。苏派利用榔榆所做的盆景,也多体现出拙态。扬派的盆景多选怪石老木,追求枯润之美。徽派的古梅颇著名,追求古傲苍劲的风韵。福建盛产榕树,所以闽派盆景也多在榕树上做文章,气根丛错,干根一体,树干摇曳多姿,风格古淡。

  中国盆景追求古拙之趣,不是病态,它通过古拙要表现世界的真实。宋人戴昺盆梅诗中有“剥尽皮毛真实在”的诗句,剥凿梅枝,剥去的是一个表面上华丽的喧嚣的表象,它不是世界的本相。盆景艺术是要刊落浮华,直击本相,由幻及真。不是盆景艺术家独爱老根,在盆景艺术的形成期,艺术家就深知,要从根本上反映世界的秘密,在几乎死寂的形式中说新生,说一个生生世界的真实相。竹冷秋窗净,石瘦盆池清,盘曲古梅影,悠然扣我心。好的盆景给人心灵的宁定,一缕案头的清芬,可以斥退外在的滚滚风烟。其实我们在现代盆景艺术家周瘦鹃的盆景中,就能感受到这种凛凛清气。

  南宋萧东之《古梅》诗云:“百千年藓着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正像本文前面所举的那位法国学者所说的,中国盆景常常是几片嫩绿鹅黄的叶,与苍老虬曲的古枝形成强烈的对比。枝愈枯愈好,叶愈嫩愈佳。几片叶是当下的鲜嫩,枯朽枝是百千年的老枝,古淡和秀润就这样结合到一起,将当下的鲜活揉进了历史的幽深中,从而寄寓人们独特的历史感、宇宙感和人生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

  中国哲学有一阳来复的观念,无往不复,循环不已,这就是“天地之心”——宇宙生命的核心精神。程颐说:“生意闯然,具此全美。”所谓“闯”,就是枯杨生华,于沉寂中的跃起,体现强烈的生命力,洵为宇宙中至美之物。中国艺术于枯拙中追求新生的观念,正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欣赏古拙,并非是欣赏反常的美。在中国美学看来,体现出生生之意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就盆景来说,我们可以想象,紫色的钧窑瓷盆里有湖石几许,一枝古梅盘旋,展现其婉转而流丽的身姿,虬曲的枝头,但见得几朵粉白色的梅花浅斟慢酌,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香气如同一团轻雾在叶间徘徊,又像是在你的心中轻轻地打开一帧画卷。难道这样的景致和气象就只能以“丑”来概括,什么是美,美难道就必须如牡丹一样艳绰、芍药一样芊绵?

  其次是关于苔痕的问题。青苔是中国盆景的重要元素,古代盆景艺术家说:盆景无青苔,如人未穿衣。盆景制作要选根、置盆,培土,栽种之后又要铺苔、置石、缀草等。青苔是盆景中不可缺少的。陈淏子《花镜》说:“凡盆花拳石上,最宜苔藓。”甚至有人说,没有苔痕,何以称盆景?

  中国盆景理论也对苔痕给予特别的注意。陈淏子《花镜》说:“须邑极细棕丝缚吊,岁久性定,自饶古致意矣。凡盆花拳石上,最宜苔藓,若一时不可得,以角泥、马粪和匀,涂湿润及枝桠间,不久即生,俨若古木华林。”(16)明末清初艺术家巢鸣盛《老圃良言》说:“仍将大枝截去,以蜜涂之,虫巢其上,自饶古意。复以马粪和泥,掩其润处,或用鱼腥水浇之,便生苔藓,尤助野趣。”(17)明人吕泰初也说:“老干婆娑,疏花掩映,绿苔错缀,怪石玲珑。”(18)如此,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盆景艺术。

  盆景中的苔痕,是美得叫人心碎的点缀。苍苔对于盆景来说,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静谧幽深,一是时间的超越。就前者而言,青苔历历是人迹罕至的结果。王维对青苔有特别的注意,他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写青苔在微光下闪烁着梦幻般的影,突出境界的静谧和幽深。而“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遥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写得更神秘,真是苔痕梦影,一个细雨中的上午,诗人在阒寂的小院里,望着深幽的院落,忽然感到青苔的绿意向他袭来,简直要将他席卷而去。其实,中国盆景艺术家就想创造这种深幽寂寥的境界。

  一段枯木、一拳顽石,着些许苔痕,如同从上古而来的青铜器上布满了斑斑锈迹,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时间的感叹。盆景界有“苔封”的说法,所谓“盆池清浅薄苔封,弱竹丛丛个影重”(19),“苔封”一如“尘封”一样,点缀在枯枝和顽石间,如同护持一段遥远的过去,古趣盎然。斑斑苔痕在小小的盆景中蔓延,似乎从人的心里爬过,给人一种似幻非真的感觉,这真是梦一般的苔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满布苔痕的盆景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流行,其实有佛教的色空思想因素在,这也是东亚文化的共同基因之一。盆景的流行显然受到刊落表相、直透本真的哲学思想影响。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艳丽葱翠原非长物,即使是铺天盖地的芭蕉,顷刻间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大美不言,真水无香,无一物者无尽藏。中国人要到水落石出处求真实,到生命的最低处寻意义。如花美眷,也会随似水流年去,而这带着苔痕梦影的幻境,使人的性灵得到超脱。

来源:《学海》2009年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也是一种病态美!
“苔痕”
黄杨盆景很好,但是青苔更好
独特的云盆盆景,看了我也想整盆玩下了
盆景欣赏(六)
盆景欣赏(七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