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性对待谣言



谣言定义



对谣言的界定,众说纷纭。西方学者中对谣言释义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谣言研究之父美国的阿尔波特,他认为,谣言是“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谣言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


公众谣言的三种类型


“谣言与其说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谣言具有情绪性,根据谣言所流传的情绪,可以将谣言分为三种:愿望谣言、恐慌谣言和攻击谣言


愿望谣言反映着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梦想或欲求。它可能是战争的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用来鼓舞 己方的士气并打击敌人,但也可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谣言。



攻击谣言通常是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目的是打击对方,这在政治斗争中比较常见。


恐慌谣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因容易造成一方的损失,与攻击谣言有类似的地方,但其来源很难查清楚,有很多恐慌谣言似乎并非一些人有意操纵,而是大众恐慌心理的普遍反映。





谣言的形成机制

事件越重要越模糊

语言效应越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列出了一个谣言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这也就是说,谣言的产生以及相关的恐慌与信息闭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传播所关注事件的相关文章,民众既满足了自己对信息的渴望(尽管信息不一定全面和真实),也达到了宣泄焦虑的目的。


当个人成为群体
其洞察力会部分消失


当大众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对象时,往往是富有激情而缺乏理性的,这就是社会学家庞勒所定义的“乌合之众”,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经典理论。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行为举止,观点想法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歪曲,其自身的各种素质如自由的意志、对意见观点警惕的反思乃至洞察力都部分消失。


恐慌成为
表达不安全的感性方式


这是一个很多人已经不再信任“科学家”和“权威发布”的时代。一种悲喜交加的社会现实被披露出来:一方面,人们在独立监督公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这种监督是伴随着强烈的社会信任危机所产生的——在一个普通人绅士沉浮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权利难以安放,只能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中,而恐慌是它们最为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性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造谣者可耻,信谣者可悲!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次生灾害的特征与应对
关联灾害渲染恐慌 歪解政策搅乱认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3年2月辟谣榜综述
比如新型肺炎更可怕的,是这4件事
李磊:抢盐风波中的权力、知识与资本
涉疫网络负面舆情有哪些特征?|涉疫|网络谣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